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从一则新闻讲起……
2020印象
历史印象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目录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剧变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 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时空坐标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童年时期的戈尔巴乔夫
1931年,戈尔巴乔夫出生于北高加索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的一个农民家庭。
1934年,祖父因为没有完成播种计划而被捕,后来被流放到伊尔库茨克州伐木。
1937年,原本担任农庄主席的外公在运动中受到迫害并被逮捕,未经审判坐了14年的牢,理由是“托派反革命”领导人。
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父亲应征入伍,随部队参加了许多著名战役,但被敌人的炮弹炸成重伤。战争结束后他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
攻占德国帝国国会大厦
戈尔巴乔夫祖父与外公的遭遇说明了什么?
卫国战争的胜利又说明了什么?
(一)二战后苏联改革的背景
少年时期的戈尔巴乔夫
1950年,19岁的戈尔巴乔夫中学毕业后,由于各项成绩优秀,他被保送到莫斯科大学攻读法律专业。
此时西方也已经对苏联进行了“和平演变”,戈尔巴乔夫也逐渐接受了西方的理念,敢于说出一些自由民主的观点,甚至对时局进行抨击。
杜鲁门与斯大林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53年,一个噩耗传来……
二战后苏联面临什么样的国际局势?
(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世界的隔绝。
——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
内忧外患(斯大林模式弊端+冷战开始)下改革呼声强烈
必背清单(1)
1.战后初期苏联的发展:
①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②存在问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2.冷战开始,苏联需增强实力与美国争霸。
3.斯大林逝世,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一)二战后苏联改革的背景
青年时期的戈尔巴乔夫
大学毕业后的戈尔巴乔夫回到家乡附近做着一个小公务员。
1956年苏共二十大时,戈尔巴乔夫才25岁,但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此时,他读到了一份来自中央的秘密报告。这份报告使得戈尔巴乔夫对苏共的感情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从恨斯大林开始,他慢慢怀疑自己所在的党,以及党未来的方向。
当时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是谁?
秘密报告带来什么影响?
除了做出秘密报告外,他的改革还有哪些举措?
苏共二十大上作秘密报告
(二)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加农投、改收购
工业:改工体,放部权
政治:平错案,改干部制
社会:建“简房”
外交:提“三和”,首访美
(突破口、侧重点)
我是农民的孩子,我先来解决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赫鲁晓夫改革(措施)
1.赫鲁晓夫改革(结果)
——引自《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表
未实现预期的高产和稳产
原因?
推进了农业发展
对玉米种植中的出现所有反对意见,不论正确与否,一律否决。
苏联除乌克兰和欧洲南部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区域都处在严寒地带,日照时间短,气温低,根本无法满足玉米生长所需要的环境要求;
对玉米的播种面积、播种结构、单位面积产量及总产量等还是不顾实际地提出一系列的计划指标,仍然实行劳动日分配制集中劳动的“大锅饭”制度等;
——《苏联农业改革之玉米运动》(整理)
从宏观上看,赫氏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叛逆者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
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
中年时期的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的仕途总体上还是一帆风顺的。1970年,39岁的他当选为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党委第一书记。
1978年戈尔巴乔夫照例前往莫斯科参加一年一度的全会,并于第二年成为最年轻的政治局委员,正式进入苏联的核心权利层。
做委员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开会,他坐在委员的末席,亲眼看着已经病入膏肓、思维混乱、说话颠三倒四的勃列日涅夫是如何把控政局的。
勃列日涅夫如何进行改革?改革结果如何?
2.勃列日涅夫改革
老赫你不是让我难上加难吗?!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工业:“新经济体制”,扩企权,经济杠杆
(侧重点)
农业:扩农权,降税率
军事:军备竞赛,军事工业
2.勃列日涅夫改革(措施)
2.勃列日涅夫改革(结果)
①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②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
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勃氏悄悄地重新斯大林化
新体制是对旧体制方法上的改进,未实现根本突破
2.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
中年时期的戈尔巴乔夫
1980年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在政治局的会议上见证了最中间那把椅子上换了三个人,而这三个人无一不是垂垂老矣、身染沉疴。
1985年3月,54岁的戈尔巴乔夫顺利走上了苏联权力的最高峰,年富力强,改革壮志积压在胸中多年,终于到了一展抱负的时候……
戈尔巴乔夫如何进行改革?改革结果如何?
人民希望有一位年轻一点的领导人继任,我就是最佳人选!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2.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
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1990年1月31日,苏联第一家麦当劳开业
成效甚微
政治:取消苏共领导;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多党制、议会制和总统制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3.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
经济改革收效甚微
伴随着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的“根本变革”,在“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蔓延,生活日益动荡。经济和刑事犯罪率猛增,反对党派纷纷成立……苏共的分裂趋势日益严重,领导层内部斗争不断加剧,人事变动频繁,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于半瘫痪状态。
——《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改革并没有摆脱危机,……而是在最终促成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苏联的彻底瓦解,从而导致了苏联的最终解体。
——《浅析苏联解体最主要的原因及教训》
戈氏带领苏联走向亡党亡国的邪路
旧体制;戈改革;
和平演变
苏联解体
1990.03
立陶宛率先独立
1990.06
俄罗斯发布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纷纷效仿
1991.12.26
1991.08.19
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失败
苏联解体
3.戈尔巴乔夫改革(结果)
从宏观上看,赫氏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叛逆者
勃氏悄悄地重新斯大林化
未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戈氏带领苏联走向亡党亡国的邪路
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但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苏联解体
(三)二战后苏联改革的结果
必背清单(2)
赫氏、勃氏和戈氏改革的异同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列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同点 背景
特点
侧重
结果
败因
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农业问题严重
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与美国军备竞赛
经济严重困难,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是对原有体制的局部改革
效仿西方对苏联进行根本性变革和改造
农业
工业,尤其重工业
前期经济,后期政治
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是对传统体制的修补,效果有限,后期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不仅使经济继续滑坡,还导致了苏联解体
没有突破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必背清单(2)
赫氏、勃氏和戈氏改革的异同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列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相同点
改革目的:
都想克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改革领域:
都对经济政治体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都主要涉及经济领域,如扩大企业的自主权等。
改革结果:
均以失败告终,但都冲击了苏联模式。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赫鲁晓夫的做法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C.冲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目的是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
D
达标训练
表1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吨)
A
达标训练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钢 1.45亿 1.15亿
煤 3.9亿 3.35亿
肉 2500万 1230万
蔬菜与瓜类 4700万 1300万
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1976—1980年间,苏联的谷物年均产量较1961—1965年增加57%,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4.4%;1981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这一时期,苏联的改革
A.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激活了集体农庄
C.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
D.调整了所有制结构
C
达标训练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俄罗斯有人认为“勃列日涅夫时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停滞时期”,有人认为是“黄金时代”,有人认为是“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时代”,有人认为是“隐含新危机的时代”。由此可见,关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认识
A.代表了俄罗斯社会共同的认知
B.随着认识角度的拓展日趋全面
C.有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倾向
D.缺少对俄罗斯历史的整体认识
B
达标训练
1962年,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教授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上发表题为《计划、利润、奖金》的文章,提出了要以“经济手段”,即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代替“行政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这观点
A.彻底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反映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愿望
C.推动了赫鲁晓夫改革取得成功
D.将苏联经济纳入了市场经济轨道
B
达标训练
1962年,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教授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上发表题为《计划、利润、奖金》的文章,提出了要以“经济手段”,即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代替“行政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这观点
A.彻底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反映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愿望
C.推动了赫鲁晓夫改革取得成功
D.将苏联经济纳入了市场经济轨道
B
达标训练
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出现“夜间人”现象。“夜间人”指白天注意与官方保持一致,夜间则阅读地下出版物,交流政治笑话,议论时政,抨击权贵,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从以史为鉴角度看,“夜间人”现象表明
A.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的必要性
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C.强化社会主义国家监察体制的重要性
D.苏联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战略改革失败
A
达标训练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认为:“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俄罗斯有关组织民调显示,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有密切关系的在2011年为42%,2013年为31%。这说明
A.阶级立场影响对历史的评判
B.认识角度不同影响对历史的评判
C.史学家专著更接近历史真实
D.全球史观能客观公正评价历史
【答案】B
B
达标训练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剧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中外历史纲要·下》
从外延上看,“斯大林模式”只是“苏联模式”中的一个发展阶段;从内涵上看,“斯大林模式”尽管反映有斯大林执政的个人特点,二者有区别,但在本质上与“苏联模式”是一致的。
——吴恩远:《“斯大林模式”与“苏联模式”的界定和评价》
(一)东欧国家改革的背景
被镇压
东欧各国
50、60年代
1
80、90年代
2
苏南冲突
南:自治制度,权力下放
埋隐患
苏联坦克开进布拉格
捷:改领导体制,建有计划市场经济体制
纷纷实行政治多元化
波:一五计划,发展迅速;
东德:经济居东欧之首
结果:东欧剧变,社会制度根本性发生改(1989~1992)
未突破
(二)东欧国家改革的措施
(三)东欧国家改革的结果
东欧剧变(1989-1992)
◎东欧剧变示意图
国家 变化
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
罗马尼亚
民主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
变化相对平稳
发生流血冲突
并入联邦德国
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
经过激烈内战,
最终解体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东欧和苏联普遍进行了改革,但最终却出现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结局。出现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国家都没有
A.调节好阵营内部的矛盾
B.解决劳动者积极性问题
C.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D.处理好政府与群众的矛盾
C
达标训练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
抗美援朝胜利
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1954
通过《宪法》
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
参加万隆会议
1956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958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1964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
1970
1971
1972
1976
1978
“文化大革命”开始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日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文化大革命”结束,粉碎“四人帮”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67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一)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探索发展(1949-1978)
2010
1978
2017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中共十九大召开
中国GDP已居世界第二位
◎2003-2014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
国内生产总值、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
◎2010-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1978至今)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核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出了斯大林模式的怪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道路。全面深化改革将使中国进入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社会主义新阶段。
启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改革要立足本国国情,承继优势、破除僵化、与时俱进
要有科学的战略思维,循序渐进,切忌操之过急
处理好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坚持独立自主
坚持对外开放,积极推进融入全球化浪潮
……(言之有理即可)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之路给你带来什么启发?
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作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
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
——习近平
材料一 中共中央在1983年下发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它的主要精神:(1)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人民公社的体制。(2)搞活经济,继续放宽某些政策,走全面发展、综合经营的道路。总之,“就是要按照我国的国情,逐步实现农业的经济结构改革、体制改革和枝术改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囯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农业发展道路”。经过一年的实行,农业生产获得了创纪录的丰收,农村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
原因: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改革并发“中央一号文件”;改革人民公社旧体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的生产方式;发展乡镇企业;从实际出发,结合我国国情制定政策;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材料二 1955年赫鲁晓夫在中央全会的决议中指出“玉米是最高产的作物,应该在我国所有地区广泛推广”,要求到1960年播种面积至少扩大到2800万公顷……1956年农业丰收,这一特殊情况使赫鲁晓夫头脑发热,1957年5月,他未经中央讨论,在列宁格勒一次集会上宣布三四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在肉类、奶类和黄油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的惊人目标。这一目标遭到苏联党内和经济学家的反对,也受到美国记者的嘲笑,他却还是一意孤行。1957—1964年苏联人均肉类产量只从37公斤增至40公斤,而美国1961年人均肉产量却有100公斤,三四年内在肉类生产上赶超美国的目标成了人们的笑料。 ——摘编自唐士润《评赫魯晓夫的农业改革》
(2)根据材料二,分析赫鲁晓夫农村改革的特点。综合中苏农村改革说明发展现代农业要注意的因素。
特点:企图以高产作物为突破口,以提高产量为主要目标;改革目标脱离实际,急于求成;不顾客观实际,违背经济规律;决策缺乏民主。
因素: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科技兴农;群策群力,提高农民积极性;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背景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6-1977)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
联解体(1985-1991)
东欧国家的改革背景
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照搬苏联模式
东欧国家的改革
东欧国家改革的结果:东欧剧变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探索发展(1949-197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1978至今)
措施、结果、失败原因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