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https://book.21cnjy.com/store/155797.shtml
农历九月,中秋节过后,有一个关于老人的节日,你知道是哪个吗
重阳节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
重阳
(登高、饮酒、赏菊)
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诗人王维因登高而引发出深沉的乡思,写得诚挚感人。
而有一位诗人,重阳节这一天行军他乡,他想起的是开在战火纷飞的故园里的菊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伟大的诗人和他的诗作《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素养目标
能理解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https://www.21cnjy.com/
题目 作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行营,军营。
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故乡。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世称岑嘉州。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
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诗文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qiǎng
bàng
cén shēn
诗文翻译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人来送酒助兴。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勉强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旁边
译文:(我)在远方怜惜故乡长安的菊花,(这时它们)应在战场旁边盛开。
全文翻译:
1.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
2.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3.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的九月菊花,
4.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https://book.21cnjy.com/store/155765.shtml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赏析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赏析:第一句中“登高”二字紧扣题中“九日”。一个“强”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苦境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https://www.21cnjy.com/authors/home/index uid=16312775&type=2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赏析: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表明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这两句是想象之景,展示了一幅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残垣断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故园菊”代指故园长安,寄托着诗人的惜花和思乡之情,更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课堂总结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和对和平的渴望。
课后练习
1.理解性默写。
(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诗人借对菊的怜惜,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寄托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重阳节登高却无人送酒,表现诗人在战乱中的凄苦境况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夜上受降城闻笛
素养目标
01
02
03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https://www.21cnjy.com/
题目 作者
夜上受降城闻笛
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měnɡ)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代表作有《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李益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读诗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lè
lú
xiáng
诗文翻译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烽火台名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笛,惹得征人们一夜都在望乡。
芦笛
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全文翻译
1.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2.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3.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4.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赏析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赏析:第一、二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烽火台前大漠如雪,受降城外月色如霜,营造了一种荒凉、凄冷的氛围,展现了边塞生活的凄苦,为下文表现征人思乡设定了情境,也渲染了诗人愁惨凄凉的心境,表达了诗人身处边塞的孤独之感。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赏析:第三句写登楼所闻之笛声,芦笛声凄凉幽怨,陡然唤醒了“征人” 的思乡情绪,自然引出第四句的抒情。“一夜”写出了征人望乡时间之长,“尽”表现了这种思乡之情不局限于一人,而是所有的“征人”,充分表现了“征人”的思乡之切。
课堂总结
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的凄冷和戍边将士“闻笛”时“尽望乡”的举动,表达了诗人和将士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课后练习
1.理解性默写。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描写登城远望景色,营造了一种荒凉、凄冷的氛围,展现了边塞生活的凄苦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拓展延伸
受降城位于秦汉长城以北,是汉朝时因榆将军公孙敖为接受匈奴贵族投降而建造的,是历史上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受降城。
据说在公元前105年的时候,匈奴的首领乌维死了,他的儿子即位,因为年纪小,就号称是“儿单于”。这个儿单于残暴异常,弄得天怒人怨,结果第二年冬天天降大雪,好多牲畜都被冻死了,匈奴人饥寒交迫,人心惶惶,都认为是儿单于得罪了老天爷。
这个时候匈奴的一个左大都尉就想:“真是天赐良机啊,大汉朝早就对匈奴虎视眈眈,匈奴人又不满儿单于,只要我这样这样这样,这个单于的位子它不就是我的了吗?哈哈哈”
于是他就给大汉朝说:“我想杀了儿单于,投降汉朝,但汉地遥远,请派兵来迎接,一旦兵至,我就动手把儿单于杀了。”
汉武帝知道后大喜过望:“快快快,因榆将军公孙敖何在,着你立即领兵前往,修筑城池,屯兵等待时机,迎接左大都尉,进攻匈奴,哈哈,朕要开疆扩土,收了这个作乱多年的匈奴。”
公孙敖便立刻率兵前往塞外,很快就修好了城池,汉武帝又当机立断,派遣赵破奴率骑兵两万余,出朔方,西北急行两千余里,去接应左大都尉。结果左大都尉投降汉朝的计策被儿单于知道了,等赵破奴的骑兵到了,却早就被准备好的匈奴兵打了个伏击,最后竟然被俘虏了。
但这座刚刚修建的城池,后来却为汉朝成功抵御匈奴提供了很多便利,因为它最初的使命就是接受匈奴投降,所以就被命名为受降城。
积累拓展
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是不同的诗人因为他们不同的人生境遇赋予了月亮不同的情感,并借它传情达意。月在诗人眼中,心里,笔下活跃起来,流动起来,寄托着各种各样的感情。
寄托于月亮的感情主要有:
1.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2.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3.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旷达的情怀。
4.以月蕴含时空的永恒。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2.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