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课时
·
目 录
诗歌赏析
1
课文研究
2
拓展延伸
3
01
诗歌赏析
诗歌赏析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诗歌背景,学习了七律长征的首联、颔联,今天我们继续往下进行学习!
诗歌赏析
这两句诗概括了长征途中经历的两件大事,是什么
颈联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飞夺泸定桥
巧渡金沙江
诗歌赏析
诗歌赏析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
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认定红军的目的地a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诗歌赏析
。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不以为然。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不说,翻山越岭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
诗歌赏析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
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从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
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江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
1935年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1935年5月9日在树过了金沙江。
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红军早已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的走了,体现出了将士们的机智。
诗歌赏析
泸定桥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
诗歌赏析
飞夺
泸定桥
红四团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 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 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诗歌赏析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指大渡河。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诗歌赏析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诗句的意思是: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这两句诗概括了: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字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诗歌赏析
颈联:上承“万水”二字
对偶
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水/拍/云崖/暖,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诗歌赏析
“暖”字表现了什么?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金沙水拍云崖暖
“暖”字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
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诗歌赏析
“寒”字分别表现了什么?
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大渡桥横铁索寒
1.“寒”字用来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诗歌赏析
大渡桥横铁寒”
“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 战,飞夺泸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
“寒”字用来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诗歌赏析
赏析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颈联承接“万水”。
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
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
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诗歌赏析
赏析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喜:更加欣喜
三军:红一二四方面军,这里指全部红军部队。
尽开颜:全部笑逐颜开
诗歌赏析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承上启下
诗歌赏析
赏析
红一方面军
三军过后尽开颜
充分表达了毛同志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红二方面军
红三方面军
诗歌赏析
岷山:在四甘肃交界的地方。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爬雪山
红军翻过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
诗歌赏析
诗 意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令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诗歌赏析
赏 析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诗歌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译文
诗歌赏析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诗歌赏析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尾联
哪两句总领了全诗,它们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首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颈联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诗歌赏析
承上启下
体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02
课文研究
课文研究
长征胜利的意义
《七律·长征》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共产党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锤炼了党和红军的精华。
长征扩大了党的影响,一路上播下革命的火种。
课文研究
长征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以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党和红军在长征路上充分发扬不怕苦难、顽强拼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课文研究
什么是长征精神
不屈不挠
艰苦奋斗
无私奉献
勇于战斗
无坚不摧
百折不挠
自强不息
03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首联:总领全诗,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的喜悦。
本课是毛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二万五千里长征时的艰难历程,热情洋溢地赞颂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 文 小 结
拓展延伸
互动分析结构小结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 为代表。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的喜悦。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拓展延伸
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图画,你能一一概括吗?用动词加地名的方式概括。
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说说感受。
感悟远征难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拓展延伸
1935年10月
清平乐·六盘山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两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拓展延伸
作 业
1. 背诵、默写本诗
2. 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和毛同志的诗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