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1 14:3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渡荆门送别》
李白
知识与能力:
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理解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
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无限爱恋。
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难点:体会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理解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重点难点
渡荆门送别
目 录
认识诗人

读通诗意

欣赏诗句,领悟诗情

总结拓展

第一部分
认识诗人
渡荆门送别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去远方旅行或者求学呢?当你们站在陌生的土地上,看着周围陌生的风景,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是不是也会想起家乡的山山水水,想起那些熟悉的人和事呢?
李白在离开故乡,远赴荆门的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在这首诗中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去寻找答案吧!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写作背景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自古就有“楚蜀咽喉”之称。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沿途纵情观赏巫山西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第二部分
读通诗意
渡荆门送别
读诗歌
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朗读节奏为“二三”。首联语气平和,娓娓道来。第三、四、五、六句朗读时把握重轻读,抑扬顿挫。要重读“随”“入”“尽”“流”。重读的字音一般都是动词、副词或者形容词。
朗读:品律诗之格律美。
读诗歌,断诗句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字音字形
荆 (jīng) 门 (mén)
荒 (huāng) 流 (liú)
渡 (dù)
怜 (lián)
读通诗意
译文:(我)乘舟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地漫游。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荆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
楚国:楚地。
读通诗意
译文: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江水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读通诗意
译文:明月映入江中,宛如天上飞来一片明镜。彩云变幻,形成了如海市蜃楼一般的景象。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读通诗意
译文:我仍然喜爱着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怜:爱。一本作“连”。
万里:形容行程之远。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第三部分
欣赏诗句,领悟诗情
渡荆门送别
欣赏诗句
解析:首联与颔联交代出行地点、缘由和描绘途中所见之景。
首联扣住诗题,交代远渡的地点和这次出行的目的:到楚地游历。颔联描写船过荆门时所见景色。诗人以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形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欣赏诗句
解析:颈联描绘不同时段的美景,尾联抒发心中所感。
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展现江上的美景。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明镜,这是写夜间的风景;一幅是江上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般变幻多姿,这是写白天的风景。尾联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人深沉的思乡之叹。诗以浓浓的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使全诗浑然一体。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想象丰富,语言准确。例如,颔联“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中,“随”“人”二字炼得好:前一句着一“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这种观感是由抒情主人公视点的不断移动(李白坐的船在前进)形成的;后一句着一“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同时展现了诗人高亢激越、乐观开朗的情怀。
写作特点
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山水图,是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含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赏诗
领悟诗情
1. 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
答案 首联叙事,扣住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
领悟诗情
2. 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赏析“随”和“入”的妙处。
答案 (1)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
(2)“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写远处的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领悟诗情
3. 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写景?
想象丰富
比喻奇特
虚实结合
领悟诗情
4.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尾联中“怜”字的妙处。
答案 运用了拟人手法。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他。此联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对故乡依恋不舍的情感溢于言表。
领悟诗情
5. 这首诗的题目中有“送别”二字,那这是一首送别友人或亲人的诗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 不是。这首诗是青年李白出蜀时所作,别具一格地写出了故乡山水陪伴诗人万里护送的动人情景。所谓“送别”,是故乡山水送别诗人自己。
领悟诗情
6. 诗人是如何在这首诗中做到情景交融的?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蜀地,乘船沿江游览楚地。中间四句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山峦追随原野,渐渐消失,长江奔赴旷野,滔滔不绝。月亮倒映在江水中,就像天上飞来一面镜子,云气簇拥,就像海上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四句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反映出年轻的李白离开蜀地追求理想的喜悦与热情。
领悟诗情
结尾两句,诗人发出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为我送行,抒发了诗人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诗人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这一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和思念。
第四部分
总结拓展
渡荆门送别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舟过荆门时所见到的壮美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渡荆门送别
写景
送别——尾联:思乡、惜别
渡荆门
颈联
首联:叙事
喜悦
颔联
激动
本文描绘了荆门一带壮阔、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
课堂检测
1.李白,字 ,号 ,唐朝诗人。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 诗人。有“ ”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
2.这首诗前六句着重 ,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答案:
1. 太白,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杜”。
2. 叙事写景 思乡
课堂检测
2. 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
B、颔联两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意。
D、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意气和浪漫的情怀。
C
课堂检测
3. 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A
课堂检测
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C
拓展延伸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