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课件(共1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2《大学之道》课件(共1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0 16:1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大学之道
《礼记》
温故知新
四书
五经
六经
九经
十三经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
《诗经》《尚书》《周易》 三礼《礼记》《周礼》《仪礼》春秋三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春秋公羊传》
九经,《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大学》本出《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礼记·大学》
“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的“小学”相对。大学之道,讲的就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大学》原本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此篇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但是篇中却见不少《老子·道德经》德篇中的论述,因此,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南宋以前没有单独刊行过。
《大学》全文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是《大学》全文的提要,也是全文的纲领;“传”十章,是对“经”的理解和阐述。
东南大学
香港大学
厦门大学
河南大学
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出自《大学》,你能猜出下列校训是哪所学校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经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之道: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明:彰明。
明德:美好的德行。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新”,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
定:志向坚定不移。
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详。
得:处事合宜。
第一段阐述了儒学追求的“三纲”,三纲是什么?
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
1、《康诰》曰:“克明德。”
《尚书·康诰》篇说:“要能够发扬你自己所固有的光明的德性。”
2、《康诰》曰:“作新民。”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尚书·康诰》篇说:“做国君的就该引导人民振作起来,除恶从善,改过自新。”
所以说,作为统治者,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尽一切努力去追求引导人民自我更新,以达到“至善”的最高境界。
3、有匪君子,终不可諠(忘记)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所谓“这样文质彬彬的君子,终究令人难以忘怀啊”,是说他道德修养达到了盛大而至善的最高境界,使人民永远铭刻在心而无法忘记他。
《大学》, “大人之学” “圣王之学”
《大学》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善良的“明德”,但入世以后,“明德”被利欲所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然后推己及人以革新民心,共同达到道德完善的境地。
“三纲”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
层层递进
为达到以上最终目的,要通过八个步骤进行努力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状语后置句。
齐其家:使动用法,使家族中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正:使动用法,使自己的心思端正。
诚:使动用法,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致其知:获得知识。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知至:对外物之理充分认识。
庶人:平民百姓。
壹是:一概,一律。
“八目”中最根本的是哪一目?
修身
怎样能做到修身?
修身与这四者的关系是?
正心、诚意、致知、格物
这四项是“修身”的前提
“修身” 的先务是“格物”、“致知”,就是首先要明白事物的道理,然后对善恶、吉凶的因果关系才有认识,并促使自己除去被利欲所染的习气以恢复固有的善性,从而趋向于“至善”之境;既已认识到以达到“至善”为自己奋斗的目标,然后通过“诚意”和“正心”的修养工夫,追求道德上、才智上的自我完善,其中格物、致知属于知识修养范围,诚意、正心属于道德修养范围,知识和道德修养兼修并进,以期达到“修身”的目的。这就是三纲领中的“明明德”之事。亦即“内圣”范围内的“修己”之道。
《大学》依据“仁”,以“德治”作为指导,阐明了儒家“修己以安人”的圣王之道。
修养好德才兼备的自身,就为进一步从事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安民事业打下了基础。齐家、治国、平天下三者就是三纲领中的“亲(新)民”之事,亦即“外王”范围内的“安民”乃至“安百姓”的事业。“明明德”和“亲民”两方面的最后成功,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那就是达到了“内圣”与“外王”高度统一的“至善”之境。若能长久保持而不失,三纲领中“止于至善”的最高目标也就达到了。
修身的目的是什么?
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探究事物原理
获得知识
使心意诚实
端正内心
修养自身
整治家庭
治理国家
使天下归于太平
修己(内圣)
安人(外王)
“人人修身”
就《大学》的内容和教导的实际而言,是要求人人能正心、诚意,个个能修身、齐家。正心、诚意,是“大人”和常人修己的起点;齐家,更是人人的希望和职责;治国、平天下,也是一国之人乃至普天下之人的共同愿望;何况治国、平天下的共同基础,又是建立在个人的正心和修身上。这说明《大学》不仅仅是“大人”之学,更是人人所需要的 常人之学。
“三纲”“八目”关系图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知识修养
道德修养
修身
明明德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亲民
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