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调之路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12课 大一统主朝的巩固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01
造纸术的发明
02
目 录
医学与数学的成就
03
司马迁与《史记》
04
道教和佛教
造纸术的发明
壹
造纸术的发明
商周时代
原始社会
战国时代
古埃及的书写材料:纸草、泥版
古代欧洲的书写材料:羊皮纸
以上(陶 甲骨 青铜 帛 竹简等)书写材料有哪些缺点?
缺点:青铜器坚硬,竹木简分量很重,不便携带;帛虽轻,但价格昂贵,不能大量使用。人们使用起来都受到很大限制.书写不方便.
据说写一部《圣经》,要用300张羊皮。
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本的情景
西汉时有一个叫东方朔的大文学家,此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据说有一次,他向汉武帝上一奏本,这个奏本足足用了三千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汉武帝也足足看了两个月!
简
帛
面对缺点,假如你生活在当时怎么办?
造纸术发明前古人的书写材料有哪些?这些材质的缺点是什么?
一、造纸术的发明
知识拓展
1.书写材料的演变
相关史事 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甘肃天水、敦煌等地多次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纸上面还有文字和地图。这证明西汉时已生产纸。
但这种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蔡伦在此基础上改进工艺,扩大造纸原料,使纸的质量和产量有了重大改进和提高。
纸本地图
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的麻纸
2、造纸术
造纸术的出现:
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一、造纸术的发明
蔡伦改进造纸术
从课本中快速提取如下信息: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时间,造纸的原料有哪些?
②改进后的纸有哪些优点?
造纸术的改进
“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
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
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蔡伦排在第七位
3.蔡伦改进造纸术
东汉时,前105年
?切麻
⑤舂(chōng)捣
④蒸煮
?浸灰水
?洗涤
⑧
晒
纸
⑦抄纸
⑥打浆
⑨揭纸
4.造纸术的制作流程
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作原料造纸,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高。人们把这种纸叫作“蔡侯纸”。
5.特点: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后汉书·蔡伦传》
与西汉以前写字的材料甲骨、缣帛、竹简相比,树皮、破布、旧渔网材料来源等有何优点?
大洋洲
19世纪
朝鲜
4世纪
美洲
16世纪
7世纪
日本
欧洲
12世纪
非洲
12世纪
阿拉伯国家
8世纪
造纸术的传播
①对中国: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②对世界: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影响:
6.传播及作用:
造纸术的发明
1. 发明: 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2. 改进:东汉时期,宦官 改进造纸工艺。
3. 意义: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
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
的伟大贡献之一。
西汉
蔡伦
学以致用
你知道再生纸吗?今天人们大力提倡使用“再生纸”有什么重要意义?
动脑筋:
意义:
①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②节约资源;
环保专家提供的资料表明:一吨废纸可生产品质良好的再生纸850公斤,节省木材3立方米(相当于26棵3~4年的树木),节省化工原料300公斤,节煤1.2吨,节电600度;并可减少大量的废弃物。
第一,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成就
①纸的发明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保存和传播
②纸的发明及应用,对社会历史的记载与保存,对文化思想的交流与传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③它方便人类记录信息,使人类以更方便、更经济的方式传播知识。纸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科技文化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二,有利于解决了人类清洁卫生问题和文明习惯的养成。
想一想,纸的发明给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
贰
医学与数学的成就
张仲景发明“饺子”救治百姓
张仲景不满官场的黑暗辞官回乡,返乡之时正值隆冬季节,他见许多无家可归的百姓面黄肌瘦衣不遮体,不少人甚至连耳朵都冻烂了,心里非常难受。于是,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其捞出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食百姓。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便学着张仲景“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在过年时食用,称之为“饺子”,至今南阳一带仍有“过年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人物扫描
张仲景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一生著作甚多,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对伤寒疾病的研究,连后来挣扎在黑死病中的欧洲也受益匪浅。欧洲最早的治疗黑死病的方法,就是通过到过中国的阿拉伯人,翻译过来的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欧洲学者李约瑟曾赞叹说:“他是一个拯救了欧洲命运的人。”
东汉时期
二、医学和数学的成就
(一)医学
阅读课本完成以下知识点
代表作 :
年 代: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
地 位 :
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后世称“医圣”。
(1)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2)总结了疾病症候;对症下药;
(3)提出“治未病”。
成 就 :
史上第一坐堂医生
张仲景
(一)医学
1、张仲景
阅读课本完成以下知识点
年 代
成 就
地 位:
被后人称为“神医”、“外科鼻祖”
①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能实施外科手术。
②发明“麻沸散”(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
③创编“五禽戏”
东汉末年
华 佗(145-208)
(一)医学
2、华佗
中国古代数学的特点:注重实际应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
代表作:《九章算术》
成书时期:东汉
内容: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内容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术、代数、几何等
地位: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二)数学成就
《九章算术》
医学和数学的成就
(1)张仲景:写成了《 》一书;还发展了
“ ”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是中医临床
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 ”。
(2)华佗: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发明了“ ?
”,让病人服下后进行手术;创编出“ ?
”,帮助人们健强身体。
伤寒杂病论
治未病
医圣
麻沸
散
五禽
戏
数学:《九章算术》:最晚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 ?
以前的数学知识,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东汉
学以致用
叁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三、司马迁与《史记》
1.作者生平:
司马迁,字子长,我国西汉时期史学家,著《史记》。西汉夏阳(今韩城)龙门人。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10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向孔安国学习。大约20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前108年,正式做了太史令,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同时动手编写《史记》。前99年,李陵,司马迁替出塞攻打匈奴战败被俘的李陵说了几句解释的话,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宫刑。前96年皇帝大赦天下出狱,当了中书令,专心致志写《史记》。直到前91年,《史记》全书完成,共130篇,52万多字。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立足实践,不畏强权,追求真理的精神。
根据作者生平,说说司马迁的精神。
走近太史公
祖上数代
为史官
遵父遗志
修著史籍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游, 遍览名山大川。实地考察风土人情,收集历史资料。
李陵事件
忍辱著书
史料考证
史学阅读
仗义,不畏强权、坚忍不拔
1.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直至明白。
2.20岁那年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38岁那年,司马迁接替父亲司马谈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读了大量国家藏书。
4.50岁那年,因为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触怒汉武帝,受了酷刑的司马迁忍受着巨大的悲痛,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家庭的影响。
(2)拥有丰富的知识。
(3)具有远大的人生理想。
(4)坚强的意志。
(5)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和社会的繁荣。
【思考探究】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作者:
年代:
西汉汉武帝时期
内容:
从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体裁:
①记录帝王将相历史活动肯定了他们的功绩,也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
②为下层人物写传记
“纪”指本纪,按年编写帝王的传记及国家大事;“传”是列传,以传记的方式记录各类人物。
2、历史巨著《史记》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史记·报任少卿书》
2历史巨著《史记》:
原名《太史公书》
全书52万多字
共130篇
体裁: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主要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12本纪
30世家
70列传
10表
8书
记述历代帝王的事迹。
记述诸侯王国的事迹。
记述重要人物的事迹。
记述春秋以来历代帝王和侯国的大事。
记述各种典章制度、天王历法、水利等。
01
史学价值
材料一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02
文学价值
材料二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
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史学: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文笔优美,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
补充
价值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问题探究:司马迁曾遭到关押,又受到酷刑,而他在命运的灾难面前却坚韧不拔地写出历史巨著。
三、历史巨著《史记》
人总会死,有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死得其所,有价值,
有人的死比羽毛还轻,无足重轻,没有意义。
问题思考(补充)
教育意义:
①面对艰难挫折,身心摧残,毫不畏惧的精神。
②为了理想和主义,坚忍不拔顽强意志。
司马迁与《史记》
1. 作者: ?。
2. 地位:是中国古代第一部 通史。
3. 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4. 价值: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学史上也有
重要地位。
司马迁
纪传体
学以致用
四、道教和佛教
(张角)奉事黄老道,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后汉书?皇甫嵩传》
道兴本土
《后汉书》载:建安二十二年,是岁大疫。
东汉末年,国家动荡
灾荒肆虐,人民苦难
太平道兴
五斗米道起
、、、、、、
四、道教和佛教
1.道教的兴起
1.道教的兴起
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
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入道或治病。
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1)兴起时间:
(2)背景:
(3)地位:
(4)主要派别:
东汉末年在我国民间兴起
青城山位于今天四川都江堰市,相传是道教的发源地,张陵在此讲道。
四、道教和佛教
1、道教为什么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2、道教为什么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扶持?
(1)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
(2)张角和张陵以治病的方式传道
主张修身养性,炼丹求仙,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
四川成都青城山
史书记载,张陵曾在四川大邑的鹄鸣山传教。后世民间传说变为成都附近的青城山是张陵修道传教的地方。
四、道教和佛教
相关史事
中国道教圣地
四川青城山
安徽齐云山
湖北武当山
江西龙虎山
宗教
(1)佛教的地位、创立时间、起源地、创始人和基本教义
2.佛教的传入
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断除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主张众生平等。
地位:
创立时间、起源地:
创始人:
基本教义: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天
竺
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东汉明帝时,在社会中传播开来
中国最早的佛寺
知识链接 佛教经书中的一些用语,逐渐融汇到汉语中。如包括般若、大千世界、菩提、心心相印、作业、真实、世界、自由、平等、慈悲、忏悔等等词语都是佛教用语。导致中国文字,出现大量的复合词。梁启超统计过,汉字中多达三万五千字,都是佛教传入的。
2、佛教
(2)传播
印度 中亚 西域 敦煌 云冈、龙门 朝鲜 日本
①张骞通西域以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②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读图,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佛教是如何在中国得以传播的。
学以致用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
(3)意义
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1)创立:产生于约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 ?。
(2)传播原因:佛教主张 ,迎合了贫苦民众
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
(3)传播过程: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东汉 ?
时,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4)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及建
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印度
众生平等
明帝
佛教:
学以致用
中国有四大佛教圣地,你去过几个?
峨眉山
普陀山
九华山
五台山
位列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
“东南第一山”之称
四大佛山之一,也是普贤菩萨的道场
宗教
完成下面表格,并思考道教和佛教广泛传播的原因?
教别
发源地
时间
信仰对象
宗教场所
教 义
道教
佛教
古代
印度
西汉
末年
佛
寺院
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主张众生平等
中国
东汉
神仙
道观
修身养性,炼制丹药
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佛教和道教的基本教义,给劳动人民的精神寄托,符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传播原因:
佛教的教义:今生能够忍受苦难,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道教的教义:通过修身养性,炼制丹药,可以实现长生不老。
原因:宗教可以麻痹人民的思想,有利于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
封建统治者提倡和扶持宗教的原因?(补充)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造纸术的发明
发明:西汉时期,人们懂得造纸的基本方法
改进: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
影响: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医学与数学的成就
医学:张仲景和华佗
数学:《九章算术》
作品: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的《史记》
道教和佛教
内容:从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司马迁与《史记》
体例: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道教:东汉时期兴起,太平道和五斗米道
佛教
创立: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宣扬众生平等
传入: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课堂小结
1.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是我国第一部
史书。
2. “道家”与“道教”是有区别的。“道家”是春秋战国时
期的一个思想流派,“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3. 佛教诞生于古代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