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七年级上册
《朝花夕拾》
整本书/名著阅读
读中推进课
目录
一
作品概况回顾
三
散文集阅读方法
二
作品主题思想研讨
四
《朝花夕拾》的双重叙事视角
《朝花夕拾》
作品概况回顾
一
当时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政府的迫害,从北京辗转到厦门。在动荡不安、充满压抑的生活境遇下,他开始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以笔为剑,通过回顾往事抒发情感、并批判社会现实。
(二)创作背景
原名:《旧事重提》
体裁:回忆性散文集
创作时间:1926年
收录文章:共 10 篇
(一)作品概况
1.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2.对封建旧制度、旧传统的批判
3.对人性的思考与剖析
4.对民族觉醒与救亡的关注
(三)主题思想
对一部文学作品来说,其主题思想到底是什么?如何去理解、分析一部作品的主题思想?
从他人评价看《朝花夕拾》的主题思想
他认为《朝花夕拾》在鲁迅的创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是鲁迅唯一一部以自己的经历为素材的回忆性散文集。这些回忆带着浓厚的抒情性,又渗透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在平淡质朴的笔墨中,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炽热的感情,使读者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以及作者成长的心路历程。
郁达夫对鲁迅的作品十分推崇。他认为鲁迅在《朝花夕拾》里用简洁而富有韵味的文字,勾勒出了中国社会从清末到民初的变迁在个人生活中的投影。书中的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无论是长妈妈的质朴憨厚,还是衍太太的虚伪狡黠,都跃然纸上,这种对人物的精准把握体现了鲁迅卓越的文学功底。
作家同行郁达夫
钱理群指出《朝花夕拾》展现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与他的杂文不同,这里更多地回味自己的生命历程,以温馨的回忆为底色。但在这些回忆中,依然有鲁迅式的批判眼光,对封建旧俗、旧教育等进行了含蓄而有力的批判,是鲁迅将个人记忆与社会批判融合得极为巧妙的作品。
文学评论家王瑶
文学评论家钱理群
(三)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的定义
主题思想是作者创作意图的体现,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人生、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认识、态度和思考。
一部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作品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塑造艺术形象所表现出来的贯穿全篇的中心思想或主导情感。
主题思想是作品的灵魂,统摄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主题思想往往不直接表述,而是蕴含于作品的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之中,需要读者通过对作品的深入阅读和分析去体会、提炼。
主题思想
的定义
《朝花夕拾》
主题思想研讨
二
学习活动一:小组研讨
学习任务: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方面的主题(PPT第3页),结合作品内容,进行深入讨论
时间:8分钟
第一步
第二步
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小组研讨结果
时间:每组3分钟
第三步
学习任务:其他同学就小组汇报提问或评价
时间:每组3分钟
百草园的欢乐时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是鲁迅童年的乐园。他细致地描绘了百草园的景色:“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还有草丛里的蟋蟀、斑蝥等小动物。在这里,小鲁迅可以听长妈妈讲 “美女蛇” 的故事,可以在冬天雪后捕鸟。这些描写充满了童真童趣,表达了作者对那段无拘无束、亲近自然的童年生活的深深怀念。
长妈妈的温暖回忆
《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虽然有许多缺点,如迷信、唠叨,睡觉摆 “大” 字等,但她却给 “我” 带来了温暖。她给 “我” 讲长毛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她费尽周折为 “我” 买来了《山海经》。当 “我” 得到《山海经》时 “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种对长妈妈的回忆充满了感激与怀念之情。
作品主题之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
小组汇报示例1
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与百草园的自由形成鲜明对比。在三味书屋,孩子们只能按照先生的要求读 “四书五经” 等儒家经典,先生的教学方法刻板,学生没有太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这种描写暗示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体现了作者对封建教育的不满与批判。
封建孝道的揭露
《二十四孝图》中,作者通过对 “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等封建孝道故事的叙述,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性和残酷性。“老莱娱亲” 中的老莱子为了表示自己的孝顺,七十岁还穿着彩衣扮幼儿,这种行为被作者视为 “肉麻当有趣”;“郭巨埋儿” 里郭巨为了奉养母亲竟要活埋自己的儿子,这更是违背人性的做法。作者通过这些故事批判了封建孝道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
作品主题之
对封建旧制度、旧传统的批判
小组汇报示例2
不同人物的复杂人性
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例如长妈妈,她既有善良、朴实的一面,不辞辛劳为 “我” 买书;又有迷信、无知的一面,相信长毛的传说等。
藤野先生则体现了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美好人性,他认真批改鲁迅的讲义,关心鲁迅的学习和生活,与当时日本一些歧视中国留学生的人形成鲜明对比。
而衍太太却是一个虚伪、自私、心术不正的人,她鼓励孩子吃冰、教唆孩子偷母亲的首饰等。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入思考,既有对美好人性的赞美,也有对丑恶人性的批判。
作品主题之对人性的思考与剖析
小组汇报示例3
留学经历中的民族情怀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的留学经历反映了他的民族情怀。当时中国积贫积弱,日本同学对中国留学生的歧视,以及鲁迅看到中国人在日俄战争中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时周围中国人的麻木,这一系列事件促使鲁迅认识到医治国人精神的重要性。
他弃医从文,希望通过文学来唤起民族的觉醒,拯救处于危亡之中的中国。这种对民族命运的关注贯穿于《朝花夕拾》的一些篇章之中,体现了作品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主题思想。
作品主题之对民族觉醒与救亡的关注
小组汇报示例4
回忆性散文集阅读方法
三
(一)了解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散文集往往带有作者强烈的个人印记,了解作者的成长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有助于理解散文集中的情感倾向和主题思想。
阅读《朝花夕拾》时,知道鲁迅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经历了各种社会变革和思想碰撞,就能更好地理解他在回忆童年和青年时期生活中所蕴含的对封建旧俗批判等思想。
鲁迅生平与《朝花夕拾》创作背景
鲁迅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经历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列强的侵略以及辛亥革命等重大社会变革。
《朝花夕拾》创作于 1926 年,当时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政府的迫害,从北京辗转到厦门。
这种动荡不安、充满压抑的生活境遇促使他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如《藤野先生》描写了鲁迅日本留学的经历,日本同学对中国留学生的歧视以及他看到中国人在日俄战争中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时周围中国人的麻木,这一系列事件与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国情相关,也促使他弃医从文,表达了他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国民性的深刻思考。
二、看目录,整体把握散文集的主题框架
浏览目录,初步了解散文集包含的内容范围、篇章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等。
有些散文集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展开,各篇散文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
有些则是作者在不同阶段、不同境遇下的思想感悟合集,但也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情感脉络或思想线索。
二、看目录,整体把握散文集的主题框架
可将10篇散文按照:
(一)童年记忆:纯真与童趣的交织
(二)求学经历:求知若渴与成长的足迹
(三)社会观察: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
(四)文化反思: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等四个版块进行分类。
一、童年记忆:纯真与童趣的交织
(一)《狗·猫·鼠》
鲁迅以诙谐幽默的笔调,讲述了自己与小动物之间的微妙情感纠葛,实则是对社会中“正人君子”虚伪面目的讽刺。
通过对猫的厌恶,映射出对那些表面和善、实则阴险狡诈之人的不满,同时也透露出儿童时期天真烂漫、直率无畏的性格特点。
(二)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幅温馨感人的童年画卷。
阿长,一个地位卑微却心地善良、充满母性光辉的保姆形象,因给作者买来梦寐以求的《山海经》而显得格外高大。
这一篇章不仅展现了作者对童年时期纯真友情的怀念,也体现了底层劳动人民质朴无华却真挚动人的情感力量。
二、求学经历:
求知若渴与成长的足迹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对自己童年求学环境变迁的回忆。
百草园是自由嬉戏、探索自然的乐园,象征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而三味书屋则代表着传统教育的束缚与规矩,是学习生涯的开始。
通过这一转变,鲁迅不仅描绘了自己从天真烂漫到逐渐接受规范教育的过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儿童天性的压抑与塑造。
(二)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记录了鲁迅民国求学时心中一抹温暖的记忆。
藤野先生以其严谨治学的态度、无私的帮助和超越国界的师生情谊,深深影响了鲁迅。
这篇文章不仅是对个人求学经历的回忆,更是对人性光辉、国际友谊的颂歌,展现了鲁迅对知识的渴望与对真挚情感的珍视。
三、社会观察:
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
(一) 《父亲的病》
鲁迅以沉痛的笔触记录了父亲患病及至去世的整个过程,揭露了当时医疗界的混乱与庸医误人的社会现象。
文章通过对医生们荒诞不经的治疗方法和家人无助绝望的描写,反映了旧社会医疗体系的弊端以及普通民众在疾病面前的脆弱与无奈。
(二) 《范爱农》
《范爱农》则是鲁迅对旧时代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刻反思。范爱农作为一位有抱负却屡遭挫折的知识分子,其悲剧性的一生是时代与个人命运交织的产物。
文章通过对范爱农性格特征、生活遭遇的细腻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困境与挣扎,以及对社会变革的渴望与无奈。
四、文化反思: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一)《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图》是鲁迅对传统孝道文化的一次深刻反思。文章通过对古代孝行故事的批判性分析,指出其中不乏愚昧、残忍的成分,从而质疑并挑战了传统孝道的绝对性和神圣性。
鲁迅借此呼吁人们应以理性的眼光审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 《五猖会》
《五猖会》则是对民间信仰与儿童天性之间冲突的探讨。文章记述了作者童年时期参与五猖会的经历,但这份期待已久的快乐却因父亲要求背诵《鉴略》而大打折扣。
鲁迅通过这一事件,揭示了封建家长制对儿童精神世界的束缚与压抑,以及对传统文化中功利主义教育观的批判。
三、阅读时寻找篇章之间的联系
阅读散文集时,应注意不同篇章在主题、情感、人物或事件等方面的关联。
有些篇章可能是对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的阐述,有些可能是在不同时间阶段对同一情感的延续或变化的表达。
如《朝花夕拾》中的多篇文章都围绕着鲁迅对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回忆,在不同的回忆中体现了他对封建旧俗、旧道德的批判以及对美好人性的怀念等共同主题。
童年的我与成年的我
——《朝花夕拾》的双重叙事视角
《朝花夕拾》的双重叙事视角:
“童年的我”与“成年的我”
“叙述视角”的概念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指叙述语言中观察和讲述故事内容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印象和态度。
原文:“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作者对“背《鉴略》”的印象和态度是怎样的?
童年的我:抗拒的、无能为力的
成年的我:想起来至今还“诧异”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让我背书。
“童年的我”迫切想要游戏,那一刻的“我”是一个自由的儿童,而父亲在此时让我背《鉴略》对“童年的我”是精神上的沉重打击,正如鲁迅先生在《风筝》中提到的——精神的虐杀。
在“童年的我”眼中,背《鉴略》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当“成年的我”回顾时,则看到了这件事背后对儿时的自己的精神的虐杀,这是批判曾经看到的却未能理解的社会弊端。
《五猖会》
解读
《朝花夕拾》的双重叙事视角:
“童年的我”与“成年的我”
童年 的我
对“阿长的元旦仪式”的不耐烦与厌恶
对“阿长”的同情和感激
以“成年的我”的视角回忆阿长的元旦仪式时,发现曾经看到的却未能领悟的阿长对自己的疼惜,发现曾经看到的却未能理解的阿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童年的我”视角下不耐烦的烦琐仪式中蕴含了“成年的我”对往事的温暖回忆。
成年的鲁迅生活阅历丰富,相比于儿童视点,站得高,看得远。因此成年鲁迅回忆童年与阿长一起的生活,他认识了童年鲁迅不了解的阿长,那是一个迷信祈求吉祥的封建妇女,也是一个渴望自己的“哥儿”平安顺溜的保姆。那个连字都不认识的农村妇女,却为了让“我”开心,而特意去买了“三哼经”。这是一个连名字都不为人知的、地位低下的寡妇,却乐观向上,朴实善良、仁厚慈爱。鲁迅要为这样的人发声,以成年鲁迅的视角回忆过去、审视过去,发现曾经看到的却未能领悟、未能理解的。
成年 的我
解读
《朝花夕拾》
的双重叙事视角
二
学习活动二:同伴合作,文本解读
同桌合作,运用“双重叙事视角”的分析方法阐释作品的主题思想:
可以解读《朝花夕拾》的单独篇章
也可综合解读有联系的几篇或全书
同桌合作学习、讨论5分钟,请2-3组同学对学习成果进行全班汇报。
汇报示例1
解读篇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对幼年鲁迅来说,百草园是一个乐园。这里有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会弹琴的蟋蟀、能喷出烟雾的斑蝥,还有神秘的美女蛇故事。冬天还可以在百草园中捕鸟,这一切都是儿童眼中新奇、好玩的事物。
成年鲁迅回忆百草园时,意识到那是自己童年时期亲近自然、自由成长的象征。百草园中的自由生活与后来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和封建教育的束缚形成鲜明对比,是对自由、纯真天性的怀念。
在少年鲁迅的眼中,三味书屋的生活有一些压抑。每天要对着先生摇头晃脑地读书,虽然先生很严厉,但也有在课堂上偷偷画画等小乐趣。
从成年视角来看,三味书屋的教育方式虽然有其刻板的一面,但也蕴含着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先生虽然严厉,但也有开明之处,如不常用戒尺等。这反映出鲁迅对封建教育既有批判,也有对其中某些合理因素的思考。
汇报示例2
解读篇目:《二十四孝图》
儿童时期的“我”听到 “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等孝道故事时,会被故事表面的孝顺行为所迷惑,产生恐惧、疑惑等情绪。例如,“郭巨埋儿” 的故事对于儿童来说是非常恐怖的,不理解为什么要为了奉养母亲而活埋自己的儿子。
成年鲁迅以犀利的视角审视这些孝道故事,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孝道的虚伪性和残酷性。他认识到这些故事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束缚人民思想、压抑人性的工具,揭示了封建旧道德背后隐藏的不合理性和对人性的践踏。
汇报示例3
解读篇目:《范爱农》
在青年鲁迅的眼中,范爱农是一个有些怪癖、难以相处的人。在日本留学时,他们因为发电报等事产生矛盾,范爱农的行为举止和态度让鲁迅觉得他是个难以理解的人。
当鲁迅回忆范爱农时,更多地看到了他背后的悲剧性。范爱农是一个正直、倔强的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后却依然受到社会的排挤和打压,最终溺水身亡。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对知识分子的压抑,鲁迅对范爱农的回忆也包含了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同情与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宏艷,高紅芳.從“童年的我”到“成年的我”的成長——“從《朝花夕拾》看魯迅回憶性散文中的雙重敘事視角”教學設計[J].教學月刊·中學版(語文教學),2020(03):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