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主线贯穿式教学模式是指以一条主线将一课中的所有子目串联起来的教学方法。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理清所有子目的逻辑关系,将所讲内容通过人物、问题等排列成联系紧密,前后有序的教学环节,学生沿着教学主线体验、感悟历史。通过这样的设计,教学内容可以得到有效整合,学习素材得以丰富,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全面有逻辑的知识体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中的第一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本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接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民国初年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的失败使国民党对革命力量产生新认知,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形成;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导致社会矛盾尖锐以及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为五四运动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课下接第21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政府加强了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了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发动了一系列起义,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红军长征的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本课分为三个子目,分别是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意识到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推动了国共合作,三个子目之间逻辑紧密。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三课,对基本史实已经有所了解。高一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对经验材料的熟记,开始企图进行理论的概括,不过他们还不善于进行这种理论的概括,因此,本节课采用主线贯穿式教学法,将各个子目贯穿起来,同时围绕李大钊的人生经历,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中共一大与二大的不同点、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等理论,使学生通过基本史实逐渐形成理论概括。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史料,归纳五四运动的背景、意义,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基础,国共合作的原因。(素养目标:史料实证)通过补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时间轴,分析李大钊年谱(节选)、北伐战争年表,阅读共产党早期组织地图、北伐战争示意图,能够将基本史实定位到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总结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基础、国共合作的原因以及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素养目标:时空观念)通过分析文字史料和历史地图,解释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地位与作用,国民革命运动的积极影响。(素养目标:历史解释)通过对比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的文件,认识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国情做出目标调整,理清中共二大的变化;通过分析李大钊牺牲的历史背景,学会解释国共合作失败的原因和中国共产党汲取的经验教训。(素养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学习李大钊的人生经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感悟李大钊的爱国精神,认识中国先辈的英勇牺牲,学生加深爱国主义精神。(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深远的影响;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教学难点中共革命纲领的理解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影视片段(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习法、主线教学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图片并解释:“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大厅里,摆放着一件编号为0001的国家一级文物,它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就义的绞刑架。” 【学生】听课 通过熟悉的人物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李大钊与五四运动 探究一:五四运动前的中国社会【教师】展示《庆祝欧战之胜利》和《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两则材料,提问:“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教师】讲述:“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人民郁积已久的愤怒,‘郁积已久’一词说明了什么?”【教师】提问:“那么当时中国还有什么问题?【教师】出示李大钊撰写的《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出马列主义和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探究二:五四运动中的李大钊材料一: 一千八百九十年的五月一日是什么日子。那一日是什么人有什么举动。才把这日做成了一个“五一节”?那个日子是世界工党第一次举行大祝典的日子!是世界工人的唯一武器——“直接行动”造成的日子!是世界工人的神圣经典颁布的日子!——李大钊1919.5.1《五一节杂感》【教师】出示材料,提问学生;“李大钊在五四运动前做了什么,对五四运动有什么作用?”材料二: 一次,为了救援被捕学生,大家集队往政府情缘。队伍走到国务院门前,只见铁门紧闭,门内架着机关枪。守常愤怒异常,一个人跑出队伍冲将上去。大家赶忙上前把他拖住。真是又英勇又危险。——高一涵《回忆五四运动时期的大钊同志》【教师】出示材料,讲述:“五四运动中大批学生被捕李大钊作为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之一,积极救援被捕学生。”材料三: 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李大钊【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打成一气”是什么意思,并讲述五四运动后期发生“三罢”运动的基本史实,同时展示图片。探究三:李大钊希望中的五四运动【教师】出示《北京市民宣言》,并讲述:“在六月份,陈独秀和李大钊两人积极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在其中,他们提出了对政府的五点要求,根据已学,实际上五四运动达成了哪几项内容?”探究四:李大钊眼中的五四运动材料四:非有深仇与日本人也,斯世有以强权压迫公理者,无论是日本人非日本人,吾人均应排斥之!故鄙意以为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实人类解放运动之一部分也。——李大钊【教师】出示材料,提问;“李大钊是如何评价五四运动的?结合课本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思考五四运动的意义。” 【预设答案】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预设答案】说明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只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预设答案】①社会矛盾尖锐;②新文化运动发展【预设答案】动员作用,发动学生进行罢工游行。【学生】阅读材料,一边听课一边思考。【预设答案】呼吁除了知识阶级以外的劳工阶级也要参与到五四运动中来。【预设答案】①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②罢免曹陆章三人;③释放被捕学生【预设答案】①……爱国革命运动;②……思想启蒙运动;③……社会革命运动;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⑤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通过两则材料,形成对比,加深学生对巴黎和会上“强权战胜公理”的理解,推动学生学习五四运动的背景,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用五四运动中李大钊的材料,一方面推动学生学习五四运动的过程,一方面让学生感悟李大钊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加深对五四运动的理解。旨在让学生联系初中所学知识,以对比的方式再次学习五四运动的结果,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以李大钊对五四运动的评价为切入口,引出习总书记的讲话,推动学生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二、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师】播放“南陈北李 相约建党”的视频【教师过渡】;“在散发《北京市民宣言》的过程中陈独秀不幸被捕,后来李大钊将陈独秀送出北京,在路上他们决心要建党,那么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人为建立中国共产党做了哪些努力?”探究一:李大钊等共产党人为建立中国共产党做了哪些努力?1、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教师】出示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图,引导学生结合视频总结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组织基础。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教师】出示未完成的时间轴,让学生补全时间轴,提问;“这些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组织和著作是如何影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国际支持:共产国际的帮助。材料:共产国际派远东局局长维金斯基……来中国,李大钊……对筹建中国共产党取得一致意见。不久,他介绍维金斯基导上海会见陈独秀。——李新《李大钊》【教师】展示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出共产国际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国际支持。4、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发展壮大。材料:1920年,全国工人发展到194.60万人,其中上海有近51.38万人,占全国工人总数四分之一。——《上海劳动状况》1920年【教师】展示材料,引导学生从阶级基础的角度归纳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探究二:革命面貌“新”在哪?【教师过渡】:“在李大钊等人以及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得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那么中国的革命面貌‘新’在哪?”。【教师】引导学生从革命道路、指导思想、革命政党、领导阶级和凝聚力量五方面总结“新”在哪?【教师】解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但就其本质而言,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任务仍是反帝反封建。”材料一:(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3)消除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4)联合第三国际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材料二: 大会通过的宣言实际上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教师】出示材料一和材料二,引导学生分析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的革命对象和奋斗目标,解释二者的不同之处,并提问中共二大较中共一大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问题。【学生】听课。【预设答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学生】阅读课本,并结合教师的讲解,总结出共产国际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国际支持。【学生】思考问题,并尝试回答。【学生】听课并尝试回答问题。【预设答案】中共一大的革命对象是资产阶级,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共二大的革命对象是封建军阀、国际帝国主义,奋斗目标有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最低纲领是……,最高纲领是……。中共二大在中共一大的基础上增添了最低纲领。说明中国共产党充分结合了中国的国情和革命性质。 通过一段视频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兴趣,并为后续学习中国共产党诞生奠定基础。通过文字材料、地图以及时间轴,推动学习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基础,并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素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比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掌握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的区别,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三、李大钊与国共合作 【教师】出示邮票图片【教师过渡】:“虽然李大钊并未出席中共一大,但是他为为建立中国共产党做了许多前期准备,并且在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中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1989年,中国邮电部为纪念李大钊诞生100周年,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画面中央为李大钊,但是背景确是国民党一大结束后,孙中山走出会场的情形。这张邮票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探究一:国共因何走向合作?【教师】提问:“那么国共是因何走向合作的呢?”【教师】出示《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共产党方面为何决定国共合作。【教师】讲述中共三大通过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的基本史实。【教师】出示李大钊年谱(节选),提问:“哪些因素促进了国民党通过国共合作的的方案?”【教师补充】:“应邀”“致电”“被指定为”可以看出国民党是比较主动的推动国共合作的,结合已学知识,思考为什么国民党也是一个比较主动的角色呢?”探究二:李大钊因何牺牲?【教师】出示李大钊被执行死刑的报刊截图。【教师过渡】;“当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运动几年之后,李大钊被军阀张作霖逮捕,不过李大钊的牺牲还与蒋介石有直接关系,本来是合作关系的国共,现在却走向了破裂,这背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材料一:上海四一二反革命事件发生不久,蒋介石即密电张作霖,“将所捕党人速行处决,以免后患”。——《中国共产党北京历史 第1卷》【教师】出示材料一,提问:“本来与共产党合作的国民党此刻又为什么要对李大钊等人‘速行处决’呢?”【教师补充】四一二政变后,汪精卫又发动了七一五事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教师】再次提问:“那么为什么国共合作会破裂呢?”【教师补充】讲述当时国内外的情况,引导学生从帝国主义的干涉以及共产党的问题完善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这个问题的答案。【教师过渡】:“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从失败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国共合作的失败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历史教学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经验教训。探究三:如何评价国民革命运动?【教师过渡】:国民革命运动最后的结果是失败的,那么在国共合作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取得一些成果呢?“【教师】出示北伐路线示意图和北伐大事表,要求学生补全表格,并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国民革命的积极意义。【教师】补充:“李大钊在被执行死刑之前,说‘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却永远绞不死共产主义!’,这又说明了什么?” 【预设答案】国共合作。【学生】听课并尝试回答提问。【预设答案】中国共产党力量弱小,需要和国民党一起完成国民革命运动。当时共产国际也在推动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预设答案】共产党积极跟进国共合作。【预设答案】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中都不成功,此时他们也认识到了共产党的作用,因此希望和共产党合作。【预设答案】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预设答案】国民党背叛了革命。【学生】听课。【学生】听课并思考。【预设答案】①我们吸取了统一战线的经验,并用于抗日战争中;②北伐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③我们要坚持武装斗争……【预设答案】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北伐的过程中不断壮大。 通过邮票和图片的对比,引出国共合作。通过分析《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推动学生从中国共产党的角度分析国共合作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通过李大钊年谱,推动学生联系所学知识,从国民党角度探究国共合作的原因。以李大钊牺牲的新闻报刊为切入口,引出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的史实,并以此引出国共合作失败的原因。通过地图和北伐大事表,培养时空观念,使学生掌握北伐战争的基本信息,国民革命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课堂小结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进行深华:“李大钊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荣的一生,他身上体现出的爱国爱民、信仰坚定、忠诚担当、无私奉献、敢于斗争、勇于献身的崇高革命精神和风范,至今仍绽放着耀眼光芒。他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壮丽的篇章,为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表率,他的崇高革命精神、伟大人格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学生】回顾、总结本课内容并朗读《青春》。 使学生形成对李大钊等中国先辈的尊敬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反思
该教学设计主要采用主线贯穿式教学模式,以李大钊的生平为线索贯穿本课的三个子目,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逻辑结构,拉近学生与历史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但是由于以李大钊为线索,课件中尽量使用与李大钊有关的文字、图片史料才比较能突出李大钊的主线地位,因此在史料搜集上存在难度和缺陷,比如尚未完全做到完全以与李大钊有直接关系的材料说明五四运动的背景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基础,需要在扩大阅读面和搜集资料的能力上做出改变和提升。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