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二单元 (第5-8课)学考复习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二单元 (第5-8课)学考复习课件(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1 15:0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学考复习第二单元(第5-8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世界史 政治 经济 文化 中国史
政治
经济
文化
中国古代1840年以前
中国近代1840-1949
中国现代1949至今
原始、夏商周
春秋战国
秦汉唐宋元
明清
1368-1840
1978至今
1949-1976
1900-1949
晚清
1840-1900
古代1500以前
近代1500-1900
现代史1900至今
一、政权更迭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江南开发
三、民族交融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383年淝水之战
一、政权更迭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南北朝形势图
“衣冠南渡”的无心插柳
发达的冶金业
精耕细作的农业
P30学思之窗:根据材料,说说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P30思考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结合学思之窗和正文部分)
(东晋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食货志》
③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长期处于和平环境
士族阶层传入
的先进文化
二、江南开发
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改洛阳籍
穿汉服,说汉语
改鲜卑姓为汉姓
鼓励与汉族上层通婚
原有姓氏 现在姓氏 拓跋 元 原姓 现姓 原姓 现姓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贺楼 楼 勿忸于 于
尉迟 尉 纥奚 嵇
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 ——《魏书·高祖纪下》
1、措施
三、民族交融
2、影响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6课
一、隋朝兴亡
1、“开皇之治”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励精图治、国力日强
589年,派遣杨广灭陈,结束南北分裂
2、隋朝的各项建设
“洛口仓米逾巨亿”、“周围二十余里,穿三千窖,窖容八千担...”
——据《资治通鉴》、《隋书》 整理
文帝
炀帝
(摄于2019年7月 杭州)
拱宸桥
(1)广设仓库
(2)兴建洛阳城
(3)开凿运河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大唐盛世(表现、原因与意义)






隆基


武则天
618
755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贞观遗风”
措施: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措施: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2)唐与回纥、靺鞨
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靺鞨族粟末部首领
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2、民族关系
①东突厥:唐太宗时,武力征服,后被回纥所灭。
②西突厥:唐高宗时,武力征服。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3)唐与吐蕃
①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
②9世纪中期唐与吐蕃会盟。
(1)唐与突厥
(战争→设置机构)
(册封)
(和亲、会盟)
概括唐朝民族交融的方式。
1.突厥:
2.回纥:
3.靺鞨:
4.吐蕃:
武力、设置机构
册封
册封
和亲、会盟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田赋】
【职官】
【选才】
课标: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课堂探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世袭制
(夏商周)
科举制
(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军功爵制
(战国)
察举制
(西汉)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血缘
军功
品德才能
品德、才能、家世
考试成绩
选拔标准:
选拔方式:
选拔原则:
演变趋势
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
选官制度(时期)
选官标准
一、选官制度
1、魏晋:九品中正制(背景P40历史纵横、内容、演变)
影响: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丧失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向贵族政治退化!
背景:汉末,献帝流亡、民众四散,权力中枢与乡里清议脱节,察举制崩溃
2、隋唐:科举制
时期 表现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合作探究:
结合课本第41页【学思之窗】和课本第41页第二自然段内容,思考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积极方面:1.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2.扩大了统治的基础。3.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4.加强了中央集权。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消极方面:1.科举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2.用儒学作为考试内容,忽视科技。3.片面应试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二、三省六部制
为何如此设置办公地点?
1、形成过程
魏晋:三省制初成
隋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唐朝:三省六部制完善
具体执行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礼仪、科举
军政
刑狱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2、内容
政事堂
草拟政令
审议通过
尚书省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户籍、土地、赋税
吏部
特点(影响):
各部门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
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保证君权的独尊。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钱穆《国史新论》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三、赋税制度
1、唐初:租庸调制
魏晋:租调制
北魏:均田制
对象:21-59岁的成年男子
创新:庸,以布绢代替徭役
影响: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和政府的赋税收入
吸 收
2、780年,唐德宗接受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P42史料阅读)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新唐书· 杨炎传》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不分主客,只要今天住在这地方,就加入这地方的户口册。
——钱穆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合作探究:
1.课本42页【思考点】唐朝赋税制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阅读课本第43页的【问题探究】及课本42页最后一自然段,谈谈你对两税法利弊的认识。
利: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税收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2.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3.加速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弊:1.配赋不均。2.税外加税。3.折钱纳税,增加了农民负担。4.按资产计税,难以操作。
知识结构
制度的变化
选官制度:
中央官制:
赋税制度:
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秦汉三公九卿制—汉武帝中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
魏晋租调制—唐初租庸调制—唐中后两税法
隋唐的创新
——文化秩序的崩塌与重整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思想(儒学);文学(唐诗宋词);艺术(书法、绘画、雕刻、舞蹈);科技(雕版印刷、火药)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中外交流
佛教传播(西来、东传)
思想:儒学的发展(三教合流)
科技:数农地技天医
丝绸之路(陆、海)
特点:
多样性、包容性
知识结构
阅读课本44页,依据时间线索,梳理儒学的发展历程。
1.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2.魏晋南北朝时,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3.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5.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技术
(数农地技天医)
2、科技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三、对外交流
1、佛教传播(西来、东传)
2、丝绸之路(陆路、海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