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7张PPT。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送 别 李叔同西 厢 记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贾仲明续编《录鬼簿》“六才子书”是由明末金圣叹所定的: 庄子所著《庄子》; 屈原所著《离骚》;
司马迁所著《史记》; 杜甫的《诗》(杜诗);
施耐俺所著的《水浒传》;王实甫所编的《西厢记》。 《西厢记》——第六才子书 金圣叹 《西厢记》杂剧演变
唐朝 元稹 《莺莺传》
金代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
元代 王实甫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只用一曲;套数,也叫套曲,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
元 曲元代的戏曲艺术称元杂剧。
1、结构特点: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是以一本四折一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或一场;“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元 杂 剧2、角色:
元杂剧的角色,可分为旦、末、净、丑、外、杂五大类,每大类下又分若干小类。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扮演女主角的叫正旦。一些次要的男女角色被称为外末、冲末、外旦等,反面的角色男的叫净或副净,女的叫搽旦。他们往往只起配角的作用,偶尔也唱一二支小令,从来不唱整套曲子。杂是指驾(帝王)、孤(官吏)、孛老(老翁)、卜儿(老妇)、倈儿(小孩)等角色。3、元杂剧剧本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又叫“科范”,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表情、舞蹈和武功。 如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如”内做风起科”)和演员所要做的动作、表情等(如 “调阵子科” 、“做惊科” )。白:又叫“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宾白既可以插在各支曲子之间,也可以插在一支曲子之中(称为“带白”)。它不仅用于叙事,还用作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望江亭》《拜月亭》
马致远:《汉宫秋》
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
郑光祖:《倩女离魂》《王粲登楼》... 元曲四大家的杂剧代表作 元杂剧四大悲剧和四大爱情剧元杂剧四大悲剧:
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剧情梗概佛殿相逢:唐贞元年间,“上朝取应”的洛阳才子张君瑞于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普救寺佛殿偶逢相国崔珏(已故)千金崔莺莺。莺莺“眼角儿留情”,“回顾觑”,张生“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遂借“塔院侧边西厢一间房”住下“温习经史”。 ???????????????????????????? ??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园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莺莺的才情进一步打动张生。 月夜听琴: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得崔莺莺,张生修书,召白马将军杜确解围。老夫人许亲复赖婚,要二人兄妹相称。张生深夜弹琴作歌,词衷意切,令莺莺“芳心自懂”情难禁。 红娘传书:张生托红娘传书,“相思恨转添,漫把瑶琴弄。乐事又逢春,芳心尔亦动。此情不可违,虚誉何须奉?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表达了亟盼与莺莺月下相会之意。莺莺复书:莺莺回信以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当晚,张生跳墙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假装生气,训斥张生莽撞,张生从此一病不起。 崔张成婚:张生染病,莺莺放心不下,托红娘问汤药,传情诗:“休将闲事苦萦怀,取决摧残天赋才。不意当时完妾命,岂防今日作君灾?仰图厚德难从礼,谨奉新诗可当媒。寄语高唐休咏赋,今宵端的云雨来。”是夜,莺莺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迈出决定性一步:与张生私下成婚。 长
亭
送
别悲欢聚散一杯酒,
南北东西万里程。 这件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使她只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她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谣说,张生已作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结为连理。 长亭送别 王实甫, 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十四种。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作者简介1、按照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可以把全文分为哪四个部分? 赴亭吟秋长亭饯别 临别叮嘱 惜别目送 “《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 深秋霜林图 黄叶衰草图 古道烟霭图 理清剧情结构第 二 课 时(情景交融)2、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试作赏析。凄切悲慨提示:
①离别之事
②暮秋之景借途中之景传伤感之情;
借席中之境传愁苦之情;
借别后之景传惆怅之情。 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二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端正好]:1、选取了哪些意象?整幅图画有什么特点?在整折戏中起什么作用? 云天,黄花(菊花),西风(秋风)、大雁、霜林。空间广阔、色彩斑斓。渲染出寥落萧瑟的悲秋气氛,衬托出了莺莺为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意境凄美。 2、“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一句中,你认为哪一个字用得最好?有什么艺术效果 ? 在离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别的血泪染红的。一个“染”字,不仅把外在的感受转化为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彩。 “醉”字,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3、第二部分的曲子,并未脱离长亭送别的具体情境,也仍旧体现了情景交融的特点。哪些曲词体现了这一特点?鉴赏《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把整个离宴用萧瑟的气氛笼罩起来,烘托了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使秋境与离情统一。
青山隔送行 疏林不做美 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烦恼 胸臆
愁 野云飞填逐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离 愁 渐 远 渐 无 穷。“无人语”与“听马嘶”两相映照,烘托出环境的苍凉凄冷和莺莺内心的痛苦无比。青山: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夕阳: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烟霞: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林》)第 三课 时(人物形象)3. 四幅画面,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那么崔莺莺有怎样复杂的心情 ?展现了她怎样的形象特征?请作简要分析。心情:缠绵不舍 痛苦忧愁 担忧牵挂
郁闷怨恨 无可奈何形象:重爱情,轻功名,反礼教;温柔贤惠。 [滚绣球]: 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这支曲子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借景抒情、对比、夸张;
难分难舍、郁闷怨恨 愁肠百转、无可奈何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柳丝 玉骢
疏林 斜晖
马儿 车儿
松了金钏 减了玉肌 直抒胸臆。 排比、反复和叠词形容词,结合日常口语、“儿”化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把莺莺离别前后柔肠百结的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凸现了女主人公哽咽泣诉、无限悲楚的形象。4.[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莺莺重爱情,轻功名。只有她是反对张生上京赴考的,但她无力留住张生,内心十分痛苦。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 ……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这些描写,使《西厢记》摆脱了表现才子佳人离愁别绪的老套,升华到否定世俗传统偏见的高度,对读书追求功名利禄那一套世俗观念做了一定程度的批判, 使艺术形象发出闪光的民主思想的火花。第三部分:临别叮嘱 1、崔莺莺最关心的是什么?最担心的是什么?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
2、这部分中用了哪几个典故?有何作用? 崔莺莺最关心的张生的安危, 最担心的是张生“停妻再娶妻” , “金榜无名誓不归”,表现了她对爱情的珍重.关心与担心 莺莺的倔强与叛逆的行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所以让人无限同情;她的倔强与叛逆让人无限佩服。 [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和性格? 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体贴入微,可见其温柔贤惠,缠绵深情。4、老夫人、张生二人对待科举功名的态度是否相同?从文中那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老夫人:重功名,轻爱情;贪图权势、封建势利。执意在“拷红”后第二日即打发张生上京赴考,“驳落呵休来见我”,“到京师休辱没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表现出一种毫无回旋余地的顽固立场。
张生:张生对爱情是执著专一的,但有时也有软弱的一面。他毫不顾虑自己的“白衣”地位,大胆追求自己钟爱的女人;长亭分别之际,他“蹙愁眉”“长吁气”“阁泪汪汪不敢垂”,根本不愿意离去,但为了婚姻,只得忍痛“伯劳东去燕西飞”。
原来就是一个打算上朝取应的举子,由于邂逅莺莺才滞留蒲东。可以说,在求取功名这一点上,他和老夫人是一致的。 鉴赏《小梁州》5、作者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了张生怎样的心情?作者用细腻传神之笔,抓住细节,从莺莺的眼睛里写出张生的痛苦难言的无奈之情。张生内心难受,但又要矜持,因为女婿的悲感之情是不能当着丈母娘的面过分流露的。他只能 “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这种细腻隐微的情绪和他的感情表达方式,是被离筵这个特定环境所决定的。5、还有哪些曲牌表现了这样煎熬痛苦的情感?明确:歌颂自由爱情,体现“愿善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题,强化了对封建礼教观念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叛逆。思考:《西厢记》的结局与唐代诗人元稹的《会真记》的结局是不一样的。
唐代元稹在他的《会真记》结尾写道,张生没有考中,名落孙山,他反省说莺莺是天生尤物,红颜祸水,是能让沾上她的人亡国亡身的灾祸。于是将她遗弃另娶。
王实甫在《西厢记》第五本中安排张生中状元回来迎娶莺莺的情节。
问:反映了王实甫怎样的创作意图和爱情观?总结课文一、写作特点(1)以景衬情
(2)运用典故,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
(3)细腻地描写了人物的心理
意象的精心选用
情景的密切交融
情态的传神描摹
典故的适当运用
修辞的广泛使用
诗词的巧妙化用
意美:性情美
情态美
意境美形美:整齐美
错落美
声韵美神美:神韵美
(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曲词警人余香满口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夸张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将来的酒和食……”——比喻 夸张?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比喻 夸张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夸张 用典?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比喻 对比 夸张 引用 “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苏轼《满庭芳》的原句。? ?“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未饮心如醉” “一春鱼燕无消息”来自秦观的《鹧鸪天》; “伯劳东去燕西飞”来自乐府诗《东飞伯劳歌》;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化用范仲淹《苏幕遮》“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用典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及她对爱情的珍重. 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的巨大深沉。总结: 明确: 最后两曲,透过人物的所见所感、所言所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苍茫而瑰丽的景象:青山起伏,疏林掩映,淡烟四起,暮霭沉沉,夕阳西下,古道荒凉,禾黍离离,秋风习习,马鸣凄凄一人伫立,怅然远眺…… 与[端正好]照应,但比[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更加萧瑟凄凉。表现出莺莺痴立目送,但欲见不能又不忍离去的惆怅眷恋之情。 《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红楼梦——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后人评价《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
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
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