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根据课型需要设置,可自行决定】
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 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源形成历史解释,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型针对新高一新授,根据课程标准、学情与教情,采取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第一部分采取从文物看两汉历史,通过设计有思维度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掌握两汉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具体措施。第二部分通过提供文献史料与相关论文,引导学生理解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学生情况分析新高一学生尚未分科,注重兴趣的培养,历史基础概念的解读,历史解释能力的提升。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
总体目标:认识两汉时期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的贡献。 能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两汉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及其影响(素养目标:史料实证)。 能通过阅读史料分析汉代民族认同的深层次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了解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教学难点: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汉代主要统治者对统一国家治理措施二、两汉王朝衰亡的原因三、两汉文化成就及特点四、汉代民族认同的深层次原因及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汉并天下瓦当导入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檐头的遮挡物。俗话说,秦砖汉瓦,在汉代,瓦当种类丰富,纹路多样。这是西汉最为常见的一种文字当,上面用篆书刻着四个大字:汉并天下。它彰显着西汉的统一与强盛。可见,文物承载着历史的厚度,如果文物会说话,它们会告诉我们怎样的历史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汉朝时期的文物,来探寻两汉的历史。 通过文物直入两汉历史
一、汉代主要统治者对统一国家治理措施 长信宫灯几易其主的故事与汉初哪项政治制度有关? 汉初统治者面临的危机及治理措施?思考:汉武帝时期如何开拓疆土,加强边疆管理?思考:汉光武帝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汉王朝衰亡原因? 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二、两汉王朝衰亡的原因 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汉王朝衰亡原因?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分析两汉衰亡的原因得出历史教训:一个国家的强盛需要有稳定的政治、健康的经济、良好的社会风气以及和平的周边环境。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两汉文化成就及特点 思考:两汉时期的文化有哪些发展与成就?讨论回答:推动两汉文化走向辉煌灿烂的原因有哪些? 讨论回答影响两汉文化走向辉煌灿烂因素? 培养分析能力
四、汉代民族认同的深层次原因及影响 思考:结合文献与论文分析汉代民族认同的深层次原因及影响 两汉治下的各族居民在共同地域环境、共同政治背景条件下,日常生产、生活的基本状态。大体相同的社会政治背景,日益趋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共同构成了分期分批成为两汉治下编户齐民的各地各族民众对汉王朝认同心理产生的社会物质基础。意味着中国历史上统一民族国家的同时显现,对于后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具有重要奠基意义。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 培养唯物史观,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根植于物质基础
课堂小结 两汉时期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利于后世民族认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教学反思
注意核心素养的落地,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培养,增强家国情怀的培养。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