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达标测评卷(B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达标测评卷(B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10-10 18:1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达标测评卷(B卷)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
1.厨房几种物质的“谈话”中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糯米:我酿酒了 B.煤气:我燃烧了
C.醋瓶:我摔碎了 D.蔬菜:我腐烂了
2.在下列各项中,体现铜的化学性质的叙述是( )。
A.铜有良好的导电能力
B.把铜在熔炉中加热到1083 ℃能熔成液体
C.熔化的铜在模具中可铸成铜器
D.铜在潮湿空气中表面会生成铜绿
3.为保证实验安全,下列使用酒精灯的实验操作合理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添加酒精
C.加热液体 D.熄灭酒精灯
4.小明给试管里的水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了,你认为下列哪些原因会导致试管炸裂( )
①试管外壁有水 ②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③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中的水
④试管中的水超过了试管容积的 ⑤试管底部接触到了酒精灯的灯芯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⑤
5.我国化学家张青莲(1908—2006)在相对原子质量测定方面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他主持测定的铟(In)、铱(Ir)等十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作为标准数据所采用。下列关于相对原子质量叙述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质量
B.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C.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 g
D.采用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增大了原子的质量
6.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
A.分子比原子大
B.分子运动速率比原子运动速率慢
C.分子不参加化学反应而原子参加化学反应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7.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模型正确的是( )
A.空气的成分 B.地壳中元素含量
C.物质的分类 D.物质的构成
8.下列试剂瓶标签上的化学式书写错误的是( )
A B C D
9.关于下列符号或图示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①表示两个氮原子 B.③和⑤所表示的微粒化学性质相似
C.②和④均表示阳离子 D.⑥可知锡的质子数为50
10.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C.河水经过滤后就得到纯水 D.水转化为水蒸气后水分子变大
11.小李学习了水的有关知识后,自制了如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净水器中的活性炭起吸附作用
B.该净水器可以降低自来水的硬度
C.该净水器能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D.该净水器可将自来水变为蒸馏水
12.如图是一定体积的氢气和不同体积的氧气化合成水(液态)的实验数据的关系图(横坐标表示通入氧气的体积,纵坐标表示反应后剩余的气体的体积,气体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中消耗氢气2毫升
B.虚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氧气
C.实线与虚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气体恰好完全反应
D.实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氢气
1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能溶解所有物质,是一种常用的溶剂
B.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C.物质溶解的过程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D.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14.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
①升高温度 ②降低温度 ③增加硝酸钾 ④减少硝酸钾 ⑤增加溶剂 ⑥蒸发溶剂
其中符合题意的一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⑥
15.过氧乙酸是一种高效的消毒剂,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现利用20%的过氧乙酸溶液,稀释配制成0.5%的过氧乙酸溶液,下列操作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
A.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B.量取过氧化氢溶液时仰视读数
C.配置时所用烧杯内壁湿润
D.配好的溶液装瓶时有部分液体洒落在瓶外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32分)
16.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并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实验,才能保障实验安全和成功。请将图中仪器的字母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1)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___________;(2)取用粉末状试剂时一般选用___________;
(3)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_____;(4)用于加热的仪器是___________;
(5)既可用作反应容器又能直接加热的是____;(6)用于收集和储存少量气体的是 ;
(7)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的是___________。
17.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元素的部分信息或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为_______________。
(2)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13号元素的名称_______________。
(4)C中x数值为_______________。
(5)18号元素为_______________元素(填“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或“稀有气体元素”)。
18.请你用相应的化学用语填空:
(1)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_______。
(2)2个硫酸根离子_______。
(3)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_______。
(4)标出氯酸钾()中氯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
(5)氢氧化钠_______。
(6)氦气_______。
19.在我国南方所饮用的水常是河水,由于河水中常含有大量的泥沙、悬浮物和细菌等杂质.某户居民在饮用水之前对河水的处理步骤(图1):
(1)图1中,能够消毒杀菌的步骤为_______(填字母).
(2)含有较多的_______的水叫硬水。
(3)除去水中有颜色和气味的杂质,通常向水中加入活性炭,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作用,该变化属于_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4)自然界中的水有硬水和软水,常用_____来区分,生活中常用_____的方法将硬水软化。
(5)如图2所示为过滤的操作实验,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操作还缺少一种仪器是_______,其作用是 。
②除①外再指出图中的一处不正确: 。
③过滤后发现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写一条即可) 。
20.从下图中选择仪器,配制6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
(1)需要称量NaCl的质量为_______g。
(2)量取水用到的仪器有_______(填名称)。
(3)从配好的溶液中倒出10 g,其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_。
(4)若所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原因可能有_______(填字母)。
A.称取的氯化钠中含有水分
B.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
C.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D.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21.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使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食盐水挑选种子。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现要配制100 g 20%的食盐水用来选种,则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2)实验室现有200 g溶质质量分数10%的食盐水,若要使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加一倍,则应向此溶液中加入多少氯化钠?或者蒸发掉多少水?
22.艾草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素(化学式为),其药用价值非常高。试计算:22.2g黄酮素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与多少克二氧化碳中所含的碳元素质量相当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糯米酿酒,酒精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B、煤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C、醋瓶摔碎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D、蔬菜腐烂了,生成有害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C。
2.答案:D
解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铜在潮湿空气中表面会生成铜绿”这一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3.答案:C
解析:A、点燃酒精灯应用火柴,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以防止着火,故错误。B、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易引起失火,故错误。C、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故正确。D、熄灭酒精灯,用嘴吹熄,会使火焰引燃灯内酒精,引起失火,故错误。故选:C。
4.答案:A
解析:①试管外壁有水,容易导致试管受热不均匀而使试管炸裂。②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是正确的操作,不会造成试管破裂。③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中的水,容易导致试管受热不均匀而使试管炸裂。④试管中的水超过了试管容积的1/3,其后果是加热沸腾后液体飞溅出,不会造成试管破裂。⑤试管底部接触到了酒精灯的灯,没有用外焰加热,容易导致试管受热不均匀而使试管炸裂。故①③⑤会造成试管破裂。故选:A。
5.答案:B
解析:A(×)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该原子的质量和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不是原子质量;C(×)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D(×)采用相对原子质量不会改变原子的质量。
6.答案:D
解析:分子不一定比任意的原子大,但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大,A错误;分子和原子的运动速率无法比较,运动速率与温度、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等因素有关,B错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C错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再分,而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观粒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这是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D正确。
7.答案:D
解析:A、用量筒量取8mL水,仰视读数时,读数小于水的实际体积数,即量取的水的实际体积偏大,选项错误;B、用托盘天平称取20.0g氯化钠时,当指针偏左时说明取用的氯化钠偏多,应从左盘取下一些氯化钠,装置托盘天平平衡,选项错误;C、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红磷的量不足,氧气不能完全反应,会导致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选项正确;D、电解水实验中,氧气比氢气在水中溶解性更强,剩余的氧气偏少,会导致负极与正极的气体体积比大于2:1,选项错误;故选C。
8.答案:D
9.答案:D
10.答案:B
解析: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C(×)河水经过滤后除去了难溶性杂质,仍含有可溶性杂质,得到的不是纯水;D(×)水转化为水蒸气后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分子大小不变。
11.答案:A
解析:A、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吸附,正确;B、净水器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矿物质,不能将硬水软化,错误;C、该净水器中的物质不能起到杀菌的作用,错误;D、净化后的水中含有可溶性杂质,不是蒸馏水,错误;故选A。
12.答案:A
解析:A、每增加1mL的氧气,氢气则对应消耗了2mL,当氧气体积小于2mL时,氢气有剩余;当氧气体积为2mL时,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所以反应中消耗氢气4毫升,选项A错;
B、氧气大于2mL时,氢气被反应完,有氧气剩余,虚线部分表示剩余气体是氧气,选项B正确;
C、当氧气体积为2mL时,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所以实线与虚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气体恰好完全反应,选项C正确;
D、每增加1mL的氧气,氢气则对应消耗了2mL,当氧气体积小于2mL时,氢气有剩余所以实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氢气,选项D正确;
故选A。
13.答案:A
14.答案:D
解析: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溶液仍为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可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增加硝酸钾,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蒸发溶剂,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增加溶剂,所得溶液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不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②③⑥符合题意。故选:D。
15.答案:C
16.答案:(1)b (2)e (3)a (4)f (5)d (6)j (7)c
17.答案:(1)3或(三) (2)30.97 (3)铝 (4)7 (5)稀有气体
解析:(1)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为3;
(2)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0.97;
(3)13号元素为铝;
(4)由于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7=2+8+x,x=7;
(5)18号元素是氩元素,位于第三周期最右边,是稀有气体元素。
18.答案:(1)O (2) (3) (4) (5) (6)
19.答案:(1)D
(2)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3)吸附;物理
(4)肥皂水、煮沸
(5)①玻璃棒;引流
②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③滤纸破损(滤液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
解析:(1)图1中,能够消毒杀菌的步骤为加漂白粉;故答案为:D;
(2)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故答案为: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3)除去水中有颜色和气味的杂质,通常向水中加入活性炭,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作用,该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答案为:吸附;物理;
(4)自然界中的水有硬水和软水,常用肥皂水来区分,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软化;故答案为:肥皂水;煮沸;
(5)①①该操作还缺少的仪器是玻璃棒,其作用是引流;故答案为:玻璃棒;引流;
②除①外,图中的另一处不正确操作是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故答案为: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③过滤后发现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滤纸破损或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或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故答案为:滤纸破损(合理即可)。
20.答案:(1)6 (2)量筒和胶头滴管 (3)1:9 (4)C
解析:(3)从配好的溶液中倒出10 g,溶液具有均一性,则其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0%:(1-10%)=1:9。
(4)称取的氯化钠中含有水分,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少,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溶液具有均一性,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21.答案:(1)5 g、95 g
(2)见解析
解析:(1)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需要水的质量为。
(2)设使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加一倍,用加入溶质的方法需要再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x,用蒸发溶剂的方法需要蒸发掉水的质量为y。

答:(1)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分别为5 g、95 g;
应向此溶液中加入25 g氯化钠或蒸发掉100 g水。
22.答案:66g
解析:设22.2g黄酮素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与质量为z的二氧化碳中所含的碳元素质量相当,则:,,故所需二氧化碳66g。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