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北京条约》之辱到《北京宣言》之光
从国家力量变化看《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
1.课标要求: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学生“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晴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2.课标解读:本单元主要围绕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的两大矛盾展开,一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二是封建专制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大矛盾及其斗争贯穿始终。其次,“内忧外患”是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救亡图存”是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一方面要看到并理解这一时期的中国内外交困的境遇,另一方面也要充分了解社会各阶层对于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的探索和努力。 3.教材地位:本课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5课,上承第四单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君主专制的强化,下启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发展潮流,形成“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和“有识之士救亡图存”两条主线展开中国近代史。本课共有三个子目,分别是“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第一目通过对比鸦片战争前世界与中国在经济、军事、思想等多个维度,阐明中外实力差距,即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第二目主要讲述了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第三目则体现了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的努力。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经之前的学习,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有所了解,但对于其背后蕴藏的原因和具体的影响认识较浅。 解决途径:以唯物史观为教学底层逻辑,带领学生理清本课脉络,通过结合时事,了解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及其对近代中国带来的重要影响。 5.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史料解读,对比鸦片战争前夕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差距,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 (2)学生通过分析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通过解读“不平等条约”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对比《北京条约》和《北京宣言》背后国家力量的变化,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 (3)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试图挽救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做出的诸多努力,体悟各阶级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情怀,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6.教学重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及其影响 难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不平等条约签订的影响 7.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创设、史料研究;学法:归纳总结、研读史料、合作讨论
设计思路
本课以时事《北京宣言》链接《北京条约》为导入,采用核心知识点+思维发散的形式展开教学设计,深挖核心为题,助推整合教学。牢牢把握这一时期中国“内忧外患”的时代特征,用对比的视角来看中国与世界的初步交锋,深入探索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性根源及其影响。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 堂 导 入 ——从《北京条约》之辱到《北京宣言》之光 教师出示:《北京宣言》和《北京条约》的相关材料。 教师讲解: “世界破破烂烂,中国缝缝补补。”2024年7月中国让巴勒斯坦14个派别在北京达成了和解,签署了《北京宣言》》,回望164年前近代中国在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下被迫签订的《北京条约》,今非昔比,光阴流转,中国历经百年沧桑,从1860年世界的受害者,成为如今2024年世界和平的缔造者,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努力。 教师出示:《北京宣言》和《北京条约》的内容表格,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教师提问: 为什么中国能够完成身份的逆转? 《北京条约》签订的背景是什么?当时的中国面临什么样的处境? 学生阅读材料,了解《北京宣言》和《北京条约》的签订背景,并对比二者的鲜明差异。 学生总结: 《北京条约》和《北京宣言》虽都在北京签订,但它们所代表的内容、性质和目的有着本质的区别。一个是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压迫的见证,另一个则是现代巴勒斯坦追求民族独立自主的象征,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价值。 解读表格,并思考问题。 通过结合《北京宣言》相关时事,对比百年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下的《北京条约》,一方面引起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另一方面引出《北京条约》的历史背景,从而导入新课。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完成身份逆转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实力的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表格对比较为直观地展现二者的不同,帮助学生完成新旧知识的衔接。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外世界——两种道路,两种命运 二、两次鸦片战争——天朝梦碎|战争过程及其影响 三、开眼看世界——是沉睡还是觉醒? 四、作业布置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世界与中国 ·西方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 教师出示:材料1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 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教师总结:西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占主导地位,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入,其对市场和原材料的需求愈加强烈,各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 教师出示:“1840年前中国和世界形势图”,引导学生分析殖民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教师过渡:那么在时代浪潮滚滚向前的时候,中国的发展情况如何呢? ·中国传统农耕世界与小农经济 教师出示:材料2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思考当时中国社会有何特点? 教师总结: 1、“农为国本”国家重视传统农业发展,传统农业的发展利弊兼有。 2、清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限关自守,思想僵化,经济落后,军力萎靡。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中国和西方的碰撞火花 教师出示:材料3 这场战争(鸦片战争)实际始于1839那年完成于1842年,而这第一发子弹却是在46年前的1793年射出的。 ——[美]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等著《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 教师设问:1793年发生了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蝴蝶效应”理论)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教师讲解: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过程中与中国产生的分歧可以看出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巨大差异。中国仍然沉浸在天朝上国,地广物博的迷梦之中,对于世界形势的发展浑然不觉。 教师出示:“英国——资本主义强国VS中国——封建专制盛世”对比图,引导学生分析中英之间的差距。 教师出示:材料4 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长长达40年之久的英国人赫德在《中国闻见录》中说:“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米;最好的饮料,茶;以及最好的衣着,棉、丝和皮毛,所以他们不需要从别的地方购买一文钱的东西。”与此相反,中国许多精美的手工业如瓷器、漆器、丝绸品等,却很受英国及欧洲各国上流社会的青睐。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教师出示:“鸦片战争前中英正当贸易情况表”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材料,思考为什么英国要在中国走私鸦片? 教师总结:因为英国与中国贸易长期入超,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开始走私鸦片。 ·鸦片大量流入中国的影响 教师出示:材料5 英国马尔丁说:“鸦片贩卖者腐化了、降低了和毁坏了不幸福的人底精神生活,而且还毒杀了他们的身体。鸦片贩卖者时时刻刻向贪婪无厌的吃人神贡献新的牺牲品,而充当凶手的英人和服毒自杀的华人,就彼此竞争,向吃人神的祭台上贡献牺牲品。”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 材料6 生髑髅,生髑髅,眶陷颐缩如猕猴。痰声来,嗽声续,黔到指头疲到足。汗渍眉心泪注目,逆气辘轳转心腹。溺泄便溏沾被褥,明明有鬼加钳梏。 ——林纾《闽中新乐府 .生髑髅》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思考,鸦片大量流入中国有什么影响? 教师讲解:《闽中新乐府·生髑髅》,是对吸鸦片烟鬼丑陋形象淋漓尽致的描绘。鸦片危害巨大,摧残了人民的身体和精神,降低了人们的道德底线。白银流失严重;加剧政治腐败,削弱军队战斗力,加重劳动人民负担。 教师过渡:面对广州外海的鸦片走私,道光皇帝特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烟土两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英国大鸦片贩子认为中国禁烟措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英国政府宣布对华发动战争。 教师提问:鸦片战争爆发是由林则徐禁烟引起的吗? 教师出示:1833——1839年间鸦片贸易等相关材料,体现英国在中国开展鸦片贸易已有时日,且获利颇多。 教师总结:虎门硝烟只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根本原因是英国想打开中国市场,扭转贸易逆差,达到使中国成为英国的市场和原料产地的目的。 (二)两次鸦片战争 ·战争过程及结果 教师结合地图讲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 教师出示:材料7 1857年3月,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写道: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这一切都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 ——《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抵抗英国侵略的正当性。 教师总结:抵抗侵略是正义的,侵略是非正义的。 教师出示: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整理表格,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三)开眼看世界 ·战争结束后——人们的反应 教师出示:高层统治者、普通民众、有识之士三种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对于“鸦片战争”战败的态度和反应相关材料。 教师总结:《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皇帝仍不知道英国位于何方,充分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的封闭、愚昧和腐朽;而普通民众仍然处于麻木不仁的状态。林则徐、魏源、徐继畬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教师出示:林则徐、魏源和徐继畬三人的著作。 ·有识之士觉醒后——《海国图志》“墙内开花墙外香” 教师出示:材料10 在中国:《海国图志》 可谓应运而生......不仅没有受到重视,反而因为它辑录“异邦蛮夷”的情况,有违中国固有的学问之道,受到主流社会的攻击和排斥。 ——马国川《影响日本近代史的两本中国书》 材料11 《四洲志》和《海国图志》出版后,对这两部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他们将之称为“不龟(皲)手药”。日本幕府末期,不少人因为阅读了这本书而走向了倒幕图强之路。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教师提问:为什么《海国图志》“墙内开花墙外香”? 教师总结:因为思想观念上有巨大差异,中国仍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对世界形势未能有充分认识。 教师总结: 从《北京条约》的屈辱到《北京宣言》的荣耀,跨越 164 年的历史沧桑,历经 164 年的风云变幻,每一步都呕心沥血、历尽艰辛!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的强大是多么的重要。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话语权,才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应当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教训,不断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展望未来! 请同学们以“从《北京条约》之辱到《北京宣言》之光”为主要线索,写一封穿越时空的信,写信对象可以是鸦片战争中英勇牺牲的英雄;可以是开眼看世界的先进士大夫;也可以是普通民众…… 要求:体现本课所学知识。 学生阅读史料,感受工业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化和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学生阅读史料,仔细思考。 学生观察地图,思考鸦片战争前中国在国际局势中的处境。 学生阅读史料,运用辩证思维思考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特点。 预设学生1:传统农业得到国家的支持。 预设学生2:传统农业使得国家经济缺乏活力和创新。 学生尝试从“唯物史观”角度出发理解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 学生阅读史料,回忆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历史事件。 学生观看课件,了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期间在各个方面与中国形成的鲜明差异。 学生总结概括中英在各个维度的不同,并思考其原因和后果。 学生解读史料并学习 “入超”和“出超”的概念,探究英国在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和英国产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小组讨论,根据材料思考鸦片大量流入中国带来的危害。 学生阅读教材,理清基本知识脉络。 学生思考鸦片战争爆发和林则徐禁烟之间的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理清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正原因。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讲解第一次鸦片战争。尤其是其中英雄人物的事迹。 学生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抵抗英国侵略的正当性。 学生总结提炼不平等条约的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带来的危机。 学生认真阅读材料。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鸦片战争失败之后一部门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的著作和观点。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和日本受到不同境遇的原因。 预设学生1:因为当时的中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落后于世界。 预设学生2:因为学习西方还没有成为当时中国的主潮流。 学生体悟中国历经164年峥嵘岁月,从任人宰割到勇立潮头,从闭关锁国到开放包容。实力强才是硬道理,因此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心怀感恩,拼搏奋进!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 分层设计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史料,理清《北京条约》签订背后隐藏的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读地图,落实时空观念核心素养,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前中国在国际形势中的处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解读史料,培养学生提炼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落实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在思维方式中作适当延伸,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此处设置互动,意在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理解中西方的碰撞,锻炼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英国工业文明与中国农业文明之间形成巨大差异的原因,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培养学生提炼概括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在自主解读史料过程中提取有效信息,理解中英贸易的真实情况,落实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 通过带领学生解读史料和诗歌作品,引导学生体悟鸦片走私盛行于中国带来的巨大危害,同时分析其原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培养学生纵向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地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让学生自主理清战争的发展阶段和脉络。同时通过英雄事迹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通过思考中国抵抗英国侵略的正义性来培养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料实证的意识。通过认识先进知识分子,培养民族自豪感,涵养家国情怀。 通过呼应导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明晰自身的时代使命,既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更要为国家强大贡献力量,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用穿越时空的信来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并继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板书: 从《北京条约》之辱到《北京宣言》之光——从国家力量变化看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外世界——两条道路,两种命运 英国VS中国→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探析 两次鸦片战争——战争过程和结果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 开眼看世界——是沉睡还是觉醒? 开明士大夫的思想及其著作
教学反思: 本篇教学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近日《北京宣言》签订的新闻,一下子将我拉回了164年前的中国,从《北京条约》之辱到《北京宣言》之光,历史的回响总是掷地有声,深深地叩击着我的心灵,正因我深知中国历经太多的艰辛与不易,所以更珍惜如今的中国。我希望把这份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带到我的历史课堂中,让学生们通过链接过去与现在,更加喜欢历史、也能对国家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同时培养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通过如今中国的强大倒推164年前的中国,以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为切口深入两次鸦片战争,运用史料剖析战争爆发的根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历史思维深度。 因此,本篇教学设计在设计之初我心中已有侧重点,即我想通过本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鸦片战争这一场叩开近代中国大门的战争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发生的背景是什么?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着重培养学生反思历史、以史为鉴的能力,故在本篇教学设计中我将更多的笔墨注重于鸦片战争前夕的背景解读之中,而对于鸦片战争的过程梳理则较为简单,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部分也有所欠缺。 此外,本课在找寻新史料的同时也注重课本的回归,借助课本上的史料呈现、图片呈现、学思之窗和历史纵横等更注重落实基础知识的爬梳,通过回归教材,将核心素养落地。就教学资源的选择来看,本课选取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多种材料相互印证,使学生深入历史情境。 总之,我在备这一课时下了很大的功夫,但仍然有许多不足,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