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陈情表李 密关于表:
“表”,即“奏表”,又称“表文”,是臣子给君王的上书用来陈述衷情。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苏轼《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祭十二郎文》,唐代韩愈作品,文章的十二郎是指韩愈的侄子韩老成,十二郎与韩愈两人自幼相守,由长嫂郑氏抚养成人,共历患难,因此感情特别深厚。但是长大之后,韩愈本人在外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韩老成的英年早逝让韩愈悲从中来,写下此文。陈情表陈述、禀报隐情、苦衷奏章禀告自己苦衷的奏章题 解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清句读,
读出感情。孤苦伶仃: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孤苦:没有依 靠,生活困苦。伶仃:孤独。形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茕茕:孤独无靠的样子。立:孤单单地呆着。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十分孤单。形:身体。吊:慰问。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衰老临近残废或事物腐朽即将灭亡。薄:迫近。气息微弱,形容快要断气的样子。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文中成语:指天和地。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实所共鉴,有渝此盟,神明殛之皇天后土:形容寿命已经不长,即将死亡。人命:寿命。危:危险。浅:不久,时间短。人命危浅:早晨不能考虑晚上会怎样,情势危急,随时都可能发生变故。朝不虑夕: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结草衔环:再读课文 1.是谁陈情?? 李密(224-287),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2.向谁陈情???????????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安的什么心,连过路的人都知道。泛指人的阴谋显露无遗,尽人皆知。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权倾朝野,其党羽曾刺死魏帝曹髦。其子司马炎后来篡魏自立。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愿乞终养,不能就职)? 4.如何陈情??
??融理于情,融情于事,
朴素细腻,曲折委婉?。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具体研读研习第一部分作用:总摄作用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研习第二部分 明确: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像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不去应征。 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晓之以理”——“喻之以孝道之大义” 研习第三部分 明确: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研习第四部分1.本段中哪句话是本文主旨??
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愿乞终养”?“尽节”“报养”——忠孝两全?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3.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合作探究:
每个段落的情和理线索。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亲情恩情恩情 孝情忠情 私情夙遭闵凶→未尝废离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孝后尽忠 。以孝治天下→不矜名节 →更相为命 优礼有加→进退两难 李密在陈请“愿乞终养(祖母)” 这个要求时,遇到了什么困难? 忠孝两难 :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要尽孝)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要尽忠) 赏析文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孝情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忠情揭示矛盾孝治理病笃情分析矛盾 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孝与忠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解决矛盾尽忠长尽孝短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品读鉴赏: 本文简洁生动、真挚朴实。写自己的遭遇和对祖母的孝心,如倾吐肺腑,没有一点藻饰、做作或夸张,于朴实中见至真、至美、至善。语言艺术 把你认为精彩或感人的语句来读出来,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句式,用词,修辞手法)?好在哪(表情达意效果)? 1、四字骈句:“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 成立……”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2、对偶句※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2、对偶句※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外对举,都强调一个“无”字,把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前后对举,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臣”与“祖母”对举,突出一个“无”字,强调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现实。 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 强烈,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
※ “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3.比喻句:
※ “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形象生动。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思考研究 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回答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思考研究回答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可以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陈以往之情陈现今之情陈日后之情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愿乞终养,死当结草进退狼狈,不能废远李密简洁朴实陈情表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