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单元活动 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鲁教版
知识点1 野外考察的目的
例1-1 [教材改编·第53页图2-4-1]小区域调查方法包括野外实地
考察、调查访问、问卷调查三种。下面为某次小区域调查过程中拍
摄的照片。据此回答(1)—(2)题。
(1)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方法是( )
A.野外实地考察 B.调查访问
C.问卷调查 D.路线考察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方法是野外实地考察,A正确。
(2)关于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目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③训练地理综合思维 ④提高构建和谐社
会的意识
A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训练地理综合思维、培养协作精神,故①②③正确。
例2-2 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雨水因不能就地消纳而顺势下
流、冲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流失的现象。某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
失的调查。据此回答(1)—(2)题。
(1)在调查之前,该小组同学需要优先搜集调查区域的地形图和( )
B
A.气温分布图 B.降水量分布图 C.工业分布图 D.旅游景点分布图
【解析】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发生主要与地势起伏状况、降水多少及降水强度、地表
植被覆盖状况、土质等密切相关,因此该地理兴趣小组对该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调查
之前,应优先搜集调查区域的地形图和降水量分布图。
(2)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
要指标。下列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
D
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
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
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解析】导图分析·材料解读
知识点2 野外考察的一般步骤
例2-3 (2024·江苏连云港高一期中)某学校地理野外考察小组对图a中的M地进行实地
考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近三十年来M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图a示意我国某
区域的水系分布,图b为图a中M地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读图回答(1)—
(3)题。
图a
图b
(1)调取M地的等高线地形图能够( )
B
①了解居民点的分布 ②帮助选择考察线路
③分析水系特征 ④分析植被分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列表详解·逐项剖析
分析 结论
① M地的等高线地形图中没有体现居民点的分布 ×
② 等高线地形图可帮助选择考察线路,如线路设计中坡度的大小、安 全性等问题可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大致分析出来 √
③ 图中显示出河流干支流分布等水系特征 √
④ 图中没有植被覆盖率等信息,植被的分布状况需要通过实地考察得 出 ×
(2)要得出“M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这一结论,考察小组主要查阅的相关资料有
( )
①植被覆盖率及其变化 ②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变化 ③人口数量变化及分布 ④旅游资
源开发类型及分布
A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M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标志是植被覆盖率明显提升,同时土地利用结构
也趋于合理。而人口的分布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能反映生态环境的改善。故选A。
(3)下列考察步骤在查阅资料之前就已经完成的是( )
D
A.考查论文的撰写 B.野外实地考察 C.准备好考察装备 D.考察地点的选取
【解析】在地理野外考察活动中首先要明确考察内容,选取考察地点,在此基础上
再查阅资料、准备考察装备、进行野外实地考察,最后对考察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并
撰写考察报告。因此,在查阅资料之前就已经完成的考察步骤是考察地点的选取,
D正确。
知识点3 示例:某丘陵山地综合自然地理考察
例3-4 (2024·天津河西区高一期末)某年10月,我国科技工作者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绿
洲分布的古今变化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野外调查,并绘制成图。读图完成(1)—
(2)题。
(1)针对此次野外调查,科技工作者需要准备的生活用品有( )
①雨衣 ②防晒霜 ③羽绒服 ④地质锤
B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列表详解·逐项剖析
分析 结论
①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不需要雨衣 ×
② 我国西北地区光照强,需要准备防晒霜 √
③ 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10月考察需要准备羽绒服 √
④ 地质锤属于考察工具,不是生活用品 ×
(2)科技工作者对同一流域古今绿洲分布变化的调查,最适宜的观察路线是( )
A
A.沿河流自上游向下游 B.沿塔里木盆地南缘自东向西
C.沿山脉任意方向前行 D.沿塔里木盆地南缘自西向东
【解析】读图可知,古绿洲和现代绿洲都分布在河流两侧,且消失的古绿洲多在河流
下游,现代绿洲多位于河流上游,因此观察线路应选取沿河流自上游向下游,A正确。
A 基础练 学考测评
建议时间:8分钟
(2024·云南玉溪高一月考)搜集相关文献资料是自然地理野外考察之前必须要做
的准备工作。据此完成1—2题。
1.知识点2下列活动属于野外考察前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搜集的是( )
A
A.网上查询考察地点的气候特征 B.到现场向当地知情人请教
C.用地质锤实地敲击岩石进行观察 D.用手机软件模拟演练定位方法
【解析】气候资料属于野外考察需要的文献资料,上网搜索是搜集相关文献资料的
方式之一,选A。
2.知识点1、2搜集相关文献资料的主要目的是( )
B
A.详细了解考察地点的地理特征 B.初步认知考察地点的基本情况
C.明确考察往返需要的交通信息 D.了解考察地点附近的风土人情
【解析】搜集文献资料的目的是初步认知考察地点的自然地理情况和人类活动情况,
便于进一步安排各项活动,选B。
[研学情境·夏令营活动](2024·陕西汉中
高一统考期末)下图为我国南方某一中学地理兴
趣小组组织夏令营活动的野外考察线路
(图中虚线)和考察地等高线(单位:米)地
形图。读图完成3—4题。
3.知识点2按高度划分,图中山地属于( )
A.高山 B.中山 C.低山 D.丘陵
C
【解析】图中山地最高处的海拔为600—700米,
故该山地为低山(【拓知识】低山的主峰海拔为500—1 000米)。
4.知识点2此次考察需要准备哪些装备( )
①世界地形图 ②地质锤 ③卫星定位仪 ④植物标本夹 ⑤羽绒服 ⑥雨衣
D
A.①②③④ B.①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⑥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位于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雨,需要带雨衣,⑥正
确。山区定位要带着卫星定位仪,但不用带世界地形图,①错误、③正确。由图示
信息可知,图中最高海拔在700米以下,夏季气温不会太低,不用带羽绒服,⑤错误。
在山区进行考察需要带着地质锤进行地质考察,用植物标本夹采集标本,②④正确。
故选D。
5.知识点1、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庐山是野外地理实习开展较多的地区,是地
理学科知识实践的理想场所。许多人在夏季到此
游学考察。一地理实习小组12人在暑假中考察三
叠泉(下图)。
三叠泉风景区位于江西省庐山风景区中,总
面积约16.5平方千米,山峰高峻,峡谷幽深。三叠
泉又名三级泉、水帘泉,古人云“匡庐瀑布,首推
三叠”,其被誉为“庐山第一奇观”。大月山、五老
峰的涧水汇合,从大月山流出,经过五老峰背,由北崖悬口依次梯级跌下形成了三
叠泉。古人描绘曰:“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石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
(1)野外实地近距离考察三叠泉瀑布,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答案】考察地区的资料准备:三叠泉的有关资料,包括其地理位置、所在地自然
地理环境,考察期间的天气情况等。考察用品准备:地质锤、罗盘、望远镜、登山
绳、安全绳、升降器等。生活用品准备:(防湿)长衣长裤、登山手套、登山鞋
(靴)、创可贴、防蚊虫药品等。
【解析】从资料收集、考察用品的准备、生活用品的准备三方面回答。
(2)考察途中怎样做记录?
【答案】考察途中以拍照记录为主,也可以用笔记录。
【解析】从影像和文字两方面记录考察内容。
(3)考察活动中需要考虑的安全问题有哪些?
【答案】登山时防止跌落;接近瀑布时防水淋;攀爬途中防止蚊虫叮咬;等等。
【解析】从地形、生物等方面考虑。
(4)对瀑布的考察要特别注意哪些内容?
【答案】水量大小;跌落高差;山势陡缓(坡度);岩石性质(软硬);等等。
【解析】从水量、落差、岩石性质等方面分析。
B 综合练 选考通关
建议时间:10分钟
[研学情境·野外实习](2024·北京密云区高一期末)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
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
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据此完成6—7题。
6.知识点1、2、3根据图(b)中记录的信息判断,该观测点应为图(a)中的( )
C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图(a)中等高距是100 m,①④海拔<100 m,②③海拔在100—200 m;
从图(b)可知该观测点在甲山东北,且高程是120 m,③在甲山东北,②在甲山西
南,C正确。
7.知识点1该地理小组的同学在该地区野外考察时,无法记录的信息最可能是( )
C
A.该地区海拔、地势起伏状况 B.该地区地貌形状、岩石状况
C.该地区的人口总量和经济状况 D.该地区所处的坡向、地面破碎情况
【解析】该地理小组的同学在该地区野外考察时,可以记录的信息是该地区海拔、
地势起伏状况、地貌形状、岩石状况、所处的坡向和地面破碎情况等,A、B、D不
符合题意。该地区的人口总量和经济状况的相关信息不能在野外考察获得,需要汇
总各地区各部门的数据才可以获得,C符合题意。
8.知识点1、2、3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暑假到我国西南某地区进行了野外实
习。图1是他们观察后绘制的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1)图中C处有一石碑“×河源”。请在图中画出发源于该处的小河。小组同学发现,
图示区域内该河的上游段和下游段水流较急,而中游段水流缓慢,试解释其原因。
【答案】作图如下。该小河上游、下游段流经的地
区等高线密集,坡度大,故水流较急;而中游段流
经的地区等高线稀疏,坡度小,故水流相对缓慢。
【解析】河流发育在山谷,山谷处等高线向海拔高
处凸。等高线密集处,坡度较陡,河流流速较快。
(2)该小组的几位同学在山上玩起了“躲猫猫”游戏,其中一位同学站在C处,另一
位同学站在E处,如果不考虑树木等地表物体的影响,请问站在D处的同学能否看到
上述两位同学?为什么?
【答案】看不到C处的同学,因为C、D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能看到E处的同学,
因为D、E之间是鞍部,不会阻挡视线。
【解析】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的为山谷,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的为山脊。如果两地
之间有山脊相隔,就会阻挡视线,山谷则不会。
(3)该小组的两位同学分别画了DE、GH的剖面图,出现了图2中①②两种情况,
正确反映GH剖面的是____(填数码),请在①②两图中标出GH和DE的交点I。
②
图2
【答案】交点Ⅰ如下图。(分别在最低、
最高处)
【解析】G、H两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从G到H海拔是先升高再降低,故选②。G
H和DE的交点I为G、H间的最高点,D、E间的最低点。
(4)两位同学分别在A、B两地测量当地的气温,你认为两地之间的温差约为多少?
为什么?
【答案】3 。根据等高线可知,两地海拔相差500 m,而在近地面,海拔每增加1
00 m,气温下降约0.6 ,故两地之间温差约为3 。
【解析】图中等高距为100 m, B处海拔为700 m,A处海拔为1 200 m,两地垂直
高差为500 m,在近地面,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下降约0.6 ,故两地之间的温
差约为3 。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