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基本信息
授课内容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材 《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40分钟)
一、录制内容
本视频选取了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的第二子目全部、第三子目部分内容。首先,通过琅琊刻石导入本课。其次,通过琅琊刻石中的三则刻辞与历史事实间的差异引导学生对刻辞内容的质疑,由此展开“秦为何速亡”的探究。再次,通过多种史料互证得出结论,并进行方法论的总结。最后,通过一首诗歌结课,布置课后作业。
二、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三、教材分析
1.宏观:从早期文明国家到清王朝的建立发展,展现了古代中国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过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巩固、发展的历史面貌。 2.中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由四节单课构成;阶段性展示中国自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大一统封建国家建立的过程。 3.微观: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3课。教材一共设置“秦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速亡”三个子目,主要讲述了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伟大功绩。但是由于国家治理中的不合理举措,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爆发农民起义,走向灭亡。
四、学情分析
1. 已有(智力、非智力):高一学生经过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学习,高一学生对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以及秦的灭亡有初步了解,能够尝试用全面、联系的方法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 未有(智力、非智力):本课内容涉及到制度史,抽象度较高,学生难以从长时段上把确立秦朝历史坐标,深刻解读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教学目标
认知层次 具体目标素养达成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知识通过秦刻辞,了解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措施。√√分析通过刻石内容,分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结合秦朝施政之得失,分析秦朝兴亡之缘由。√√√√运用通过对秦朝建立和治理大一统国家的努力,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感受多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
六、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2.难点: 秦王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和内容。
七、教学方法
以主题为引领,结合材料研析法,问题探究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开展教学。
八、设计理念
本课主要采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以学生原有知识为基础,在主题引领下展开探究。同时,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并深化知识体系,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石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吕氏春秋·求人》载:“夏禹‘功绩铭乎金石,著于盘盂。’”秦人素有刻石传统,秦始皇五次东巡,刻石七块,刻辞中有其历史功业的真实记录,也有不足信的献媚谀词。本课以“大一统帝国的创制与治理”为立意,以秦刻石为线索,辩证分析刻辞内容,以观秦朝之功过。
九、教学环节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导 入 新 课 2 mins 【教师提问】刻石的主人是谁? (左琅琊刻石、右刻石残辞) 过渡:秦始皇共留下七块刻石。本节课通过解码秦刻石了解秦之兴衰。 跟随教师提问,思考并回答。 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讲 授 新 课 33 mins 一、初识刻石——你为何诞生? 【教师提问】秦始皇刻石的目的是什么呢?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 材料一 皇帝临位…本原事业,祗诵功德。 ——《泰山刻石》 材料二 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 ——《会稽刻石》 【教师归纳】纪功。纪什么功?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设问衔接下一部分内容。
二、走近刻石——你在诉说什么? 【教师提问】刻石中记载了秦始皇哪一功绩? 【教师归纳】疆域一统之功。 探究一:秦何以平天下 【教师提问】统一之前的时代背景如何?如何结束战乱?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 材料一 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古泰始。 ——峄山刻石 材料二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 ——《吕氏春秋》 【教师归纳】 战乱不休,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争。 【教师提问】为什么是秦朝统一天下?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 材料一 (秦朝地图) 材料二 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 ——《之罘刻石》 武威旁畅,震动四极,禽灭六王。 ——《东观刻石》 材料三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贾谊《过秦论》 【教师归纳】 1.地理:位置优越 2.政治:数代秦王励精图治 3.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盛 过渡:地域一统并不是大一统国家的全部内涵。统是治的前提,治是统的保障。秦始皇作为开国皇帝,会如何治理这个庞大帝国呢? 探究二:秦何以治天下 第一部分:除弊之政 【教师提问】周朝在君臣关系和央地关系中分别面临怎样的问题?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 材料一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篇》 材料二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左传·宣公三年》 【教师归纳】 1.君臣关系混乱。 2.中央政权无力。 【教师提问】秦朝采取了什么策略除前朝之弊?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 材料一 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 ——《会稽刻石》 材料二
职臣遵分,各知所行,事无嫌疑。 ——《东观刻石》 材料三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峄山刻石》 方伯分职,诸治轻易。 ——《琅琊台刻石》 【教师归纳】 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 2.三公九卿制。各司其职,互相牵制,保证皇权。 3.郡县制。废分封,行郡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实现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第二部分:布新之政 过渡:除了前朝之弊,秦朝还面临着新的问题。 【教师提问】秦朝是如何解决风俗不一,车轨不通,民族交流不深的新问题呢?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 材料一 端平法度,万物之纪。 东抚东土,以省卒士。 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匡饬异俗,陵水经地。 ——《琅琊刻石》 材料二 秦朝的货币、文字、度量器物、驰道图片。 【教师归纳】 1.经济上,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筑驰道。 2.文化上,秦始皇统一文字。 3.教育上,秦始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百家之语,以求定思想于一。 过渡:除了国家内部问题的新政,秦朝还面临着一些外部新情况。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 材料一 外教诸侯,光施惠文,明以义理。 ——《峄山刻石》 【教师提问】秦朝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呢?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 材料一 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迁其豪杰于蜀。 ——《华阳国志》 材料二 “及秦惠王并巴中, 以巴民为蛮夷君长, 世尚秦女。” ——《 后汉书· 南蛮列传》 【教师归纳】通过徙民、婚姻进行教化。 过渡:秦朝实现了由乱到定,由异到同,由裂到一,建立了一个秩序稳定,疆域统一,认同同一的大一统国家。 【教师提问】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意义是什么?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 材料一 黔首改化,远迩同度,临古绝尤。 ——《东观刻石》 材料二 常职既定,后嗣循业,长承圣治。 ——《东观刻石》 【教师归纳】 1.结束分裂,建立了大一统国家。 2.奠定两千年封建社会制度基础。 3.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阅读材料,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思考、阅读。 结合教材,阅读材料,思考为什么是秦朝统一天下。 阅读,思考。 阅读材料,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阅读材料,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思考问题,做出回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衔接探究一。 通过史料解读,帮助学生理解统一的必要性。 运用地图和材料,以问题作为引领开展探究,落地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 通过层级设问强调历史逻辑,激活学生思维,认识到国家制度的设置受到前朝灭亡之弊端的影响,认识到秦朝政治制度的合理性。 帮助学生认识到,制度的设置有多重原因,受到现实需要的影响。帮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促进思维发展,落地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引导学生从长时段探寻影响,落地历史解释素养。
三、再识刻石——你隐瞒了什么? 【教师提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秦朝治理下的国家呈现怎样的景象?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 材料一 节事以时,诸产繁殖。 ——《琅琊台刻石》 材料二 欢欣奉教,尽知法式。 ——《琅琊台刻石》 材料三 黔首安宁,不用兵革。 ——《琅琊台刻石》 【教师归纳】国泰民安的美好场景。 过渡:按照刻石的记载,秦朝会在十四年间速亡吗?可见,刻石中存在着被质疑的空间,让我们一起去求证以此探究秦为何速亡。 【教师提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百姓生活如何?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 材料一 忧恤黔首,朝夕不懈…节事以时,诸产繁殖。 ——《琅琊台刻石》 【教师提问】刻石中富足美好的生活是真实的吗?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 材料一 是时北筑长城40余万,南戍五岭50余万,骊山、阿房之役,各70余万。仅以上这几项征调,就已动用劳力300多万,占全国人口总数1500万的20%以上。 ——何坦野:《秦朝徭役赋税制钩沉》 材料二 隶臣、下吏、城旦与工从事者冬作,为矢程,赋之三日而当夏二日。 冗隶妾二人当工一人,更隶妾四人当工一人,小隶臣妾可使者五人当工一人。 ——《睡虎地秦简·工人程》 【教师归纳】 徭役沉重,民生艰难。 【教师提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秦朝的法律如何?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 材料一 欢欣奉教,尽知法式…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琅琊台刻石》 【教师提问】事实上秦朝法律是宽和公正的吗?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 材料一 实官户关不致,容指若抉,廷行事赀一甲。 实官户扇不致,禾稼能出,廷行事赀一甲。 ——《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 材料二 秦代刑法的残酷,不仅表现在动辄用刑,而且也反映在刑法种类的繁多,劓、宫、笞、弃市、腰斩、戳、枭首、剖腹、烹、绞、鬼薪… ——林剑鸣:《从云梦秦简看秦朝的法律制度》 【教师归纳】 严刑峻法,天下仇怨 【教师提问】从材料中可以秦朝国家是如何?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 材料一 黔首安宁,不用兵革。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琅琊台刻石》 【教师提问】天下真的臣服了吗?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211年)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教师归纳】 矛盾尖锐,天下不宁 我们运用考古材料和传世文献一共进行了三次举证,现在可以确定刻石中记载的百姓生活富足,统治者爱惜民力的情景只是一个谎言。 过渡:公元前210年, 始皇会稽刻石,表达了他对国家治理长治无极的期望。 【教师提问】秦始皇的愿望实现了吗?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教师讲解】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公元前207年,刘邦进展咸阳,秦朝灭亡。 【教师提问】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 材料一 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故其亡可立而待。 ——(西汉)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周之失在于制,不在政; 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唐)柳宗元《封建论》 【教师总结】 秦亡于暴政。 过渡: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注意到刻石之中有不尽真实的记载 【教师提问】如何对待看似可靠的史料? 【教师总结】 大胆质疑,小心求证 多重互证,方辩真伪 阅读史料,思考问题。 阅读,感受秦朝徭役的沉重。 阅读,感受秦朝的严刑峻法。 阅读,思考。 认识到刻石中有不实记载。 结合教材第18页史料阅读栏目思考秦朝灭亡的原因。 思考、总结对待史料的方法。 激发学生认知冲突,从刻辞的记载出发,运用简牍、传世文献和考古发现等多重史料,帮助学生意识到刻辞与历史事实的差异,以此探究秦朝统治中存在的危机,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落地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引导学生探究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帮助学生树立对秦朝的正确历史认识。 从方法论上引领学生学习,实现知识迁移,落地史料实证素养。
课 堂 小 结 3 mins 过渡:后人对秦朝的灭亡多有议论,留下不少诗词。今天,老师用一首自己所作的诗来结束本课。 咏秦 眇眇一身扫六合, 功成作制政多苛。 空哀国灭人尤恶, 不如三思奈若何? 【教师总结】为避免空哀的悲剧,应以史为鉴。 了解秦朝之速亡,思考秦朝速亡的启示。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课后作业
结合今日所学,查阅更多相关史料,以客观公正之态度为秦朝立一块刻石,评判功过,留下殷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优点 1.线索明晰。 2.落地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不足 1.简牍史料学生阅读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