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七单元(第21-22课)学考复习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七单元(第21-22课)学考复习课件(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1 14:5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学考复习第七单元(第21-22课)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世界史 政治 经济 文化 中国史
政治
经济
文化
中国古代1840年以前
中国近代1840-1949
中国现代1949至今
原始、夏商周
春秋战国
秦汉唐宋元
明清
1368-1840
1978至今
1949-1976
1900-1949
晚清
1840-1900
古代1500以前
近代1500-1900
现代史1900至今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本课框架】
专题知识提要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运动
(1)导火索: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2)过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中心
主力
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 方式
结果
1919年5月4日-6月初
北京
学生
罢课
学生被捕
1919年6月初开始
上海
工人、学生、商人
罢课、罢工、罢市
释放学生,拒绝和约签字
以青年学生为先锋
人民群众参加
凝聚民族力量
彻底性
如何理解新阶段?
二、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运动
(3)意义(9点,爱社思,马工共,新转碑)
①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
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②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表格中的这些地点隐含了哪些历史信息?
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2.马克思主义传播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时间、地点
①确定了党的名称:“……”。
②党的奋斗目标:推翻……,建立……,实现……
③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任书记。
内容
史料阅读:
(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
(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阶级的区分;
(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4)联合第三国际。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一)中共一大(1921、7、23)
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时间、地点
内容
意义
史料阅读:
(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
(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阶级的区分;
(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4)联合第三国际。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结合当时中国社会性质思考:中共一大纲领存在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
(一)中共一大
(二)中共二大(1922,上海)
内容: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总体
具体
是开天辟地的大事,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中国革命
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
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陈独秀说:“党一大时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有了规章”。
【课堂小结】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总结概括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有哪些?
材料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投身到工人群众中去做宣传组织工作,以他们为桥梁,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逐步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而共产国际的帮助,促进加快了这一进程。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1919-1949)》
(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2)政治基础: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3)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4)外部因素:共产国际的帮助。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背景
中共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工人运动的发展、中共三大)
孙中山:维护共和的失败教训
国民党具有革命性
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
 “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只顾着站在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了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淹死了,我决定抓住它。” ——孙中山
(2)标志
国民党一大
(1924、1)
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新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党内合作)
1.国共合作
(3)意义
标志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
2.国民革命
(1)准备: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两次东征消灭陈炯明势力。
(2)高潮:1926年,国共合作开始北伐,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侵略势力。
材料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国民革命军北伐路线示意图

2.国民革命
(3)结果:失败
①原因: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加剧。
②标志: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
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
四一二政变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使中国大革命受到严重的摧残,标志着大革命的部分失败,是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同时也宣告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失败。经过政变,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迅速扩大,初步积累了反正两方面的经验,为领导中国人民把斗争推向新的更高的阶段准备了条件。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中国国民党称之为武汉分共,爆发于1927年7月15日。在北伐期间,国民政府内部就容纳共产党与否的问题,于1927年分成南京(蒋中正等领导)及武汉(汪精卫等领导)两政府。武汉方面最初仍主张容共,其后与共产党发生磨擦,再加上冯玉祥等军事实力派人士的表态要求分共,汪精卫于7月15日当日,在武汉召集会议,宣布停止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结束。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本课框架】
专题知识提要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三、红军长征
政治上: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的确立(1927)
二、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1927-1937)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1.南昌起义(1927.8.1)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7.10)
2.八七会议(1927.8.7)
3.秋收起义
5.农村革命割据地的发展(1930、1931、土地革命)
原因
过程(遵义会议)
意义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政治:
国民党专制统治
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阅读教材P126—127,完成下列大事记。
1927年秋
1928年
1928.6
1928.5
1928.底
宁汉合流
国民政府继续北伐
济南惨案
皇姑屯事件
东北易帜
标志着中国国民党
专制统治的确立
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思考:国民政府为什么是国民党专制统治?(导言)
学习拓展(p131页)为何只是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租界;
地方实力派军阀与中央分庭抗礼;
中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及政权。
2.经济:
民族工业的黄金十年
含义: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垄断性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而形成的资本形式。
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②阻碍?
①原因和表现?
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
官僚资本主义的膨胀
1927.8.1
8.7
9
10
1928.4
1929.12
1931.11
南昌起义(领导、意义)
八七会议(地点、内容)
秋收起义(领导、地点)
井冈山根据地开始创建(意义)
井冈山会师
古田会议(内容)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点、意义)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
绝对领导)
9月底
A
B
C
D
E
F
根据地建设
土地革命
武装斗争
战略基地
核心内容
主要形式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是怎么形成的?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理论探索: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工农武装割据”形成
新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新理论:
工农武装割据
新政权: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共产国际派对中国国情一无所知的德国人李德任军事指挥,他们放弃了前四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李德不顾中国国情和革命的特殊性,认为这场战争“是国民党政权与红色政权的决战”,在战术上坚持正规化的阵地战,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
三、红军长征
1.原因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中共中央“左”倾错误
“左”倾:貌似革命激进,实则冒险蛮干,不是真正的左,加引号,是反意的用法。在军事斗争中表现不顾客观实际,为冒险蛮干,政治上表现为无限上纲,过火批判,经济上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质表现为照搬苏俄革命经验)
2.过程 (1934.10---1935.1---1935.10---1936.10)
开始长征
遵义会议
陕北会师
三大主力会师
005
瑞金
冲破四道封锁线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吴起镇
1936、10三军会师
材料一 长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
材料二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根据材料,概括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
3.意义
① 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 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③ 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三.红军长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