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结合课标要求中的行为动词和教材内容来看,课标在识记层面,要求学生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胜利的进程。应用层面,要求学生在对比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和解放区不同的政策与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和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探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胜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伟大意义,体会革命先辈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伟大爱国精神。2、教材内容: 本课为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主要讲述了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以及全面内战的爆发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本课上承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中所述抗战取得胜利,下接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战争胜利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本课与前后课内容显示出明显的时间关系,为其学习的知识进行背景补充,并为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基础。本课分为四个子目“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全年内战的爆发”“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一子目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存在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第二子目讲述了全面内战爆发的经过,以及中共粉粹国军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历程;第三子目讲述了国统区内国民党倒施逆行所导致的经济、政治困局;第四子目是本节课重点,讲述了中共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过程,包括土地改革、战略反攻、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北平和谈、渡江战役等重要内容。四个子目讲述了人民解放战争历史进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其一,国共两党围绕未来如何建设国家的问题进行较量;其二,关系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第一阶段对应第一子目,第二阶段对应第二、三、四子目。学生情况分析1、已知:学生已经在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中学习过全面内战的爆发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土地改革等史事。鉴于此,高中阶段的重点应侧重于通过对比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和解放区不同的政策与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和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提升历史解释的能力。且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史料分析理解能力,能够从地图出发阐述战争进程。2、未知:初中学习着重于全面内战的爆发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对于国统区内国民党倒施逆行所导致的经济、政治困局并没有接触,对这些知识点较为陌生。与此同时,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国民党反对统治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的学习停留在了解层面,未通过史料对国统区和解放区的不同政策与情况进行对比,从而得出结论,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能力还需要培养。3、能知:高一学生处于16-17岁之间,他们思维活跃,探究精神较强,因此在讲述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的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时,要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史料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发他们对该问题的思考。同时,学生在思维上已经从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过渡,具有一定的抽象分析比较能力,因此,学生需要在所在知识基础上,对上述问题的原因探究上进行深挖。4、想知: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理论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体系,借助一定的史料、历史图片、教师讲解等,学生能够对全面内战的爆发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在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国统区和解放区的不同政策与情况的理解,建立起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的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的系统认知,培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在了解解放战争、重庆谈判主要进程等重要史事的基础上,探讨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2、通过阅读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抗战胜利不同治理措施的相关史料,分析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的原因和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唯物史观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和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确立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初高中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教学难点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和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探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胜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伟大意义,体会革命先辈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伟大爱国精神。【突破方法】根据学情分析及教材内容等确立教学难点,并尝试通过史料展示、分析对比的形式进行突破,探究梳理出相关原因。同时感受到革命先辈战胜艰难险阻,取得革命胜利的不易。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历史图示教学法学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读法、填写表格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喜悦之下的阴霾
【资源呈现】【教师讲授】教师展示抗战胜利后人民在重庆街头游行的图片,话锋一转,指出在举国欢庆的一刻,一丝阴霾逐渐弥漫至华夏大地,这也与日本的投降息息相关。回顾“日军的侵华暴行”中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询问学生,日军撤离后,留下的庞大产业该如何处理?随后给出答案:由占领区统治者进行接收。并展示报纸报道与国民党官员谈话材料,指出“接收”变成“劫收”的现状,国民党上层贪赃枉法的不堪局面。教师进而指出从“劫收”一事中,也为解放战争的结局埋下了种子,从而走进《人民解放战争》这一课的学习。 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知识,积极回答“日军的侵华暴行”的具体表现。 从“举国欢庆”与“一丝阴霾”的对比入手,吸引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回顾“日军的侵华暴行”中所学的相关知识。以小见大,从“劫收”中看出国民党上层贪赃枉法的现状,为其反动统治覆灭埋下伏笔。
新课讲授 壹: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资源展示】
【教师讲授】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各个势力的主张与形式是什么样的?教师展示中共与国民党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对比:中共主张以和平的方式建成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国民党则是“假和平、真内战。”出示材料二,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学思之窗]的内容,分析当时的第三方势力民主党派的建国主张,同时这一建国主张又与当时国内哪一势力的方针相吻合?【教师过渡】在这种形势下,国民党又该如何实现他的野心?【资源展示】【教师引导】教师展示课本中的“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图”,结合导入中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收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地图中会有“美军、国民党调动方向”的图例? 【教师过渡】教师借此向学生指出正确阅读历史地图的重要性。【资源展示】【教师讲授】教师结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图”讲解,首先从标题入手,它能够准确、真实反映历史地图主题的文字内容,它就像一条主线,将地图中复杂、零散的知识全部穿插起来;其次,理解历史地图图例,包括基本符号和特殊图例;最后,阅读地图时要学会多图联合,比如全图与局部,动态发展等。【资源展示】【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从“抗战胜利”到“内战”的各个时间点以及事件,并请学生回答。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思考民主党派的建国主张。学生根据地图,结合初中所学解放战争爆发相关知识回答问题。学生以形势图为例,理解如何正确阅读历史地图。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梳理从“抗战胜利”到“内战”的各个时间点以及事件。 认识到当时的第三方势力民主党派的建国主张与中共的建国主张相吻合,意识到中国和平建国的方针是受到社会大多数人群认可的,中共“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为后续探究中共取得胜利的原因埋下伏笔。学生阅读地图图例、提炼信息,认识到“美军、国民党调动方向”代表着国民党正在做开展内战的准备,从历史地图中提取历史信息,从而培育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融入历史学习的方法——历史地图阅读的方法,达到时空观念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一的程度。学生能够在阅读与梳理教材的过程中,感悟和平是如何出现、发展、最终毁灭的过程。
贰:全面内战的爆发与进程
【资源展示】【教师引导】结合时间轴,教师以地图为主要参考,讲解战略防御时期的内战爆发、粉粹全面进攻、粉粹重点进攻的各个战役。【资源展示】【教师讲解】教师回顾“历史学习的方法——历史地图阅读的方法”的相关内容,展示“粉粹重点进攻阶段形势图”,用局部图的形式展示各个战役的发生位置。【教师过渡】教师指出虽然上述战役中,中共都取得了优秀的战绩,但是均发展在解放区,国民党攻打、共产党防御,因此是战略防御阶段,但如果要取得战争胜利,中共必须展开反攻。【资源展示】【教师讲解】教师结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与毛泽东的评价,形象地指出当时中共选择战略反攻的意义所在,千里跃进大别山,攻击国民党军事薄弱环节,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资源展示】【教师讲解】教师结合“三大战役形势图”,运用表格的形式点出三大战役的具体情况,指出三大战役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资源展示】【教师过渡】在此情况下,国民党借李宗仁代替蒋介石出任总统的时机,愿意和平谈判,试图实现与中共划江而治。但最终国民党拒绝在双方达成的《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第二天,人民解放军开展渡江战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代结束。【教师总结】从1946到1949,我们见证了和平的反复与内战的爆发,中共从防御、到反攻、再到决战与胜利。“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再从另一个视角回顾这段历史,探究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学生观察地图与时间轴,理解各个战役发生的地理位置。学生通过阅读地图与材料,从地理角度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所在。 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学会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达到时空观念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二的程度。培养从历史地图中提取历史信息,从而培育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叁:国共对比探究
【资源展示】【教师讲解】教师展示1946年至1948年国共兵力数据对比,通过数据得出结论“国共军队力量发生了根本变化”。【资源展示】【教师讲解】教师从国统区经济危机表现和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的措施两方面展开对比,解释经济层面国民党失败、中共胜利的原因。再从土地改革意义联系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从而推动了淮海战役的胜利。【资源展示】【教师讲解】教师从国统区政治独裁表现和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展开对比,解释政治层面国民党失败、中共胜利的原因。在讲解国统区政治独裁表现中,展示《中华民国宪法》法律条文,说明总统所持有的权力极大,说明国民党实习独裁的野心。在解放区政治层面表现中,结合《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中有关团结各民主党派相关内容,展示出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教师总结】教师从战争发动、政治措施、党内纪律三个层面总结国统区与解放区的区别。并回答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学生阅读两组数据,提取国共军事力量变化的信息学生回顾本章教师所讲内容,归纳对比国共政策与治理区域的不同,从而引出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两则材料均取自于教材,通过练习对比,体现出国共双方军事层面的变化,属于国共情况对比的一个表现,为后续情况深入对比铺垫。学生能够将国统区经济危机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而状况与解放区人民土地改革进行对比,体会到两地人民生活的迥异,从而培养“人民群众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的唯物史观。学生在原因探究中感知国民党违背民意、中共顺应民意的各种领域中的表现,从而领悟人民群众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培养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 【资源展示】【教师讲解】教师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三个务必”,说明中共经历七十多年的建国岁月,依旧不忘初心、历久弥新,将“两个务必”发展为当今的“三个务必”,继续保持着成立以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学生回顾七届二中全会中“两个务必”相关知识,与当下“三个务必”相联系。 从“两个务必”发展至当今的“三个务必”,显示出中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形象,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板书设计
教学评价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及“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相关要求,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及掌握情况分为两个层次。1、第一层次:能知道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进程;能够识别历史地图中的相关信息,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能了解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和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2、第二层次:能利用历史年表和历史地图,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加以描述;能够知道人民群众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并在该基础上,探究分析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的原因和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教学反思
1、关注初高中课程衔接,基于学情分析涉及教学环节。本课基于初中已经学过的人民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从战争进程与统治区对比两条线索来进阶讲授,更加突出“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的原因和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的重点问题探究。2、突出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新理念,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在唯物史观方面,学生通过探究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的原因和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从政治、经济、军事多个角度意识到人民群众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的唯物史观;在时空观念上,学生可以将解放战争中不同战役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并且融入阅读地图的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正确阅读历史地图;在家国情怀方面,学生能感悟中国共产党赢得解放战争胜利是民心所向,先辈们历经艰难险阻建立了新中国,在当下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习而奋斗。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