(共31张PPT)
欢迎走进历史课堂
制作人:一蓑烟雨工作室
第
一
单 元 导 言 篇
部
分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概念释义:
统一:是指疆域统一,整个国家由一个中央政府统辖。
多民族国家:国家内部的居民,由不同民族组成。
封建社会:以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剥削农民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历史上的第二个阶级社会。其基本对立的阶级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
第
一
单 元 导 言 篇
部
分
单元内容概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然而,秦朝实行残暴统治,最终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社会趋于稳定。在汉武帝统治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东汉建立初期,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东汉后期,政治动荡,社会危机日趋严重。秦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汉朝开通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
公元前
221年
公元前209年
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138年
184年
秦统一中国
陈胜、吴广起义
秦朝灭亡
黄巾起义爆发
25年
西汉建立
东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战国后期,中华大地烽烟四起,秦齐楚燕赵韩魏七国之间你争我夺,秦国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帝国革命,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时代,使中国农业文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转型。
导入新课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大秦帝国之裂变》
(2009年)
《大秦帝国之纵横》
(2013年)
《大秦帝国之崛起》
(2017年)
《大秦赋》
(2020年)
学习目标
1
2
3
理解秦朝统一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矛盾的激化、战争的推动等是历史演进的重要因素。通过阅读和分析史料,了解秦朝统一的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解读和运用史料的能力。(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通过对秦朝统一的历史过程和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理解历史的因果关系和意义(历史解释)
通过学习秦朝统一的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意识,认识到统一对于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壹·函古东出四海一——秦灭六国
1.背景:
材料一: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说:“一心定而王天下”。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 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嬴政很欣赏韩非的学说,为得到这一人才,下令攻韩,迫使韩王将韩非送往秦国。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
①民心归一: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民希望结束战乱
②秦国实力: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统一六国的条件。
③雄才大略:秦王嬴政重用人才,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壹·函古东出四海一——秦灭六国
2.过程:
秦
楚
齐
燕
赵
魏
韩
秦朝
公元前221年
策略:远交近攻
秦灭六国时间:
秦灭六国顺序:
前230年灭韩
前221年灭齐
前228年灭赵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
秦始皇像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韩、赵、魏、楚、燕、齐
(口诀:喊赵薇去演戏)
壹·函古东出四海一——秦灭六国
3.秦朝建立:
长城
南海
陇西
东海
前221年,定都咸阳
秦
从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建国,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近550年间,秦国历代君王励精图治(秦穆公春秋称霸、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图强),终于实现逆袭!!
时间:公元前221年
建立者:秦王嬴政
都城:咸阳(今陕西西安)
壹·函古东出四海一——秦灭六国
4.意义:
秦朝统一
春秋争霸
战国兼并
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论从史出:秦能够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贰·百代皆行秦制度——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思考探究:
春秋战国的动荡局面给秦朝哪些启示?如何解决?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需要加强什么权力?
需要加强什么权力?
中央
地方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秦实现大一统后,原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
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1.背景:
2.目的:
贰·百代皆行秦制度——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3.皇帝制度:
国家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功过五帝
德高三皇
(1)由来:嬴政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用“皇帝”作为自己的专用称号。
材料1: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材料2: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3: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位世袭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伏羲、神农、燧人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特点:
贰·百代皆行秦制度——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总揽 大权
(行政)
(军事)
(监察)
奉
常
廷尉
少府
卫尉
宗正
郎中令
太仆
典客
治粟内史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皇帝
4.三公九卿制:
中央设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 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贰·百代皆行秦制度——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5.郡县制:
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丞相王绾与廷尉李斯完成对话
丞相 王绾
廷尉 李斯
我大秦锐士历经数十载,终于荡平六国,如今天下太平,大王应当行分封,如同当年的周天子一般,令嬴姓子孙去戍守那些偏远的诸侯国,例如燕国、齐国,这样才能够保证秦国之一统,一统之万年!
西周分封子弟数百,镇守四方,确保周朝八百年之久。但是今时不同往日,时代发生了巨大变法,所谓变者,法之至也。大王应改变春秋以来社会分崩离析的现状,使各国行我大秦之郡县制,将权力收归中央,秦王代代相传,大秦才能与世永存!
郡县
分封
如何管理疆域辽阔的秦朝,群臣展开了一场讨论:
分封OR郡县?你会如何选?
贰·百代皆行秦制度——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
5.郡县制:
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郡下设县,县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
郡(守)
县(令或长)
乡、里、亭
中央集权
意义:
开创了我国以后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贰·百代皆行秦制度——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分封制
郡县制
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
不同点
性质: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分封制 郡县制
划分原则 地域
是否世袭 世袭 不世袭
与中央关系 相对独立
血缘关系
直属
中央管理
相同点
知识拓展: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贰·百代皆行秦制度——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指国家政权的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个人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严格服从中央,地方没有独立性。
毛泽东概括说:百代都行秦政制。
“秦政制”指什么?有何影响?
利: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加强统治
弊:集权易出现暴政
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叁·一统格局承后世——巩固统一
今天去齐国买个特产还得付刀币,难道朕不配吗!
给媳妇订了个长裙,取货时变成了超短裙!
颁布下去的诏书都没人看,都是文盲吗?
一路上马车都颠颠簸簸,朕都要吐了,这些路宽度怎么都不一样!
为彰显自己的威望,秦始皇打算来一次全国巡游,然而巡游回来的秦始皇却非常愤怒……
南方越族物资运输困难,北方边境匈奴为患,一点也不让朕省心!
文字不统一
货币不统一
度量衡不统一
车轨不统一
边境危机
始皇帝的愤怒
叁·一统格局承后世——巩固统一
文字不统一
统一文字小篆
秦始皇帝初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初有隶书,以趣简约,而古文由此绝矣。
——(五代十国)徐锴《说文系传》
统一文字,制定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叁·一统格局承后世——巩固统一
赵
韩
楚
燕
齐
魏
(圆形方孔半两钱)
作用: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交流。
货币不统一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叁·一统格局承后世——巩固统一
度量衡不统一
统一度量衡
为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
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国家统一监制度量衡用器。
叁·一统格局承后世——巩固统一
车轨不统一
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
陆路:统一车轨,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水路: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
车轨:车子两轮间的距离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6尺。秦代一尺合今23.1厘米,6尺即相当于现在的138.6厘米。为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以咸阳为中心,贯通全国的驰道,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
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叁·一统格局承后世——巩固统一
北击匈奴;修长城
边境危机
临洮
辽东
①征服越族地区,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设桂林、南海、象等数郡);
②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贾谊《过秦论》
叁·一统格局承后世——巩固统一
焚书坑儒
思想上
焚 书
坑 儒
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术士与儒生),皆坑之咸阳。
焚六国史书,民间诗、书、百家书(医药、卜筮、种树之书除外)。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焚书的同时,严禁民间藏书;严禁书生聚会研讨学问,违禁者当众处死;发现有厚古薄今者,诛灭全族;官吏包庇罪犯,或不作为者,与罪犯做同罪处理。秦始皇搞残暴的文化专制、思想专制是不得民心的,他为后代的帝王开了一个恶例,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从此一去永不复返。
叁·一统格局承后世——巩固统一
知识拓展:
如何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的千秋功过历代都有评说。称赞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有,五帝所不及”。也有人记载:“秦王贪狼暴虐……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你怎么看呢?
(1)统一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首创中国历史上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广建宫殿,大修陵墓,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等。
(3)实施暴政、刑罚残酷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原则:客观公正,辩证看待
VS
功
过
秦统一中国
秦灭六国
巩固
统一
统一背景
统一过程
统一意义
政治
文化
经济
交通
军事
南征越族开灵渠;北击匈奴修长城
统一车轨;修道路
统一货币、度量衡
统一文字(小篆)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郡县制
①战国时期,连年战争,人民渴望统一;
②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
③秦王嬴政具有雄才大略,知人善任;
韩、赵、魏、楚、燕、齐(远交近攻)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②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1.秦朝在地方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郡县官员由中央任命和考核。秦朝推行这一制度意在( )
A.强化经济管理 B.实行思想控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防止外戚专权
2.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粘土,上盖印章),其中有许多“上郡”“代郡”等郡名和“蓝田”“下邦”等县名。而《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据此可知秦统一全国后( )
A.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 B.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
C.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 D.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
C
C
3.里耶秦简绝大多数写于秦统一以后,其中8-461号木方记载了秦统一文字形体和统一官府文书、法律文本的格式、程序、文体、称谓等内容。“8-461号木方”记载内容中的“统一”( )
A.推动思想文化发展到高峰
B.结束了长期以来争战混乱的局面
C.促使国家财政有很大改善
D.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
4.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这样一位政治家,其功绩包括:并吞六国;开疆拓土;创立新制;统一货币;修筑驰道、直道等。这位政治家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元世祖
D
随堂练习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