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四、第五单元 (第13-18课)学考复习课件(6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四、第五单元 (第13-18课)学考复习课件(6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1 14:5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学考复习第四单元(第13-15课)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世界史 政治 经济 文化 中国史
政治
经济
文化
中国古代1840年以前
中国近代1840-1949
中国现代1949至今
原始、夏商周
春秋战国
秦汉唐宋元
明清
1368-1840
1978至今
1949-1976
1900-1949
晚清
1840-1900
古代1500以前
近代1500-1900
现代史1900至今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13课
【本课小结】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
内政:君主专制强化
外交:从主动探索到被动挨打
边疆:从稳定到动荡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内政)
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同年,明军北伐,推翻了元朝。
1、废宰相
根本原因:相权阻碍君主专制强化
明太祖
材料: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皇置宰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多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朱元璋《皇明祖训·首章》
设问: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废除丞相的理由。结合所学分析,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设内阁
——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殿阁大学士
“批红”
“票拟”
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杏园雅集图》(局部)
明成祖
公务递交
皇帝
六部
3、宦官专权
皇帝
六部
内阁
“批红”
“票拟”
司礼监
公务递交
代理
协助
特务机构
控制提督
明朝锦衣卫的标配:绣春刀、飞鱼服
有明一代,官吏不过是佣仆,君主对文官任意奖黜,一有得罪,当朝廷杖。…后来宦官专权,文官更是受尽皇室家奴的欺凌。 ——《万古江河》
无形
长城
久之,帝国的封闭氛围逐渐显现在朝堂外…
宰相与内阁的比较
宰相 内阁
性质
职权
对皇权的影响
非正式机构,非法定机构,无权统帅六部
法定行政机构,可以统帅六部
有建议权,无决策权
参与决策
强化皇权
制约皇权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君主专制强化!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外交)
“朝贡”
中国与海外诸国所进行的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
所有来中国朝贡的国家中,只有朝鲜贡来的东西可能比得到的赏赐多,而其他所有朝贡的国家,得到的赏赐远远大于带来的贡品。一次朝贡中,得到“500%甚至600%的利润回报是不足为奇的。
——据(日)朝仓弘教《世界海关和关税史》整理
主要目的:宣扬国威,维护朝贡贸易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航行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次数 7次 4次
人数 27800人 1000-1500人
船数 大号宝船有62艘 (船队最多时有200多艘) 17艘
船只大小 长44丈(151.8米) 宽18丈(61.8米) 长24.5米宽6米
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美洲的古巴、海地
比较分析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行的性质及影响?
和平之旅
殖民之旅
耗费国力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侵夺
16C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濠镜澳租住权
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国际经济网络,已在逐渐成形,将欧、亚、非、美四个大陆与太平洋的许多岛屿都编织在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系之内。然而,明朝政府并未察觉这一正在进行的巨变,仍以防守海疆的角度,制定官方的海禁。
——《万古江河》
荷兰人登陆台湾
明朝外交方面的变化?
从主动探索到被动挨打!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边疆)
1、边疆管理
乌思藏
武力、修长城、和议、互市
恢复贸易,维持和平
册封、 设奴儿干都司
巩固统治
册封、设行都指挥使司,委任藏族上层
巩固统治
根据书本概括明朝的边疆政策。
2、明末的动荡
努尔哈赤
皇太极
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1600前后
时 间
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进攻明朝
1616年
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1636年
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1644年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明思宗朱由检
不久,清统一全国
明朝边疆方面的变化?
从稳定到动荡!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本课总结】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鼎盛
(康乾盛世)
危机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奏折制度、军机处、文字狱)
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奠定(东南、东北、西北、西南)
内:人口压力与社会危机
外:西方列强的潜在威胁
(1)奏折制度
要和皇上说件事!
(1)内容: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2)特点:迅速、机密
(3)作用:①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
②提高决策效率。
③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学思之窗: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奏折制度如何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军机处——中枢秘书机构
“清代既是征服王朝,又是继承明代的专制王朝,双重严峻的特性使清代成为中国最专制的一个朝代,臣子不再是国家的公务员,而是皇帝的奴隶”。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衰》
养心殿
军机处
内阁
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在皇帝监督下工作
日夜轮班,商议军情
跪受笔录
位极人臣

“奴才”
君主专制到达顶峰!
承旨遵办
军机处
材料二:雍正以来,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赵翼《檐曝杂记》
材料一:军机处结构简练,只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两层;每日奏折多者五、六 十件,年终十二月二十五日为末一日,奏折多至百余件者,皆于当天办完,没有耽搁过一日者。紧急事当时交下,随撰随进;军机值庐, 不准任何人窥探打听。
——摘编自赵奇《军机处—清王朝中央秘书处》
根据材料一,说明军机处的特点。
简、速、密
性质?
根据材料二,结合教材,指出军机处和内阁的分工。与明朝大学士相比,军机大臣的工作情况有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内阁:一般文书
军机处:机要文书
清风不识字案:这是满清最最有名的文字狱,翰林院徐俊不小心,将陛下写成地下,雍正大怒,在其家中搜出诗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3)文字狱
阅读教材,概括清朝开拓和巩固疆域的具体成就。(东南、东北、西北、西南)
2、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奠定
地域 成就 具体表现
东南 统一台湾
东北 抗击沙俄
西北 稳定新疆
西南 管辖西藏
改土归流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投降。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康熙前期,组织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平定准噶尔部和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1762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强化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
册封宗教领袖: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共同治理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中央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清朝专设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西跨葱岭
西北达巴尔喀什池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到南海诸岛
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清朝行政区划:
包括18个省,
5个将军辖区,
2个办事大臣辖区
1、人口压力和社会动乱
年份 《清实录》人口数
康熙三十九年 (1700年) 2010万
乾隆六年 (1741年) 1.4亿
嘉庆二十五年 (1820年) 3.5亿
道光二十年 (1840年) 4.1亿
咸丰元年 (1851年) 4.3亿
清朝人口数量统计表
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帝宣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清朝)摊丁入亩:
将百姓赋税中以人丁为单位征收的数额固定下来
二、危机
1793年,乾隆接见马戛尔尼
英国国书:(1)开放宁波、舟山、天津为贸易口岸;(2)得到舟山附近一个岛屿,以便储存货物;(3)得到邻近广州的一块地方,以便转运。
英国礼单
天体远行仪、地球仪、望远镜;
蒸汽机、棉纺机、织布机、座钟;
榴弹炮、卡宾枪、连发手枪、巨型战舰模型;
……
2、西方列强的潜在威胁
诚意十足的礼单!
“跪礼之争”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新、多

白、商、工
心学、黄顾王
四大总结性著作
经济
文化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思想:
科技: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1)新物种输入,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玉米、甘薯)
(2)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
新的经营方式: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资本主义萌芽)。
(1)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商业资本集聚
(2)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如徽商和晋商。
(3)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中国占有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当时名副其实的是以中国为中心的。” ——美国学者弗兰克
一、传统经济的繁盛与经济新因素的出现——明清经济
局限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性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二、传统思想的嬗变与世俗文化的勃兴——明清文化
1、传统儒学的嬗变
“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 ——《焚书》
“万世成宪,大半非圣人之言,并非万世之至论。”
——《藏书》
提倡个性自由,藐视权威教条,否定传统伦理
特点2:强调主观能动性,能激励奋发立志;
李 贽
心学集大成者
王阳明
观点1:天理隐藏在每个人的内心中
特点1:以自我内心为准则,隐含平等叛逆色彩。
观点2:知行合一,致良知(方法论)
理学心学的区别:
1:理在何方(外在的物中、内在的心中)?
2:寻理途径(外寻、内寻)
①明中后期:心学的出现
影响:心学出现客观上推动了明末清初反传统思想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盖皆本也。”
“天下为主,君为客”、“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
②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想(代表及思想)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
背景
(明清易代)
士大夫抗清失败,反思历代政治得失
黄宗羲:工商皆本
批判君主专制
顾炎武:保天下,匹夫有责
三、传统科技的总结与西学东渐的端倪——明清科技
传教士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
学科 人物 内容
1602年 利玛窦&李之藻 坤舆万国图
1607 年 利玛窦&徐光启 几何原本
1612年 熊三拔&徐光启 泰西水法
1621年 邓玉函&王徵 远西奇器图说
1631年 李之藻 亚里士多德《逻辑学》
1634年 汤若望&徐光启 崇祯历法
领域 作品 作者
医学 《本草纲目》 李时珍
农学 《农政全书》 徐光启
手工艺 《天工开物》 宋应星
地理学 《徐霞客游记》 徐宏祖
传统的士大夫编撰的总结性科技著作
学考复习第五单元(第16-18课)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世界史 政治 经济 文化 中国史
政治
经济
文化
中国古代1840年以前
中国近代1840-1949
中国现代1949至今
原始、夏商周
春秋战国
秦汉唐宋元
明清
1368-1840
1978至今
1949-1976
1900-1949
晚清
1840-1900
古代1500以前
近代1500-1900
现代史1900至今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探究一: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
探究二:中国为什么会战败?
探究三:战败的影响有哪些?
探究四:鸦片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探究一: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
19世纪上半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更大的市场!
更多的原料!
急需
“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国成为他们的理想目标。当时的中国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巨变的前夜。”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1818年 1820年 1827年 1831年
英国输华总值
中国输英总值
单位:千万元
1
0
马嘎尔尼访华图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生产力极大提高!
中 国 英 国
政治
经济
军事
外交
封建君主专制
资本主义君主立宪
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市场经济(工业革命)
冷兵器为主
热兵器
闭关自守
殖民扩张
先进的工业文明
落后的农耕文明
VS
探究二:中国为什么会战败?
广州
厦门
福州
宁波
上海
条约中哪一条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
条 约 内 容
1842《南京条约》
1843《虎门条约》
1844《望厦条约》 1844《黄埔条约》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五口通商
协定关税
协定关税
领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通商口岸传教权
领土主权
贸易主权
关税自主权
司法主权
探究三:战败的影响有哪些?
1、第一次鸦片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858年
1859年——1860年
第一阶段:
攻广州、占大沽、逼天津
《天津条约》:赔款、十口通商、内河航行权
第二阶段:
攻天津、进北京、火烧圆明园
《北京条约》:
割九龙、赔款、天津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
营口
烟台
南京
镇江
汉口
九江
汕头
琼州
淡水
台湾
天津
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连头带尾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858年《瑷珲条约》割占60多万平方千米
1860年《北京条约》被割占
1860年《勘分西北界约记》被割占
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影响有哪些?
意外的影响:开眼看世界
探究四:鸦片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是英国“争取平等通商权利的通商战争”,有人认为英国以资本主义文明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所以它是进步的,是一种文明行为。你怎么看?
英国用非法的鸦片走私和军舰、大炮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以便进行野蛮的掠夺,所以鸦片贸易是赤裸裸的掠夺,不带有任何传播资本主义文明的性质。至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也跟鸦片战争本身的性质无关,不能因此而否定其侵略的本质。
鸦片战争是英国为维护非法走私贸易而发动的侵略战争!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时间 过程 纲领 失败 原因 意义
1851
1853 1855 1856
1861 1864 一、太平天国运动
失败:天京城破
爆发:金田起义
建都:定都天京
全盛:西征北伐
转折:天京变乱
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资政新篇》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
打击清朝统治
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变化(湘淮、中央)
重创:安庆失守
《天朝田亩制度》
福州船政局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天津机器局
上海轮船招商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
开平煤矿
安庆内军械所
军事
民用
(自强)
(求富)
二、洋务运动
江南制造总局
北洋水师
汉阳铁厂
京师同文馆
“日本近在肘腋,永为中土之患。闻该国自与西人定约,广购机器兵船,仿制枪炮铁路,又派人往西国学习各色技业…” ——李鸿章
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洋务运动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
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给恭亲王奕 的信
左宗棠
李鸿章
曾国藩
张之洞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区域 时间 史实
西北 1864
1878
1884
西南东南 1883
1884
1885
1885
东北 1894 -1895
阿古柏入侵新疆
甲午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战争
阿古柏入侵新疆
中法战争爆发
左宗棠收复新疆
新疆建省
马尾海战失利
镇南关大捷
法占越南、台湾建省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爆发(1894.7)
关键(1894.9)
战败
海上
陆地
丰岛海战
牙山之战
黄海海战
平壤之战
威海之战1895.2
辽东之战1894.11
“血与火”的相交
甲午战争(1894-1895)
《马关条约》
割让辽东半岛(三国干涉还辽)、台湾、澎湖列岛
赔款2亿两白银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开设工厂
(资本输出)
半殖程度大大加深!
(深入内地)
承认朝鲜独立
侵华战争
条约名称
条约内容
主要影响
反割台斗争
昔时的“天朝上国”
彼时的“东亚睡狮”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二、民族危机的加剧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原因、过程、评价)
农民:义和团运动(背景、口号、清政府态度、评价)
八国联军侵华(原因、经过、结果、东南互保)
《辛丑条约》(内容、影响)
公车上书(序幕)
“明定国是”诏书(开始)
百日维新(涉及政、经、军、文、教等)
戊戌政变(结束)
“变政”保国的行动
速变!!
全变!
“政变”保清的反动
速杀!!
全杀!
VS
“法是应该变的,但是一二百年的老法,怎能在短期内变掉呢?”
荣禄
“故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
张之洞
顽固派和洋务派联手相攻
6.11——9.21 百日维新
二、“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
慈禧态度的转变
剿:“从严惩办,以靖地方。”
——《上谕》1899年11月28日
抚:“信其邪术以保固”
——《上谕》1900年6月26日
剿:“肇祸之由...务净根株。”
——《上谕》1900年9月7日
山东巡抚“先抚后剿”
拒绝“归政”,宣战列强
城破西逃,下令剿杀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
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山东义和团民谣
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
——义和团揭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怎样评价义和团运动?
反帝爱国
不畏强暴
盲目排外
没有先进的阶级领导
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三、“庚子之祸”——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原因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根本原因: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
2、经过
3、结果
(北京)“居人盈衢塞巷,父呼其子,妻号其夫,阖城痛哭,惨不忍闻。逃者半,死者半,并守城之兵,死者山积。” ——刘福姚《庚子记闻》
京城沦丧、东北受侵
1900年6月10日~8月中旬(略)
中央式微,地方势大
“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4、“东南互保”
《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内容:钱、禁、兵、馆、惩
影响:
性质(最、最)
钱、
禁、
兵、
馆、
标志:完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