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案(记忆清单+分层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案(记忆清单+分层训练)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7.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1 11:3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1.原因:
①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②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③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
2.实行时间:1921年开始实行,实施者是:列宁
2.主要内容:
项目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
农业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商业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工业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特点: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存)
4.影响: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成立:
①成立时间:1922年 ②国家名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建立者是:列宁
三、苏联的工业化:
1.背景: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
2.发展政策转变: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实质上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3.政策名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4.过程及成果:①1928—1937年,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
②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
5.评价: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原因:1927年到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2.开始时间:20世纪30年代。
3.目的:为了适应工业化的需要。4.内容:实行集体农庄。
5.影响: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②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四、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新宪法的作用:宣告苏联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
3.评价:
积极:
①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工业强国;
②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
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④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⑤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国家机构内部腐败滋生,形成了严重的个人崇拜。
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随社会的变化进行调整,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4.启示:①国家发展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要遵守客观经济规律③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④农轻重比例要协调发展⑤要重视民生问题⑥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如表是1928﹣1937年苏联经济发展数据。它表明苏联这一时期(  )
类别 农业产值增长率 轻工业产值增长率 重工业产值增长率
1937年比1928年 8.1% 210% 550%
A.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B.稳步推进了新经济政策
C.苏联模式的弊端完全暴露
D.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2.1920年苏俄粮食产量只及一战前的一半,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8%,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经济形势严峻。工人中出现悲观失望情绪,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农民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不断发生。为此,苏俄政府实施了(  )
A.农业集体化
B.一五计划
C.新经济政策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2023 红桥区模拟)抓住关键词是把握历史事件的重要方法。与“1921年”“苏维埃俄国”“列宁”“粮食税”“实行自由贸易”“巩固工农联盟”几个关键词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斯大林体制的确立
C.马歇尔计划的颁布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41921年5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第八条决议规定:“通过粮食税和商品交换,至少取得四亿普特粮食作为恢复大工业和实现电气化计划的基础。”这一规定(  )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新模式
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5.列宁指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苏俄(联)的下列举措最能体现上述主张的是(  )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6.纪录片《大国崛起》中说:“俄罗斯(指苏联)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十年以后,到1941年时,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这主要是因为(  )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先后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D.美苏冷战对峙
7.假如你于1930年踏上了苏联的国土,你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
A.攻占冬宫,士兵欢庆
B.五年计划推行,苏联工业捷报传
C.列宁逝世,举国哀悼
D.新宪法正式颁布,民众议论纷纷
8.针对如图图片中反映的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图一中出现低谷时期主要是因为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图一1921年﹣1925年是新经济政策实行的结果
C.图二反映出苏联模式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图二反映了斯大林探索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
9.20世纪30年代,苏联积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斯大林提出“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这一思想极大地促进了苏联高等教育的发展。这表明苏联(  )
A.力图掌控民众思想动向
B.扫除文盲提升国民素质
C.教育配合工业建设需要
D.应对美苏军备竞赛挑战
10.苏联散文集《莫斯科:时空变化的万花筒》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莫斯科的独特面貌。在其第1章《贸易之复兴﹣﹣1922年初的莫斯科》中提到:“11月末《消息报》上第一次出现了广告。如今,所有的报纸和贸易指南上广告已是琳琅满目。”这一描述(  )
A.反映十月革命推动经济发展
B.折射出新经济政策激发生机
C.真实呈现斯大林模式的成效
D.说明广告不断推动经济发展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一系列战时的经济措施在战后没有得到调整,苏俄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陷入停滞。农民不堪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有意缩减生产;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播种面积只及1913年的86%,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人民生活困苦,连最起码的生活物品都非常缺乏。列宁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问题,及时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世界通史》
材料二:1927年12月,苏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示,要求大大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但是刚决定跃进就遇到了巨大障碍。1928年初,国家收购上来的粮食只有513万吨,……国家面临缺粮的威胁,更无法高速发展工业。于是斯大林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强行收购粮食,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式在具体实践中展现了其高效性,这也是其获得民众拥护的重要因素之一。
——摘编自《强国之鉴》
(1)材料一表明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为实现工业化采取的重大措施。
(3)上述材料和问题说明在该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苏联两个五年计划,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故A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开始于1921年,排除B;题干表格说明苏联这一时期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不能表明苏联模式的弊端完全暴露,排除C;题干表格说明苏联这一时期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不能表明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苏联两个五年计划,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表格说明苏联这一时期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2.【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属理解层面的要求,准确记忆基础知识并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根据材料“1920年苏联粮食产量只及一战前的一半,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8%,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经济形势严峻。”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后,在苏维埃俄国内忧外患、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苏俄政府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引起农民为代表的广大老百姓极其不满。列宁经过充分考虑,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从而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C项符合题意。农业集体化、一五计划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都与斯大林有关,排除ABD项。
故选:C。
【点评】记忆列宁和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及影响,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3.【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了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春,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用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故与“1921年”“苏维埃俄国”“列宁”“粮食税”“实行自由贸易”“巩固工农联盟”几个关键词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新经济政策,A符合题意;20世纪30年代,在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苏联确立了斯大林体制,排除B;1947年的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实施的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时间不符,也不符合题意,排除C;1921年春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它取代的就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新经济政策。
4.【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相关知识的掌握。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解答】据题干“通过粮食税和商品交换,至少取得四亿普特粮食作为恢复大工业和实现电气化计划的基础。”可知,这一规定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到1925年底,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相关知识的掌握。建议学生重点识记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5.【答案】B
【分析】本题只有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为了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恢复和发展经济,1921年春,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该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B项正确;题干措施废除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A项;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都在斯大林时期,排除C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6.【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苏联两个五年计划,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十月革命的胜利是1917年,与题干1929年生产不出一架飞机的时间不符,排除。
B.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时间是1921年,与题干1929年生产不出一架飞机的时间不符,排除。
C.根据材料“俄罗斯(指苏联)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十年以后,到1941年时,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结合所学可知,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力加强,符合题意。
D.美苏冷战开始的时间是1947年,排除。
故选:C。
【点评】记忆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实施的背景、时间、成就等,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7.【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苏联第一五年计划。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苏联实行第一五年计划,到1932年结束,题干中1930年苏联正处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B项正确;1917年十月革命攻占冬宫,时间不符,排除A项;1924年列宁逝世,排除C项;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掌握苏联一五计划的时间、内容和影响。
8.【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图表的解读。
【解答】观察图表并结合所学知,图一中出现低谷时期主要是因为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图一1921年﹣1925年是新经济政策实行的结果,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取代了余粮收集制;图二反映了斯大林探索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苏联的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C项苏联模式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在图表中没有体现。
故选:C。
【点评】注意对图表的分析与解读,掌握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的相关知识。
9.【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苏联的工业建设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苏联面临着对落后的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大规模地技术改造的任务。但是,在当时许多从事经济工作的领导和党员群众低估改造时期技术的作用,鄙薄技术。针对这种情况,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提出技术决定一切,号召党员和干部认真学习和掌握科学技术,进行工业化建设。由此可知,题干表明这一时期苏联的教育是配合工业化建设的需要,C项正确;题干中的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精英人才而实施的教育,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而非掌控民众思想动向或扫除文盲,排除AB项;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展开了军备竞赛,与题干“20世纪30年代”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苏联的工业建设的成就及其原因等知识。
10.【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要求学生结合新经济政策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时间“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内容“报纸和贸易指南上广告已是琳琅满目”可以看出新经济政策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经济政策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1.【答案】(1)主要背景:一战使得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陷入停滞;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生产力下降;工业生产值下降。
(2)重大措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强行收购粮食,实行农业集体化。
(3)重要因素:政治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两个五年计划、苏联模式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一“苏俄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陷入停滞”可得出实施新政之前,俄国因一战导致了国内严重的社会矛盾,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一“农民不堪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有意缩减生产”可得出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导致了生产力的下降;根据材料一“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可得出工业产值急剧下降。
(2)根据材料二“苏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示”可得出斯大林为实现工业化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材料二“强行收购粮食,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可得出斯大林面临缺粮的威胁,采取了强行收购粮食,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方式来保证工业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一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材料二斯大林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可知,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因素是国家的政治政策。
故答案为:
(1)主要背景:一战使得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陷入停滞;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生产力下降;工业生产值下降。
(2)重大措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强行收购粮食,实行农业集体化。
(3)重要因素:政治政策。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两个五年计划、苏联模式等相关史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