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历史八上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历史八上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1 15:3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29页。
教材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而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指19世纪末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它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本课分三部分介绍了这段历史。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配备了一幅战争形势示意图来对战争经过进行说明。在这次战争中出现了不少英雄,其气节让人敬佩,其结局令人唏嘘,正是他们的表现使得战争显得异常惨烈,日军占领旅顺后进行的大屠杀更是国人不能忘却的痛。清朝战败后与日本所签订的《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教第二部分对其内容进行了介绍,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具体内容的探讨分析来感受其影响,《马关条约》签订后,各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教材第三部分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并以列表的形式交代了各列强在中国的势力划分情况。根据此表,可以一目了然地知晓当时中国几近亡国的严峻形势。
核心素养
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探究甲午中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结合地图及相关史料,分析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与中法战争的影响:识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时局图》及相关表格,概述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了解列强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通过近代的文字材料、历史图片、影像资料等再现历史情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依据《马关条约》的文本内容及其他史事资料,通过对具体内容的探究,运用唯物史观科学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的背景及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形成理性的知识,培养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的学科素养。(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通过对具体史事细节的呈现、蕴含斗争事迹的史料的分析,感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的优良传统,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祖国统一、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坚定信念。(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及重要事迹、人物;《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它对中国的影响。
难点
《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理解“‘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教学突破
带领学生将《马关条约》与前面签订的《南京条约》等相比较,通过具体的内容分析来感受《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实质是希望自己能打人各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在中国拥有的势力范围,要求利益均沾,这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抢夺地盘,划分势力范围是相矛盾的,但由于当时局势,各国没有反对,最终形成了瓜分同盟,关于这一点,要引导学生深入“门户开放”的核心,站在各侵略国的立场来进行思考。
教学设想
本课在教学时,可以以被《马关条约》割让给日本的台湾为引子,进人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学习。1894年日本出兵朝鲜,其目的却是为了侵略中国,称霸世界,对于这一点,教学时需要简单介绍一下当时日本的情况,让学生从日本的角度来理解这场战争的起因,感受其野心。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可充分借助地图来带领学生把握战争进程,借助战争影像、图片来感受战斗的激烈,体会英雄人物的民族气节和日本军队的野蛮残暴。《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介绍其内容时,可结合地图去了解那些被割让的土地以及被迫开放的商埠,并将之与以前不平等条约的相关内容相比较,从而感受外国侵略势力由此条约进一步深入,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至于“门户开放”,要指导学生知晓美国提出这一政策的原因,从具体内容分析政策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经历了多次战争,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条约,中国失去了哪些领土
学生回忆香港岛、九龙司的失去经过,以及沙俄是怎样强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的。
2.师:这些领土的失去让人万分心痛,然而,事情还远没结束。
展示并朗读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3.师:我们知道,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是写给祖国失去的七块领土的。这首诗写的台湾是怎样离裂开母亲的呢 诗中的“夏日”指的是一个国家,它是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五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设计意图:由诗歌引出本课探究的主题,带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
二、教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
1.师:“甲午中日战争”,听名字就知道是这中国与日本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之所以叫“甲午”,是因为战争发生在1894年,它是农历的甲午年。在前面几课中,我们看到英国、法国、美国和俄国,它们都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虚弱的中国,获得了不少好处。日本这个国家,它在近代也遭受过列强的侵略,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但是它很快通过明治维新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起来,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的对外侵略的野心想通过什么步骤来实现
学生浏览课文后回答: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设计意图:介绍日本的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其动机,感受其侵略野心,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及发生原因。
2.出示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朝鲜和日本的地理位置。讲解: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
3.师:1894年,夹在中日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宗主国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也乘机出兵朝鲜。东学党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让我们一起对照地图,梳理战争的经过。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战争经过,配合相关影视片段、“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动态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对重大事件及关键人物进行重点介绍。
(1)1894年7月,丰岛海战,战争爆发
日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2)1894年9月,平壤战役
日军围攻平壤,中国守军奋起反击,清军将领左宝贵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重点学习左宝贵的资料,记住左宝贵和叶志超二人的名字)
(3)黄海大战
交战双方是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致远舰打算与日舰吉野号同归于尽,未能成功,舰上将士壮烈殉国。在主力尚在的情况下,李鸿章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这样,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重点记忆致远舰管带即舰长邓世昌的事迹)
(4)旅顺大屠杀,杀害两万多中国人
黄海大战后,日军分两路入侵中国,一路占领九连城,另一路直取大连、旅顺。旅顺守将徐邦道孤军迎敌,最终战败。日军在旅顺进行了四天大屠杀,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
(5)1895年初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水师提督在援兵无望的情况下,拒绝投降,自杀殉国。
4.教师展示图片“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简介屠杀情况,让学生谈感想。
设计意图;通过旅顺屠杀这一让国人痛愤的事件,带领学生感受日军的残暴,痛恨清政府的无能,激发振兴祖国的意愿。
5.指导学习“材料研读”。
旅顺屠城后,美国纽约《世界报》刊登了下面这段话
“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
试结合旅顺屠城的史实,分析这段话的含义。
本题的分析要抓住“文明”和“野蛮”二词,“文明”表示当时的日本看似文明国家,而它却做出了大屠杀这种“野蛮”的行径,说明其文明只是虚假的面具,丑陋如禽兽才是其本来面目。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1.师:1895年初,日军陆海军进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派李鸿章为权大臣,前往日本邓关议和。在那儿,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请大家阅读教材,看看《马关条约》的内容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条约的主要内容。
2.结合《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中的相关内容,分组讨论《马关条约》各条款内容对中国的影响。
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这条内容严重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台湾地区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又是侵  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中国东南沿海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受到收缩和损害。
②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导学:《马关条约》中赔款数额较前有何变化 )
2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9000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
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导学:《马关条约》开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变化 )
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从沿海深入到内陆。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导学:过去的不平等条约有过允许外国开设工厂的规定吗 这一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
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也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反映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过程。
3.师: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人到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师:《马关条约》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有三个国家却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这三个国家是哪三个 日本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
生:三个国家是沙俄、德国和法国。日本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2.师: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是在保护中国的权益吗 列强当然不会是为了这。我们来看看其中的原因。
教师对照地图,简要介绍三国在辽东半岛一事上为什么会逼迫日本放弃。
俄国
俄国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早已对远东地区有领土需求,先后占领原属清朝的外东北、夺得库页岛,更兴建西伯利亚铁路,企图在满洲与朝鲜建立势力范围,夺取极具战略价值的不冻港。因此,俄国与日本之争端势在难免。签署《马关条约》时,俄国曾多次暗示日本不得侵占东北,然则日本要求清政府割让辽东,令俄国有感利益受损。俄军甚至打算远赴东亚,不惜以战争解决问题。
德国
中日开战初期,德国反应冷淡。但后来德皇眼见日本快将打败清军,有感德国应该染指东亚。早前俄国与法国在1892年结成俄法联盟,令德国在欧洲之地位动摇。因此德皇尝试以干预中日议和,换取俄国支持其在东亚的扩张。
法国
基于俄法联盟,德国拉拢俄国后,法国同样想在东亚取得更多利益。得到印度支那后,法国开始觊觎台湾,因此支持与两国一起干涉条约之签订。
3.师:“三国干涉还辽”之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的狂潮。
展示“各国在华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对照“时局图”,指导学生了解当时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史实,可以让学生上台指一指哪个位置是哪个国家的租地和势力范围。
4.师: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异常活跃的世界经济强国——美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呢
生:当时美国正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
5.师:为争夺中国市场,美国做了什么
生:于1899年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了“门户开放”的照会。
6.师:所谓照会,是指一国政府把自己对于彼此相关的事件的意见用书信的形式通知另一国政府。门户开放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生: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7.组织讨论: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原因何在 门户开放的实质是什么
8.师:门户开放政策是以承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和既得权利为前提的。它所要求的,是保持各国在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对美国开放。门户开放照会并没有提出帝国主义应停止对中国的瓜分要求,它仅仅表示了‘我也要分享’这样一个要求。”美国政府不征求清政府的同意,擅自与其他国家交换照会,要求在列强控制的势力范围内享受同等的贸易地位,这是对中国主权的粗暴践踏。其他国家在中国占地盘,抢殖民地,想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美国要求在各国的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这与其他国家在侵华政策上存在矛盾。但它却能避免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越来越激化的矛盾,从而受到了普遍欢迎。
三、巩固新知
(一)教材习题
教材第29页“课后活动”;通过《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而今天中国同样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这二者之间什么不同
【讲评】该题为分析比较题。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在一起,回答时须注意从是否有主权、是否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这方面来说,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1)19世纪末,中国是被迫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设工厂。外国人在中国开设工厂是为了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掠夺廉价的生产原料,然后再在中国市场上倾销它的工业品,这样就使得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了。
(2)现在我们主动把国门打开,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其前提是独立的主权国家之间平等的贸易合作,是为了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
【答案】二者在本质上有区别。清政府是在丧失主权的情况下,被迫允许殖民者在中国投资办厂,这有利于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而今天的招商引资则是在中国政府充分行使主权的情况下,主动利用外资来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
(二)同步课堂
1.某校八年级(1)班的同学围绕“屈辱与抗争”这个主题,要编写历史剧《北洋水师》。小明同学提供了一些素材,其中有三小与中实不符。请你逐一列出,并加以改正。
19世纪60年代,以“民主”与“科学”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兴起。洋务运动后期,李鸿章创建了北洋海军。1894年,北洋水师与英国舰队展开激战,致远舰全体官兵在管带关天培的指挥下,英勇作战。最后,舰上二百多人壮烈牺牲,北洋水师受到重创。
【讲评】“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来的,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和“求富”。1894年的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与北洋水师对战的是日本舰队。致远舰的管带是邓世昌,关天培是鸦片战争中战死的民族英雄。
【答案】(1)错:“民主”与“科学”;改“自强”与“求富”。(2)错:英国舰队;改:日本舰队。(3)错:关天培;改:邓世昌。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倭人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购置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能撤手举办,遂觉稍行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李鸿章
李鸿章说的是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失败的原因。结合你了解的历史史实,想一想,你认为他说的对吗 为什么
【讲评】李鸿章认为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日本武器先进,战斗力强,而中国武器落后,但实际上清政府的腐败,入战前不认真做准备,战时极力“避战自保”,有些官兵贪生怕死,慈禧太后大搞万寿庆典、挪用海军军费等才是主要原因。就教材中给出的信息来说,李鸿章的避战自保和部分官兵的贪生怕死是明确提出的。
【答案】他说的不对,清政府的腐败避战自保和部分官兵的贪生怕死才是主要原因。
3.哪次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比名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讲评】甲午中日战争后,俄、德、法为了自身的利益,逼迫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为此向清政府索要了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答案】C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军占领旅顺后,疯狂屠杀当地居民,死难者近两万人。
材料二;“日军为掩盖自己的罪行,将被害者的尸体集中火化,把骨灰装进棺材里埋葬,并用木牌写上‘清国阵亡将士之墓’,借以欺骗世界舆论。”
请回答
(1)材料一揭示了日军什么样的特征
(2)材料二揭示了日军什么样的特征 你认为他们为什么要掩盖自已的罪行
(3)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你对侵略者有了什么样的认识
【讲评】由材料一中日军的滥杀无辜,可见其残暴野蛮,而他们在做下如此恶行后,也会心虚,将尸体火化,说他们是清朝将士,为自己的杀戮找借口,真是无耻之极。
【答案】(1)侵略者凶残、野蛮的特性
(2)虚伪。为了掩盖真相,欺骗舆论。
(3)再凶残的侵略者也是外强中干,因为毕竟他们代表了邪恶,站在了全人类的对立面。我们要认清一切强盗的本质,并充满战胜他们的信心。(意对即可)
四、课堂小结
1894年,日本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经过黄海海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由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在这次战争中,出现了许多爱国英雄,战争的过程是悲壮的爱国主义赞歌,也是屈辱的民族悲歌。战争失败是清朝腐败统治的必然。中国的战败,加深了中华民族危机,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对战争失败的深刻反思时时警醒炎黄子孙,牢记历史教训,自强不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
板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
目的: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1894年7月,丰岛海战,战争爆发
1894年9月,平壤战役(左宝贵、叶志超)
黄海大战(致远舰邓世昌,李鸿章“保船避战”,日本舰队取制海权)
旅顺大屠杀(杀害两万多中国人)
1895年初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丁汝昌)
《马关条约》;
内容:割让领土;赔款;开放商埠;开办工厂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瓜分”中国狂潮
契机:三国干涉还辽,日本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华”
表现: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门户开放:美国提出,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教学探讨与反思
对《马关条约》的解读,分析它如何“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教学时可通过启发式教育,结合相关资料,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出现了不少民族英雄,平壤战争中的左宝贵、威海卫战争中的丁汝昌、黄海大战中以致远舰为代表的清军将士浴血疆场和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无能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中充分注意挖掘,以达到对学生的启发式教育。
补充资料
黄海海战与邓世昌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开始。同年9月17日,中日海军在黄海北部大东沟海域展开了一场极其惨烈的遭遇战,即黄海大海战。在这场海战中北洋舰队官兵奋勇杀敌,损失了5艘军舰。其中致远舰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尤为可钦可佩,可歌可泣。
在管带邓世昌指挥下,致远号纵横海上,与敌奋战,中弹累累,受伤欹侧。在激烈的战斗中,炮弹垂尽。这时.恰与日舰吉野相遇。邓世昌见吉野恃其船捷炮利,横行无忌,气愤地对大副陈金揆说“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企图冲击敌阵发动冲角战术及鱼雷攻击,保全军之胜利。”
陈金揆深为感奋,遂鼓快车向吉野猛力冲突。日本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致远”舰右侧鱼雷发射管被击中,引起大爆炸。3时30分,以右舷倾斜,在东经123度34分,北纬39度32分的黄海海面上沉没。全舰官兵除七名遇救外,全部壮烈殉国。
邓世昌坠海后,随从刘忠跳入海中以救生圈援救,使之浮出水面。邓世昌以“闳船俱没,义不独生”,仍复奋掷自沉。邓世昌平时蓄一爱犬,游至身边,以口衔世昌臂,使之不沉。世昌挥之不去,并以口衔其发辫。邓世昌抱决与全舰将士同生死、共存亡的决心捺犬首于水,自己也沉没于汹涌的波涛之中,牺牲时年仅四十五岁。
- 1 -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