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33页。
教材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1898年6月1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政治改良。它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顽固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失败了,但这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伟大尝试。
本课分两部分介绍了这场“百日维新”。第一部分介绍了变法运动的背景及准备,包括“公车上书”事件及当时较有名气的学会、报刊理论等,并对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进行了专门介绍。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变法的内容及失败的原因。包括光绪帝颁布的新政内容,以及慈禧发动的政变,戊戌六君子被杀害的史实。最后简单点明了变法的意义。
核心素养
分析相关史料与史事,学会对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剖析与理解,感悟中国爱国志士在寻求救国图强道路上不懈的探索。
教学目标
1.联系所学,归纳戊戌变法的背景;通过对图片及相关文字史料的认读,了解公车上书及其影响;自主学习,知道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和当时有影响力的报刊、学会;通过具体史事的分析,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失败的原因及影响。(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查找、获取相关史料,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了解戊戌变法的兴起和经过;分析具体的史料与史事,在探究中认识变法的影响,剖析戊戌变法的局限性,学会对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剖析和理解,培养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明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感悟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精神,激发爱国情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难点
戊戌变法在的历史意义;变法失败原因的理解。
教学突破
戊戌变法尽管失败了,但它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对于这一点,可以让学生结合当今社会上的书刊、影视等文化产业对人们的影响来体会当时维新人士的行为对人们思想的影 实响。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在于它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受到了其抵制和扼杀,而维新派的力量又过于弱小。在教学时可以适当补充当时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与光绪皇帝的力量对比,介绍戊戌政变的大致经过,由变法失败的原因感受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当时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时可以先带领学生梳理一下古代中日关系的演变,使学生感受到近代日本由于变法而进步,清朝由于故步自封而落后,在中日对战中不堪一击,遭受屈辱,从而自发思考近代中国如何才能强大,由此进入戊戌变法的学习。在“康有为与公车上书”这一部分,首先要带领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了解上书的背景及大致情况,以及其意义——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继续宣传变法所进行的活动,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为后面光绪帝的变法作好了准备,这一部分要带领学生结合相关人物具体的言论,探讨维新人士所创办的学会和报刊所宣传的是什么思想及其影响。在“百日维新”这一部分,重点要指导学生识记变法的主要内容,并对之一一分析,感受其进步之处,同时分析其为什么会受到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并最终失败。关于“戊戌六君子”,除了要记住六个人的名字,可以对其中谭嗣同的行为进行讨论分析,感受其气节,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师:19世纪末,中日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它发生在哪一年,结果如何
生:1894年,清军战败。
2.师;战后中日签订的条约是什么 它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3.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弹丸之国居然让“天朝上国”遭受如此屈辱。回想古代的日本是怎样的,古代的中国又是怎样的
带领学生回顾古代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往情况,感受古时中国的强大和日本的弱小,再对比近代的中日战争,得出两国近代的差距。
4.师:当时的中国如何才能恢复昔日的强大 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思考后交流想法,认识到变革迫在眉睫。
设计意图·通过古代和近代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历史荣辱观及历史责任感,同时认识到此时的中国要寻求出路,从而引出维新变法。
二、教授新课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师: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洋务运动自强救国的梦想破灭,有识之士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而在此之前,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要求破旧立新进行变法的维新思想已逐渐兴起。1895年春,正值中国科举考试,《马关条约》的签订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莘莘学子为挽救民族危亡做了什么事情呢
教师播放视频“公车上书”,学生观看。
2.师:请大家阅读教材,找出公车上书的地点、原因、时间、内容、人物和影响。
学生阅读后回答,教师板书
地点:北京
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
时间:1895年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
内容;拒和、迁都、变法
影响;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3.师:汉朝时,公家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赴京,以示礼遇,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由于康、梁等是举人,这次上书就叫作“公车上书”。上书中的三项内容——拒和、迁都和变法。拒和就是拒绝和日本和谈;迁都是建议把都城迁往西安,这是为了避开日军的兵锋,利用中国广阔的战略纵深坚持抵抗,直到耗尽日军的战略资源不得不停战;变法是进行资产阶级改良。举人反对议和,建议迁都我们都可以理解,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请求变法呢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4.师:大家说得不错。在任何一个时代,知识分子对时局的变化都是最敏感的。甲午战争后,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思考:为什么堂堂的中国竟然败给了一个岛国 为什么中国搞洋务这么多年,又是买兵器,又是练海军,又是请外国专家,还是不堪一击 惨痛的教训让他们逐渐认识到,原来中国缺的不仅仅是先进的武器和技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也要改变,我们的邻国日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学习进步的政治、经济制度,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提出这一主张的阶层我们称之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派看到了中国的落后,并提出向西方学习来改变中国命运,这在当时的中国是最进步的思想。作为这次运动的领导人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是怎样的人呢 请大家读读教材介绍。
学生阅读“人物扫描”,了解其大致经历。
5.师:变法图强并不是史无前例。秦国的商鞅变法就是成功的例子,它使秦国成为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这次公车上书却没有成功,上书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是这次爱国知识分子的大请愿对社会的震动和影响极大。上书的内容被大量传抄印刷,维新思想迅速传播;更重要的是,知识分子开始以群体力量来干预现实政治,这说明,维新变法已经从一股社会思潮转变为一场政治运动。为继续宣传变法维新思想,维新人士又做了什么事情呢
学生阅读教材第31页的内容,了解维新派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法的史实。
6.师:维新派最锐利的武器便是手中的笔杆子,报刊是一个重要的阵地,这一时期出现的进步报刊达30多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合计达300所以上。我们先来看他们所创办的报刊。
(课件出示“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报纸”)在诸多报刊中,影响最大的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时务报》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梁启超是创办人之一,我们来看他在报纸上所发表的《变法通议》强调了什么?
学生朗读,教师出示梁启超言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7.组织讨论:你如何理解梁启超的话,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说一说。
点拨:梁启超的意思是:法制,是规范天下人行为的公用的制度;变革,是社会发展、前进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由变革而起。变化也发生着变化,不改变也会改变。日本因为变法而强大起来,中国如果不变法就会灭亡,只有实行变法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8.师:《国闻报》于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我们来看看它的主持人之一严复是怎样一个人。
指导学习“人物扫描”中对严复的介绍,尤其要注意其是个翻译家以及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的宣传。指出严复在维新思想的传播中是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他最早把进化论介绍到中国,并用它来解释维新变法,在思想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9.师:《国闻报》的创办目的是“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根据这个你能猜想一下报刊的内容大致是什么吗
学生猜测后教师简要说明:刊登国内各省要闻.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等。
10.师:《国闻报》在维新运动中影响很大,成为维新派的重要宣传工具,与上海《时务报》分掌南北舆论界的领导地位。接下来我们看看那个时期所举办的学会。(课件出示《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请大家看一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说出自己的发现,如学会已遍布全国各地。此处要求学生记住本地所创办的学会名字。(如果本地有)
11.出示“强学会旧址”图片,教师介绍这就是当时的强学会,康有为、梁启超都是会员,维新派经常在这里集会讲演,兴盛时一度吸引了不少朝中大臣,如张之洞、袁世凯等,李鸿章也想成为会员,但因其签订《马关条约》,名声太臭而被拒绝。
12.组织讨论这些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 产生了什么影响
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这些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变法的思想,其摧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壮大了雏新派的影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广开民智,为维新改革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百日维新
1.师:既然有了思想就要大胆行动。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迫在眉睫,如果再不变法,不但国亡民危,就是皇帝想做老百姓都要做不成了。这封上书终于送到了光绪手中,并深深打动了这位立志有所作为的皇帝,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宣布实行变法,这是百日维新的开始,此后的三个多月中,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主要内容有哪些 请大家读一读。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变法的具体内容。
2.出示戊戌变法内容,提问:想一想;这些措施分别会带来什么影响。
结合教材,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四个方面了解变法内容,然后学生逐条讨论分析变法的影响,完成表格。
类别 颁布的新法 影响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提高办事效率,减少财政支出,开放言路,有利于有见识的人参与政权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有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社会经济运行的调控
文化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结合“京 师大学堂”来思考) 有于选拔人才和传播先进科学技术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3.教师明确表格内容后,学生再分组讨论.
问题1:变法得到了哪些人的拥护
问题2:变法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可以结合具体的变法内容来说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中心,分组自主学习,通过分析自己得出结论,比老师直接给出答案印象要深刻得多;同时学生也有一种自豪感,培养了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师:变法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些法令集中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也是他们救国的具体方案,如果真正推行,中国社会将会走向何方
学生:将会逐渐朝着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
5.师:然而,变法最终失败了。它是怎么失败的 请大家读一读相关资料。
学生阅读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废除变法诏令的史实。
6.师: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7.教师简要讲述袁世凯告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的故事
戊戌变法的第四天,光绪就被迫任命顽固派代表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规定“自今日起,新授二品以上大臣要到慈禧面前谢恩”。可见从一开始慈禧就在破坏变法,她通过“谢恩”来笼络、收买人心,更重要的是控制了人事大权,防止光绪帝提拔维新人士;通过亲信荣禄掌握了军权,控制了整个京城。这样的破坏贯穿了变法的始终,到后来,光绪帝已完全被架空,绝望中的光绪给康有为发了一封密诏:
“朕思考时局艰难,不变法不足以救中国,不去守旧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则不能变法,但是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劝谏,太后更生气。现在朕位几乎不保。你们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应妥当秘密筹划,设法相救……
皇帝已自身难保,接到这封密诏后,康有为、谭嗣同抱头痛哭,改革的理想就这样破灭了吗 会不会出现转机呢 这时候谭嗣同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荣禄的部下,曾经参加过强学会,他叫袁世凯,于是,谭嗣同连夜拜访袁世凯,向他寻求帮助。袁世凯假装答应,转身却告诉了荣禄,慈禧得知后发动了政变,做了三件事:一是幽禁光绪帝,二是废除了全部法令(除了京师大学堂外),三是大肆追捕维新志士。这就是戊戌政变。变法就此失败。
8.师:变法失败后,维新派一些代表性人物结局如何呢 请大家读读“相关史事”中对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的介绍。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三人的大致情况。
9.师:戊戌政变后的9月24日,梁启超见到谭嗣同,劝他和自己一起去日本。谭嗣同不同意,梁启超再三劝说,谭嗣同也不应允。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明确:各国的变法,无不是经过流血牺牲而成功的,而在中国从没听说过有为变法维新而流血的,这大概就是我们失败的原因吧。如果是这样,我谭嗣同愿意作为变法维新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
10.师:第二天,谭嗣同被逮捕,在狱中,他在墙壁上题诗一首,“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不久,谭嗣同与其他五位维新派人士被杀害,我们来看看另外五人的名宇。
学生说出其他几人的名字: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11.师:这六个人被称为“戊戌六君子”。我们来看看谭嗣同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 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 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生:“贼”指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认为自己为此而死是应当的。
12.组织讨论:谭嗣同明明可以逃走,却选择了被捕就义,他的死值得吗
学生的观点可能分为两种,一是觉得不值得,是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另一种觉得值得,因为谭嗣同的献身精神会激励后人继续斗争。
设计意图:通过对谭嗣同行为的探讨,将本课推向高潮,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历史责任感,充分发挥历史课堂以史鉴今的作用。
13.师:一百多年前,谭嗣同和其他五位维新人士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沧海浮生,岁月如潮,他们的事迹我们会永远铭记。现在让我们回到变法本身,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交流探讨,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其失败在于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而顽固派势力又过于强大。戊戌变法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后来面对政变阴谋束手待毙。这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14.师: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教材说道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请结合当今社会的文化领域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来说一说。
学生交流如今的影视、书籍、报刊、论坛等文化活动对人们的认知和思想的影响,由此体会到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15.师: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
三、巩固新知
(一)教材习题
1.教材第33页“课后活动”第1题:制作表格,整理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讲评】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在教材中有明确说明,用列表加以整理时,可以将内容进行分类,并大致探讨每条新政措施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2.教材第33页“课后活动”第2题: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讨论戊戌变法,主要观点如下
A.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B.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C.戊戌变法失败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
【讲评】本题中A的表述是没有问题的,C的说法肯定是错误的,需要学生着重探讨的是选项B的内容。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学习的方式却不一样。洋务运动是器物变革,是走军事器物救国之路,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戊戌变法想通过变法图强,除了技术,还学习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二)同步课堂
1.初二某班同学举办以“近代化探索”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下列选项与此相符的是
①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②邓世昌血染黄海
③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 ④康有为组织公车上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讲评】手抄报的主题是“近代化探索”,本题四个选项中,①和②与抵抗侵略有关,与近代化无关。
【答案】C
2.京师大学堂是在戊戌变法中,中国近代由国家建立的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的招牌,它叫什么 它也是今天一所著名大学的前身,这所著名大学的名称是什么
【讲评】戊戌变法在教育上,改科举、废八股,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京师大学堂也是如今北京大学的前身。
【答案】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法何以必变 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言治旧国必用新法也……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变法通议》自序选(梁启超)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和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什么历史事件有关
(2)除了材料中提到的李鸿章和梁启超外,请再分别写出一位两则材料所述事件的代表人物。G
(3)材料一中李鸿章认为“独火器万不能及”,为此,他们以______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______工业。
(4)把两则材料所述事件作为一个单元,你认为该单元的标题应该是什么
【讲评】材料一是李鸿章说的,大意是中国的文武制度都比西方好,但武器比不上,中国要自强,就要学习西方的技术来制造武器。这与洋务运动相关。材料二梁启超说国家必须要实施变法,这与戊戌变法相关。
【答案】(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2)左宗棠(或张之洞、曾国藩、奕 )(3)自强和求富,军事和民用 (4)近代化的探索(意对即可)
四、课堂小结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戊戌变法是其中的突出代表。由于顽固势力的强大和维新派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了,但是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杀,戊戌变法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并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志士们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的行动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板书设计
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
地点·北京
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
时间:1895年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
内容:拒和、迁都、变法
影响: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的序菜
报刊:
上海《时务报》:梁启超《变法通议》
天津《国闻报》:严复《天演论》
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明定国是》
1898年9月21日,触犯顽固派利益,慈禧戊戌政变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杨深秀、康广仁
意义: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课所要掌握的内容有较强的故事性,如戊戌政变的具体情况,可以对之稍加讲述,为课堂教学创设历史情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时,可借助图片、表格和文字材料,清晰地概括出重点内容,变抽象为形象,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辅助教学。关于整个教学内容,学生能够掌握教材所叙述的即可,知道变法的背景、变法内容、失败的过程及历史意义,不必拔高。
补充资料
胶州湾事件
甲午战争之后,攫取青岛就成为德皇威廉二世孜孜以求的目标,并开始制订占领计划。
1897年11月14日,清晨7时许,舰队司令棣特利希发布了占领胶州湾的命令。由“羚羊号”及“威廉号”两舰官兵组成500人的陆战队,分乘三艘快艇,从栈桥登陆,并分头占领了军火库、电报局栈桥、青岛炮台,包围了总兵衙门和4个兵营。中午,棣特利希派员向青岛总兵章高元递交了通牒:把胶州湾交给德军,清军必须在3个小时之内撤到女姑口和崂山以外,以48小时退完为限,“过此即当敌军办
在德军威逼之下,章高元没开一枪一炮,于14日下午3时下令清军拔队后撤,由青岛村退往山后的四方,当日德军宣布占领胶州湾及其附近一切海岛及属地。随后的18天中,章高元在德军威逼下一退再迟,由四方退至沧口,最后调驻烟台,青岛从此沦为德国殖民地。
- 1 -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