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0 19:3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官员
从何而来
选拔制度
管理
(施政效果)考核制度
(施政过程)监察制度
中国
西方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中国科举制影响
影响中国
公务员制度
各国制度相互学习、借鉴
治国先治吏
治吏必从严
第5课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学习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潮州牌坊街林大钦的“状元”牌坊
1.西周至春秋:
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1)标准:
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统。
——钱穆《历代政治得失》
血缘
(2)结果:
①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②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而遭到破坏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一)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
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2.春秋战国时期: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一)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
荐举(自荐)
毛遂自荐
荐举(他荐)
鲍叔牙举荐管仲
军功爵
举荐与军功爵制(荐举功劳制)
(1)背景:
(2)标准:
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
才能或军功
(3)结果: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适应时代需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2.春秋战国时期:举荐与军功爵制(荐举功劳制)
3.秦朝: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一)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
韩非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思想提出者
“吏、民(预)知法令者,皆问法官。故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
思想践行者
商鞅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指百姓和普通官吏都要向“法官、法吏”学习律令而为官,“法官”“法吏”负责宣讲法律和君主的旨意。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一)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
4.汉朝:
察举制
(1)含义:
(2)标准:
(3)考核内容:
(4)评价
先考察而后推举
品行(乡里舆论评价)、才学(为官能力)
察访
举荐
考核
任用
常科和特科
常科
(岁举)
孝廉科
茂才科
特科
(无固定时间)
贤良方正
贤良文学
明经科
明法科
最主要
①作用: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②局限:
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
——《晋书·段灼传》
后期选官权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一)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
4.汉朝:
察举制
自下而上
积功劳为官
征辟
重要
补充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自上而下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一)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
5.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1)背景:
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
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2)推行:
(3)途径:
220年,魏王曹丕
家世、道德、才能→家世
(4)标准:
中正定品、吏部授官
各州、郡设
大中正、中正
本籍在中央任
高官的人担任
同籍人士
品评
评定资品
吏部考核后授官
资品和对应官品
(5)评价: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九品中正制
如何评价九品中正制?
①作用: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局限性:随着门阀土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和才能,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用人局面。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一)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
5.魏晋南北朝:
(1)背景
(2)推行
(3)途径
(4)标准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一)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
6.隋唐至明清:
科举制
(2)标准:
分科考试
(1)途径:
才学
(3)发展历程:
①隋唐:
开始实行
A.背景:
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要求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B.内容:
制举、常举
C.流程:
科举考试合格:取得为官资格→吏部选拔:正式任官
制举 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
常 举 秀 才
明 经
进 士
明 法
明 书
明 算
考诗赋文才
考儒家经典
最受重视
阅读材料,谈谈隋唐时期地方官员任用上的变化对中央集权有什么样的影响。
P32学思之窗: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县的主要官员,属官则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员皆由中央任命,加强了中央集权。
《隋书·刘炫传》载: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长官自辟:容易形成地方势力,与中央抗衡;地方的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命,地方大小官员由吏部管理考核,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一)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
6.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2)标准:
(1)途径:
(3)发展历程:
①隋唐:开始实行
(3)发展历程:
①隋唐:开始实行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一)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
6.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②宋朝:发展完善
表现:“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考试流程更为严密。
◎糊名弥封
◎誊录制度
◎锁院制度
③元朝:中落
(元代选官)首以宿卫近侍,次以吏业循资。盖近侍多巨勋子孙,吏业多省台旧典。
——朱德润《送强仲贤之京师序》
A.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军功、世袭)
B.1313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
时断时续,人数不多,中科举出身比例不高。
(3)发展历程:
①隋唐:开始实行
②宋朝:发展完善
③元朝:中落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一)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
6.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④明清:鼎盛
A.形式与流程:
B.生源:
C.内容:
乡试、会试、殿试
贡士
举人
秀才
童生
1531年,林大钦参加潮州府试,一出手便崭露头角,巡按御史相与叹曰:“是必大魁天下者。”
1531秋,林大钦抵省城参加乡试,获举人第六名。
1532年,林大钦赴京会试,在礼部会试上获第12名贡士,取得殿试资格。
1532年4月24日,参加明世宗亲自主持的殿试,被明世宗钦点“御擢第一”,即状元。
状元公的进击之路!
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
四书五经
历史纵横:明朝科举考试中的南北分卷制度
原因:①经济:适应经济重心南移的需要;
②政治:平衡地域间利益分配,缓和矛盾,维持统治稳定;
③文化:选拔不同地域优秀人才的需要。
(3)发展历程:
(4)评价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一)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
6.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2)标准
(1)途径
①隋唐:开始实行;②宋朝:发展完善;③元朝:中落;④明清:鼎盛
①作用:
A.选官权收归中央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B.以公开考试的形式,扩大了统治基础。
C.以才学为考试标准,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D.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②局限:
A.考试形式日益僵化,严重束缚人们思想。
B.考试内容以儒学为主,
忽视自然科学,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C.重才轻品,读书功利化,形成官本位思想。
朝代 制度 途径 标准 选官权
西周至春秋 奴隶主贵族
春秋战国 国君、贵族

两汉 地方官
魏晋 中正官
隋唐至明清 朝廷
世官制
世袭(世卿世禄)
血缘
举荐与军功爵制
举荐、通过战争获得军功
才能、军功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向官员学习律令而为官
明习法律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地方推荐取士
中正定品,吏部授官
分科考试
品德、才能等
家世
才学
科举制
1.选官标准:品行家世→学识才能
2.选拔方式:地方举荐→中央考试选拔
3.选拔趋势:体系化、公开化、制度化、公平化
4.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小结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一)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
1.秦汉:
上计制
二、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
(一)官员的考核:
考核结果
中央
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御史参与审核计簿,
防止造假
郡国
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
各县、侯国
每年岁末,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
(1)考核标准:
土地人口、财政收入、治安情况
(2)考核官员:
御史
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木牍《集簿》
(3)考核结果:
官员赏罚的依据
1.秦汉:上计制
2.魏晋南北朝:
二、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
(一)官员的考核
考核法规流于形式
原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
3.隋唐:
(1)考核部门:
尚书省吏部
(2)考核方式:
①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到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考察。
四善





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
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二十七最,这是针对各个职位的具体工作而规定的不同要求,偏重对其在职才能的考察
②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分为九等,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的升降
唐:四善(品德)二十七最(才能)
4.宋朝:
严格标准考核官员
磨勘
宋代定期勘验官员以定升迁的制度称为“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方官。南宋在御史台设考课司,共掌考核,标准:“四善四最”。
二、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
(一)官员的考核
5.明朝:考满和考察
考满
初考
再考
通考
结果
称 职
平 常
不称职
依据
升 迁
降 调
考察
朝觐考察
三年一次
京察
六年一次
内容
贪、酷者削职为民,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办;疲软、不谨者免职;浮躁、才力不及者降职使用。
明朝课考
6.清朝:京察和大计
京察
京官
大计
三年一次
外省文官
二、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
(一)官员的考核
朝代 考核制度 考核标准 考核官员/机构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朝 两院三级考课 严格标准考核官员——政绩 审官院、考课院
明朝 政绩、贪酷和不作为 ——
清朝 才能、操守、政务、年限 ——
上计制
御史
品德、才能
尚书省吏部
流于形式
特点:考核方法与法规完善;考核重德尚能; 据考核结果奖惩激励。
土地人口、财政收入、治安情况
7.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小结
考满、考察
京察、大计
1.秦汉:
(二)官员的监察
(1)中央:
御史大夫
(2)地方:
秦:监御史
御史大夫
监御史
秦朝
御史大夫
刺史
汉朝
汉(武帝):(州)刺史
◎西汉十三州分布图
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
刺史,又名刺使,“刺”是检核问事,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
A.目的: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
B.主要内容:
C.影响:巡视监察制度始终延续下来
二、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
(一)官员的考核
(1)中央:
2.隋唐:
(2)地方:
十道监察区,监察官巡回监察
御史台(御史大夫)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玄宗时增为十五道,每道派监察御史一人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
殿中御史
御史中丞
监察御史
御史大夫
御 史 台
1.秦汉:
(二)官员的监察
二、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
(1)中央:
(2)地方:
御史台,台谏合一
3.宋朝:
划分路作为监察区,
设四监司、通判
中央 监察
知谏院
御史台
台谏合一,御史拥有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2.隋唐
1.秦汉
(二)官员的监察
二、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
4.元朝:
(2)地方:
御史台
(1)中央:
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元代监察制度以三台为主干,以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为网结,颇为严密。独创了行台制度,从中央到地方浑然一体,从组织上保证了对各级官吏实行有效的监察,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央
地方
察院
御史台
行御史台
殿中司
内察院
肃政廉访司
内八道肃政廉访司
1.秦汉
2.隋唐
3.宋朝
(二)官员的监察
二、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
5.明朝:“科道”
科道
都察院
六科给事中
监察御史
负责纠察内外百官,
代皇帝巡按各省
六科给事中
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
(1)中央:
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
(2)地方:
御史巡按各省
品级虽低(正七品),但权力很大
6.清朝:
(1)中央:
(2)地方:
六科并入都察院,都察院监察百官
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
(二)官员的监察
二、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
朝代 中央 地方
秦朝
汉朝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7.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小结
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
御史大夫
监御史
(州)刺史
御史台(御史大夫)
十道监察区,监察官巡回监察
御史台、台谏合一
划分路作为监察区,设四监司、通判
御史台
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
御史巡按各省
都察院
特点:①位卑权重,直接隶属于皇帝,以政府官员为监察对象;②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③监察方式多样化。有常设机构,又有巡视监察。
(二)官员的监察
二、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选官制度
考核监察制度
官员
选拔
管理
西周至春秋——世官制
春秋战国——军功爵制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朝——察举制
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始终围绕着皇权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
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
秦汉——御史大夫
秦汉——上计制
魏晋南北朝——流于形式
隋唐:尚书省吏部
宋:严格标准
明:考满、考察;清:京察、大计
宋代——台谏合一
明清——科道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选官制度 考核制度 监察制度
西周至春秋 无 无


两晋南北朝
隋唐




知识归纳方法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