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 古诗二首
【课前解析】
本课有两首古诗,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两位作者都着意于对色彩的描绘,并用对仗工整的诗句勾画出美好的画面,令人赏心悦目。
关注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别友人时即景起兴而作。作者以满湖的荷花荷叶为写作对象,先发感叹,再写实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在听闻平定“安史之乱”后,心情愉快所作。诗人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无限生动的春景图。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五个上下结构,三个左右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整体识记。其中 “莲”是上下结构,要重点强调,“含”和“岭”可比较识记,有点和无点,要提醒学生细心分辨清楚。
【教学目标】
1.认识“晓、慈”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等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点】
认识“晓、慈”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等8个字。
【教学难点】
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晓、慈、毕、竟、映”5个生字,会写“湖、莲、穷、荷”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下来。
3.能初步了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走近作者
1.教师导入新课。
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历来就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杭州西湖的美景吧!
你们知道杭州这个著名的景点吗?教师打开西湖的知识窗,引导学生欣赏。
2.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学生齐读课题。
教师启发思考:“晓”是什么意思? 预设:早晨。
教师过渡:我们之前学过“春晓”,“春晓”的“晓”就是指早晨。净慈寺是西湖岸边的一座寺院。“晓出净慈寺”就是“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那是要干什么呢?
预设:送林子方。
理解课题:林子方是诗人杨万里的好朋友。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早上,从净慈寺出门去送别好友林子方。
3.引入作者:同学们对于作者杨万里有哪些了解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切入,直入课题,通过知识迁移来学习新知,巩固旧知的同时又加深了新知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圈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确。
(2)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出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板书: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2.学习字词
(1) 指名朗读,纠正读音。
明确要求:现在请两位同学来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听众,看看谁读得最棒。
预设需要教师强调的字音:注意“慈”是平舌音,读准后鼻音“竟”和“映”。
(2)提供方法,多样识字比较识记、组词识记
(3)识字游戏“青蛙过河”,巩固识记
(4)再读古诗,读出节奏感
①教师范读。
②分组读,读出诗的韵味。
(设计意图:提供新的语境让学生认读,巩固生字的同时丰富了词语积累,运用了学生喜爱的方式巩固字词,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要求: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什么景色,有什么特别呢?
预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绘了( 夏日 )晴好天气时,( 西湖 )的景色。也就是西湖六月,景色明丽。
板书:西湖六月 景色明丽
2.诗人在西湖边送别好友,看到西湖六月美景不由得发出感叹,你能从前两句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预设: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提示句意:这两句诗就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要读出赞美的语气。请用赞叹的语气,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指导朗读:果然是西湖六月的景色最独特啊,风景和其他季节的都不一样!
出示要求:到底什么样的景色让作者如此感慨呢?朗读第3、4句诗,把你想象到的画面和同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学生活动:想象画面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3.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教师指导朗读:前两句是议论,要读出赞叹的语气,加点字要读得稍重。后两句是写景,要读得激昂一些,加点字重读,“红” 字要适当拖长减弱。
板书:议论 写景
4.引导背诵:看到这么美的景色,诗人忍不住先发出赞美,所以诗人先写赞叹,再写美丽的景色,诗人是多么喜爱这西湖六月的美景呀!西湖六月,景色明丽,老师相信大家和诗人一样喜爱,请同学们根据提示,想象画面,背诵诗歌。
(设计意图:在学生逐步理解诗情的基础上,我又给予了层层深入、步步为营的朗读指导。这样的朗读方式,不只是形式上的多样化,更让每一步朗读都有确定的目标,让每一次朗读都是学生认知上的一种提高,真正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四、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引导观察:请同学观察这四个字有什么不同之处?
2.教师讲解:“湖”是左右结构,“莲、穷、荷”都是上下结构,书写时注意上下部分的宽窄关系。哪个字需要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呢?
预设1:“莲”字下边的“连”字先写“车”,后写“辶”。
预设2:“穷”字穴宝盖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我们来看“湖”字,它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左右部分的占位和高低关系。老师写一遍,大家一起书空。
3.学生自己练写。
提出要求: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来写生字,描一遍写两遍,注意坐姿
(设计意图:归类学习生字,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每个字的结构及特点,由学生自己发现、书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字的热情和积极性。)
五、课文小结
小结:《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通过对六月西湖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六、课堂演练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绝、鹂、鸣、含、岭、泊”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绝、含、岭、吴”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绝句》,并背诵下来。
3.能初步了解《绝句》中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简介作者
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夏天美丽的景色,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吧。
1.启发思考:同学们,说到春天,你会想起哪些古诗?
引出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教师板书:绝句
绝句是古诗的一种,有的是五言,有的是七言。有些没有题目,就直接叫“绝句”
2.简介作者: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本诗的作者:杜甫。
(设计意图:在组织课堂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趣的内容紧扣上课内容,力求在极短的时间内,用风趣的导语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使他们充满热情地投入课堂之中。)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1)提出自读要求:请看大屏幕上的自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圈画出不认识的字,对照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2)指名朗读,纠正读音。
明确要求:现在请两位同学来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听众,看看谁读得最棒。教师出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板书: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预设需要教师强调的字音:注意后鼻音“鸣”“行”和“岭”。
2.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比较识记
(2)偏旁识记
引导观察:同学们看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点?
教师讲解:“黄鹂”是一种鸟;“鸣叫”指鸟的叫声,由此我们发现鸟字旁的字都与鸟有关。
3. 引导观察:请大家看词语中红色的字,在这些生字里有一个字很与众不同,是一个多音字,你知道是哪个字吗?
逐步引导:是“行”字,它在古诗里读“háng”,另一个读音是什么呢?
多音字讲解:这个多音字要根据字义来定音,在本课中读“háng”,是“行列”的意思,可组词“单行”“银行”;“xíng”这个音可以组词“行走”“不行”。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古诗,要认真听每一句的停顿,你可以边听边在书上做标记。
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在哪些地方需要停顿。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学习了生字,又学习了识字方法,为中高年级自主识字打下基础。)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提出问题: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什么景色。
《绝句》中描绘了春天到来的时候,由 、 、 、 等构成的一幅美好的画面。
预设:黄鹂 白鹭 积雪 船只
2.提出问题:说一说: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景物?有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
师生交流 :是黄、翠、白、青四种色彩。“翠”是翠绿,“青”是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的颜色。描写的是动景,这么多色彩带给你什么感受?
板书:动景
教师小结:黄翠相衬,白青相映,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板书:绚丽多彩
3.(1)朗读诗歌后两句,边读边想,看看能读懂些什么,有哪些地方读不懂。
(2)教师讲解:西岭:西岭雪山,在今成都市西。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在今江苏省一带
(3)师生交流,理解难点
“千秋”“万里”是整整一千年和一万里吗?
预设: 不是。这里的“千”和“万”都是虚数。运用了夸张的写法。写出了时间之久,距离之远。
之前我们学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庐山瀑布直流而下真的有三千尺吗?天真的有九重那么高吗?并没有,它们是一种夸张的写法。
(4)讨论: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得好?
引导学习:西岭的雪山怎么会包含在窗户里?
设问:请同学们看课本里的插图,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美景的?
预设:坐在屋里从窗户往外看。
联系生活,引导理解:我们现在就坐在屋里,请大家透过窗户往外看,是不是只能看到窗户这么大的一处景色,就好像窗户里镶嵌着这一处景色似的。
(5)结合插图和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中的画面。
预设:透过窗户看见西岭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面上停泊着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多么清新开阔的静景。
板书:静景 清新开阔
(6)齐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
指导朗读:“两个”和“翠”要读得亮而脆,“上”的语调要上扬。“千秋雪”要读得舒缓,语调上扬。“万里船”要读得慢而稳,表现出东吴的遥远和深远的意境。
四、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引导观察: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之处?
教师讲解:它们都是上下结构,书写时注意上下部分的宽窄关系。
2. 讲解:我们来看“岭”字,老师教给大家一个区分“岭”和“含”的好方法: “岭”字右边是“令”字,它的读音是“lǐng”,左边是山字旁。它是一个形声字,左形右声,形旁表意,说明和山有关;声旁表音,右半边读“lìng”合起来读“lǐng”。那有“令”的是“岭”,有“今”的就是“含”。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 学生自己练写
五、课文小结,拓展延伸
1. 课文小结
《绝句》勾画出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开阔的春景,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2.拓展延伸:朗读《采莲曲》
六、课堂演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教学语言富有诗意。
有人说,语文的最高境界是诗意。在本节课中,我采用精练而富有诗意的教学语言,引领学生放飞想象,指导学生咀嚼品味。学生灵活的思维被激活,发现的火花被点燃,诗意的表述也被引发。
2.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开课,我通过动情的语言,借助美丽的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奠定了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
3.设置场景,激起学生的创作激情。
教学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我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最后一个环节中,设置场景,安排学生由读到说,这样的设计,激起了学生的创作激情。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创新的火花时时闪现。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外在的愉悦表现,更有内在的成功体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