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课件(共8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课件(共8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0-10 22:0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4张PPT)
第三章
产业区位选择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
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设施农业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采用“红薯无土栽培连续结薯技术”在温室的天棚架上种红薯,能让红薯秧子想长多大就长多大,想在哪儿结薯就能在哪儿结薯。红薯能悬空生长,需要先培养在营养液里生长根系,再供给植株充足的水分和营养。薯蔓上膨大的红薯采收后,对薯秧生长没有影响。空中结薯的好处是避免了采收红薯必须连秧一起一次性收获的弊端,只要保留薯秧就能实现连续收获和优质高产。
探究一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新 知 导 入
思维启动
[思考]
(1)农田中的红薯种植需要依靠哪些自然因素?
(2)温室中红薯能悬空生长,能说明农业生产可以不依赖自然条件而进行吗?为什么?
(3)温室中空中红薯可以使红薯高产,充分说明了哪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提示:(1)土壤、地形、水源、气候等。
(2)不能。温室中红薯能悬空生长,没有了土壤,但却是营养液提供了土壤能提供的营养物质,可以说自然因素属于基础因素。
(3)科学技术因素。
1.农业及其发展变化
(1)农业的概念:利用_________和微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以及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和养殖等途径,来获得_________的物质生产部门。
(2)农业的分类
①农业可以分为_________、林业、牧业、渔业、养殖业和栽培业等产业形式。
②根据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农业可分为______农业、传统农业和______农业。
知 识 必 备
基础落实
动植物
农产品
种植业
原始
现代
农业生产的特点:(1)地域性,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2)季节性和周期性,农业生产要因时制宜,不违农时。

温馨提示
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______是影响农作物分布和农业生产首要的自然因素。
②土壤是农作物的生长地,也是农作物所需养分的主要_________。
③地形是影响农业的重要因素。
④水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在__________________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气候
来源地
干旱和半干旱
(2)社会经济因素
①农产品要到市场上销售,______对于农产品的品种和规模有较大影响。
②交通运输条件历来都是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距离市场远,农产品运费就会增加。容易____________的农产品一般布局在交通便捷的地方。
③政策是各国政府用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④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如优良品种的培育、机械化耕作和化肥的广泛使用等,常使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导致____________降低。
⑤劳动力______的高低和数量的多少是重要的农业区位因素。
市场
腐烂变质
生产成本
素质
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基础,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断减小,社会经济因素才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温馨提示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地区是我国三大产棉区。2020年,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和世界总产量分别达87.3%和20%以上,机械采摘率已达69.8%。下表反映三大产棉区不同时段面积和单产对棉花产量的贡献率变化。据此完成(1)~(3)题。
典 例 引 领
师生共研
产棉区
贡献率%
时段(年)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西北内陆
面积 单产 面积 单产 面积 单产
1950—1965 22.61 30.27 26.85 48.61 52.38 9.52
1965—1980 18.77 46.74 20.37 52.78 34.92 26.98
1980—1995 30.65 37.55 50.93 30.56 47.62 19.05
1995—2010 55.56 19.16 62.04 17.13 61.90 9.52
2010—2015 57.47 26.44 68.06 11.11 66.67 9.52
(1)从自然因素考虑,影响三大产棉区棉花生长的共性条件是(  )
A.丰沛的降水 B.昼夜温差大
C.充足的光热 D.肥沃的土壤
(2)三大产棉区中对棉花产量贡献一直以面积为主导的是(  )
A.长江流域棉区 B.黄河流域棉区
C.西北内陆棉区 D.三大棉区皆是
(3)近年来新疆棉花产量在全国占比进一步增大主要得益于(  )
①土地资源丰富 ②沙漠化强度减弱 ③机械化水平高 ④气候暖湿化加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审答流程] 
获取解读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
信息①: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地区是我国三大产棉区。2020年,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和世界总产量分别达87.3%和20%以上,机械采摘率已达69.8% (1)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条件。我国三大产棉区位于亚热带和暖温带,夏半年光热资源充足,有利于棉花的生长。西北内陆产棉区距离海洋较远,受海洋水汽影响小,气候的大陆性强,昼夜温差大,降水稀少;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产棉区位于季风气候区,昼夜温差较小;西北内陆产棉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广阔,有机质和水分含量低,土壤贫瘠
信息②:表中反映三大产棉区不同时段面积和单产对棉花产量的贡献率变化
获取解读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
信息①: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地区是我国三大产棉区。2020年,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和世界总产量分别达87.3%和20%以上,机械采摘率已达69.8% (2)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产品产量的因素,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比较表格中三大产棉区不同时段的面积和单产数据可知,西北内陆产棉区虽然单产一直最低,但其种植面积一直处于第一位或第二位,可见其对棉花产量贡献一直以面积为主导。长江流域产棉区和黄河流域产棉区因单产较高,棉花产量较大
信息②:表中反映三大产棉区不同时段面积和单产对棉花产量的贡献率变化
[尝试解答] (1)_______ (2)_______ (3)_______
获取解读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
信息①: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地区是我国三大产棉区。2020年,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和世界总产量分别达87.3%和20%以上,机械采摘率已达69.8% (3)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农业发展条件。新疆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可种植棉花的土地面积广;由材料信息可知,新疆的机械化采摘率已经达到69.8%,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扩大棉花种植面积,进行规模化生产,增加棉花产量;沙漠化强度减弱可保障既有农田,保证棉花的种植面积和产出,但对增加棉花产量的作用较小;短时期内气候的变化并不明显,对棉花的产量影响很小
信息②:表中反映三大产棉区不同时段面积和单产对棉花产量的贡献率变化
C
C
B
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主要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分析时可依据某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去分析。具体总结如下:
能 力 突 破
归纳提升
自然因素 对农业的影响 具体案例

候 光热 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密切
世界水稻种植区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
降水 年降水量小于250 mm的地区,除有灌溉水源外,一般不适合发展农业
自然因素 对农业的影响 具体案例

形 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宜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 南方的水田农业;横断山区、千烟洲的立体农业

壤 根据不同的土壤肥力、酸碱性等,选种适宜生长的农作物 江南丘陵红壤地的茶叶生产;甜菜耐盐碱

源 在年降水量少于250 mm的地区,农业分布在河湖水、地下水、冰雪融水丰富的地方 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新疆的绿洲农业
②社会经济因素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是分析的主导方向。
社会经济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具体案例
市场 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城郊发展乳畜业及园艺业
交通
运输 对易腐烂变质的农产品影响大;交通条件的改善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我国北方居民冬季可以吃到海南生产的新鲜瓜果和蔬菜
劳动力 劳动力的数量、素质、成本影响农业生产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农业生产多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社会经济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具体案例
政策 国家政策及政府干预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 “以粮为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直补
科技 通过机械化、良种化、水利化等农业现代化过程,影响农业的发展 通过培育良种扩大农业区位选择的范围,如我国将小麦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 m;将双季稻生产推广到江淮平原;利用农业科技,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粮食产量,如北美粮食单产高,非洲粮食单产低;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如利用玻璃温室和塑料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2.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思路
(1)从宏观角度(自然因素)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选择
首先根据经纬度位置及其他信息确定各地的气候特征;其次根据等高线图等信息,分析各地的地形特征;最后结合各种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2)从微观角度(社会经济因素)对小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选择
对局部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3)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农业的主导因素是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因为该因素对农业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就不能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它可能是某个地区的优势条件,也可能是限制条件。具体案例如下:
主导因素 农业生产
热量 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海南岛的天然橡胶、松嫩平原的甜菜、青藏高原的青稞
水源 河西走廊的粮棉、南疆的棉花
地形 横断山区、五台山的立体农业
市场 城市郊区的乳牛、花卉、蔬菜
土壤 江南丘陵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
技术 以色列的无土蔬菜栽培
阿根廷国土面积广阔,大豆种植面积高达2000万公顷,农业可持续种植技术的应用使得阿根廷大豆产量高,是世界上继美国、巴西之后的第三大大豆生产国。近年来,阿根廷大豆和豆粕(牲畜与家禽饲料的主要原料)大量出口中国。下图示意阿根廷大豆产区分布。据此完成1~2题。
随 堂 演 练
即时巩固
1.与巴西相比,阿根廷发展大豆种植业的有利气候条件是(  )
A.冬季寒冷,少病虫害 B.夏季日照时间长
C.秋季干燥,天气晴朗 D.春季细雨连绵
2.阿根廷大豆主产区分布于潘帕斯草原中心,主要是因为该区域(  )
A.地广人稀,可耕地多
B.城市密集,市场广阔
C.邻近牧场,肥料充足
D.地势平坦,便于耕作
B
A
解析:1.B 2.A 第1题,据图可知,阿根廷大豆主产区为亚热带气候,受海洋的影响,冬季并不寒冷,A错误;阿根廷比巴西纬度高,降水少,夏季日照时间长,B正确,排除C、D。第2题,潘帕斯草原中心地带,草原茂盛,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可耕地多,A正确,B错误;肥料充足和地形平坦虽然影响大豆的生产,但并不是位于潘帕斯草原中心地带的主要原因,C、D错误。
“南果北种”已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普遍趋势。湖北、新疆等多地都可见这一现象。在武汉市汉南区“登宝隆”特色瓜果采摘园,武汉市民不用去东南亚就可以亲手采摘火龙果了。有了温室大棚的调控,“登宝隆”火龙果采摘周期更长了。下图为汉南火龙果的生产方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3.相对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而言,武汉实施“南果北种”的显著优势是(  )
A.光热充足 B.土地廉价
C.市场广阔 D.地形平坦
解析:3.C 与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相比,武汉地区人口密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水果市场需求量大,所以在武汉发展“南果北种”产业园的突出优势在于市场广阔,C正确。新疆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光照条件要好于武汉汉南地区,土地更廉价,且两者地形都较平坦,A、B、D错误。
C
材料一 山东寿光是我国冬暖式大棚的发源地。
材料二 冬季,海南岛是北京重要的蔬菜基地,有大批蔬菜从海南岛销往北京。
探究二 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新 知 导 入
思维启动
[思考]
(1)试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是什么因素的变化促使海南岛成为北京的蔬菜生产基地?
(2)与山东寿光相比,海南岛蔬菜生产具有哪些自然条件上的优势?寿光是如何克服这一问题发展蔬菜生产的?
(3)蔬菜大棚主要改变了农业生产的什么条件?试分析寿光发展蔬菜大棚的有利条件。
提示:(1)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2)纬度低,光热充足,降水较丰富,一年四季可连续生产。寿光发展蔬菜大棚技术,生产反季节蔬菜。
(3)热量(气温)。寿光冬季晴天多;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下水丰富;劳动力充足;种植蔬菜历史悠久;政府的大力支持等。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______因素比较稳定,____________因素经常变化。要更多地考虑____________因素的发展变化。
知 识 必 备
基础落实
自然
社会经济
社会经济
图1表示2000—2010年安徽省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图2表示2000年、2010年安徽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读图,完成(1)~(2)题。
典 例 引 领
师生共研
(1)安徽省冬季使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改变的是农业生产的(  )
A.地形条件 B.降水条件
C.热量条件 D.土壤条件
(2)2000—2010年,安徽省粮食产量总体呈上升态势的主要原因是(  )
①耕地面积增加 ②政策支持 ③农业劳动力增加 ④科技支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审答流程]
[尝试解答] (1)_______ (2)_______
获取解读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
信息①:图1表示2000—2010年安徽省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 (1)温室大棚充分利用光照,有效地减少了热量的散失,改变了农业生产的热量条件
(2)读图1可知,与2000年相比,2010年安徽省耕地面积减少,①错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耕地的减少,农业劳动力减少,③错误;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政策的支持是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②④正确
信息②:图2表示2000年、2010年安徽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
C
D
1.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条件在不断变化中,主要是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间接影响农业发展。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能 力 突 破
归纳提升
2.人文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人文因素 影响
市场区位 城市的发展,新兴工矿区的出现,城区和工矿区周围将重点生产蔬菜、肉、蛋、奶等,并发展园艺业
市场需求量 供不应求时,刺激生产;供过于求时,压缩生产
交通条件和保鲜、冷藏技术 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冷藏、保鲜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减弱,使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成为可能
政策 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对农业区位产生影响
20世纪90年代开始,贵州省遵义郊区农业结构悄然改变,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转变为以种植蔬菜为主。但近年来,遵义郊区蔬菜种植面积逐步减少,耕地转为非农业用地,新鲜蔬菜主要来自距主城区上百千米的其他县镇。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90年代,遵义郊区农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需求 B.气候变化
C.科技进步 D.政策支持
2.近年来郊区蔬菜种植面积少是由于(  )
A.城镇化的推进 B.农民个人喜好
C.环境污染加剧 D.农业结构调整
随 堂 演 练
即时巩固
A
A
解析:1.A 2.A 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市场需求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多,对蔬菜的市场需求增多,导致遵义郊区农业结构发生变化;遵义郊区农业结构变化与气候变化 、科技进步 、政策支持无关。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郊农业用地不断减少,导致蔬菜种植面积减少。郊区蔬菜种植面积减少与农民个人喜好 、环境污染加剧、农业结构调整无关。
“互联网+农业”是指利用互联网的新技术、新理念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以互联网之长补农业之短的模式。近年来,“互联网+农业”模式日益推广,海南瓜农通过互联网获取市场信息、种植技术,强化网络销售等活动,取得明显成效。据此回答3~4题。
3.互联网时代,对我国农业影响明显增强的区位因素是(  )
A.气候 B.劳动力
C.水源 D.科技水平
D
4.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互联网+农业”给海南瓜类生产带来的显著变化是(  )
A.生产规模逐步扩大
B.农业布局日趋分散
C.市场定位更加精准
D.运输条件显著改善
C
解析:3.D 4.C 第3题,“互联网+农业”时代,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科技的发展,科技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气候、劳动力、水源影响相对较小。第4题,“互联网+农业”模式将极大地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规模扩大,但是对市场定位影响更大,农民通过网络获取市场信息,开展网络销售,使得农产品市场定位更加精准;将促进农业布局日趋分散,但是对海南瓜类影响小;影响现代农业的生产和销售,对运输条件没有显著影响。
教材活动 重难点拨
教材P58探索
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 甘肃省兰州市
自然
条件 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地表水丰富,灌溉便利;耕地面积大,土壤肥沃;地势起伏小 地势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夏菜的生长;位于黄河河谷,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夏季黄河径流量大,灌溉水丰富
社会
经济
条件 市场广大,面向全国,需求量大;交通便利,运输方便;蔬菜种植技术先进,经验丰富 运输条件好,交通线密集;市场广大,面向南方沿海各大城市
教材P61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不断发生变化。市场因素不断变化;交通运输不断发展,使农业生产地可以远离市场;国家政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农业技术的改进使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减弱;劳动力素质和数量影响农业区位选择。
教材P61活动
太阳辐射能够进入大棚,棚内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不能透过塑料薄膜进入棚外空间,提高了大棚内温度;减少了大棚内水分的蒸发,保持了大棚内湿度,减少土壤营养成分的流失,维持土壤肥力。
教材P63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杜能理论模型的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而现代农业区位模式与杜能理论模型已有较大的区别。可以结合自己所在的城市或最近的城市周围农作物分布情况进行检验。
教材P63~64作业题
1.(1)粮食刚性需求(市场),耕地资源限制(土壤、水源等),省水、省肥、省药、省力(成本),科学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技术),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政策),耐寒耐旱(气候),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环境)。
(2)马铃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强,在我国很多地区(包括一些低温、干旱的地区),如内蒙古、陕西、宁夏、新疆、青海等地区可以推广种植。
2.(1)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综合生产率高,商业化程度高,生产技术先进,管理水平高,农民素质高。
(2)地价低,交通便利,距离市场较近,生态环境好。
3.海南省三亚市:(1)自然条件: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地表水丰富,灌溉便利;耕地面积大,土壤肥沃;地势起伏小。(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大,面向全国,需求量大;交通便利,运输方便;蔬菜种植技术先进,经验丰富。
甘肃省兰州市:(1)自然条件:地势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夏菜的生长;位于黄河河谷,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夏季黄河径流量大,灌溉水丰富。(2)社会经济条件:运输条件好,交通线密集;市场广大,面向南方沿海各大城市。
4.杂交水稻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这就是杂交水稻。优良品种的培育,可以提高农业单产,提高农作物对病害的抵抗能力,提升农业品质,从而提高农业产值。说明农业科技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基础达标]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优点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强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读图,完成 1~2 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课时规范训练(七)
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地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原理主要是(  )
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2.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强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
解析:1.A 2.C 第1题,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减弱地面辐射,以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A正确;对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不会产生影响,B、C错误;地膜能够反射一部分太阳辐射,减少了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D错误。第2题,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使苹果着色更加均匀,提高苹果品质,C正确;树下覆盖地膜,能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但夏季气温高,不是其主要作用,A错误;地膜反射一部分太阳辐射,目的不是为了降低地温,B错误;覆盖地膜减少了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图为我国小麦种植区和水稻种植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 3~4 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3.与①地相比,④地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  )
A.热量不足 B.土壤贫瘠
C.地形崎岖 D.水源充足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A
4.③地比②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
A.劳动力更丰富 B.土壤更肥沃
C.消费市场更广阔 D.昼夜温差大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D
解析:3.A 4.D 第3题,与①地相比,④地纬度高,农业生产的热量不足是主要限制性因素,A正确;④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开阔,且水源较充足,B、C、D错误。第4题,②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③地位于我国新疆地区,相比而言,③地所在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养分的积累,昼夜温差大是其主要优势,D正确;③地所在地区劳动力数量并不丰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较少,本地消费市场较小,且距离我国东部消费市场远,A、C错误;就土壤而言,虽然②地所在区域多为红壤,土壤并不肥沃,但相比于昼夜温差而言,土壤肥力方面③地所在地区并不占据明显优势,B错误。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香菇属低温菌类,自然条件下,高温季节生长不良。江淮地区利用林下特殊环境,在密郁度较大的林地反季节种植香菇,填补了常规正季荫棚栽培市场供应的空白,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据此完成5~6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5.江淮地区林下反季节种香菇的主要优势不包括(  )
A.节约用地,降低生产成本
B.气温偏低,相对湿度较大
C.地形起伏大,排水条件好
D.反季节生产上市,利润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C
6.江淮地区林下香菇生产基地的区位选择,应(  )
①树林茂密,空气优良 ②地形开阔,光照充足 ③靠近公路,交通便利 ④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B
解析:5.C 6.B 第5题,审题要抓住“林下反季节”“主要优势不包括”,结合材料“江淮地区利用林下特殊环境”可知A是主要优势之一;“香菇属低温菌类,自然条件下,高温季节生长不良。在密郁度较大的林地反季节种植香菇”可知B是主要优势之一;“填补了常规正季荫棚栽培市场供应的空白,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可知D是主要优势之一。地形起伏大小,排水条件好坏不存在季节的差异,C符合题意。第6题,审题抓住“林下香菇生产基地的区位选择”,采用排除法,根据材料“低温菌类,利用林下特殊环境,在密郁度较大的林地反季节种植香菇”可知香菇种植要求气温低,相对湿度大,树林茂密,则密郁度较大,①正确,排除②;根据图片,香菇是利用菌棒来种植,对土壤要求不大,排除④。生产基地需要香菇种植材料和产品的运输,林地地区靠近公路交通便利,③正确。故选B。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7.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图,回答问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1)若该城市计划布局以下农业区:①粮食产区,②蔬菜园艺区,③乳肉家禽畜牧业区,④果树林区。合理的布局(填代号)A为__________,B为__________,C为__________,D为________。简述布局②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着“菜篮子放心工程”和“绿色食品工程”的实施,E地区蔬菜基地面积迅速减小,并发生向城市西北方向转移的趋向,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该市欲发展成为蔬菜生产基地,这一设想得以立足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社会经济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解析:第(1)题,越靠近城镇,农作物的产值越高。蔬菜园艺区产值最高,离城镇最近且交通便利、靠近河流,有灌溉水源;其次是乳肉家禽畜牧业区,需靠近公路,便于产品及时运往市场;粮食产区布局在外围地势平坦、面积大、地价最为便宜的地方;果树林区布局在丘陵地区,既可以获得经济收入,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第(2)题,“菜篮子放心工程”和“绿色食品工程”对蔬菜的质量要求提高,西北方向位于河流的上游,水质好,E处位于河流的下游,水污染比较严重。第(3)题,蔬菜生产基地的区位条件有光热充足、降水丰富;劳动力充足;交通运输便利。该地区位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考虑。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答案:(1)② ③ ④ ① 蔬菜园艺品,城市的需求量大,不宜远距离运输,应布局在近郊,应靠近水源灌溉方便。
(2)E处灌溉水源易受到污染(西北方向水质好)
(3)光热充足、降水丰富 劳动力充足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能力提升]
研究表明,葡萄在成熟期积温相对越高、光照越充足,糖含量会越高。读图,完成8~9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8.据图可知,下列地区葡萄相对更甜是(  )
A.山东烟台 B.云南蒙自
C.宁夏银川 D.新疆吐鲁番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D
9.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葡萄的影响说法正确是(  )
A.糖分逐渐下降 B.种植区域北移
C.生长周期变长 D.产量明显上升
解析:8.D 9.B 第8题,葡萄在成熟期积温相对越高、光照越充足,糖含量会越高,新疆吐鲁番积温和平均日照时数最高,葡萄相对更甜。第9题,全球气候变暖,气温上升、热量资源增加,我国葡萄种植范围明显北扩;热量资源增加,糖分增加,生长周期变短。在气温升高背景下,葡萄产量是否会明显上升不能确定。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B
位于云贵高原的某村,石多土少,主要种植水稻和玉米。农户是当地耕地的经营主体,平均每户拥有地块10.7块,地块平均面积约0.5亩(1亩约667 m2),下图为该村某农户耕地质量和面积大小接近的地块分布示意(数字表示地块与农户之间的劳作距离)。据此,完成10~11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10.农户调整地块种植结构,其中最便于改种蔬菜的地块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D
11.该村农户的种植业很难实现规模化生产,主要是由于该地的耕地(  )
A.沙化严重 B.分散碎片化
C.土层较薄 D.质量差异大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B
解析:10.D 11.B 第10题,结合图示地块分布,丁地块离宅基地最近,最适合种植蔬菜;甲、乙、丙等地离宅基地远,不适宜蔬菜的管理和采摘,故选D。第11题,该村属于喀斯特地貌,地形崎岖,平坦的耕地很少,农户的种植业很难实现规模化生产,主要是由于该地的耕地分散碎片化,B正确;贵州的耕地沙化不严重,土层较薄不是规模化的限制因素,耕地质量差异不大,A、C、D错误。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近40年来,越南虾类成为越南主要的农业出口产品之一,主要出口至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美国、欧洲等高端市场。虾类养殖区集中在南部的九龙江平原(湄公河三角洲)。与中国相比,越南虾类更具市场竞争优势。下图示意越南九龙江平原位置。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1)分析与越南北部相比,九龙江平原发展虾类养殖的有利自然条件。
(2)阐释与中国相比,越南虾类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3)说明推动越南虾类养殖业蓬勃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解析:第(1)题,注意要与越南北部相比,九龙江平原地处越南南部,并且要分析自然条件。与越南北部相比,九龙江平原地处越南南部,纬度较低,光热条件更为优越,虾类生长的饵料更为丰富。其次,九龙江平原地处湄公河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湖泊星罗密布,适合养殖虾类的水域更多。最后,九龙江平原所处纬度相对较低,远离台风的西移路径,受台风的影响较小,虾类生产更为稳定。第(2)题,注意要与中国相比,因此需要分析出越南养殖虾类的优势条件。与中国相比而言,越南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其土地租金、劳动力价格等相对较低,生产成本较低。其次,越南属于半岛国家,其海岸线较长,海运便利,虾类主要面向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美国、欧洲等高端市场,海运便利,交通运输效率更高。第(3)题,注意分析社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会经济条件。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近40年来,越南虾类成为越南主要的农业出口产品之一,说明越南虾类养殖业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且有着良好的对外贸易环境。越南虾主要面向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美国、欧洲等高端市场,占据世界高端市场,其国际市场广阔。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答案:(1)九龙江平原为湄公河三角洲,这里湖泊星罗棋布,适宜养虾的水域多;纬度偏低,光热条件优越,虾类饵料丰富;位于越南南部,远离台风的西移路径,受台风的影响小。
(2)越南土地租金较低,劳动力价格低廉,养殖成本较低;半岛国家,海运便利,运输效率高。
(3)国家政策支持,良好的对外贸易环境;国际市场广阔,占据世界高端市场。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