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0 16:3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本课试图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基本教学方法,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具体的任务为主线,将教学内容巧妙地串联到单个任务中,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阶段特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呈现的特征,加深对北洋时代的认识。本课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能力。设计五个紧密围绕“北洋时代”这一主题的任务,以报刊史料为主要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学生深入研读史料的基础上,促使他们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培养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建构与能力的提升。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地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复杂多变的阶段,它承接了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开启了国民党统治时期之前的一个重要过渡。这一时期,政治上的军阀割据、经济上的初步现代化尝试、文化上的新旧冲突与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对于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本课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作为理解中国近代政治演变、经济发展及文化转型的关键一环。它上承辛亥革命,下启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是学生全面把握中国近代史脉络的重要节点。2.教材特点:本课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特定时期的政治风云、经济变迁和文化转型,展现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复杂的社会面貌。3.教材内容:本课主要分为四个子目,即“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四个子目,第一子目以时间为线索介绍袁世凯是如何走上复辟帝制之路的以及革命党人的抗争,第二子目介绍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各派系的纷争,第三子目主要介绍中华民国建立后,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的新发展、新现象,第四子目叙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进程,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北洋时期的社会风貌。学生情况分析1.已有: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袁世凯称帝、军阀割据、新文化运动有大致了解;同时,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渴望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探究等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思维上已经由形象思维转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过渡,具有一定的抽象分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角度、有条理地分析问题。 2.未有:初中教科书中直接以《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这种带有结论评价性质的标题,往往会让学生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认识停留在刻板的一面,不能形成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的全面、客观认识。同时高一学生心智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部分学生对老师和家长的依赖性太重,面对问题很难有自己的思考,面对新知识更习惯于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探索。3.措施:把握材料的多样性,以报刊史料为主线,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方法,多方位搜集《申报》、《新青年》等史料,帮助学生形成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面貌的多角度认识,培养学生史料分析、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放在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历史时空下归纳其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用长时段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认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变化。2.通过时间轴、历史图片和文字史料,梳理民国初年专制与共和争锋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特点,认识到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3.通过文字、图片、图表等史料,认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点及社会生活出现的新变化,能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通过阅读和分析多种类型的史料,认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主要内容,了解报刊史料的特点,能够辩证地、客观地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评价。(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5. 能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辩证分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征,加深对家国命运的共鸣,激发社会责任感,深思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状况;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及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二)教学难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和互动探究学习相结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本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本课使用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导学法、讲授法等方法。
板书设计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行为】提问学生:提到北洋时代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出示材料:一个空前混乱的年代,一个思想大解放的年代,英雄群起逐鹿中原的混乱时代,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一个说真话的时代,一个出大师的时代。 ——陈钦《北洋大时代》【教师总结】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北洋时代的特点,即“混乱中蕴含变化,变化中孕育新生”,那么如何来理解这句话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认真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阅读材料,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提取出北洋时代的大致特点。 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总体特点,帮助学生建立“北洋”初印象。
一、乱局:专制与共和的争锋 1895年,袁世凯为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其后,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军事集团。由于其长期担任北洋大臣,因此这个军事集团通常被称为北洋军阀。北洋军阀执政时期的政府被称为北洋政府,时间从 1912 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到 1928年张学良“改旗易帜”。任务1:结合材料及课本,梳理民初专制与共和争锋的基本史实·第一次争锋:复辟帝制与革命战争【教师行为】出示任务1,给出时间轴和相关史料,让学生结合课本,梳理出民初专制与共和的第一次争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归纳,对重点历史事件如袁世凯如何通过小站练兵扩充兵权到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过程、二次革命的前因后果及其性质、《中日民四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以及袁世凯复辟帝制实行专制和革命党人为了维护民主共和进行的护国战争进行详细讲解。【教师行为】 提出问题思考1:结合材料,分析归纳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材料一: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正义所至,何坚不破?愿与爱国之豪俊共图之!——孙中山:《讨袁檄文》,载《生活日报》,1914年6月3日。材料二:民心大为震动深恐将见兵祸连,日来移徙之风复炽。——《湖北之恐慌愈甚》,载《申报》,1916年4月22日。材料三:传谕在京之各陆军军官等,均须将本人颜面拍照小影呈交部中,以备查核真伪。预防其中有暗怀反对政府思想而脱走者。——《陆军部取缔军官》,载《申报》,1916年2月14日。材料四:袁总统预定于阳历二月初旬登极今复决定延期。——《东方通讯社电》,载《申报》,1916年1月22日。【教师归纳总结】1.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复辟帝制违背历史潮流2.群众基础比较薄弱,军阀内部矛盾激化3.国际支持瓦解,革命派的努力·第二次争锋:军阀混战与护法运动【教师行为】出示“北洋军阀割据势力图”,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完成表格内容,并基于此结合地图讲解三次战争(直皖战争,两次次直奉战争)【教师行为】教师给出时间轴和相关史料,让学生结合课本,梳理出民初专制与共和的第二次争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归纳,对重点历史事件如府院之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实质、张勋复辟、护法运动等基础史实进行讲解,通过出示相关的文字和漫画材料,并对其进行解读,加深学生对这些基本史实的理解和认识。【教师行为】 提出问题思考2:结合所学及材料,归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特点材料一:1916年至1928年,共发生140余次战争,如将小规模武装冲突算在内,仅四川一省就发生了400余次。 ——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材料二: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载《申报》,时评栏目【教师归纳总结】1.民初假共和掩饰下的军阀独裁专制、复辟帝制交替出现,造成政治动乱、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2.革命党为维护辛亥革命进行的斗争,均以失败告终。 阅读教材,尝试用时间轴梳理袁世凯复辟帝制和革命党人维护共和的主要政治事件,基于教师的讲解能够理解并归纳这些事件反映的本质问题。结合材料,思考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并加以归纳总结。根据图片和教材内容,结合教师的讲解完成表格,并跟随教师的思路一同思考结合教材、史料、图片梳理专制和共和第二次争锋的过程,能够认识到这一时期革命党人为维护共和所做出的努力。学生能够跟着教师的思路尝试解读报刊史料上的图像及文字材料,结合时间轴梳理基本史实,能够从当时以及今人的评价中,归纳总结初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特点。 通过阅读教科书自主梳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专制与共和争锋的基本史实,帮助学生形成对这一时期北洋军阀统治的政治印象,培养其时空观念。采用解读材料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加深学生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的认识,提升对历史的认知和解释能力。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学生能了解北洋军阀时期各主要军阀以及它们的势力范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一时期军阀之间的割据。对表格的填写,能够帮助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做到巩固基础,为之后梳理专制与共和的第二次争锋的史实做铺垫。进一步学生加深对这一时期北洋军阀统治的政治印象,培养其时空观念。帮助学生通过回顾所学知识及剖析史料,得出这一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特征,加深学生对这一时期政治特征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二、变局:经济与社会的变迁 如果用一个字来总结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特点我想会是“乱”,但是在这样“混乱”的政治环境下,经济和社会领域又出现了新的变化。任务2:结合所学知识及课本,梳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概况【教师行为】出示任务2,让学生结合课本梳理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状况,并请同学代表回答。思考3:结合材料,分析归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材料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为私人资本尤其是中小资本开办企业解除了来自封建制度的许多束缚……军阀连年混战,政权频繁更迭,则极大地削弱了中央政府对于经济的控制力,为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材料二:从1912-1916年间,北京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96项之多。 ——张静如《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材料三:夫吾国民以实业救国,不啻以实业自救。何以故?吾国民生计之艰,至今日而极矣。……向使各有职业,人人皆能独营生活,则社会之凋敝当不复如此之甚矣。——《实业救国论》,载《爱国月报》,1915年第1期。材料四:天津各校昨接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同人来函云,敬启者:“日前各校代表在天津会议,一致表决维持国货,为积极就往之举,敝校已将草章拟就,特呈贵校察阅。” ——《提倡国货之公函》,载《益世报》,1918年6月15日。【教师归纳总结】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束缚和障碍;2.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3.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4. 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抵制日货,提倡国货;5.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教师行为】 提出问题思考4:结合材料,归纳概括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教师归纳总结】1.地域分布不均:集中在沿海沿江等地区;2.产业结构畸形:轻工业为主,重工业缓慢;3.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4.资金技术薄弱,依赖世界市场。任务3:说明以下材料反映的内容,并为其拟定一个新闻主题【教师行为】 出示任务3,并给出相关材料。归纳主题(教师示例):移风易俗,文明开化 认真阅读课本,结合课本,用图表的方式梳理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并积极起来回答问题。仔细阅读并分析文字和图表史料,认真思考民国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认真阅读并分析材料,思考并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师提出的任务,认真完成,提炼每一则新闻素材的内容,基于对整体把握,提炼这几则史料反映的新闻主题。 帮助学生再一次梳理课本,回顾所学知识,运用图表的方式梳理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形成直观化、形象化的认识。通过对报刊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特点类”问题的做题能力,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归纳总结常见题型的做题方法。通过对报刊史料的主题的概括,能够以小见大,从报刊的历史中窥探出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从而得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生活的特征。
三、新局:思想与文化的觉醒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其思想领域也出现了新的发展。任务4:结合教材,归纳概括这一时期思想觉醒的背景及概况【教师行为】出示任务,给出角度,提示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梳理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状况。【教师行为】 出示材料,并提出问题:思考5: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思考6: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给出报刊史料中记载的当时人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教师引导分析】杜亚泉对于新文化运动中关于东西文化的问题持调和主张,倡导中西文化的融合,而李大钊是持激烈反调和的一派,主张对旧思想旧传统进行根本的抛弃。从中我们也可以窥探出二者对待新文化运动的评判。但是,历史评价要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报刊史料主要指中国本土报刊及在华外报,是人们对近现代报纸及期刊上留存下来的历史资料的统称。属于一手史料,史料翔实,并且有时还记载了官方的文本,但是其内容庞杂、分散,且其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是当时人出于自己时代和立场上对事件做出的记载或评析,采用当时人的评论站在今天的角度来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不符合唯物史观。无论是《东方杂志》还是《新青年》都是当事人在那个时代和环境下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受到时代、阶级等局限性,因此,除了要结合当时的报刊史料之外,要辅助以其它类型的史料综合分析和归纳。【教师总结归纳】新文化运动的评价:积极:①传播民主科学,推动思想文化革新②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延续,打击封建思想,推动社会转型③促进白话文和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五四运动爆发奠基。局限性:①局限于知识界,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②对西方和传统文化的看待存在绝对主义倾向。 认真阅读课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及其基本概况。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能够充分地解读材料,尝试挖掘每一个报刊史料所要表达的内容,从而归纳总结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能够通过对当时人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为切入点,来进一步加深对报刊史料的认识,理解报刊史料的优缺点。能够结合教师给出的多种类型,不同时代立场的史料中,辩证地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提炼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引用与新文化运动密切相关的《青年杂志》的相关史料,加深学生对这一时期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内涵的理解。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锻炼学生对史料解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史料的辨析、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从而通过不同类型史料的运用,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达成教学目标。
课堂小结 任务5:归纳总结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阶段特征【教师行为】 出示任务5,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阶段特征。 学生进一步归纳理解北洋时代的阶段特征,感悟中国近代史的曲折与发展。 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阶段特征,加深对家国命运的共鸣,激发社会责任感,深思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
课后作业 以历史小论文的方式作为课后作业,既能起到让学生再次回顾本课知识加深对本课内容理解的作用,同时又能够补充材料,让学生理解北洋时代在近代历史中的作用,涵养家国情怀。
教学反思
本课是统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在课程设计中,我以“乱局、变局、新局”为主题,结合报刊史料等多种类型的史料,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串联起本课,将课程分为三大部分,帮助学生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阶段特征,加深对北洋时代的认识,因此本课在设计中既有亮点,但同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本课在架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1.亮点(1)本课程设计思路来源于2024年新课标卷高考题的开放性试题,目的是在于让学生能够拓展视野,加强对不同类型史料的认识,让史料为教学服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突出运用了多种报刊史料如《申报》、《青年杂志》、《爱国月报》、《益世报》等,包括文字史料和报刊中的图像史料,同时辅以其他多种类型的史料,在日常教学中与高考衔接,同时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2)本课在教学环节中采用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法,本课程内容相对简单,课本逻辑也比较清晰,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不足(1)报刊史料内容庞杂,因此在史料选取和分类方面仍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2)在此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应当将“北洋时代”放到整个近代史的主线中进行考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华民族为实现近代化而进行的曲折的探索和取得的成就,更好地涵养家国情怀。(3)本课程内容简单,但是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知识点相对较多,因此如何把控课堂时间的分配,应当是在之后教学实践中思考的方向。作为新版统编高中历史课程,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思维还是教师的授课思维都应发生转变。多读史料、多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史料、多分析实物资料,培养学生对资料的解读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及史学综合素养,是每个青年历史教师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以上内容及本课教学设计是我目前能够想到的比较合理且有实践性的教学设计,不足之处仍很多,还望老师批评指正!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