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24年北京市高考语文真题分类卷--专题七 名著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24年北京市高考语文真题分类卷--专题七 名著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1 15:1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2024年北京市高考真题分类
名著阅读(北京卷2015-2024真题)
1.(2023北京)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
  贾母听了,笑道:“猴儿,把你乖的!拿着官中的钱你做人。”说的大家笑了。凤姐也忙笑道:“这不相干。这个小东道我还孝敬的起。”便回头吩咐妇人,“说给厨房里,只管好生添补着做了,在我的帐上来领银子。”妇人答应着去了。
  宝钗一旁笑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贾母听说,便答道:“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
(1)贾母和薛宝钗用“乖”“巧”评价王熙凤。请结合书中其他情节,谈谈你对王熙凤“乖”“巧”的理解。(5分)
                              
                              

(2)薛宝钗的话体现了她怎样的性格,又反映了贾母怎样的人物特点 请结合书中其他情节,分别予以解说。(5分)
                              
                              
2.(2023北京)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
  ②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史记·孔子世家》)
  ④先生(王阳明)曰:“为学大病在好名。……‘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①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②之意。”(《传习录》)
[注] ①去声:第四声。②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语出《孟子》。情,实情。
  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今人杨伯峻的解读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④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解读,与杨伯峻有所不同。
(1)说明杨、王两种解读对“称”的读音和词义的理解有何不同。(2分)
                              
                              
(2)用自己的话写出王阳明对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解读的大意。(2分)
                              
                              
(3)在杨、王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 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6分)
                              
                              
                              
                              
3.(2022北京)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甲戌本第一回开头,作者自道书名说:
(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1)除了《红楼梦》外,这里还提到了小说另外四个书名。请从中任选三个,解释这些书名和作品内容有何关联。
                              
                              
                              
                              
(2)小说第五回中,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听到的仙乐套曲就叫《红楼梦》。今天的通行本也多以《红楼梦》为书名。结合作品内容,谈谈《红楼梦》作为书名的合理性。
                              
                              
                              
                              
4.(2021北京)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注】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
【注】言:德。
孔子为什么把学习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请从“六言六蔽”中任选两个,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
                              
                              
                              
                              
5.(2021北京)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去世前向王熙凤托梦,说道:
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1)这里说的“非常喜事”在小说中指什么 (2分)
                              
                              
(2)画线的部分与小说后续情节有何关系 请结合原著,举例说明。(4分)
                              
                              
                              
                              
6.(2020北京,17,5分)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红楼梦》第五回中晴雯的判词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请从判词的画线部分选择三处,各举出原著中的一个具体情节加以印证。
                              
                              
                              
                              
7.(2020北京,12,6分)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 何其多能也 ”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子罕》)
(1)请解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2分)
                              
                              
(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4分)
                              
                              
                              
                              
8.(2019北京,12,7分)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注] ①处:处在、居处。②造次:仓促之间。
(1)“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 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2)“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9.(2018北京分)《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①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 ①斯:就。②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10.(2015北京)《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①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分)
②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分)
                              
                              
                              
                              
名著阅读(北京卷2015-2024真题)
1.(2023北京)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
  贾母听了,笑道:“猴儿,把你乖的!拿着官中的钱你做人。”说的大家笑了。凤姐也忙笑道:“这不相干。这个小东道我还孝敬的起。”便回头吩咐妇人,“说给厨房里,只管好生添补着做了,在我的帐上来领银子。”妇人答应着去了。
  宝钗一旁笑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贾母听说,便答道:“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
(1)贾母和薛宝钗用“乖”“巧”评价王熙凤。请结合书中其他情节,谈谈你对王熙凤“乖”“巧”的理解。(5分)
                              
                              

(2)薛宝钗的话体现了她怎样的性格,又反映了贾母怎样的人物特点 请结合书中其他情节,分别予以解说。(5分)
                              
                              
答案 
(1)王熙凤的“乖”“巧”指的是她能说会道,精明能干,八面玲珑,善于笼络人心。例如王熙凤初次见到林黛玉时,携着黛玉的手,上下打量了一番,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然后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言语中既赞美了黛玉的美貌,又夸赞了在座的迎春姐妹,抬举了她们嫡亲的身份,还奉承了贾母,充分表现了王熙凤的伶牙俐齿、八面玲珑、善于笼络人心。(5分)
(2)①薛宝钗的话体现了她善于逢迎、圆滑世故的性格。例如,贾母要为薛宝钗作将笄之年的生日,问她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宝钗深知年老的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向日素喜者说了出来。②反映了贾母精明能干,在家族中拥有至高地位的人物特点。例如,书中写贾母在处理大观园婆子聚赌事件时,处理方法老练:一是烧毁骰子牌;二是所有钱入官分散与众人;三是为首者每人打四十大板,从者每人打二十大板;四是为首者撵出,不许再入;五是革去从者三月月钱,并将其拨入圊厕行内。众人心里皆叹服。贾母的处理方式充分体现了她作为封建大家长的精明果决。(每点3分,答全得满分)

2.(2023北京)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
  ②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史记·孔子世家》)
  ④先生(王阳明)曰:“为学大病在好名。……‘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①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②之意。”(《传习录》)
[注] ①去声:第四声。②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语出《孟子》。情,实情。
  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今人杨伯峻的解读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④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解读,与杨伯峻有所不同。
(1)说明杨、王两种解读对“称”的读音和词义的理解有何不同。(2分)
                              
                              
(2)用自己的话写出王阳明对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解读的大意。(2分)
                              
                              
(3)在杨、王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 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6分)
                              
                              
                              
                              
答案 
(1)杨伯峻认为:称:读chēng,称述、称道。
王阳明认为:称:读chèn,适合、符合
(2)王阳明认为君子担心自己死后,德行配不上自己的名声(名不副实,徒有其名)。
(3)示例:赞同杨伯峻的观点:
依据孔子“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可知,孔子在这里担忧的也是自己的名声不能被称道,自己的主张就不能实行于当世,也就不能让后世了解自己。这比较符合孔子对“道”的推行。
3.(2022北京)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甲戌本第一回开头,作者自道书名说:
(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1)除了《红楼梦》外,这里还提到了小说另外四个书名。请从中任选三个,解释这些书名和作品内容有何关联。
                              
                              
                              
                              
(2)小说第五回中,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听到的仙乐套曲就叫《红楼梦》。今天的通行本也多以《红楼梦》为书名。结合作品内容,谈谈《红楼梦》作为书名的合理性。
                              
                              
                              
                              
答案
(1)以《石头记》为名,是因为全书写了石头记录的自己红尘历劫的故事。
以《情僧录》为名,是由于书中人物因情而参透世相,有助人解脱苦恼之意。
以《风月宝鉴》为名,因其是小说中出现的道具,有规劝人去淫向善之意。
以《金陵十二钗》为名,因“十二钗”是小说主要人物,凸显“为闺阁立传”之意。
(2)①“红楼”既可以象征富贵官宦之家,又可以象征闺阁。
②“梦”象征了作家人生如梦的幻灭感。
③书名中的温柔富贵与梦幻泡影,是对全书贵族家庭之衰亡与红颜薄命之悲剧的整体概括。
4.(2021北京)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注】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
【注】言:德。
孔子为什么把学习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请从“六言六蔽”中任选两个,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
                              
                              
                              
                              
答案
①通过学习可以加强或提升道德修养,如果不学习就会产生各种弊病。
②“好仁”二句:追求仁德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憨傻易欺。
“好知”二句:喜好聪慧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放荡无守。
“好信”二句:讲求诚信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带来伤害。
“好直”二句:讲求直率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尖刻伤人。
“好勇”二句:追求勇敢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好斗作乱。
“好刚”二句:喜好刚强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答出其中的两个即可)
5.(2021北京)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去世前向王熙凤托梦,说道:
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1)这里说的“非常喜事”在小说中指什么 (2分)
                              
                              
(2)画线的部分与小说后续情节有何关系 请结合原著,举例说明。(4分)
                              
                              
                              
                              
答案 
(1)元妃省亲(贾元春才选凤藻宫)(2分)
(2)是小说后续情节发展的暗示,暗示了青春少女的红颜薄命以及封建家族走向崩溃的悲剧。例如小说写林黛玉泪尽而亡、贾府最后被抄家等。(答出关系3分,举例1分)
6.(2020北京,17,5分)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红楼梦》第五回中晴雯的判词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请从判词的画线部分选择三处,各举出原著中的一个具体情节加以印证。
                              
                              
                              
                              
答案 
(示例)①心比天高:晴雯撕扇/晴雯笑骂秋纹。
②灵巧:晴雯病补雀金裘。
③毁谤生:王善保家的毁谤晴雯,王夫人下令抄检大观园。
④多情公子空牵念:晴雯死后宝玉写《芙蓉女儿诔》。
7.(2020北京,12,6分)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 何其多能也 ”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子罕》)
(1)请解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2分)
                              
                              
(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4分)
                              
                              
                              
                              
答案 
(1)“生而知之者”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天生就聪明智慧的人);“不知而作之者”是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不知其然而盲目创作的人)。
(2)途径:学习研究古代文化;增广见闻,择善而从;注重实践,掌握多种技艺。
启示:(示例)学习研究古代文化,比如阅读典籍研究古代历史,“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了解古代的政治制度、风俗文化等。古代文化优秀的部分,可以对今天的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等提供参考。
8.(2019北京,12,7分)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注] ①处:处在、居处。②造次:仓促之间。
(1)“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 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2)“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答案 
(1)“其道”指仁或仁道。全段表达了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离开仁的思想。
(2)根据第一种解读,句意为:不是通过仁道脱离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根据第二种解读,句意为:因行仁道而陷入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
9.(2018北京分)《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①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 ①斯:就。②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答案 
三次回答:①孔子告诉子路不应听到某种道理就立刻去实行它,要先听听父兄的意见。
②孔子告诉冉有可以听到某种道理就去实行它。
③孔子认为冉有容易退缩,所以鼓励他进取;认为子路勇于作为,胆子太大,所以要他谨慎些。
思想:此则短文生动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教育思想。
10.(2015北京)《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①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分)
②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分)
                              
                              
                              
                              
答案 
(1)曾皙 孔子 曾皙 孔子
(2)①不同之处:(3分)
要点一:第一种解读认为在对话中,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三次发问,孔子三次作答。
要点二: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谈拢。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想从政(有出世倾向),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哂之”,就应该也对求和赤“哂之”,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第一种解读没有体现上述内容。
②看法及理由:(2分)
示例一:赞同第一种解读。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是否谦虚,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赤和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皙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示例二: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对话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解读文气更顺。
(

1
页 共
42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