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朗读释义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kuì ),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hǎn》)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 ěr )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仁
乐
礼
恕
义
《诗》
君子
士
儒家思想概念
核心概念?
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
君子
结合所学谈一谈《论语》中的“君子”。
士—君子—仁人—圣人
在孔子理想人格的范畴中,君子是最具现实意义的一种人格类型,它虽然不如圣人完美,但它是人们普遍可以达到的标准。
君子首先要做到以仁德为纲,克己复礼。在这个大前提下,君子在立身处世方面还有许多具体要求,结合文本谈一谈具体要求有哪些。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
物质
言行
道德
安贫
乐道
君子
补充: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君子好学并通过学习加强自我修养
好学
小结: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下应该怎么做。
君子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克制物质享受的欲望,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勉,求学上道德实践重于知识。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补充:‘不学《诗》,无以言。’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君子好学并通过学习加强自我修养
孔子“兴观群怨”说,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诗》是儒家教学内容之一,其在个人修养、政治外交、社会影响方面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此章乃孔子之自述。孔子生平,惟自言好学,而其好学之笃有如此。学有未得,愤而忘食。学有所得,乐以忘忧。学无止境,斯孔子之愤与乐亦无止境。如是,惟日不足,而不知年岁之已往,斯诚一片化境。
钱穆《论语新解》
补充: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一再以好学自居,《论语》中有关“学”的阐述很多。简单说:
学的目的——修己治人,而修己尤为治人的根本;
学习内容——以《诗》《书》《礼》《易》《乐》为主;
学习方法——学思并重、切问近思、多见多闻、择善而从、一以贯之;
学习态度——勤奋及时、持久有恒、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好而乐之。
如此才能成德达材、立人达人。
·君子志向远大,坚定地追求真理信仰。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道
矢志不渝
付出生命的代价
朝闻夕死
“弘”,就是要有宽广的胸襟,宏大的气度,目光远大而包容一切。“毅”,就是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拔的毅力,果敢的决断,目光犀利而处事利索。有了这两个条件再持之以恒,死而后已,或许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而称为君子了。
宋代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以仁为己任,意志坚定,死而后已。
君子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补充: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道,只有牺牲生命来成全仁道。”
君子有求仁的牺牲精神。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追求。生命诚可贵,但为了仁,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可以献出宝贵的生命。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下,孔子赞他们为仁人。比干苦谏纣王,被剖心而死,孔子也赞许他为仁人。管仲有大功于天下,虽不曾死,孔子仍赞许他为仁人。孔子这种思想影响十分深远。中国有多少英雄儿女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杀身成仁,表现了中华民族浩然正气。
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言利者的原则。所以中国历来就有“儒商”,无论是“徽商”还是“晋商”都以“诚信”为本。到现代,依旧有商人、企业家都奉《论语》中的道德为本,大力提倡言“利”而不忘“义”。后来韩非子和董仲舒之论,都走向了两个极端。
所以说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儒家义利观,君子不能见利忘义,始终坚持仁德。但不反对正当地求利。
今天,有不少商人、企业家昧着良心、不顾消费者生命健康赚钱。只要能赚大钱,什么都可以去做,而且做得理直气壮。于是,桶装水里装自来水,牛奶里加入三聚氰胺,杭州地铁发生坍塌事件,7人死亡,14人失踪……就统统都成了必然。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文天祥临刑时衣带诏上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宋史·文天祥传》)
补充: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
·君子文质彬彬,表里如一。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君子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自省。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补充: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用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真可惜啊!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饰如同本质一样重要,本质如同文饰一样重要,。去掉了毛的虎皮、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皮、羊皮一样。”
kuò
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篇》
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最根本的还是我们自己,与他人毫无关系。
堆土成山
功亏一篑
填土平地
持之以恒
吾
·君子求道,发自内心,持之以恒。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君子的基本品质:智、仁、勇。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智者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
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
勇者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补充: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尽心为人
忠
推己及人
·君子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仁
结合所学谈一谈儒家的“仁”是什么。
人生价值观——仁爱。
内涵包含孝、悌、谨、信、爱众、忠恕、安、怀等等。
仁
未羼入后儒思想的孔子的原态理论,如果厘剔其特定的政治内涵和相关观念,那就有许多宝贵的要素,是我们应该珍惜并且传扬的。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基点是对人的认识,他从血缘亲情出发,认定人天然懂得爱,并认定人能够以其知性,进而把爱延伸到相处的社会群体中。这就是他大力倡导的仁爱。人正是在实施仁爱的过程中获得尊敬,并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孔子是把人格的尊严与社会群体的和谐相处作为一体加以认识的。孔子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的社会特性,而且把人类社会的和谐有序作为追求目标,充分突现了人类质性的优越。
仁
克己
复礼
由己
视
听
言
动
合乎礼
课文中的“仁”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实行“仁”的途径:克己复礼;君子要自我约束
礼
结合所学谈一谈儒家的“礼”是什么。
礼的内容很广,举凡个人生活的规范,与人相处的道理,以至于国家的典章制度,都包括在内。因此不学礼、不知礼,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礼的作用,在行事时有所节制,合乎准则。太过奢侈,太过节俭,都不合乎礼。《诗》、礼、乐是一贯的,这三者对于人的情志都有导正、陶冶、调和的妙用。但孔子也强调要重视内在的仁心,不可虚有其表,徒有仪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鲁国大夫季孙氏。
八佾:天子所用的一种乐舞。
大夫专政,礼崩乐坏,礼乐制度受到挑战,非礼行为使得孔子深感愤怒和无奈。
本文中哪一章还谈到了“仁”和“礼”?
非礼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
怎么理解三者的关系?
仁
礼
乐
外在表现
内在核心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
孔子说:“礼呀礼呀,仅仅说的是玉器和丝帛吗?乐呀乐呀,仅仅说的是钟鼓等乐器吗?”
为何礼崩乐坏?失仁。
“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
君子之德
修身养性
1、不求安饱,就有道而正:好学
2、礼乐应以仁为基础
3、执着追求仁道
4、义利观:重义轻利
5、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6、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7、仁为己任,意志坚强
8、为山平地,持之以恒
9、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10、克己复礼为仁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诗》的社会功能
【2012年高考语文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②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在孔子、孟子看来,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如何才能成为君子?请综合上述材料,用自已的话回答。(6分)
文质兼备、心存仁礼的人可以称为“君子”。要成为君子,就要文质兼修,才能达到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不仅要心存仁礼,更要付诸实践,坚持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
孔子不敢以圣人、仁者自居,却能好学不倦、安贫乐道,尽量做好自己本分内的事情,并随时勉励自己达到更高的修养境界。他眼看时局纷乱,有心济助众人,但绝不肯违背道义的原则;虽然屡屡受到只求洁身自好的隐者嘲讽,可是从不消极,仍抱持进取的精神,努力推行正道。他在日常生活中,态度谦恭温和,言行平实得宜,待人亲切有情,对物取之有节。由于这些表现,所以能得到学生的推崇敬仰。
孔子修身
君子之风
孔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义利观、价值观。
在封建制度下,君子指政治上的在位者,小人指被统治的平民。不过,孔子却有意打破这种区分,以德行修养来判别君子和小人。《论语》中出现的君子极少部分指在位者,绝大部分指有德者。
孔子心目中最高的修养境界是圣人,但圣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修养德行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作以孔子一再勉人成为君子,以循序达到圣人的境界。孔子认为君子必须以德义为依归,有过必改,使自己达到圣人的境地;在对人、对事方面,都能权衡分辨,处置得宜,随时戒惕,处危乱而能固守其节操。为阐释君子的内涵,孔子经常拿小人的行径来对比,君子的表现如此,相反的就是小人的表现。人既能透过自我的修养,成为有人格尊严的君子,则当然不会沦为众人所唾弃的卑劣小人了。
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成为真正的君子。
如何实行“仁”?由谁来实现“仁”,承担这一重要职责?
孔子把社会理想的追求与社会成员的自律结合起来,对于各个社会层面的个体都提出了严格的行为要求。他强调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自觉地担起社会责任,主张以小我服从社会大局,为安国安民而尽心尽力。他极力提倡通过学习来加强自我修养,使每个社会成员懂得处世规范,从内在素养到外在形表都透出文明的光泽。可以看出,孔子的这些主张,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其意义已经超越了时代的限制。孔子坚持追求理想人格,把价值意义建立在崇高的美德之上,同时又把价值的追求作为精神的享受,是人生的意义在快乐的过程中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