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唯物史观 掌握美苏冷战的具体原因,结合雅尔塔体系、美苏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变化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背景。
时空观念 认识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文献资料,了解美苏冷战兴起及发展的具体表现及基本特征。
历史解释 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主要表现,理解其对国际关系变化的重大影响。
家国情怀 分析两极格局瓦解的主要原因,认识世界格局发展的总体趋势,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性,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945
1947
1949
1955
1961
1967
1989
杜鲁门主义
苏联解体
雅尔塔体系建立
北约组织建立
东欧剧变
1991
华约组织建立
不结盟运动形成
欧共体成立
日本崛起
两极格局形成
多极化趋势出现
两极格局瓦解
多极化趋势加强
两极格局
时空坐标
情景导入:
上面的两幅图展现的是北约不断的向东扩张;近年来,乌克兰寻求加入北约。
俄罗斯最为介意北约与乌克兰的关系,认为一旦乌克兰加入北约将严重威胁俄罗斯的安全。现在的俄乌冲突仍在继续,表面上看是俄乌利益之争,其根源却在于北约东扩对俄罗斯构成严重威胁。那北约是在什么时期出现的呢 对,冷战时期,那么冷战是怎样产生的?又使国际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们就走今天的课堂,了解冷战背景下大国博弈之中,国际格局的变化。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材料1: 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首脑相继召开一系列会议,在缔结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后,建立了以美苏两大国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
材料2: 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苏在战时同盟掩盖下的矛盾得以暴露 。 ——沈志华《冷战五书》
材料3: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的演说》
材料4: 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就是争夺世界霸权,苏联是美国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最主要障碍”,美国正积极扩充军备,准备针对苏联的战争。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
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1945斯大林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5: 美国当局认为,共产主义“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在任何地方发生的每一变动中,我们总能看到有‘莫斯科共产主义’在插手”。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 ——杜鲁门
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 ——斯大林
1.冷战与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
(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框架
(2)战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
(3)战后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利益发生严重冲突(根本);
①美国:全球扩张,称霸世界,将苏联视为称霸的障碍;
②苏联:确保东欧,维护安全,扩展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美苏士兵易北河会师
纽约时代广场世纪之吻
二战后美苏西欧实力对比
美国 苏联
工业产量占53.4%; 黄金储备占74.5%; 出口贸易占32.4%. 作战飞机192000架、超重型轰炸机2865架、重型轰炸机猛增至11065架、拥有原子弹 常规军队 1100万; 航空母舰 30艘 战略导弹 1626枚 原子弹 垄断 控制联合国 西欧 普遍衰落 苏联国际地位提高;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年产9390万发炮弹、3万辆坦克、4万架飞机,
常规军队1136万
战略导弹 1910枚
原子弹 有
控制东欧地区,领土扩张60万平方千米,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英国:赢得战争输了财富
法国:元气大伤、地位下降
德国: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
战后,西欧日本普遍衰落,美苏成为势均力敌的两个超级大国
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和平砥柱》演说,又称铁幕演说。
(4)冷战序幕: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的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
“ 铁幕”演说为冷战的兴起推波助澜,也被认为是冷战的序幕。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政治上: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年3月,由杜鲁门发表,宣布世界已经分裂成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1947年9月,由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
除非我们愿意帮助各国自由人民维持他们的自由制度和国家完整,以抵制企图将极权政体强加于他们的种种侵犯行动,我们就将达不到我们的目标。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的局势,……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极权主义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重大责任落到我们头上。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相信我们必须协助自由国家人民依照其自己的方式,造成其本身的命运。——杜鲁门
2、冷战的进程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948年马歇尔计划
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
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苏联与东欧国家共同成立(简称“经互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马歇尔计划援助
欧洲各国数量对比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他宣布美国将向欧洲提供经济援助,使“自由制度”得以延续,美国还可以通过该计划进一步加强对西欧的领导。以经济方式实践杜鲁门主义的马歇尔计划在强化冷战并在两极格局的行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2)经济上:
2、冷战的进程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 “马歇尔计划”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知识拓展: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比较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的局势,……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一种是“自由国家”,一种是“极权政权”。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 …… ——杜鲁门1947.3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说: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
-----《全球通史》
关系:
杜鲁门主义为马歇尔计划提供了理论指导,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应用
项目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1947-1951)
表现形式
内容
影响
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
采取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以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政治手段、军事援助
经济援助计划
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冷战全面开始
①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②客观上有利于欧洲一体化;
③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和美国经济发展
(3)军事上: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
1949年4月成立,简称“北约”,成员包括美国和英法等国。1955年5月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
1955年5月成立,简称“华约”,成员包括苏联、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
“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形成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冷战的进程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4)两极格局的形成
正式形成:
到20世纪50年代中前,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雅尔塔体系、冷战和两极格局关系:
冷战和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框架
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冷战产物
两极格局
雅尔塔体系下两极对抗主要形式,促进两极格局的形成
冷战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991年 两极格局的瓦解,也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三者起始时间不一,但结束时间一致,即苏联解体)
2、冷战的进程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8年6月21日,美、英、法占领区实行货币改革,成为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的导火线。6月24日,苏联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空中走廊通道,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形成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1949年9月和10月联邦德国(西德)和民主德国(东德)相继成立。
▲ 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示意图
(5)地缘政治上:第一次柏林危机导致1949年德国分裂
领域 国家 措施 时间 影响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 政治
美国
苏联
杜鲁门主义
1947.3
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9
宣布世界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
美国
苏联
经互会
1947.7
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巩固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马歇尔计划
1949.1
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美国
苏联
“北约”
1949.4
“华约”
1955.5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形成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美国
苏联
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8.6
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1949年成立,德国分裂
总结归纳: 两极格局对抗的表现
(1)积极影响:
①美苏实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客观上也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②在两极格局下,亚非拉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利益,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2)消极影响:
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①政治上,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国际关系严重恶化,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
②经济上,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③军事上,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3、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影响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
(1)两极格局是不对称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2)两极格局是不完全的,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3)总体冷战,局部热战:朝鲜战争(1950-1953)、越南战争(1961-1973)
教材P114 史料阅读:
……从经济状况和经济潜力看,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
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当然还有日本……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
(4)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4、两极格局的特点: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一)冷战的发展
1.特征: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2.表现:
(1)缓和:
①美苏开展对话: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
②1955年与联邦德国建交;
(2)冷战对抗:
①第二次柏林危机:
1958年11月,苏联要求美、英、法三国在6个月内从西柏林撤军,遭到坚决反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1961年8月,东德在西柏林周围拉起路障和铁丝网,后来改建成水泥墙。这就是“柏林墙”。美国提出强烈抗议,两国坦克对峙,但双方避免发生直接军事冲突。
1959年,赫鲁晓夫受邀请访美,图为赫鲁晓夫与好莱坞女星玛丽莲梦露
柏林墙
(2)冷战对抗:
(2)朝鲜战争(1950-1953)
①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
②抗美援朝: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抗美援朝,与朝鲜军民把“联合国军”打回到“三八线”附近,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3)古巴导弹危机
①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建立导弹基地。
②美国武装封锁古巴,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4)越南战争(1961-1973)
①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南人民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
②1961年,美国发动对越南的侵略战争,1973年美军被迫撤出越南。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越南战争
材料1 第二次柏林危机中,面对西方的强硬态度,苏联放低了调子,表示希望通过国家领导人互访和会谈,改善东西方关系。美国同意召开新的四国首脑会议,讨论柏林问题。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2 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到古巴导弹危机时说:“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
——《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
问题探究: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如何看待美苏间的对抗?
提示:
1.美苏都不想冒危机升级而发生军事冲突的的危险,双方都心照不宣地为对抗留有余地。
2.体现了双方在处理危机时的自我控制机制:即通过谈判解决危机。
3.但其所带来的战争尤其是核战争的风险而言是空前严重的,并促使它们考虑防止核战争的措施。
(二)多级力量的成长
1.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1)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①原因: 问题思考
A.经济联系: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各国联系日益紧密;
B.现实需要:受美苏争霸威胁,需要通过联合加强自身安全;
C.二战后西欧普遍衰落,需要通过联合增强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D.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深重灾难,人民渴望持久和平;
E.欧洲联合思想由来已久;
F.马歇尔计划的推动。
材料1 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绝对是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德国总理阿登纳
材料2 1959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漫画《冷战下的欧洲》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②过程:
A.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B.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C.1967年,这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③特点:
A.由经济合作扩展到政治军事合作;
B.一体化程度较高
④影响:
A.促进欧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B.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冲击了两极格局.
1.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1)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二)多级力量的成长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
1.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2)日本经济的“起飞”
①日本经济起飞的表现:
A.1955年战后经济恢复大体完成,人均国民收入超过战前水平;
B.1956—1973年经济实现高速发展;
C.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②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A.要求与西方大国平起平坐,扩大在国际社会的发言权;
B.要求在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C.要求成为新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材料3 日本的经济恢复工作到40年代末已基本结束,……从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战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1960年国家经济实力上升到世界第五位,1968年以后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并在企业经营规模、劳动生产率和资本装备率方面日渐逼近美国的水平。日本从一个战败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
(1)原因:
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2)表现:
①东欧反苏斗争:
1965年3月,在莫斯科召开有19个国家共产党代表参加的会议,
中国、朝鲜、罗马尼亚等7个党拒绝参加,表明社会主义阵营已公开分裂。
②中苏关系恶化:
苏共二十大(1956年)后,中苏之间的政治分歧逐渐加大;
1957年莫斯科会议以后,苏联大力推行大国沙文主义路线。
材料4 1960年7月,苏联政府单方面决定,在一个月内撤回全部1390名援华专家,废除343个专家合同和257个科技合作项目。此举给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科技事业造成巨大损失,很多在建的重要工程被迫下马。1961年,苏联又趁中国经济困难之际,要中国连本带息归还朝鲜战争时期的军事贷款(本息共计达14.06亿卢布)。苏联对中国施加的压力严重损害了两国关系。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3.中国的崛起: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
4.第三世界崛起:
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1)背景:
①二战后,许多国家实现独立;
②新独立的车窗为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自身安全,主张团结起来。
(2)表现:
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的,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团结,友谊,合作);
②不结盟运动: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开始兴起。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材料5 南斯拉夫……1948年受到“情报局”不公正对待而脱离社会主义阵营。同时,因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敌视态度,其对外一直是“极端生硬的反资本主义”……探索独立自主过程中,亚非会议的基本思想和方向对其有很大启迪,产生了发展中国家联合的思想。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编》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
西方阵营逐 渐分化
社会主义阵 营开始瓦解
中国崛起
第三世界的 兴起
归纳总结:多极化力量成长(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
①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②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
①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②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
①标志事件: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
②意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
▲美苏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
▲德国统一
①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裁军取得重要进展: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③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1.冷战变化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2)缓和:1985年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苏联实行战略收缩。
(1)对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实施“战略防御计划”。
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
▲苏军撤离阿富汗
2.两极格局的瓦解
⑴ 原因:苏联外有“和平演变”,国内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⑵ 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⑶ 影响: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苏联外有“和平演变”,国内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最终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局面。
东欧剧变: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1991年至今)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目前是“一超多强”。
3.当今局势: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极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的瓦解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冷战与两极格局
概念:
背景:
美苏冷战的进程:政治、经济、地缘政治、军事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北约”与“华约”
冷战的发展
多极力量的成长
特征
表现
缓和:美苏开展对话
对抗: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
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东欧反苏、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中国崛起——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第三世界的兴起——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美苏关系的演变:紧张与缓和
苏联与中国的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
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影响:
课堂小结
1.(2023·全国甲卷)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
A. 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
B. 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
C. 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
D. 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
1.D【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美国该项目在分发种子的同时把西方的观念传播给受助的民众,可以看出美国在注重西方观念的宣传,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加强对第三世界世界地区的争夺,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和宣传,仍然属于冷战,美苏对抗并没有升级,排除A项;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是为了宣传西方观念,壮大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排除B项;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是为了宣传西方观念,壮大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不利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和解放,排除C项。故选D项。
对点训练
2.(2022·海南高考)下图是1953年苏联报刊上发表的一幅漫画,它揭示了( )
A.热核武器竞赛的现实 B.意识形态的斗争
C.热战一触即发的危险 D.冷战对峙的加剧
2.B【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在苏联漫画中美国为导弹装上和平鸽的头像和尾巴,反映了当时苏联讽刺美国的冷战政策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说明当时美苏双方存在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冲突,故选B项;美苏之间的对峙主要以冷战的形式进行,排除A项;图片中美国人为导弹安装上了和平鸽的形象,说明美苏双方并未突破冷战的界限,排除C项;苏联中的漫画将导弹安装上了和平鸽的形象,说明这一时期美苏冷战对峙相对缓和,并未直接揭露美国的冷战政策,排除D项。
3.(2022·江苏高考)下表反映的是1959年美苏两国依据文化交流协议,举办国家展览的情况。这表明
展览地点 主要展品
莫斯科 食品、服装、体育用品、书籍、音响设备
纽约 喷气式飞机、拖拉机、汽车、水力发电装置
A.美国的物质文化更具吸引力
B.美苏借助文化交流渗透冷战
C.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D.苏联的重工业实力远超美国
3.B【详解】据上表,可知1959年美苏通过举办国家展览宣扬本国实力,美国展出苏联薄弱的民生工业产品,苏联则展出其具有优势的重工业产品,说明美苏借助文化交流渗透冷战,故选B项;美苏两国都具有优势,无法比较两者谁更具吸引力,排除A项;材料强调美苏冷战,不属于经济全球化,排除C项;美国展出了轻工业产品,苏联展出了重工业产品,两者没有对比性,排除D项。
4.(2022·山东高考) 1967年,法国学者塞尔旺—施赖贝尔在其著作中宣称,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欧洲也许会繁荣昌盛,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该著作出版后在欧洲很快成为畅销书。这反映出欧洲社会
A.对美国发展模式的否定
B.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
C.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
D.对苏联威胁下欧洲联合的反思
4.C【详解】据材料“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受它统治”可知,如果欧洲国家不采取措施进一步联合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将会被更为发达的文明(美国)所摧垮并受它统治,即欧洲社会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塞尔旺—施赖贝尔著作《美国的挑战》),故选C项;材料是对美国发展模式的肯定,而不是否定,排除A项;材料是对欧洲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而不是对两极格局的不满,排除B项;苏联不符合“更为发达的文明”,排除D项。
5.(2022·全国甲卷·35)1951年,美国黑人团体民权大会向联合国发起请愿活动,指控美国政府对黑人犯有种族灭绝罪行。美国政府指责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并寻找支持政府的黑人来驳斥这些指控。这反映出当时( )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B.民权大会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
C.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
D.美国政府对国内的种族平等问题漠不关心
5.C【详解】1951年正处于冷战时期,美国政府面对黑人团体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指控,认为民权大会的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以此来反对民权大会的指控,美国政府对待种族问题的做法显然是受到了冷战意识的影响,C项正确;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排除A项;美国历史上白人残酷对待黑人,民权大会的指控有事实依据,排除B项;战后美国政府关注到了种族平等问题,D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6.B【详解】依据材料“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可知,二战对欧洲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二战后,为重振欧洲,必须走向联合来增强自己的实力,B项正确;“消除国家边界”与实际不符,排除A项;意识形态是针对社会主义而言的,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欧洲实力的增强,并不是保卫和平,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2·湖南高考·15)让·莫内是二战后法国著名政治家,堪称“欧洲之父”。他在文章中写到:“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这里的“变化”是指( )
A.消除国家边界,新建主权实体 B.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
C.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求同存异 D.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