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精品课件(6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1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精品课件(6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0-11 08:4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6张PPT)
高中地理 · 湘教选择性必修1 · 第II版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课标解读
说出大气环流的概念,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与季节移动规律。
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和相关等压线分布图,解释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
根据东亚季风示意图分析东亚季风成因、性质及对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 运用示意图,判断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及空间移动,并知晓世界重要季风气候区的空间分布及成因。
综合思维 结合真实复杂的情境,独立运用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对相关大气运动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
地理实践力 能够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能对大气运动现象进行科学观测,并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发生在大气环境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人地协调观 结合具体案例,对大气环境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培养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相传,在发现“新大陆”后,欧洲至美洲运输马匹的帆船航行到副热带海区时,接连几周平静无风,停滞不前,因淡水和粮食不足,被迫将船上部分马匹投入大海,以减轻负荷。后来,人们就把副热带高压所在的纬度带叫作“马纬度”。
议一议,风是怎样形成的?
“马纬度”附近区域为什么接连几周平静无风?
18 世纪产业革命前,人类还没有发明蒸汽机,那时只能靠以风作为动力的帆船在海洋上航行。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的船队由3艘帆船组成,最大排水量250吨,长31米,不足郑和宝船的1/4。《明史·郑和传》记载,宝船“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据考证,宝船船形底尖上阔、首昂艉高,自底舱到甲板有5层,采取硬帆和旋转橹为动力。
CONTENTS
目录
气压带和风带
的形成与分布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大气的
水平运动
(一)气压梯度与水平气压梯度力
大气的水平运动
地面受热不均,引起空气上升和下沉的垂直运动,并使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作气压梯度。
只要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做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器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二)风的形成与类型
大气的水平运动
理想状态风
高空风
近地面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1、理想状态风
大气的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如果没有其他力的影响,风向应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的风向
2、高空中的风(北半球)
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一旦形成,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风向逐渐偏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
高空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方向:南左北右,赤道不偏转;
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始终垂直,
只改变物体运动方向,
不改变物体运动速度,
纬度越高偏转越明显。
3、近地面的风(北半球)
大气的水平运动
近地面的风,还受到摩擦力的影响。
摩擦力的方向与风向相反,对风有阻碍作用,可降低风速。
近地面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地表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不仅会削弱风速大小,
同时也干扰了风向,
破坏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之间的平衡。
500 498 496 494 492 490
气压/hPa
图-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
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S高空)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1010 1008 1006 1004 1002 1000
气压/hPa
图-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S近地面)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摩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摩擦力
高空风(南半球)
近地面风(南半球)
活动-如何理解气压梯度的概念
你是怎么理解气压梯度概念的?将学习心得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将等高线看作等压线,
阶梯坡度好比气压梯度。
(言之有理即可)
活动-如何理解气压梯度的概念
读图3-5、图33-6,完成相关任务。
说出图3-5中中①②③④四处,风力最大的是哪一处,再归纳等压线分布疏密与风力大小的关系,并绘出风力最大处的风向。
风力最大的是②,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等压线密度与风力呈正相关);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作切线),风向为东北风。
活动-如何理解气压梯度的概念
读图3-5、图33-6,完成相关任务。
图3-6中A、B、C、D四处,风力最大的是哪一处?绘出该处的风向。
风力最大的是C,
理由是等压线较为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最大。
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风向为偏南风。
(一)大气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某一地区输送到其他地区,调节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热分布,对各地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
活动-单圈环流
阅读材料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大气运动状况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对于复杂的地理现象,我们可先对它进行简化,认识它的理想模式,然后再逐步 增加影响因素,一步一步地接近实际情 况,最终就有可能掌握它的运动变化规 律。大气运动状况复杂,影响因素众多。
为此,我们提出三个假设条件:
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
地球静止不动;
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活动-单圈环流
在上述三个假设条件下,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结合所学知识,绘制表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议一议,赤道与极地之间的闭合环流能否维持?为什么?
赤道与极地之间的闭合环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不能维持。(参照三圈环流)
(二)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下面以北半球为例,
说明大气运动的情况。

30°N
60°N
90°N
30°S
60°S
90°S
受热膨胀上升
重力堆积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积下沉
重力堆积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积下沉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东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极锋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
高压带
极地
高压带
低纬
环流
中纬
环流
高纬
环流
三圈环流平面示意图
活动-南半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向左偏转,因而环流方向与北半球不同。参考图3-7,绘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示意图; 根据所绘图示,议一议,若要掌握全球气压 带和风带的分布,有哪些窍门?
地球上共有四个高气压带和三个低气压带,而且高、低气压带南北相间分布。
同一半球,低纬信风带的风向与中纬西风带相反,与极地东风带相同。
活动-北半球三圈环流知识整理
三圈环流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而且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为突破这个难点,经纬设计了如图 3-8 所示的知识整理图。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结合课文关于三圈环流的描述,将图中内容填写完整。
根据填写完整的图示,尝试用自己的语言,与同学相互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并就讲解效果进行互评。
活动-北半球三圈环流知识整理
极地高
副极地低
副热带高



盛行西
极地东
东北
西南
下沉
下沉
上升
中纬
高纬
前面所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以太阳直射赤道为前提的。
实际上,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每年都在有规律地南北移动,由此产生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现象。
(一)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
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冬季
冷高压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
大陆上形成高气压。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
大陆上形成低气压。
夏季
热低压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北半球的陆地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从1月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可以看出,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高气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
大陆的冷高压以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
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从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看,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低气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大陆上的热低压以亚洲低压(印度低压)最为突出。
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的纬向分布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冬、夏两季,海洋与陆地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这些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气候的异常。
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
假定图3-9中各气压带的宽度大致为10个纬度,尝试绘制一幅以北(南)极为中心的半球投影图,并将夏(冬)至日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情况,画在图中相应位置上。
同桌或前后同学分工绘制不同半球的投影图,并就作品进行互评。
(三)季风环流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因素。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北半球1月份季风环流的形成
冬季,强大的亚洲高压与北太平洋副极地低压和赤道低压之间,形成势力强大、干燥寒冷、范围很广的冬季风。
东亚:西北季风
南亚:东北季风
赤道
赤道低气压带
蒙古-西伯
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西北季风
东北季风
陆地降温快
形成冷高压
海洋降温慢
形成热低压
北半球7月份季风环流的形成
夏季,北太平洋副高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就沿着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
东亚:东南季风
北半球7月份季风环流的形成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季风形成的重要原因。
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夏季的西南季风,就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南亚:西南季风
夏威夷高压
印度低压
陆地升温快
形成热低压
海洋升温慢
形成冷高压
东南季风
东南信风
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西南季风
赤道
项目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 (亚欧大陆内部)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海陆热力差异 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性质 温带:寒冷干燥 亚热带:温和少雨 炎热多雨 温暖干燥 高温高湿
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分布地区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等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我国西南地区等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 雨热同期 不利 旱涝、寒潮等灾害 旱涝灾害 读图3-10、图3-11、图3-12,完成相关任务。
读图3-10,说出南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特点;读图3-11,说出南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特点。
活动-南北半球气压带分布差异
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在海洋上,
大陆上出现冷高压中心(如亚洲高压);
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较为完整接近带状分布。
活动-南北半球气压带分布差异
7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大致呈块状分布在海洋上,
大陆上出现热低压中心(如亚洲低压);
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较为完整接近带状分布。
活动-季风环流
读图3-12,说明亚洲1月、7月风向的季节变换情况;比较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在冷暖、干湿性质上的不同,并说明理由。
亚洲冬季风来自高纬度的大陆,性质干冷;
亚洲夏季风来自低纬度的海洋,性质暖湿。
活动-季风环流
亚洲东部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东部,
而且面向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南濒印度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巨大。
将图3-12与图3-10、图3-11相对照,说明冬季、夏季亚洲大陆和太平洋上气压分布的特点,分析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原因。
活动-季风环流
因此,形成季风的气压梯度大,范围广,加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冬季亚洲东部盛行西北季风,南部盛行东北季风;
夏季亚洲东部盛行东南季风,南部盛行西南季风,
在亚洲东部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环流。
活动-大气环流学习过程整理
丹霞结合课文关于大气环流的描述,绘制出图3-13。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想一想,丹霞对大气环流内在逻辑线索的把握是否准确?说明你的理由。
图示对大气环流内在逻辑线索的把握准确。从三个假设条件开始逐一否定,实现从理想模式到现实的思维演变,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逻辑思维,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把握准确到位。
活动-大气环流学习过程整理
议一议,如果在图中标有疑问号的色块内填上相关内容,你准备填写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
对大气环流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诊断,看一看自己的“软肋”在哪里,再向老师请教或与同学交流改进措施。
形成复杂的天气变化和典型的季风气候。
略。
- 板书设计-
随堂
巩固
(2024·江苏常州月考)读“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点位于30°N附近
B.乙点位于30°N附近
C.①是冷气流
D.②盛行西南风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60°纬线附近形成极锋,是由来自较低纬度的暖气流和来自较高纬度的冷气流相遇形成的,暖气流位于锋面的上方,该图示意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可以判断甲点位于30°N附近,乙点位于90°N附近,①是暖气流,②盛行东北风,A正确。
A
(2024·江苏常州月考)读“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1~2题。
2.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上,由于冷暖气流相遇形成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压带
B.副热带高压带
C.副极地低压带
D.极地高压带
【解析】副极地低压带是来自较低纬度的暖气流和来自极地地区的冷气流在60°纬线附近相遇,暖气流被迫抬升形成,C正确。
C
(2024·重庆万州期末)下图为“以极点为中心的部分气压带、风带投影图”,阴影部分为气压带。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所示情况发生的节气可能是(  )
A.春分日前后 B.夏至日前后
C.秋分日前后 D.冬至日前后
【解析】根据图中经度变化,可知该俯视图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为以北极点为中心的部分气压带、风带投影图,N气压带(副极地低压带)位于60°N以北地区,说明气压带、风带整体北移,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附近,日期为夏至日前后,B对。
B
【解析】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及D所处的纬度,可判断出D为北半球的西风带,风向应为西南风。故选A。
4.下图中四组箭头,能正确表示D风带风向的是(  )
A
(2024·浙江台州期末)下图为“某日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
5.甲风带的盛行风向为(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6.该日所在节气最可能为(  )
A.清明 B.夏至 C.立秋 D.冬至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甲位于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为盛行西风带,北半球的盛行西风是西南风,B正确。第6题,读图可知,此时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位于23°26′N附近,说明气压带南移,是北半球的冬季,故该日所在节气最可能为冬至,D正确。
B
D
(2024·新疆和田期中)读“北半球某月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回答7~8题。
7.该月被A气压中心切断的气压带最可能是(  )
A.副极地高压带 B.赤道低压带
C.副热带高压带 D.副极地低压带
【解析】图中的亚欧大陆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说明是北半球的冬季,气压带、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而南移,A气压中心因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而形成,使得该纬度地区的副极地低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所以被A气压中心切断的气压带是副极地低压带,D正确。
D
(2024·新疆和田期中)读“北半球某月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回答7~8题。
8.此季节,有关D地的风向、成因表述正确的是(  )
A.西北风,海陆热力差异
B.西南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C.东北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D.东北风,海陆热力差异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此季节是北半球的冬季,D地位于印度,冬季亚欧大陆冷高压势力强大,风由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吹向印度,盛行东北风,其成因是海陆热力差异,D正确。
D
(2024·吉林长春月考)读“某区域不同季节盛行风向示意图”,完成9~10题。
9.与图中甲季风的成因相同的是(  )
A.东亚夏季风 B.南亚夏季风
C.东亚冬季风 D.南亚冬季风
【解析】甲处盛行风是西北季风,是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左偏转形成的西北季风,南亚夏季风也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成因相同;东亚夏季风、冬季风、南亚冬季风成因是海陆热力差异。B正确。
B
(2024·吉林长春月考)读“某区域不同季节盛行风向示意图”,完成9~10题。
10.图示甲、乙两盛行风中(  )
A.甲为西北季风,7月最为盛行
B.甲为东南季风,1月最为盛行
C.乙为西北季风,1月最为盛行
D.乙为东南季风,7月最为盛行
【解析】由图中风向可以判断出,甲为西北季风,1月最盛行;乙为东南季风,7月最盛行。D正确。
D
15.(2024·河北石家庄期中)读“全球某月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指出图中表示的季节并说明理由。(4分)
(2)某月干燥的东北风与潮湿的西南风相汇于甲地,试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角度分析其形成过程。(4分)
季节: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理由:北半球陆地出现高压中心,南半球陆地出现低压中心。
北半球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赤道低压带北移至甲地附近,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为西南季风,从而与东北信风在此汇合。
15.(2024·河北石家庄期中)读“全球某月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3)简述亚欧大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对东亚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4分)
亚欧大陆夏季被低压控制,冬季则被高压控制。由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明显,东亚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季风气候,该气候区雨热同期,利于种植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