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孟子名 ,字 , 时期邹国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晚于孔子百年左右。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 并尊称他为 。孟子其人,信念坚定,嫉恶如仇,刚直不阿,公认的善辩之人。
思想:哲学思想——性善论(核心)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法先王,行王道,去霸道;提出“制民之产”的经济政策,强调“谨庠序之教”,重视教育。
其政治思想具有进步意义,但过于理想化,不免有些“迂远而阔于事情”,所以不为统治者所用。
轲
子舆
战国
孔孟
亚圣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为上、下。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作者尚无定论,有自著、弟子辑成、师生合著三种说法。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以及《论语》合称为“四书”。“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重要取材依据。
《孟子》虽然和《论语》一样是语录体,但与《论语》简短的独白式对话不同,它形成了篇幅较长的互相对话形式,其文大都有一定的议题,结构较完整,论辩能力强,有向专题论说文过渡的趋势。与《论语》雍容的风格不同,孟文感情充沛,气势雄健,辞锋犀利,锋芒毕露,犹如江河直下,所向披靡。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怜爱别人
斯:那么,就
以:用、凭借
运:运转,转动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古代圣王因为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这就有怜悯体恤百姓的统治了。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来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1.本部分的主要思想观点。
提出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中心明确,言简意赅,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
2.这个观点体现了孟子的哪一个主张?
性善论
先王有善良仁慈之心,就能行仁政。当下治国者若能法先王行仁政,就能达到“运之掌上”的效果。
“仁政”以“性善论”为基础,性善论是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所以:……的原因。
乍:突然。
孺子:小孩。
于:介词,到。
怵惕:惊骇、恐惧。
恻隐:哀痛、怜悯。
内:同“纳”,接纳。
交:结交。
要yāo :求取。
乡党:同乡。
恶:厌恶。
其:代词,小孩的
然:这样。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都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这一部分是怎样体现中心论点的?有何作用?
这一部分紧跟上文,举证“人皆有不忍之心”的原因。
探究极端情况下本能反应背后的心理动机,用排除法证明观点:促使人们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在于人的天性。
为下文 “四端”及仁政作铺垫。
第一层次:人天性善良。
执政者也是人,如果他们推广善心,则天下大治。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就不是人;没有羞耻心,就不是人;没有谦让心,就不是人;没有是非心,就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由是观之:由此看来。是,此;
之,音节助词。
羞恶:对自己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辞让:谦逊推让。
端:萌芽,发端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就是“爱人”,人与人相亲相爱。
义:义者,宜也。合乎正义的行为和事情。
礼:礼,体也。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
智:智,知也。知道日常的东西,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
1、“四端”是什么?
仁义礼智
2、这部分的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
人都有仁义礼智四端
3、孟子是如何推演这个论点的?
层进式引出论说中心,用直接推理的逻辑手法层层推进。本部分在“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是天生的这一基础上,推论与“恻隐之心”类似的“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美好天性也应该是与生俱来的,没有这些就不能称之为人。而这些先天的美好品质就是后天道德品质的萌芽(“端”)。
这就为儒家的道德准则提供了心理基础,这也是对孔子以来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之有是四端也:人有这四种发端。之,取独;是,这。
犹:犹如,好像。
四体:四肢。
贼:伤害。
然:通“燃”。
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保:安定。
事:侍奉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伤害自己(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最终形成燎原之势),泉水刚刚开始流淌(最终汇成大江大河)。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侍奉父母都成问题。
“人之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比喻论证
这一比喻的妙处在于,用人的生理构造(有四体)比喻心理特点(有四端),便于读者理解后者同样是与生俱来的道理。
更重要的是,以“四体”喻“四端”,也能为后文论述张本。“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这里的“贼”是“伤害”的意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有四端而自弃,就像自残四肢一样愚蠢。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扩而充之”是扩大、充实的意思,与四肢不断生长发育相类似。通过一系列比喻,孟子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和理想。
这一层次阐述人都有“四端”,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
小结文章主要思想观点:
人皆有不忍之心,都具有“仁义礼智”四端。
小结文章论证思路:
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
1.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 的仁心(论点) 行不忍之政。
2.“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 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孺子将入井 人皆有恻隐之心 人皆有“四端” 扩而充之 保四海
3.侧隐之心——仁 羞恶之心---义 辞让之心一礼 是非之心——智(得出结论)
添加标题
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此为概念图解,请根据您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
我们该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孟子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2)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 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
孟子性善论、仁义论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
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艺术特色
1.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质朴自然。
2.感情充沛,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
全文鲜明地论说了人性与仁政之间的关系,语言简练,节奏明快,既有鲜明的观点,又进行了有力的论述,特别是排比句式的运用更加使得语言气势磅礴,加大了说理的力度。
3.孟子长于譬喻,大量比喻的运用,使文章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这篇论说文说理更加有力。
(1)比喻论证,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如“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用在掌上运转东西比喻以仁政治理天下的容易,具体贴切。
(2)对比论证,有无“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对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
(3)假设论证,“苟能充之……”
*(4)举例论证,“孺子将入于井……”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问“对于立志追求仁德的人,如果告诉他有人掉落到井里,他会直接跳下去救人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完全可以不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关于“井有仁焉”:一种认为此处就是井中有仁的意思,仁者会入井去求仁吗?
一种看法则认为“仁”在此处是应为人,意思就是如果有人落井需救,仁者会义无反顾的跳下去救人吗?
一种解释为“如果有仁者落井”。
对于追求仁德之人,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至于落井的是好人还是坏人则无所谓了。若是“井中有仁”的“仁”,就是有人落井需救这种仁德之事。
对此,朱熹是这样注释的“宰我信道不笃,而忧为仁之陷害,故有此问”,意思就是宰我对于求仁之道信心不足,担心自己一味以仁德为标准去行事,会不会遭人欺骗或陷害,故有此一问。对于孔子的回答,朱熹又做了这样的注释,“仁者虽切于救人而不私其身,然不应如此之愚也。”就是说虽然仁者由于其善良和正直,容易被欺骗,但并不代表仁者就容易被愚弄,仁者应该与智者合而为一,不应该与蠢人划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