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一单元(第1-4课)学考复习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一单元(第1-4课)学考复习课件(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1 14:5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学考复习第一单元(第1-4课)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世界史 政治 经济 文化 中国史
政治
经济
文化
中国古代1840年以前
中国近代1840-1949
中国现代1949至今
原始、夏商周
春秋战国
秦汉唐宋元
明清
1368-1840
1978至今
1949-1976
1900-1949
晚清
1840-1900
古代1500以前
近代1500-1900
现代史1900至今
元谋人遗址
填填看
北京人遗址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从地域分布看,中华文明遗址有何特点?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分封制
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周王将王畿直接控制的镐京之外的广大地区,封授给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在地方建立世袭的诸侯国。诸侯在国内也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给士。这样,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页
宗法制
宗法制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宗族组织内部的制度,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周王室大宗,诸侯是小宗。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区别,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页
1.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对象、特点、影响?
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分封内容
分封对象
分封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宗法制的含义、核心、作用?
宗法制
分封制
内在纽带
政治体现
相互关系:相互依存,互为表里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大解放的时期:
一、大动荡: (军事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二、大发展: (经济上)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发展。
三、大变革: (政治上)为富国强兵,各国通过改革变法,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四、大解放: (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春秋与战国、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孔子与老子
、百家争鸣
经济发展:农业、工商业
变法运动:战国时期的主要变法、商鞅变法
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的影响
完成下列表格:
表现
农业 生产工具
水利灌溉
手工业
商业
二、春秋战国时期之社会——大发展
铁制农具广泛应用;牛耕推广
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冶铁技术出现:分工更细
货币流通广泛:出现中心城市




淮河


都江堰
郑国渠
修筑“井渠”
芍陂
商鞅变法(战国后期)
主要内容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政治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军事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法令 在民间实行什五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战国时期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孟子
荀子
道家 庄子
阴阳家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
人性善
“仁政”
人性恶
隆礼重法
逍遥自由
“相生相胜”
兼爱、非攻、尚贤
依法治国
中央集权
邹衍
“百家争鸣”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3.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4.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A.东灭六国
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1)军事层面
B.南征百越
C.西南控夷
D.北击匈奴
辽东
临洮
南海
海暨朝鲜
2、统一进程
地方行政制度
皇帝制度
中央行政制度
秦朝这套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2)制度层面
郡县制度


乡 里 亭
中央
郡守
县令
直接任命
①中央垂直管理;②官员由中央任命,不得世袭;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有利于中央集权。
思考:相较于分封制,郡县制的优势?
(3)经济文化层面
小篆
度:长度单位
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驰道、直道(法律、户籍、迁徙、风俗)
(1)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2)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3)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3、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在此之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上是分裂的,...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
——摘编自邹纪万《秦汉史》
课堂总结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文景之治”:
政治上:推恩令、中朝、察举制、刺史、任用酷吏;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汉武盛世:大有作为,强势集权
光武中兴:柔道治国,中兴出现
两汉的文化:文史科学、医数农发
思想上:尊崇儒术;
军事外交:卫青霍去病平定匈奴、设立河西四郡、张骞出使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
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
政治
军事、
外交
经济
文化
中朝制度
刺史制度
推恩令
出兵匈奴,设河西四郡
(卫青、霍去病)
改革币制
均输平准
盐铁官营
尊崇儒术
设立五经博士
察举制
任用酷吏
抑制工商业
出使西域(张骞)
设西域都护府
四、两汉的文化
医学
数学
农学
发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