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0-11 10:49:25

文档简介

泉州科技中学2023--2024学年
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二年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我国3名航天员顺利送入距离地表约400km的中国空间站。2022年4月16日,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符合航天员驻留期间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大小变化的是( )
A. B.
C. D.
2. 驻留期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塔与广州市区广州塔两地每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 )
A. 先变大后变小 B. 先变小后变大 C. 持续不断变大 D. 始终保持不变
【答案】1. A 2. D
【解析】
1题详解】
空间站绕地球在绕转,则地球与空间站构成一个天体系统,该天体系统绕太阳旋转,这样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大小变化也就是地球绕日公转角速度大小变化,在航天员驻留期间,地球绕日公转经过了近日点,近日点公转角速度较快,所以在10月16日到1月初,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在变快,1月初到4月16日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在变慢。故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选A。
【2题详解】
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值,在航天员驻留期间,两地始终都位于太阳直射点的以北,则两地与太阳直射点的距离变化始终一致,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始终一致,保持不变,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始终为两地纬度之差。故选D。
【点睛】1月初地球公转至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下图为某地地质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图中岩浆岩( )
①沿断层F侵入②切穿背斜轴部③切穿向斜轴部④早于寒武纪形成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4. 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
A. 褶皱隆升—固结成岩—断层错位 B. 固结成岩—断层错位—褶皱隆升
C. 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 D. 褶皱隆升—断层错位—固结成岩
【答案】3. A 4. C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岩浆岩位于断层F中,说明岩浆沿断层F侵入,形成岩浆岩,①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岩层两翼新中间老,为背斜,岩浆岩切穿背斜轴部,②正确,③错误;岩浆岩将寒武纪岩层切断,说明岩浆岩形成晚于寒武纪,④错误。所以选A。
【4题详解】
该地先是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各种岩石,然后水平岩层受到挤压,弯曲变形,在进一步受到挤压作用的情况下,岩层断裂形成断层,发生岩浆活动,所以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原始水平岩层原理:原始的沉积均为水平或近于水平岩层。岩层叠置原理:下老上新。切割律又称穿插关系,就侵入岩与围岩的关系来说,总是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年代老,这就是切割律。
石棉主要形成于原有岩石与侵入岩的接触带。下图为南部非洲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
5. 与丙地相比,形成甲地风化壳的( )
A. 物理风化作用较弱 B. 风力沉积作用较弱
C. 生物风化作用较弱 D. 流水侵蚀作用较强
6. 形成乙地石棉矿的地质作用是( )
A. 变质作用 B. 风化作用 C. 沉积作用 D. 喷出作用
【答案】5. C 6. A
【解析】
【分析】
【5题详解】
由图及图例可知,甲地位于沙漠地区,降水量小于丙地,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较强,A错误。甲为沙漠地区,风力沉积作用强,B错误。甲地因降水少生物量小,因此生物风化作用较弱,C正确。甲地流水侵蚀作用弱,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由材料“石棉主要形成于原有岩石与侵入岩的接触带”可知,侵入岩为岩浆活动的结果,与岩浆接触带的岩石会因高温高压发生变质作用,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土壤的形成与岩石的形成,题目简单。
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 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
A. 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 B. 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
C 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 D. 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
【答案】7. D 8. C
【解析】
【7题详解】
读图可知,断层①将灰岩④断开,故灰岩④先形成,断层①后形成;断层①形成后,地表面被侵蚀,形成侵蚀面,之后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砂砾石层②;最后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③。所以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④,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题详解】
读图可知,砂砾石层的下界存在侵蚀面,可知该面形成的时期遭受侵蚀,BD错误。侵蚀面相对平坦而广阔,说明地壳运动相对稳定,A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喷出岩形成的年代晚于其穿透的岩层;沉积岩一般是底层形成的年代早,上层形成的年代晚。
土耳其高原的卡帕多奇亚拥有世界上梦幻般的地质景观“蘑菇石”(如下图)。蘑菇石顶部岩石呈灰黑色,含有气孔,底部的岩石呈灰白色,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底部岩石按成因划分属( )
A. 喷出岩 B. 侵入岩 C. 沉积岩 D. 变质岩
10. 该景观的形成过程为( )
A. 沉积—火山喷发—风化侵蚀 B. 火山喷发—地壳抬升—沉积
C. 地壳抬升—沉积—火山喷发 D. 地壳抬升—火山喷发—风化侵蚀
【答案】9. C 10. A
【解析】
【9题详解】
由材料“底部的岩石呈灰白色,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可知,蘑菇石底部的岩石具有层理结构,属于沉积岩具备的特点,C正确;喷出岩、侵入岩、变质岩均没有层理结构,AB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蘑菇石下部有沉积岩,表明这里曾发生沉积作用;蘑菇石顶部岩石呈灰黑色,含有气孔,是喷出型岩浆岩,说明曾出现火山喷发;喷出岩覆盖在沉积岩之上,说明火山喷发在沉积之后。综合上述分析可知,该地先经过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之后火山喷发,在沉积岩之上形成喷出岩,之后地壳抬升,岩层出露,接受外力风化侵蚀,形成该景观,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岩石主要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岩浆岩由岩浆侵入或喷出后冷却凝固形成,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侵入岩一般位于岩石圈内部,喷出岩接近地表;沉积岩一般位于地势低洼,具有稳定沉积环境的区域;变质岩一般位于地壳内部。
自然界中,相邻河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会有一个河系发展成为主河系。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下列乙图是甲图中方框处的分水岭变化图,该处分水岭从Ⅰ经Ⅱ演化到Ⅲ,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河流袭夺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甲图中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 )
A. a B. b C. c D. d
12. 乙图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风化作用 B. 风力侵蚀 C. 流水侵蚀 D. 流水沉积
【答案】11. A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读图,由乙图判断,东边河流地势低,西边地势高。河流袭夺会导致地势高处的河道水流流入地势低处,地势高处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所以流量减少的是a河段,A正确;b、d不受影响,c流量增大,BCD错误。所以选A。
【12题详解】
乙图展示的是河流袭夺现象,是流水侵蚀下切,将另一河道中的水夺走的现象。所以,乙图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河流袭夺后,夺水的河流为袭夺河,被夺水的河流为被夺河。被夺河的上游因发生袭夺,会在原沟谷的基础上发生侵蚀形成反坡,在反坡上会发育形成反流河,即改向河(它可以反映河流发生袭夺时间的长短);被夺河的下游因上游被截,称断头河。由于水量减少,断头河水流与原来形成的谷地规模很不相称。并且,由于源头被截,水量减少,断头河流速变缓,河流袭夺河流袭夺搬运能力降低,泥沙大量堆积,堵塞水流,往往形成一些小的沼泽或湖泊。改向河与袭夺河间,河流出现近于垂直的不自然转弯,这里的河湾称袭夺湾。袭夺河的河床位置较被夺河为低,袭夺后在袭夺弯附近的流水常有明显的落差,此段流水称为跌水。跌水随时间推移会不断向被夺河上游后退,并下切河床形成河流阶地或谷中谷地形。断头河与改向河之间,由从前的河谷变成了分水高地,保留有原来被袭夺河的冲积物和谷地形态,地面开阔,称为风口。
下图为2019年12月某时刻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此时刻甲、乙、丙、丁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 )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14. 此时刻可能出现雨雪天气的是( )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答案】13. A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图中,甲地是甲、乙、丙、丁四地中等压线最密集的,因此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最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甲地受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A错误。此时是12月份,是冬季,乙地位于冷锋锋后,是冷锋的主要降水区,可能存在降雪,B正确。丙丁均受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不会有降雪,C、D错误。故选B。
下图为非洲西部局部大气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中( )
A. 甲风带的风向有明显季节变化 B. 乙气流受动力因素影响而上升
C. 丙风向形成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D. 丁风带为大陆西岸带来充足水汽
16. 图示季节,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
A. 北半球昼短夜长 B. 黄河中游含沙量明显增加
C. 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切断 D. 地中海沿岸地区温和多雨
【答案】15. C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甲为东北信风,风向稳定,没有季节变化,A项错误;乙位于赤道低压带附近,受热力因素影响气流上升,B项错误;丙为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西南风,C项正确;丁为东南信风,从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在大陆西岸为离岸风,水汽含量少,D项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此时气压带风带北移,为北半球夏季。北半球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A项错误;夏季黄河流域降水较多,河水流量大,中游黄土高原流水侵蚀作用明显,河流含沙量明显增加,B项正确;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陆地冷高压切断是在北半球冬季,C项错误;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指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地球自转的影响,全球形成了有规律分布的大气环流,各纬度地带分布着不同的环流形势,即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之下。
图为世界部分地区三圈环流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气流的运动方向。完成下面小题。
17. 受①、②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及其景观特征( )
A. 热带草原气候,喀斯特地貌分布广 B. 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流量较大
C. 热带沙漠气候,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D. 地中海气候,植被多常绿硬叶林
18. 图示季节( )
A. 东亚地区盛行东南风 B. 亚洲高压势力最强
C.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D. 非洲草原草木葱绿
【答案】17. D 18. A
【解析】
【17题详解】
依据图示及所学知识,①位于30°N附近,是副热带高气压带;②位于30°N~60°N之间,是盛行西风带。受①、②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为地中海气候,自然景观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8题详解】
图中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为7月份,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夏季东亚盛行东南季风,A正确;北半球夏季亚洲形成亚洲低压,排除B;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先向北移动再向南移动,排除C;北半球草原草木葱绿,南半球草原草木枯黄,排除D。故选A。
【点睛】低纬环流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高空气压较高,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北纬30度时便堆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又因为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在地表,副热带高压地区的气压较高,因此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在极地地区,由于气温低,气流收缩下沉,气压高,气流向赤道方向流动。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60度附近相遇,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此地区气流被迫抬升,因此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抬升后,在高空分流,向副热带以及极地流动,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下图中XY线为地球自转线速度等值线,PQ为锋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图中PQ锋面所在半球位置及其锋面性质是( )
A. 南半球冷锋 B. 北半球冷锋 C. 南半球暖锋 D. 北半球暖锋
20. 图中所示( )
A. b地此时吹西南风 B. a地受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C. b地区将迎来持续性降水天气 D. PQ锋面将向南移动
【答案】19. D 20. A
【解析】
【分析】
【19题详解】
根据图中地球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可知,山脉的等值线向北凸出,根据“高高低低”原则,山脉的自转线速度高于同纬度的平原区,故推出该地位于北半球;PQ锋面位于气旋的东侧,故应该为暖锋。D正确,故选D。
【20题详解】
根据上题可知,PQ为暖锋,暖锋降水在锋前,而b地位于锋后,故C错;a地受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故B错;b地位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右偏,根据指向标可知,为西南风,故A对;根据指向标可知,PQ锋面将向北移动,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自转线速度等值线的凸向确定南北半球,根据“高高低低“原则可以等值线向北凸。为北半球。再根据锋面气旋可以知道位于东侧的是暖锋。
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仅有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 坡度和缓 B. 岩石裸露 C. 河流、沟谷众多 D. 降水集中
22. 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地势起伏相对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3.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拔较高 B. 土层浅薄 C. 光照不足 D. 水源缺乏
【答案】21. C 22. B 23. B
【解析】
【21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贺兰山东坡主要为中高山,所以坡度陡,A项错误;岩石裸露与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无关,B项错误;河流、沟谷众多,形成的洪积扇数量就多,进而连接成片,C项正确;降水集中并不能使洪积扇集中成片,D项错误。所以选C。
【22题详解】
据图可知,甲地地形以低山为主,因而水流较慢,挟带泥沙能力较弱,砾石较少,②正确;甲地低山区域较多,河流相对其他地区较长,较大的砾石等颗粒物在上游先沉积下来,也会造成甲处砾石较少,③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判断甲处的降水多少和风化物的粒径大小,①④错误。所以选B。
【23题详解】
洪积扇自山口到边缘,颗粒越来越小,厚度也越来越薄。根据材料,东南部的洪积扇堆积物以砾石为主,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砾石较多不适合作为土壤耕种,洪积扇的边缘土层很薄,所以耕地少,B项正确;南部洪积扇海拔与其他地区大致相同,A项错误;南部纬度稍低,光照较足,C项错误;洪积扇分布区都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D项错误。所以选B。
【点睛】洪积扇指暂时性或季节性河流出山口后变为多河床辫流形成的一种扇状堆积地形。主要发育在干旱或半干旱山区,往往是由多次洪积过程形成。由于洪水大小不同,洪积作用规模也有差别,洪积扇顶部物质一般粗大,是潜水补给带,越向边缘越细,是潜水溢出带,溢出地表形成泉水或沼泽,甚至使地表呈现盐渍化。形成洪积扇的暂时性河流到山前多呈散流而消失,因此洪积扇是这类河流的末端沉积。
对日影和太阳高度变化的观测可以判断地理位置、地方时等要素。左图为甲地某日日出至日落期间标杆的日影变化示意图,当日影朝正北方向时,标杆长度与其日影长度相等。右图为乙地同一日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示意图。图中时间均为北京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观测当日( )
A. 甲地昼长夜短 B. 乙地昼短夜长
C. 甲地昼长大于乙地 D. 甲乙两地昼夜等长
25. 甲地位于乙地( )
A. 东南 B. 西南 C. 东北 D. 西北
【答案】24. D 25. A
【解析】
【24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地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昼夜平分;甲地正午日影朝北,说明太阳直射点没有直射甲地。据此可知,该日为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甲乙两地昼夜等长。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5题详解】
根据上题可知,此日为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方时6时日出,18时日落。甲地北京时间5:40日影朝正西,正值日出,因此可推知甲地位于125°E;乙地日影朝正北方向时为正午12:00,对应北京时间12:20,可知乙地位于115°E,因此甲地位于乙地偏东方。甲乙两地该日正午日影均朝北,说明两地位于北半球。甲地当日影朝正北方向时,标杆长度与其日影长度相等,说明其正午太阳高度为45°,而乙地正午太阳高度为30°,小于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因此甲地纬度更低,位于乙地偏南方。综上所述,甲地位于乙地的东南方。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二、综合题
2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距今8.0~3.3百万年期间,鄂尔多斯地块构造稳定,地表起伏小,晋陕黄河在此基础上发育了宽广的河谷,东西向宽度超过7千米;约3.3百万年以来,随着鄂尔多斯地块缓慢抬升,以及汾渭地堑的多次强烈下陷,晋陕黄河形成宽谷镶嵌深邃峡谷的格局,且谷深南北差异较大。距今25万年时,浑河是晋陕黄河上游的干流,后来汊河口以北支流贯通了河套古湖。因流程差异,浑河逐渐演变为晋陕黄河的支流,下图为晋陕黄河地貌示意图。
(1)分析早期晋陕黄河河谷较宽的地质地貌条件。
(2)比较晋陕黄河南段与北段河谷的深度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说明浑河由晋陕黄河上游干流演变为其支流的过程。
【答案】(1)早期鄂尔多斯地块构造稳定,持续时间长,地块内地形较平坦开阔,晋陕黄河流速缓慢,以侧蚀作用为主,使河道不断拓宽。
(2)南段河谷深度大于北段。原因:与北段相比,南段临近鄂尔多斯地块与汾渭地堑交界,河流落差更大,下切更强;南段附近的汾渭地堑出现多次下陷,导致河流下切次数更多而进一步加深河谷;沿途支流汇入,使南段河流水量较大,流水侵蚀作用更强。
(3)汊河口以北支流溯源侵蚀,切穿与河套古湖的分水岭,后古湖湖水下泄形成河道,使晋陕黄河往西(北)方向延长,东部的浑河因长度较短而演变为其支流。
【解析】
【分析】本题以黄河流域部分河段地质作用及河流变化为材料设计试题,涉及外力作用、河谷差异及干支流变化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素养。
【小问1详解】
据材料“距今8.0~3.3百万年期间,鄂尔多斯地块构造稳定,地表起伏小”可知,早期鄂尔多斯地块构造稳定,且长时间基本不发生变化,地块内地形较平坦开阔,受此影响晋陕黄河流速缓慢,导致河流外力作用以侧蚀作用为主,使河道不断拓宽,形成宽广的河谷。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南段临近鄂尔多斯地块与汾渭地堑交界,地势起伏更大,河流落差更大,下蚀更强;由材料“约3.3百万年以来,随着鄂尔多斯地块缓慢抬升,以及汾渭地堑的多次强烈下陷,晋陕黄河形成宽谷镶嵌深邃峡谷的格局,且谷深南北差异较大”可知,南段附近的汾渭地堑出现多次下陷,导致河流下切次数更多而进一步加深河谷;同时沿途多条支流汇入,使南段河流水量更大,河流流速加快,流水侵蚀作用变强,导致南段河谷深度大于北段。
【小问3详解】
据材料“距今25万年时,浑河是晋陕黄河上游的干流,后来汊河口以北支流贯通了河套古湖,因流程差异,浑河逐渐演变为晋陕黄河的支流”可知,之前浑河为干流,补给黄河水,现在变为了支流。因晋陕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侵蚀冲刷现象严重,汊河口以北支流在溯源侵蚀的作用下,向西北不断延伸,切穿与河套古湖的分水岭,连接了河套古湖区域,古湖湖水下泄形成河道,在一定程度上汊河口以北支流长度更长,成为黄河干流,由于存在流程差异,浑河则逐渐演变为晋陕黄河的支流。
2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热带辐合带(赤道低压带)季节性迁移会带来风向季节变化,气候学上依据降水的节性来确定季风这。即以夏季(雨季)与冬季(千季)降水量之差大于200毫米,且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率超过40%的地区作为季风区。新生代以来澳大利亚板块向北漂移了约20°,其北部逐渐进入了热带幅合带的影响范围,与亚欧大陆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上新世时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流通性受到限制,促成了澳大利亚北部季风的形成。下图示意当前澳大利亚位置及1月和7月热带辐合带位置。
(1)分析澳大利亚北部季风区复季降水形成的主要原因。
(2)说明新生代上新世时期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流通性受限制的原因。
(3)仅考虑澳大利亚板块持续向北向赤道漂移,推测澳大利亚干旱区和北部季风区的变化。
【答案】27. 夏季热带辐合带南移,影响该区域,盛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东北信风南移偏转成西北风,从海洋带来较多的水汽,在西北地区形成降水;印度尼尼西亚贯穿流增温增湿。
28. 澳大利亚板块不断向北漂移,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的水道变窄,南赤道暖流沿印度尼西亚岛屿间的通道流动受阻。
29. 干旱区范围减小;季风区范围扩大。
【解析】
【分析】本题以热带辐合带位置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地理环境整体性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气压带、风带夏季向南移动,冬季向北移动,夏季热带辐合带南移,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该区域,根据热力环流原理,低气压带控制的区域盛行上升气流,在气流上升过程中,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不断降低,水汽遇冷凝结,容易形成降水;由于夏季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到达南半球后向左偏转成西北风,根据地图,西北风从海洋上带来了较多的水汽,在西北地区形成降水。
【小问2详解】
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使海水在赤道西太平洋聚积,根据材料,新生代以来澳大利亚板块向北漂移了约20°,北部与亚欧大陆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使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的水道变窄,限制了海水沿印度尼西亚岛屿间的通道流动。
【小问3详解】
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区域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澳大利亚板块持续向北向赤道漂移,使澳大利亚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区域减少,干旱范围减小;澳大利亚板块持续向北向赤道漂移,使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的区域增大,夏季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的区域盛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夏季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到达南半球后向左偏转成西北风,西北风从海洋上带来了较多的水汽,降水较多,冬季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由东南信风带控制,东南风没有带来水汽,降水较少,故季风范围扩大。
2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雾是发生在海洋上、岸滨地区或岛屿上空低层大气的一种凝结现象,大量水滴或冰晶悬浮于大气边界层中。海上大气逆温层是海雾形成、维持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近海地区常出现以平流冷却雾为主的海雾,其中黄海是海雾发生最为频繁的海区。黄海海雾在每年3月开始逐渐增多,4~7月是频发月份,8月之后海雾明显减少。下图为黄海一次较浓重海雾形成时的天气状况围,西太平洋水汽输入,为此次海雾生成提供了条件。
(1)指出该海区海雾发生的自然条件。
(2)比较在海雾形成时气一海温度差异,并简述其在海雾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此次甲海域发生较浓重海雾天气,描述甲海域海雾的形成过程。
(4)分析每年8月之后黄海海雾明显减少的原因。
【答案】(1)充足暖湿气流;低温冷凝作用;低层大气逆温层。
(2)差异:海温低于气温。作用:海温低于气温,为低层大气降温;海温低于气温,利于逆温形成。
(3)受高压影响,较低纬度的暖湿空气平流到甲海域;暖湿空气平流到冷海面之上,出现下冷上热的逆温层;受冷海面降温作用,水汽凝结易形成海雾。
(4)8月以后,偏南风势力减弱,水汽输送明显减少;黄海偏北风势力增强,海气界面不稳定;由于海水储热多,降温慢,海水温度高于气温,逆温不易形成。
【解析】
【分析】本题以海雾为材料,涉及海雾形成的原因,考查学生从材料提取信息、综合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海雾是发生在海洋上、岸滨地区或岛屿上空低层大气的一种凝结现象,大量水滴或冰晶悬浮于大气边界层中。海雾的形成需要有低温冷凝作用;海上大气逆温层是海雾形成、维持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海雾的形成需要有低层大气逆温层;暖湿空气水平流经寒冷地表陆地或海面时,因暖湿空气受冷的地表影响,底层空气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离地表远降温少,这样就在近地面层形成逆温,逆温的形成需要有充足的暖湿气流。
【小问2详解】
海雾形成时,暖湿空气水平流经寒冷地表陆地或海面时,因暖湿空气受冷的地表影响,底层空气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离地表远降温少,这样就在近地面层形成逆温,故海温低于气温。
【小问3详解】
结合图示,甲处受高压影响,甲处的风向多为东南-南风,偏南风带来低纬大量的暖湿气流,平流到冷海面之上时底层空气与冷海面进行热量交换,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离地表远降温少出现下冷上热的逆温层;由于冷海面降温作用,低层大气的水汽凝结悬浮于大气边界层中,形成海雾。
【小问4详解】
每年8月之后黄海海域海雾日数急剧减少,主要是由于8月以后,因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减弱并向东南方向回撤,偏南风势力也随之减弱,黄海偏北风势力增强,水汽输送明显减少。8月之后,大气温度下降,但由于海水储热多,降温慢,海水温度高于气温,海气界面不稳定,对流发展强烈,不易形成逆温,因此,8月之后海雾减少,雾季终止。泉州科技中学2023--2024学年
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二年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我国3名航天员顺利送入距离地表约400km的中国空间站。2022年4月16日,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符合航天员驻留期间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大小变化的是( )
A B.
C. D.
2. 驻留期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塔与广州市区广州塔两地每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 )
A. 先变大后变小 B. 先变小后变大 C. 持续不断变大 D. 始终保持不变
下图为某地地质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图中岩浆岩( )
①沿断层F侵入②切穿背斜轴部③切穿向斜轴部④早于寒武纪形成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4. 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
A. 褶皱隆升—固结成岩—断层错位 B. 固结成岩—断层错位—褶皱隆升
C. 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 D. 褶皱隆升—断层错位—固结成岩
石棉主要形成于原有岩石与侵入岩的接触带。下图为南部非洲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
5. 与丙地相比,形成甲地风化壳的( )
A. 物理风化作用较弱 B. 风力沉积作用较弱
C. 生物风化作用较弱 D. 流水侵蚀作用较强
6. 形成乙地石棉矿的地质作用是( )
A. 变质作用 B. 风化作用 C. 沉积作用 D. 喷出作用
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 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
A. 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 B. 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
C. 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 D. 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
土耳其高原的卡帕多奇亚拥有世界上梦幻般的地质景观“蘑菇石”(如下图)。蘑菇石顶部岩石呈灰黑色,含有气孔,底部的岩石呈灰白色,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底部岩石按成因划分属( )
A. 喷出岩 B. 侵入岩 C. 沉积岩 D. 变质岩
10. 该景观的形成过程为( )
A. 沉积—火山喷发—风化侵蚀 B. 火山喷发—地壳抬升—沉积
C. 地壳抬升—沉积—火山喷发 D. 地壳抬升—火山喷发—风化侵蚀
自然界中,相邻河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会有一个河系发展成为主河系。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下列乙图是甲图中方框处的分水岭变化图,该处分水岭从Ⅰ经Ⅱ演化到Ⅲ,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河流袭夺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甲图中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 )
A. a B. b C. c D. d
12. 乙图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风化作用 B. 风力侵蚀 C. 流水侵蚀 D. 流水沉积
下图为2019年12月某时刻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此时刻甲、乙、丙、丁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 )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14. 此时刻可能出现雨雪天气的是( )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下图为非洲西部局部大气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中( )
A. 甲风带的风向有明显季节变化 B. 乙气流受动力因素影响而上升
C. 丙风向形成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D. 丁风带为大陆西岸带来充足水汽
16. 图示季节,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
A. 北半球昼短夜长 B. 黄河中游含沙量明显增加
C. 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切断 D. 地中海沿岸地区温和多雨
图为世界部分地区三圈环流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气流的运动方向。完成下面小题。
17. 受①、②交替控制形成气候及其景观特征( )
A. 热带草原气候,喀斯特地貌分布广 B. 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流量较大
C 热带沙漠气候,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D. 地中海气候,植被多常绿硬叶林
18. 图示季节( )
A. 东亚地区盛行东南风 B. 亚洲高压势力最强
C.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D. 非洲草原草木葱绿
下图中XY线为地球自转线速度等值线,PQ为锋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图中PQ锋面所在半球位置及其锋面性质是( )
A. 南半球冷锋 B. 北半球冷锋 C. 南半球暖锋 D. 北半球暖锋
20. 图中所示( )
A. b地此时吹西南风 B. a地受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C. b地区将迎来持续性降水天气 D. PQ锋面将向南移动
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仅有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 坡度和缓 B. 岩石裸露 C. 河流、沟谷众多 D. 降水集中
22. 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地势起伏相对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3.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拔较高 B. 土层浅薄 C. 光照不足 D. 水源缺乏
对日影和太阳高度变化的观测可以判断地理位置、地方时等要素。左图为甲地某日日出至日落期间标杆的日影变化示意图,当日影朝正北方向时,标杆长度与其日影长度相等。右图为乙地同一日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示意图。图中时间均为北京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观测当日( )
A. 甲地昼长夜短 B. 乙地昼短夜长
C. 甲地昼长大于乙地 D. 甲乙两地昼夜等长
25. 甲地位于乙地( )
A. 东南 B. 西南 C. 东北 D. 西北
二、综合题
2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距今8.0~3.3百万年期间,鄂尔多斯地块构造稳定,地表起伏小,晋陕黄河在此基础上发育了宽广的河谷,东西向宽度超过7千米;约3.3百万年以来,随着鄂尔多斯地块缓慢抬升,以及汾渭地堑的多次强烈下陷,晋陕黄河形成宽谷镶嵌深邃峡谷的格局,且谷深南北差异较大。距今25万年时,浑河是晋陕黄河上游的干流,后来汊河口以北支流贯通了河套古湖。因流程差异,浑河逐渐演变为晋陕黄河的支流,下图为晋陕黄河地貌示意图。
(1)分析早期晋陕黄河河谷较宽的地质地貌条件。
(2)比较晋陕黄河南段与北段河谷的深度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说明浑河由晋陕黄河上游干流演变为其支流的过程。
2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热带辐合带(赤道低压带)季节性迁移会带来风向季节变化,气候学上依据降水的节性来确定季风这。即以夏季(雨季)与冬季(千季)降水量之差大于200毫米,且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率超过40%的地区作为季风区。新生代以来澳大利亚板块向北漂移了约20°,其北部逐渐进入了热带幅合带的影响范围,与亚欧大陆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上新世时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流通性受到限制,促成了澳大利亚北部季风的形成。下图示意当前澳大利亚位置及1月和7月热带辐合带位置。
(1)分析澳大利亚北部季风区复季降水形成的主要原因。
(2)说明新生代上新世时期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流通性受限制的原因。
(3)仅考虑澳大利亚板块持续向北向赤道漂移,推测澳大利亚干旱区和北部季风区的变化。
2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雾是发生在海洋上、岸滨地区或岛屿上空低层大气的一种凝结现象,大量水滴或冰晶悬浮于大气边界层中。海上大气逆温层是海雾形成、维持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近海地区常出现以平流冷却雾为主的海雾,其中黄海是海雾发生最为频繁的海区。黄海海雾在每年3月开始逐渐增多,4~7月是频发月份,8月之后海雾明显减少。下图为黄海一次较浓重海雾形成时的天气状况围,西太平洋水汽输入,为此次海雾生成提供了条件。
(1)指出该海区海雾发生的自然条件。
(2)比较在海雾形成时气一海温度差异,并简述其在海雾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此次甲海域发生较浓重海雾天气,描述甲海域海雾的形成过程。
(4)分析每年8月之后黄海海雾明显减少的原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