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0 23:5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战后的英国(图为考文垂大教堂)
法国国营核电站
社会福利
唯物史观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和社会运动的主要表现,加深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理解;
时空观念 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出现新变化的原因及表现;
历史解释 了解国家干预、世界贸易组织、福利国家、民权运动等概念,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曲折历程及发展趋势;
家国情怀 掌握新变化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929年
20世纪40年代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1995年
经济大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建立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国家加强干预经济
“福利国家”
黑人民权运动
妇女运动
学会运动
“滞涨”危机
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世界贸易组织
成立
时空坐标
1.背景
①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
(一)国内: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材料1: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贸易额减少了3/2。其中,美国工业产量下降超过40%,贸易额减少了70%。
——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排队领取救济金
失业后的求职者
农场主倾倒牛奶
材料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德、意、日三个战败国的经济几近崩溃;西欧各国由于战争的蹂躏而满目疮痍,百废待兴,面临着严峻的战后重建任务。
轰炸后的断壁残垣
战场上的血腥杀戮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资本主义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维护政权的必然要求。
1.背景
(一)国内: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③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较大成就,为其提供借鉴;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1.背景
(一)国内: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材料3:20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各国在重重危机中艰难跋涉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在突飞猛进地向前突进。苏联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跃升为工业化强国,……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的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徐蓝《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苏联的工业化成就
苏军的钢铁洪流
五年计划时期苏联的繁荣
④罗斯福新政的示范作用
凯恩斯主义理论1936年
⑤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指导
罗斯福
1.背景
(一)国内: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材料4:材料:罗斯福上台伊始,立即实行“新政”。他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
材料5:国家必须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田纳西水利工程
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
材料6: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从1961年到1972年,工程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在工程高峰时期,参加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
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的需要
1.背景
⑦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国内: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材料2: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亿美元。
材料3:为了引导经济发展,日本政府积极制定了一系列经济计划,如1955年的《经济自立五年计划》、1957年的《新长期经济计划》和196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等,引导全社会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有效的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②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③制订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材料4:西德减免税收鼓励投资,英国和意大利也为钢铁及石油工业的投资提供补贴。
——(美)《西方文明史》
④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宏观调控。
2.宏观调控的措施
(一)国内: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材料1:1945年7月艾德礼取代丘吉尔开始执政,其中心措施之一就是实行国有化。1945年底,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建立了英国史上第一个国家银行。1946开始实施煤炭工业国有化。1947年8月以后,政府先后依据一系列国有化法令,在铁路运输、电力、煤气、航空、电讯、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
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50—60年代:黄金时期
70年代:
经济“滞胀”
80年代:缓慢复苏
90年代:持续增长
再次衰退
加强国家干预
减少国家干预
时期 特征 原因
战后-70年代初
70年代初期以后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2008年后
黄金时期
“滞胀”
缓慢复苏
持续增长
再次衰退
奉行凯恩斯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经济繁荣,但出现高赤字,高通胀。
凯恩斯主义失灵。尼克松、卡特、福特交替使用紧缩财政和赤字财政,短期见效
撒切尔夫人改革。里根改革,采用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理论,通过削减开支,紧缩货币,减税,实现经济回升和增长。
克林顿改革。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提倡“新经济”,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全球性金融危机
3. 效果
1.背景:①二战的破坏;②国际经济秩序混乱、无序,引发社会动荡。③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
材料1: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因为每一经济集团都想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呈现出一种无政府状态。
——叶苗《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40周年的思考》
材料2:1930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对890种商品提高征税的法案。由美国挑起的关税战,激起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惧和愤慨。有33个国家提出了抗议。 到1931年底,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到1932年4月更增加到76国以上。
——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二)国际: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国际经济组织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2.构成: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金融货币体系)
世界贸易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关贸总协定
世贸组织
原则:以美元为中心,以美国为主导
(二)国际: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国际经济组织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一个中心 两个体系 三大支柱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世界银行(WB)
概 况
宗 旨
运行机制
资金来源
作 用
1945年成立,总部设在华盛顿
美元与黄金挂钩(35美元=1盎司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双挂钩一固定)
主要来源于成员国的认缴,美国因认缴资金最多而获得最大投票权。
协调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稳定国际汇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收支不平衡,是一个调节机构(救急)
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是一个发展机构 (救穷)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3.内容:
(二)国际: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国际经济组织
1976年,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关贸总协定(GATT) 世贸组织(WTO)
不 同 概况
性质
成员义务
管辖范围
争端裁决
相 同
从1948年开始临时运行,1995年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
仅管辖部分货物贸易
临时性的
多边贸易协定
常设的、永久性
的国际组织
管辖货物、服务、知识产权
成员可选择性地接受其协议
成员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其协议
若缔约一方反对,则不能裁决
各方必须服从裁决机构的仲裁
①原则、目的基本相同(即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②反映了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
②国际贸易体系:从关贸总协定到世贸组织
3.内容:
(二)国际: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国际经济组织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材料1:196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托宾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十年来我们在收支平衡中能够允许亏空,是因为我们的债券普遍地被作为货币接受。”
材料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总部都设在美国的华盛顿,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拥有27%的投票权,在世界银行拥有24%的投票权。而这两个经济组织任何重大决策的通过都必须获得85%的投票率。换言之,美国在这两个经济组织中拥有最大表决权和一票否决权。
(二)国际: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国际经济组织
材料3:关贸总协定的多边关税减让成果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美国的利益目标。作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和最大的贸易进出口国,关税壁垒的普遍降低首先对美国有利,而“日内瓦的多边关税减让成果则体现了美国实质性的优势”。
4.影响:
①三大支柱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秩序,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得以稳定和维护;
②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实现了美国对国际金融和贸易的支配,形成了以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的相当长时间内的霸权地位。
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变化:
自由主义---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第一次工业革命—1933年)
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20世纪30年代-20世纪70年代初期)
新自由主义---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0世纪70年代初以后 “混合经济”)
重商主义---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经济政策 (16世纪---18世纪)
知识拓展
1929
1939
1945
1973
1982
1990
经济大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
50-70黄金二十年
经济危机:滞胀
低速增长
减少干预
开始
大规模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15-16世纪
1765
19C中期
19C末20C初
全球航路的开辟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3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自由主义
实质: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6-18世纪
重商主义
18世纪后期-20世纪初
自由放任
20世纪30年代-70年代初
国家宏观调控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国家减少干预
回顾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历程,谈谈你的认识
重商主义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1、背景
①核心理论:20世纪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如相对论的提出(宏观物理)和量子力学(微观物理)的发展。
②重点理论:20世纪初期,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
③实际因素:两次世界大战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④国家因素:国家经济的大力扶持。
1945年广岛原子弹爆炸,
原子能被用于战争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美国国防部用于弹道计算
相对论
爱因斯坦
量子理论提出者普朗克
2、主要内容:
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
①原子能技术: 1945年,美国成功试制原子弹。1949年苏联试爆原子弹成功。1952年,美国试制成功氢弹。1953- 1964年间,英国、法国和中国相继试制核武器成功。和平利用原子能工业也有一定发展。1954年6月,苏联建成第一个原子能电站。1957年,苏联第一艘核动力破冰船下水。
②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 1946年,美国研制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计算机问世以来,向着存储量更大、运行速度更快、体积更小、更轻便的方向发展。出于军事上的需要,1969 年美国国防部建立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向公众开放,并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③空间技术: 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9年,美国登月。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3 .影响(意义)
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
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电子计算机互联网技术
空间技术
海洋技术
生物工程技术
新材料的出现及应用
项目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范围
开始时间
发明
能源
时代
影响
归纳综合: 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较
由英国向法、德、美扩展(一枝独秀)
美、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遍地开花)
范围更广、时间更长(向纵深方向发展)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60—70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珍妮机、蒸汽机、火车、汽船
电灯、内燃机、飞机、汽车、电话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互联网
煤炭
电力、石油
核能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创造出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背景: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2.表现:(1)产业结构:农业和工业的人口比重下降,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增加。
(2)阶级结构:“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年 12.2% 23.2% 50.7%
1990年 2.8% 5.1% 7.2%
工业 1950年 34.7% 42.2% 22.2%
1990年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年 48.9% 32.4% 26.6%
1990年 71.4% 54.4% 59.2%
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
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阶级概念淡化,社会矛盾缓和
“中间阶层”介于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的群体,包含技术管理人员、第三产业人员和白领工人。
知识拓展: 现代社会三种阶层的划分
“中间阶层”是来自社会分层理论的一个概念。自20世纪40年代起,西方几个主要的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分层结构中,均先后出现了以管理人员和公职人员为主的阶层,亦称“中产阶层”、“新中产阶级”、“新中间层”。
(1)“白领工人”:指工人阶级中从事脑力劳动者,经济收入、工作条件较好。
(2)“蓝领工人”:指工人阶级中从事体力劳动者,经济收入、工作条件一般。
(3)“中间阶层”:以管理人员和公职人员为主的阶层,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如住房、汽车、股票等。约占社会职业、就业人口的40%左右。
1 .“福利国家”
(1)含义: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2)形成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②社会保障观念进步与广大人民斗争的结果;
③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而引发的社会问题,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④罗斯福新政的实践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缓解社会矛盾的努力。
20世纪
80年代
二战后
20世纪
70年代
逐渐发展
减少福利规模
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3)形成过程:①罗斯福新政社会福利政策;②二战后,西欧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日渐完善;③缩小规模:80年代。
(4)特点:由单纯的救济发展为公民的社会福利,并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福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1 .“福利国家”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5)目的:①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②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根本目的)。
(7)内容: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住房、教育等
(6)实质:国家对国民收入再分配(二次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
1 .“福利国家”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从摇篮到坟墓”
新生儿父亲有权9个月不上班,母亲领全薪休假,孩子16周岁以前均可获得生活津贴。
480天产假,奶爸至少90天;每年5周带薪休假,工资比平时高0.8%;孩子不能体罚,狗不能独自留家超过6小时;看病仅需挂号费。
美国
瑞士
瑞典
国民教育从幼儿园到12年级。家居能源补助计划,可帮助支付煤电费、代修家电设备。
知识拓展:西方“福利国家”
罗斯福新政时期 开始实践
20世纪30年代
福利国家的形成
高福利政策
开始缩减福利国家的规模,减少社会福利。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20世纪80年代
二战-70年代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滞胀,减少福利。
70年代后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1 .“福利国家”
(8)调整措施
①70年代减少福利;
②80年代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英国首相
撒切尔夫人
材料:过去对穷人的援助计划已经失败,这些计划使穷人堕落,使纳税人受骗。家庭援助计划代表了近40年里我们在社会福利改革方面所做出的最广泛、最深远的努力。
——《尼克松总统关于扩大福利改革建议的声明》(1970年6月10日)
(9)影响
①积极: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缓和了阶
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扩大了社会消费。
②局限:加大了国家财政负担,降低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
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根本矛盾。
1 .“福利国家”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福利国家培养懒汉
英国最懒家族。英格兰西北小城布来克朴的麦高雷一家,一母五女,六人都不外出工作,她们和8条宠物狗住在一套政府提供的房子里,收入居然也近3万英镑,被称为英国最懒家族。虽然年入3万英镑现钞,她一家居然还不知足,抱怨住的太挤,正申请更宽敞的大福利房。
——《生活日报》2004.12.7
2. 社会运动
(1)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社会矛盾,但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2)表现:①美国黑人民权运动;②妇女运动;③学生运动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马丁 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妇女运动
学生反战运动
知识拓展: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及其局限性
(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国家干预深入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利益,促进经济的发展。
(3)加强国际协调: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4)阶级关系变化: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工人阶级中的脑力劳动者“白领工人”迅速增加; .“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
(5)社会运动:资本主义国家由于造成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各种类型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典型的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和反越战运动。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背景、主要成果、影响
社会结构的新变化:背景、表现、实质
国家的宏观调控
第一阶段: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背景、主要措施、作用)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背景、措施)
战后国际经济组织
“福利国家”
与社会运动
“福利国家”:概念、建立与发展、评价
社会运动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背景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妇女运动
反越战(学生)运动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课堂小结
1.(2023·山东高考)下图为1949~1985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投资中用于国防研究的占比(%)情况。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
B.对外战争的频度烈度
C.国际科技竞争的压力
D.政府外战略的调整
1.D【详解】 据题干曲线图可知,在20世纪50年代,其占比一直高居不下,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冷战”有密切关系,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占比出现下降趋势,并且自1965年开始,其占比相对比较稳定,结合所学可知,在该时期,由于在与苏联对抗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占比则相对比较稳定,自20世纪70年代起,其占比又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与苏联对抗的实际需要,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外交战略的调整,故选D项;据题干“用于国防研究”可知,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外交政策的变化,与国内经济发展状况联系不大,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发动越南战争,但是其占比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自二战之后,美国的科技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排除C项。
对点训练
2.(2023·湖南高考)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2.B【详解】 据材料1910年美国农业的劳动力投入指数高达约350,随着机械投入、化学品的增加,劳动力投入指数锐减,得出农业生产机械化、化学肥料的使用节约了劳动力,农民不再花费大量精力耕作、照管农作物,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故选B项;机械化作业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排除A项;生态环境问题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不单是化学品造成的,排除C项;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美国农业主要依靠现代科技的推动,排除D项。
3.(2023·广东高考)针对下图所示问题,西方主要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西方七国消费品价格增长率和失业率
A.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B.巩固布雷顿森林体系
C.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D.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3.A【详解】
据图表信息,1978—1982年消费品价格增长率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整体上维持在较高增长水平,失业率则逐渐攀升,符合“滞涨危机”中“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低经济增长率”的特点,为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通过减少国家干预和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逐步缓解经济危机,故选A项;70年代初,美元与黄金无法固定等价兑换,实际上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渐解体,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逐渐进入了高潮,排除C项;减少国家干预并不是否定国家干预,而是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相结合,这与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截然不同,排除D项。
4.(2023·浙江6月高考)阅读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B.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受到触动C.政府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贫困问题
D.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
4.D【详解】 据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福利开支大幅度上升,而社会贫困状况中,贫困人口比例和贫困线以下人数却逐渐上升,这说明当时社会福利制度并没有发挥有效作用,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社会财富各阶层占有的数据,得不出“不断扩大”的结论,排除A项;福利制度没能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到了美国政府福利开支,不涉及“自下而上的机制”,且二战后,西方各国的基层自治进一步发展,各国政府都认识到,要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单靠政府,需要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排除C项。
5.(2022·浙江6月高考)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在一些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上居世界第一,日本产品在激烈竞争中占领美国市场,美国对日本贸易赤字不断扩大。进入70至80年代,美欧争夺西欧农产品市场和其他地区市场,在钢铁贸易上矛盾尖锐,西欧积极扩大对美商品出口,一举扭转对美贸易长期逆差地位。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日本与西欧崛起挑战美国经济霸权
B.“赤字”问题是矛盾加深的根本原因
C.欧元的启用加剧了欧美间的贸易战
D.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国内贸易
5.A【详解】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随着日本、西欧经济的发展,其产品与美国激烈竞争,对美国的经济霸权形成挑战,故选A项;“赤字”问题是矛盾加深的结果,而日本与西欧经济崛起导致矛盾加深,排除B项;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没有各国国际贸易、国内贸易数据比较,得不出“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国内贸易”的结论,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