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0 16:1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用白居易的诗歌及生平故事创设情境,作为暗线贯穿本课的三个子目,以隋唐前后选官制度、中央官制、赋税制度三方面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作为授课的主要线索,通过新旧制度的对比体现新事物从旧事物母体中产生并向上发展的规律,帮助学生构建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
二、学情分析 高一上学期初次接触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的学生,经过初中对于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的学习,对于前两子目理解起来相对容易。此时的学生具备一定独立思考意识和探究能力,而且有了抽象思维能力,但也存在着知识过于碎片化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第三子目赋税制度的内容,学术性较强且在初中课本之中并未涉及,初高中的内容衔接有一定梯度,导致学生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应将赋税制度的内容定为教学难点进行讲解。
三、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要求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课标之中对这部分的要求是“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制度变化与创新”,需要学生在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和隋唐建立及盛世的基本史实基础上,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理解隋唐制度的源流与创新。 (二)教材内容 着眼于本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按照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的朝代顺序来叙述,依据大时序小专题的编写体例,从较长时段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中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本课属于制度方面的专题课,涉及制度的方方面面,需要学生前后联系,理解制度的因循变革和隋唐制度的创新性,认识到隋唐制度的创新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和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制度保证。 着眼于本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回答了上一课“隋唐出现盛世的原因”的问题,完善学生的隋唐知识体系。本课重点在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时间跨度是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在教材之中突出了选官制度、中央官制、赋税制度核心内容及其变化以及在历史上的作用,构建了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探寻历史发展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四、教学目标 (一)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知道选官、中枢机构及赋税等制度在隋唐时期创建、发展及完善的基本史实。(唯物史观) (二)通过体会人物故事、阅读史料、明白制度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能够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构建时空观念,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制度的变迁,是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三)通过分析相关史料、合作探究,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论述新制度创立的重要性,理解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为后世所属里的标杆作用,把握隋唐时期为维护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所做出的制度变革和历史贡献,加深对国家的认同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四)通过运用对比,认识科举制在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巩固统一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认识三省六部制在制约相权、加强皇权、提高效率方面的历史意义;了解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转变,认识两税法对于促进自由经济的先进性。(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科举制度的创立及其积极意义、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对后世影响、租庸调制的作用和两税法的意义。 (二)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的创新之处及其意义。
六、教学环节 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以白居易的诗歌进行导入,向学生铺垫“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白居易的诗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时期制度的变迁史。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于诗歌背景情节的想象和对唐朝制度的回顾与继续深入探索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 环节一 选官制度之变 【教师活动】教师运用“文史互证”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主人公白居易入仕的途径,并带领学生回顾两汉时期选官制度察举制、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引入并且分析材料,回顾两个选官制度的运行方式和权力流向。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油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葛洪《抱朴子·审举》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45《刘毅传》 【设计意图】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故教师采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回顾旧知的方式来进行串连,辅以史料进行佐证,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材料理解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创设的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从而使得学生认识制度变化的必然性。逻辑清晰,学生接受度强,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历史学习。 【过渡】科举制度应运而生,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0—41页,概括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发展概况。 【教师活动】通过出示材料带领学生分析科举制度的创新之处及其意义。 唐代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材料让学生体会科举制度的创新之处及意义。 【提问并过渡】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发展于唐,完善于宋延续于元明清,对中国社会的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科举制度它与之前的选官制度有什么不同,它的出现又体现着我国选官制度怎样的演变趋势呢?大家可以小组合作来总结一下, 【设计意图】问题较为综合,有一定难度,要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结合本节课所学从选官标准、选官方式、选官权力三方面进行总结,体会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过渡】白居易在进士及第之后,当过很多官,如左拾遗、中书舍人等,“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正是白居易在当中书舍人时写下的诗。白居易几乎把三省六部制逛了个遍。三省六部制是如何演变而来?又是如何运行的? 环节二 中央官制之变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回顾西汉时期的中外朝制度的发展历程,通过时间轴展示从三公九卿到尚书台到三省的演变过程,并进行设问“从三公九卿到尚书台到三省能看出,东汉以来中枢机构演变的趋势和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总结出三省六部制度对于权力的分割,体会皇权的加强。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唐代三省位置图,体会三省的位置与其职能之间的联系。随后,出示并简单介绍三省六部制职能,讲解结束后为加深学生对职能的理解,提出小组讨论问题“那么我们现在来情景再现一下,看一看如果当时出现水灾,需要救济,三省六部制该如何解决呢?” 【设计意图】用图片或图表的方式进行展示,使学生清晰明确的知道三省六部制中各个机构的职能,使学生理解该制度在限制相权决策合理化等方面起到的作用。基于学生对于三省六部制职能的理解,通过生动有趣课堂活动,使学生轻松掌握唐代中央政务制度的基本运行流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中央官制运行机制的理解。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表格展示对比九卿与六部的职能,并设问“九卿与六部的职能有何不同?从中体现出三省六部制怎样的创新之处呢?”最后与学生共同结合本节课所学总结三省六部制创新之处及其影响:体现了隋唐时期皇室与政府分离的趋势,这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也是三省六部制的创新特征。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到隋唐时期决策中心的转移、政事堂的设立的影响、三省发展的趋势,感受三省六部制也逐渐发展完善,走向科学,在制约相权、加强皇权、提高效率方面的历史意义。 【过渡】一个国家要有序运转,除了需要官,需要人才之外,还需要什么呢?钱从何而来呢?我们来到第三节赋税制度。在这里我们来看一看我们主人公对于他当时所处时期赋税制度的评价:“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我们刚才前面所讲的选官制度和中央官制,他们都不是突然产生的,是不断演变而来的。赋税制度也一样,也是有它的发展脉络。 环节三 赋税制度之变 【教师活动】教师对于永嘉之乱后,北方因战乱,兼并土地的现象严重以及豪强隐瞒人口影响征税的情况进行讲解。铺垫孝文帝颁布按人口数分配土地的均田令的背景,简单介绍后引入对魏晋时期的租调制的讲解,分别讲述“租”和“调”分别的含义,并且点明在此时受田农民是需要定期向国家服劳役的。 【设计意图】填补学生对于赋税制度的知识空白,通过对租调制的简要讲解,使学生对于该制度有一定了解,知道租调制的收税方式以及局限性。 【教师活动】讲述唐初对于租调制进行了完善,新增了用来代替劳役的“庸”的历史史实并出示材料,提出问题“‘庸’的出现有什么好处呢?” 【预设学生回答】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提高生产积极性,保障国家赋税收入。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流程图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庸”出现的创新之处以及意义所在,加深对于赋税制度的理解。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对图示中两税法的纳税标准的讲解,分析它与之前租庸调制的不同,并适时提问“那么同学们想想,这样的纳税方法有什么好处呢?”通过表格对比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内容,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同学们自行总结初两税法的优点。 【过渡】任何制度都具有两面性,两税法也不例外。请同学们并阅读教材P43“问题探究”分析两税法的局限性。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白居易集》卷2《重赋》 【设计意图】多用图示的形式来厘清租调制、租庸调制、以及两税法的纳税标准,清晰易懂,帮助学生对三者的发展变化趋势形成总体认识,分析赋役制度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体会两税法的先进性及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白两税法的实行能够简化税收项目,扩大征税对象,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且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同时也能认识到两税法的局限性。 【小结】今天讲述了三个制度。一个是不断走向公平的选官制度、不断走向完善的中央的行政制度、不断走向简化的赋税制度。钱穆先生认为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隋唐通过这一系列的制度改革,为加强集权提供了组织保障、人才保障和财税保障。隋唐在继承秦汉以来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历史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加入了创新思路,推动了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这些举措开创了唐前期一百多年持续繁荣的局面……成为以后中国古代政治的典范,很多都为后世所继承和发展,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设计意图】在本堂课的结尾进行提升,将三种制度的变化过程进行总体的构建,与学生共同总结得出科举制度让更多学子可以拥有为官机会,走向公平;三省六部制度随着历朝历代的发展而逐步演变完善;赋税制度由开始的租调制发展为租庸调制度最后改为更加方便的两税法,走向了简化。通过对三方面制度创新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在回扣本节课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制度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能够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构建时空观念,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制度的变迁,是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七、课后作业 利用身边的相关资料,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思考,本课所学的制度对当前的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有何影响或启示呢? 【设计意图】通过课内外材料的搜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再次强化对本节课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以史为鉴”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能依据课标“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的要求,以“人”说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授相结合,促进教学目标有效达成;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历史概念的阐释,精选史料,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运用思维加工信息,形成自己独立判断,从而有效落实“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素养的养成。 设计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认识唯物史观中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也需要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因此,如要实践还需根据实际学情进一步修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