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三本
高一历史
纲要下 世界古近现史
纲要上 中国古近现史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交流与传播
横向通史.时序性
纵向专题史.话题性
古今中外
纵向发展. 横向对比
纲要
基础
拓展延伸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 中国近代至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
选必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
历史悠久
体系完备
影响
深远
多有创新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认识自秦起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
因事而设,因时而变
选必一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礼运》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礼记·礼运》
传贤
传子
禅让制:
世袭制:
1、王位继承制度的变化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2、地方治理制度的变化
内 服
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
外 服
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回顾《纲要》上第1课【学思之窗】
商朝为什么要推行内外服制度?
商朝生产力水平不高,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无力控制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
(1)商朝
殷复兴,诸侯归之;殷道衰,诸侯或不至。
——《史记·殷本纪》
(2)西周
分封对象: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
分封制
分封区域:除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
诸侯权力: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
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庶民
士
卿大夫
诸侯
天子
奴隶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荀子·儒效篇》
宗法制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
权力与血缘的结合,族权与政权的结合。
嫡长子继承制
周朝的疆域比商朝的大得多。实际上,它的疆域如此辽阔,以至于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地统治整个国家,因为在公元前2千纪和前1千纪,至少交通工具和交流技术还没有达到那样的程度。因此,周朝的统治者依靠分封制进行统治;他们把统治的权力、权威和责任委任给属国,属国反过来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
《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巩固统治(主观)
①疆域辽阔。
②生产力和交通通讯落后。
〖史料阅读〗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盲人乐师师旷对晋悼公所说的一段话,意在告诉悼公,上天为民众设立君主,让君主替代上天管理民众,不让民众失去天性;又为君主设置了辅佐,让君主行事不要过度,用古老的原始民主传统,劝诫晋悼公要做一个好的国君。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春秋:宗法血缘开始瓦解
战国:郡县官僚开始产生, 君主权力加强
1.皇帝制度的首创
二、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史记·秦始皇本纪》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
特点
①皇权至上
②皇帝独尊
③皇位世袭
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2.三公九卿制
3.郡县制
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
(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根据上述文献,思考秦朝文书制度的作用。
1.加强对官员管理,提高行政效率。
2.保障政令传达,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3.利于制度传承,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
4.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4.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朝代 中央行政制度(加强君主专制)
两汉
隋唐
认真阅读教材,梳理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东汉: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西汉晚期:尚书权力增大
汉武帝: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权力
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
三省六部制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汉初:汉承秦制,三公九卿制
朝代 中央行政制度(加强君主专制)
宋
元
明
清
二府三司制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
宰相制度终结。
明成祖: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
行政中枢。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逐渐成为
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行政
军政
财政
监察
朝代 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加强)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
州、郡、县三级制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认真阅读教材,梳理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汉初: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
还包括王国和侯国。
汉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东汉晚期: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有行政权和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州、县二级制,废郡,以州统县
朝代 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加强)
唐
宋
元
明
清
道、州、县三级制
州和县二级 → 路、州、县三级制
(路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州县各级官吏)
实行行省制,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省、府、县 三级制
省、府、县三级制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初,废行中书省,但省的格局未改变,原行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唐中期以后,设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除巡抚外,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西汉 郡(王国)、县(侯国) 二级制
东汉 州、郡、县 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 三级制
隋朝 州、县 二级制
唐朝 道、州、县 三级制
宋朝 路、州(府)、县 三级制
元朝 省、路、府、州、县 多级制
明朝 省、府、县 三级制
清朝 省、府、县 三级制
1.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2.行政层级上,监察区往往演变成为行政区。
3.行政区划以两级制或三级制为主。
4.行政层级上,高级政区变化大,县级政区比较稳定。
任何一种制度都与特定的历史环境、人事相配合。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历史上存在百千年时间,也给中国带来辉煌,这种制度自然就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相适应的。评价一种制度,要充分考虑时人有关该制度的评价,不能一味以今人的标准来评价。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评价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因事而设,因时而变”,就是根据现实政务的需要不断创新制度设计。纵观整个古代制度的嬗变与走势,体现了国家治理制度渐趋规范化、法治不断完善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