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同步练(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同步练(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粤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10-10 18:06:51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株洲中考)我们常见到“加碘食盐”“高钙牛奶”“含氟牙膏”等商品,其中的碘、钙、氟指的是( C )
A.原子 B.离子 C.元素 D.单质
2.(菏泽中考)菏泽正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下列做法与之不相符的是( B )
A.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处理
B.节日庆典大量燃放烟花爆竹
C.城市公交车使用新能源
D.洒水车向空气中喷洒水雾防治扬尘
3.(锦州中考)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 )
A.热胀冷缩——分子间有间隔
B.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C.冰雪融化——分子体积变大
D.酒精挥发——分子本身改变
4.“”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以下图示表示化合物的是( B )
eq \o(\s\up7(),\s\do5(A))     eq \o(\s\up7(),\s\do5(B))     eq \o(\s\up7(),\s\do5(C))     eq \o(\s\up7(),\s\do5(D))
5.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B.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D.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6.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及相关用途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①氧气易溶于水,使得鱼能在水中生存
②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粮食和食品仓库的保护气
③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火箭的高能燃料
④由于稀有气体有惰性,所以常用作保护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7.(巴中中考)我国科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近十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贡献。关于锑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该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B.锑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1.8 g
C.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1
D.锑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6
8.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模型正确的是( A )
eq \o(\s\up7(),\s\do5(A.空气组成(按体积计)))      eq \o(\s\up7(),\s\do5(B.原子结构     ))
eq \o(\s\up7(),\s\do5(C.微粒与元素关系  ))      eq \o(\s\up7(),\s\do5(D.地壳中元素含量  ))
9.有一个带电的离子含有X、Y、Z三种粒子(质子、电子、中子,未依照顺序排列),且X、Y、Z的粒子数目依序为NX、NY、NZ。已知X粒子的质量最小,关于此离子的说明,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C )
A.若为阳离子,且NY>NX=NZ,则Z为质子
B.若为阳离子,且NY>NX=NZ,则Z为电子
C.若为阴离子,且NX=NY>NZ,则Z为质子
D.若为阴离子,且NX>NY=NZ,则Z为电子
二、填空及简答题(共26分)
10.(4分)按要求写出相应的化学用语。
(1)钠离子__Na+__。
(2)2个氢原子__2H___。
(3)氩气__Ar__。
(4)Mg2+中“2”的意义__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__。
11.(4分)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1)空气中稀有气体的体积分数大约为__0.94%__。
(2)下列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__BCD__。过量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的是__A__。(均填字母)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
C.可吸入颗粒物  D.二氧化硫
(3)请你提出一条防治空气污染的合理建议:__植树造林(合理即可)__。
12.(5分)如图1是碘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2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碘原子的质子数是__53__。
(2)图2中属于离子的是__C__(填字母),该元素位于第__三__周期。
(3)图2中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是__B、D__(填字母)。
(4)图2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__A、C__(填字母)。
13.(4分)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1)物质 A属于 __单质__ (填“单质”或“化合物”)。
(2)在以上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是 __氧原子、氢原子__ 。
(3)从微观角度看,物质 B是由 __分子__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4)一个分子 C中所含原子的个数为 __3__ 。
14.(4分)Y形管是一种简易实验仪器,同学们用 Y形管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分子的性质的验证实验。
(1)一段时间后,B管内观察到的现象是 __酚酞溶液变红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__分子在不断运动__。
(2)A、B、C三个装置中最先看到实验现象的是 __C__(填字母),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__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__。
15.(5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1)原子序数为9的元素符号为__F__,属于__非金属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C、N、O三种元素排在同一周期是因为__电子层数__相同。
(3)He和Mg的化学性质__不相似__(填“相似”或“不相似”)。
(4)钠离子核外电子排布与__Ne__(填元素符号)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三、实验探究题(共13分)
16.(7分)小明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时,取下橡胶塞,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旋紧橡胶塞,这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__(2分);待集气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此时看到的现象是__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到达刻度1处__。
(2)小明又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改进装置,其中A、B都是带刻度的敞口玻璃管,A管上端加上密封盖。进行如下操作: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加入水并调整B的高度,使A中的液面至刻度15 cm处;
c.将过量的红磷平铺在惰性电热板上,盖紧密封盖;
d.通电加热红磷,待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室温,调整B的高度使容器A、B中的液面保持水平,记录液面刻度(注:A容器内固态物质所占体积忽略不计)。
①操作b的目的是__保证A瓶内的气压与大气压相等__。
②在操作d结束时,装置A中液面的刻度约为__12__(填整数)cm。
③列举两条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__防止污染空气__,__减小误差__。
17.(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水是组成世间万物的一种元素,不可再分。
18世纪中叶,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用锌(Zn)加入稀硫酸(H2SO4)中制得“可燃空气”,将“可燃空气”与空气混合点燃,发现容器内壁上出现了水雾。
1781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什证实了普里斯特利的发现,并用纯氧代替空气,证明试管中生成的液体确实是水,还确认了2体积“可燃空气”与1体积氧气恰好化合成水。得出“水是一个结合物而不是简单元素”。
1782~1783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将水加热成蒸气通过灼热的铁管,一段时间后,在出口处收集到一种可燃性气体,实验后称量发现水的质量减少,铁管变为黑色,质量增加,经研究证明黑色固体为四氧化三铁,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至此,水不是单一元素物质,而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观点得到了化学界公认。
1800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通过用伏打电池在常温下对水进行通电分解,得到氢气和氧气,再次确认了水的组成。
(1)在点燃普里斯特利制得的“可燃空气”前要先__验纯__。
(2)写出文中1782~1783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所做实验的文字表达式__铁+水四氧化三铁+氢气__(2分)。
(3)写出英国化学家卡文迪什实验的符号表达式__H2+O2H2O__(2分)。
(4)在整个发现过程中,科学家利用了“分合”思想证明了水的组成。下面实验中属于“分”思想的是__②③__(填序号)。
①氢气燃烧实验  ②水通电实验  ③铁管实验
四、计算题(3分)
18.已知作为相对原子质量基准的1个碳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 kg,一个铝原子的质量为 4.482×10-26 kg,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试计算:(结果保留三位小数)
(1)铝的相对原子质量。
(2)一个镁原子的质量。
解:(1)铝的相对原子质量:
=26.986
答: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6.986。
(2)一个镁原子的质量为
24××1.993×10-26 kg=3.986×10-26kg
答:一个镁原子的质量为 3.986×10-26 kg。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株洲中考)我们常见到“加碘食盐”“高钙牛奶”“含氟牙膏”等商品,其中的碘、钙、氟指的是( )
A.原子 B.离子 C.元素 D.单质
2.(菏泽中考)菏泽正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下列做法与之不相符的是( )
A.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处理
B.节日庆典大量燃放烟花爆竹
C.城市公交车使用新能源
D.洒水车向空气中喷洒水雾防治扬尘
3.(锦州中考)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热胀冷缩——分子间有间隔
B.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C.冰雪融化——分子体积变大
D.酒精挥发——分子本身改变
4.“”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以下图示表示化合物的是( )
eq \o(\s\up7(),\s\do5( ))     eq \o(\s\up7(),\s\do5( ))     eq \o(\s\up7(),\s\do5( ))     eq \o(\s\up7(),\s\do5( ))
5.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B.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D.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6.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及相关用途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氧气易溶于水,使得鱼能在水中生存
②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粮食和食品仓库的保护气
③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火箭的高能燃料
④由于稀有气体有惰性,所以常用作保护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7.(巴中中考)我国科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近十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贡献。关于锑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B.锑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1.8 g
C.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1
D.锑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6
8.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模型正确的是( )
eq \o(\s\up7(),\s\do5(A.空气组成(按体积计)))      eq \o(\s\up7(),\s\do5(B.原子结构     ))
eq \o(\s\up7(),\s\do5(C.微粒与元素关系  ))      eq \o(\s\up7(),\s\do5(D.地壳中元素含量  ))
9.有一个带电的离子含有X、Y、Z三种粒子(质子、电子、中子,未依照顺序排列),且X、Y、Z的粒子数目依序为NX、NY、NZ。已知X粒子的质量最小,关于此离子的说明,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
A.若为阳离子,且NY>NX=NZ,则Z为质子
B.若为阳离子,且NY>NX=NZ,则Z为电子
C.若为阴离子,且NX=NY>NZ,则Z为质子
D.若为阴离子,且NX>NY=NZ,则Z为电子
二、填空及简答题(共26分)
10.(4分)按要求写出相应的化学用语。
(1)钠离子__ __。
(2)2个氢原子__ ___。
(3)氩气__ __。
(4)Mg2+中“2”的意义__ __。
11.(4分)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1)空气中稀有气体的体积分数大约为__ __。
(2)下列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__ __。过量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的是__ __。(均填字母)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
C.可吸入颗粒物  D.二氧化硫
(3)请你提出一条防治空气污染的合理建议:__ __。
12.(5分)如图1是碘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2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碘原子的质子数是__ __。
(2)图2中属于离子的是__ __(填字母),该元素位于第__ __周期。
(3)图2中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是__ __(填字母)。
(4)图2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__ __(填字母)。
13.(4分)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1)物质 A属于 __ __ (填“单质”或“化合物”)。
(2)在以上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是 __ __ 。
(3)从微观角度看,物质 B是由 __ __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4)一个分子 C中所含原子的个数为 __ __ 。
14.(4分)Y形管是一种简易实验仪器,同学们用 Y形管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分子的性质的验证实验。
(1)一段时间后,B管内观察到的现象是 __ 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__ __。
(2)A、B、C三个装置中最先看到实验现象的是 __ __(填字母),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__ __。
15.(5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1)原子序数为9的元素符号为__ __,属于__ 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C、N、O三种元素排在同一周期是因为__ __相同。
(3)He和Mg的化学性质__ __(填“相似”或“不相似”)。
(4)钠离子核外电子排布与__ __(填元素符号)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三、实验探究题(共13分)
16.(7分)小明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时,取下橡胶塞,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旋紧橡胶塞,这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 __(2分);待集气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此时看到的现象是__ __。
(2)小明又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改进装置,其中A、B都是带刻度的敞口玻璃管,A管上端加上密封盖。进行如下操作: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加入水并调整B的高度,使A中的液面至刻度15 cm处;
c.将过量的红磷平铺在惰性电热板上,盖紧密封盖;
d.通电加热红磷,待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室温,调整B的高度使容器A、B中的液面保持水平,记录液面刻度(注:A容器内固态物质所占体积忽略不计)。
①操作b的目的是__ __。
②在操作d结束时,装置A中液面的刻度约为__ __(填整数)cm。
③列举两条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__ __,__ __。
17.(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水是组成世间万物的一种元素,不可再分。
18世纪中叶,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用锌(Zn)加入稀硫酸(H2SO4)中制得“可燃空气”,将“可燃空气”与空气混合点燃,发现容器内壁上出现了水雾。
1781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什证实了普里斯特利的发现,并用纯氧代替空气,证明试管中生成的液体确实是水,还确认了2体积“可燃空气”与1体积氧气恰好化合成水。得出“水是一个结合物而不是简单元素”。
1782~1783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将水加热成蒸气通过灼热的铁管,一段时间后,在出口处收集到一种可燃性气体,实验后称量发现水的质量减少,铁管变为黑色,质量增加,经研究证明黑色固体为四氧化三铁,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至此,水不是单一元素物质,而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观点得到了化学界公认。
1800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通过用伏打电池在常温下对水进行通电分解,得到氢气和氧气,再次确认了水的组成。
(1)在点燃普里斯特利制得的“可燃空气”前要先__ __。
(2)写出文中1782~1783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所做实验的文字表达式__ __(2分)。
(3)写出英国化学家卡文迪什实验的符号表达式__ __(2分)。
(4)在整个发现过程中,科学家利用了“分合”思想证明了水的组成。下面实验中属于“分”思想的是__ __(填序号)。
①氢气燃烧实验  ②水通电实验  ③铁管实验
四、计算题(3分)
18.已知作为相对原子质量基准的1个碳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 kg,一个铝原子的质量为 4.482×10-26 kg,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试计算:(结果保留三位小数)
(1)铝的相对原子质量。
(2)一个镁原子的质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