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0 16:1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明清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认识明清时期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结合课标要求中的行为动词和教材内容来看,课标在识记层面,要求学生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小说戏曲以及科技层面产生的新变化、新现象的基本史实。理解层面,要求学生理解明清时期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理解明清社会繁荣发展背后蕴含的危机。应用层面,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层面分析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特征,对比中西方社会发展的不同,归纳明清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教材分析
(一)本课在单元中的位置:《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的第三课,主要讲述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产生的新变化。本课上承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为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进行总结;下接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为开启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奠定基础。(二)本课内容:本课主要叙述了明清社会在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出现的新现象和新因素的史实,由四个子目构成,分别为“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小说与戏曲”、“科技”。经济上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领域产生的新现象和新因素,但也具有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等局限;思想文化上出现了陆王心学和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继承的思想家;明清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适应市民需求的小说、戏剧取得重要成就;科技处于总结性阶段,但科技缺乏创新发展。总体上明至清中叶社会状况出现了新变化,但是明清社会仍旧处于旧的历史时代中,逐渐显露出危机和转型的困境。
学情分析
(一)已知:通过对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的学习,学生对明清时期经济、思想文化、小说戏曲产生的新变化等相关史实有基本的掌握。本课教学应注重回顾所学,但应避免简单重复,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二)想知: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探究精神较强,对于构建明清时期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之间的联系以及探究明清社会面临的危机等问题较为感兴趣。(三)能知: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分析文字史料,归纳明清时期经济发展新现象;能够通过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西方社会发展状况,认识明清社会面临的危机。(四)未知:高一学生在初中该部分内容的学习中,缺乏对科技领域的变化发展、西学东渐相关基本知识的学习,未能构建起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未能较为清晰地把握明清时期的发展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图文史料,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依托史料分析明清时期在经济、思想、文学、科技等方面的新发展,以及它们的原因和影响,其中重点分析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产生的新现象与产生这种现象的内部和外部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比较不同学者对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不同观点,认识到对于同一历史问题存在不同的历史解释,并结合所学自主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历史解释)3.通过阅读一系列史料,并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关原理分析明清经济中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领域之间发展的内在联系、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与社会转型的关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4.能从历史时空的角度,把握明清的发展脉络,叙述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概况,纵向感知明清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历史地位,横向对比同一时期明清社会与西方社会发展方向的不同,概括出明清中国盛世下隐含的发展困境,深入思考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5.通过以“茶”为线索学习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小说戏曲与科技领域的变化发展,体会物质生活对历史的贯穿与渗透,并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激发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了解明清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二)教学难点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讲授法、历史问题探究法、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呈现材料】【教师语言】2022年11月29日,“中国茶”申遗成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茶文化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茶叶经济和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清朝时期茶区扩大,形成了以茶类生产为中心的栽培区域,当时茶叶不仅仅在国内市场上广受欢迎,在国际市场上也大受青睐。明清时期茶产业、茶文化以及茶叶贸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明清时期社会的发展状况,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从茶里共同来探寻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的变化发展。 阅读教师呈现资源,聆听教师讲解。 引出本节课的线索“茶”,为后续教学内容的讲解奠定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情境。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师过渡】从茶叶的种植、加工、销售中探究明清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产生的新现象。(一)农业发展新现象教师呈现材料,带领学生提取材料关键信息,依托材料归纳概括明清农业发展产生的四个主要新现象。【呈现材料】材料一:中国的茶叶产地,主要分布为长江以南各省和长江沿岸各省,……共计有 14个省份进贡茶叶,累计多达 78八个品种。由此可见清代茶叶产地分布之广,几乎遍布大半个中国,名茶品种繁多。 ——《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论文集》 材料二:到了明清,经济作物不但品种继续增加,而且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棉花种植已“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同一时期,桑树的种植规模也很大。 ——《文物与中国古代市场经济》现象一: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教师过渡】这一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因而这一时期茶农种植茶叶其实是不足以维持生计的。【呈现材料】材料三:兼营茶业的农户。由于这部分人缺乏专业的茶园种植技术,再加上资金、劳动力不足等因素的制约,他们不可能从事专门的大规模的茶树种植,而更多的是在种植粮食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同时,也种植茶树以补贴家用。——《福建历史地理研究》 材料四:对清代18个省的118个府的126个县和2个府的地方志所记载的商品进行抽样统计,商品种类共有155种……在126个县中主要产品分布面积50%以上的商品有棉花棉布……占25%以上有丝、食油……茶……。 ——董书城《中国商品经济史》现象二:农业经营方式多样化现象三:农产品商品化【教师提问】为什么当时茶叶、棉花、桑树这一类经济作物能够如此广泛的种植呢?这些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难道不会影响到粮食的产量吗? 【呈现材料】图片材料:《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材料五:番薯和玉米不仅产量很高,而且耐旱抗灾能力也很强,无论是丘陵山地,或是沿海贫的沙丘均可种植……大量种植番薯、玉米不仅不会“与五谷争地”,而且因番薯、玉米可以解决一部分民食问题,还能腾出更多的水稻田种植其他经济作物,从而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柯建中史学论稿》现象四:高产粮食作物的传入与推广(二)手工业发展新现象【教师提问】阅读材料,从经营方式和生产关系角度概括明清手工业新现象。【呈现材料】材料六:浙江于潜的茶叶生产,在当时发展亦盛。……茶商遂在当地新茶登场期间,“每岁设厂收买,集如市,俗称曰王茶”。茶商在当时设厂收购的同时,并且雇请男女茶工进行进一步加工制造,因此“乡人大半赖以资生”。——彭泽益《清代前期茶业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教师讲解】教师通过简易图示讲解分析材料,归纳概括结论。现象一:新经营方式——手工工场现象二:新生产关系——自由雇佣劳动【教师讲解】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效率提高,将更多的劳动者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成为自由劳动力,由此得以产生雇佣劳动关系;商品经济发展,有更多的商人能够有足够多的资金开设工厂,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意味着有更加广阔的商品市场,刺激着商人们将更多的资金投入设厂。有学者认为,这种生产方式近似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教师提问】关于明清时期是否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学界对这一问题仍存在争议,你认为明清时期是否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教师呈现许涤新、吴承明、黄宗智、顾准等学者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这一问题的不同观点,指明这一问题并没有确切的结论,应依托基本史实形成自己的看法,不仅是这一历史问题,对于其他的历史问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等也都是如此。(三)商业发展新现象【呈现材料】材料七:自明中期以后,由于茶叶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在商业中具有 “ 龙头” 作用的行业的兴起,传统“抑商 ”政策的削弱,商人地位的提高,茶商队伍的扩大和商业竞争的激烈,出现了以地域为中心, 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 “ 相亲相助 ” 为宗旨,以会馆、 公所为其在异乡的联络、计议之所的一种既“亲密”又松散的自发商人群体——茶叶商帮。这是我国古代茶叶商品经济发展最高阶段。从此中国的茶叶贸易主要由为数不多的几大茶叶商帮操纵。 ……晋商在湖广、江西、福建武夷收购茶叶,长途贩运至北京、张家口、归化发售并深入蒙古腹地,西趋新疆南北两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把整个华北、西北都变成了它的活动区域。——陶德臣《中国古代的茶商和茶叶商帮》现象一:商业资本聚集,形成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现象二: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呈现材料】材料八:明清时期,闽江流域的商业城镇以福州为典型。……清代,福州依然是个商业繁荣的城市,特别是五通商后,武夷茶多由福州输出,福州港成为名副其实的“茶港”。百一居士的《壶天录》载:“闽省城南隅十里许曰南台,烟户繁盛茶行鳞次……崇闳,熙攘接踵。”——《福建历史地理研究》现象三: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呈现材料】图片材料:《美船输入中国货值与白银数量(千银元)》材料九:他们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茶叶买主和最大的白银供应者。……19世纪初以后,美商的皮毛来源逐渐枯竭,……白银成为美国支撑对华贸易主要手段。美船在欧洲购买制成品销往拉丁美洲换取白银后,绕南美合恩角前往广州购买茶叶、丝绸和瓷器。——庄国土《茶叶、白银和鸦片:1750—1840年中西贸易结构》材料八:福建地区“富商巨贾交易专重外番银钱,以银作钱,仍按轻重行使”。随着流人量不断增多,美洲银元的流通范围逐步扩大,到了乾隆年间已经成为普遍的流通媒介和贮藏手段。——《金融视角下的「康乾盛世」 以制钱体系为核心》现象四:海外贸易刺激白银大量流入,逐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跟随教师思考,阅读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归纳概括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产生的新现象,思考并回答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提问。思考设问,带着问题阅读史料,提取史料关键信息,从经营方式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概括明清手工业发展新现象。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自己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看法,并派代表分享观点。 通过呈现图文材料,带领学生阅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分析史料,依托史料归纳和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产生的新现象,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概括总结的能力,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素养。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对于明清时期是否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了解不同学者的不同观点,并让学生尝试结合所学形成自己的观点,使学生认识到对于同一历史问题会有不同的历史认识,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一)“茶文化”的变化【呈现材料】材料十一:明代茶馆与以前茶馆最大的变化就是有了档次的区分。普通茶馆的服务对象是平民百姓,高档茶馆的服务对象是文人雅士。……清代,……茶馆更是遍布各地,比历代的数量都多。据统计,当时北京有名的茶馆就有几十家,上海比北京还要多出一倍,产茶胜地杭州的茶馆更是数不胜数。此时,茶馆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茶文化大观》【教师提问】 阅读材料,指出明清时期“茶文化”发生的变化,并分析为何产生这样的变化。【教师总结】 材料体现明清时期文人茶文化逐渐转变为平民茶文化,体现了茶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而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一时期社会风气的变化。(二)思想领域的变化:明清进步思想家及其思想【呈现资源】图文材料:呈现明末清初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画像及其主要言论观点。【教师讲解】 带领学生解读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言论,并逐一归纳概括其代表思想。(三)思想领域的变化:陆王心学【呈现资源】图文材料:呈现陆王心学代表陆九渊和王守仁的画像及其主要言论观点。【教师讲解】 带领学生解读陆九渊与王守仁的言论,并归纳概括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特征。解读“良知”的内涵,即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善性和认识本能,具体包括仁、义、礼、智等与生俱来的“善端”。评价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隐含一定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四)思想领域的变化:思考探究【教师提问】问题一:明末清初新思想的实质是什么?问题二: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有什么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教师总结】问题一:实质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发展。继承:先秦民本思想;关注现实和强调社会责任感的儒学传统。问题二: 跟随教师阅读材料,指出明清时期“茶文化”发生的变化,并思考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回答教师提问。阅读主要思想家的言论观点,并跟随教师思考,归纳概括主要思想家的代表思想。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教师问题;根据表格提示,梳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完成表格的填写。 从“茶文化”的变化出发感受明清时期社会思想风气的转变,引出对明清思想新声的学习。梳理课本知识点,整理明末清初四位进步思想家及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特征,使学生掌握基本史实。通过问题的形式来进一步深化对于明清思想领域变化的理解;同时以表格的形式梳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将新知与旧知联系起来,使该部分知识更加系统。
三、小说戏曲的发展 (一)小说中的“茶”以及“茶文化”表现形式和载体【呈现资源】视频资源:影视剧红楼梦(87版)“栊翠庵品茶”片段图片资源:《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文字材料:《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节选【教师语言】 “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红楼梦的“厉害”之处,不仅仅是塑造无数鲜活女子形象、写尽四大家族兴衰,它亦是一部详尽涉及建筑、风俗、艺术、服饰、医药、饮食、品茶等等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120回中有112回写到茶事,可谓是“满纸茶香”。 除了《红楼梦》之外,在明清时期的许多小说中都也都有关于“茶”的描写,例如《镜花缘》《儒林外史》等等,是我们了解明清茶文化的重要文学载体。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新特点——小说的兴盛发展。(二)小说与戏曲:小说发展【知识梳理】 教师呈现表格,请同学阅读课本,提取关键信息,完成表格的填写,梳理明清小说发展的主要成就。【教师提问】 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反映了小说发展的什么趋势?与当时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教师讲解】 教师展示简易图示,从社会现实与文学的关系角度,分析这一时期文学产生新变化的原因,即社会现实影响文学创作,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因而明清小说主人公经常出现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是当时社会诸多方面发生变化的反应,包括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市镇的兴起和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以及工商皆本观念的影响等,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也呈现出世俗化、平民化、生活化的趋势。(三)小说与戏曲:戏曲创作【知识梳理】 教师呈现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带领学生共同梳理戏曲繁荣阶段明清时期的主要发展成就,即明清传奇的创作、昆曲和京剧的流行。【呈现资源】 昆曲《牡丹亭》主人公杜丽娘与柳梦梅画像【教师讲授】 教师通过介绍《牡丹亭》的主要情节,由此分析这一时期戏曲创作内容的新特点。即《牡丹亭》通过杜丽娘为情而死,又因情而复生的故事,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直指压抑人性的封建意识。体现这一时期的戏曲创作出现反对封建礼教、批判封建专制、讽刺社会现实、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的新内容。 欣赏阅读视频、图片、文字资源,结合教师讲授,感受《红楼梦》中所体现的茶文化。阅读课本,梳理课本知识点,整理明清时期小说、戏曲领域的代表作品和相关发展成就;联系所学知识,回答“思考点”,理解明清时期文学创作产生世俗化、平民化和生活化的趋势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一时期社会诸多方面产生新变化的反映。通过了解明清代表性戏曲作品《牡丹亭》的主要内容,分析这一时期戏曲创作的新内容、新特点。 通过视频、图片、文字资源的呈现,多方位让学生体会《红楼梦》及其中所体现的“茶文化”,有助于创设历史情境,调动学生感官。同时从探索“茶文化”的文学载体链接到明清小说发展的知识点,紧扣本课主要线索。通过表格、时间轴梳理明清时期小说戏曲发展的主要成就,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同时通过对重点问题的探究来深入理解社会现实与文学创作之间的联系,培育学生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通过介绍主要代表性作品的主要内容来分析明清戏曲创作的新内容新特点,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感悟文学艺术之美,同时关联明清时期整体思想产生的新变化,帮助学生充分掌握明清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特征。
四、科技新成就 (一)明清茶叶科技发展【呈现资源】【教师讲授】 教师呈现图片和文字材料,介绍明清时期茶叶科技发展状况,出现许多代表性著作,对传统茶学进行探索性总结。(二)科技:明清科技成就【知识梳理】 教师呈现表格,请同学阅读课本,提取关键信息,完成表格的填写,梳理明清时期科技发展的主要成果。【教师提问】 结合明清时期的主要科技成就,总结这一时期的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教师总结】实用性:大多数是服务于农业和手工业,间接为强化大一统的君权服务;总结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传统典籍的系统整理,轻规律探究。(三)科技:西学东渐【呈现资源】呈现《几何原本》译本和《坤舆万国全图》节选图片【教师讲授】明清之际,中国科技领域还出现了一个新现象——西学东渐,明朝后期起,西方传教士来华,借助传播科学知识以传教,与开明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西学东渐”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初步了解,同时西方传教士也翻译中国典籍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了西方,对西方思想家、知识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代表性的有意大利人利玛窦和徐光启合作翻译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利玛窦和李之藻合作绘制《坤舆万国全图》,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的整体轮廓。【呈现材料】材料十二:《几何原本》者,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由显入微,从疑得信,盖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真可谓万象之形囿,百家之学海。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此书为用至广……而习者盖寡。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也!——《徐光启集》材料十三:“近利玛窦以其邪说惑众,士大夫翕然信之……所著《坤舆全图》及《洸洋官渺》,直欺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验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魏濬著《利说荒唐惑世》,载徐昌治辑《圣朝破邪集》卷三【教师提问】阅读材料,思考徐光启为何推崇《几何原本》?当时的人对西学的态度如何?【教师总结】在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的过程中,徐光启学习到了西方数学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也深切体会到了几何学在自然科学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因此他认为“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但是此时,许多中国士大夫却认为利玛窦是在“以其邪说惑众”,这也体现出这一时期虽然有像徐光启这样的开明士大夫推崇“西学”,但是拒斥“西学”的呼声居高不下,整体上这一时期的人们整体上对“西学”的接受度和传播范围非常有限,科技创新缺乏氛围。 聆听教师讲授,了解明清时期茶叶科技的发展状况,初步了解明清科技发展的特点之一,即出现了许多总结性的科技著作。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提取关键信息,梳理课本知识点,完成表格填写,整理明清的主要科技著作和大型典籍;思考设问,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概括明清时期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跟随教师讲授,了解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的过程和主要成果,理解“西学东渐”的含义及其影响。思考设问,带着问题阅读材料,结合中国传统科技的特点思考徐光启推崇《几何原本》的原因, 并尝试从推崇的原因中反证“中国古代科技偏重实用经验而缺乏理论概括”这一论断;阅读并比较两则材料,思考当时的人对西学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通过表格的方式梳理明清时期主要科技著作和大型典籍及其对应的时期、作者、地位;通过关键问题的探究思考和教师总结,使学生清晰把握明清时期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通过阅读史料和问题探究,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和总结概括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育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五、繁荣下的危机 (一)繁荣下的危机:清末茶叶贸易的衰落【呈现材料】材料十四:夷人赖以为命,不可一日欠缺之物,乃茶叶、大黄。而此二物,皆我中原特产。——曾望颜况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中国若靳其利而不恤其害,则夷人何以为生?——林则徐图片资源:印度主要茶叶生产地图示、纪录片《Tea War: The Adventures of Robert Fortune 茶叶间谍战:罗伯特·腐邛的冒险之旅》台词截图【教师讲解】明清时期虽然是中国茶叶经济和茶叶贸易发展的鼎盛时期,但是明清时期也蕴藏着中国茶叶贸易走向衰落的种种危机。晚清坚持“以茶制夷”的观念,当时中国人很相信茶叶大黄出口的作用,认为外国人如果没有茶叶大黄以助消化,生命就有不保之虞。然而这一时期渴望打破中国茶叶大国垄断地位、改变中英之间贸易逆差的英国积极寻找方案,在印度种植茶叶。随着印度茶叶和世界各地茶叶种植业的发展,中国茶叶大国垄断地位丢失,丢失茶叶贸易的主导权定价权话语权。世界茶叶贸易格局的变化,背后体现的是世界局势的变化和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发展的急剧分流。产生这样的变化也并非一时之间,而是中国盛世之下隐藏着的隐患与危机在世界局势变化的影响之下逐渐显露出来。 (二)繁荣下的危机:急剧分流的中西方【总结梳理】教师带领学生梳理这一时期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思想和科技层面发展的不同。通过知识的梳理和直观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急剧分流的原因和表现,理解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盛世之下隐藏的危机。 聆听教师讲解,思考晚清中国茶叶贸易衰落的原因以及其背后体现出来的中国社会隐藏着的隐患与危机。回顾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和科技领域产生的新变化及其主要特征,同时联系所学有关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的大事件,跟随教师一起完成知识梳理。在知识梳理的过程中,将中西方之间进行横向对比,认识到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危机。 通过晚清中国茶叶贸易的衰落、世界茶叶贸易格局的变化引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背后蕴含的危机以及中西方之间的急剧分流。通过知识梳理和中西方对比,对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发展状况与世界发展局势有较为宏观的把握和整体性的认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以“茶”为线索串联主要内容,选取“茶”作为主要线索,一是因为明清时期“茶叶”相关的产业发展、茶文化、茶叶贸易、茶学书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经济、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科技发展状况,与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相契合;二是选择“茶”有利于丰富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注重历史情境和问题情境的创设,关照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足之处,一是是在这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中,对课本上的史料运用不够充分,尤其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这一子目,史料的选取可进一步斟酌优化;二是教学内容与选取的线索“茶”的关联度不够高,部分地方略显生硬;三是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对学生思维的启发较为不足。以上为我的教学反思,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