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同步训练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单题(本大题共29小题,共58分)
1.水淹时,玉米根细胞由于较长时间进行无氧呼吸导致能量供应不足,使液泡膜上的H+转运减缓,引起细胞质基质内H+积累,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也使细胞质基质pH降低。pH降低至一定程度会引起细胞酸中毒。细胞可通过将无氧呼吸过程中的丙酮酸产乳酸途径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延缓细胞酸中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玉米根细胞液泡内pH高于细胞质基质
B.检测到水淹的玉米根有CO2的产生不能判断是否有酒精生成
C.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释放的ATP增多以缓解能量供应不足
D.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消耗的[H]增多以缓解酸中毒
2.下列有关生物学原理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同一块地里轮流种植不同作物可提高产量,这与不同作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选择性吸收有关
B.脂肪比糖类的碳氢比例高,而油料作物种子富含脂肪,因此油料作物种子要进行深层播种
C.合理密植不仅可以使植物更充分利用光能,而且可以保持空气流通,适当提高CO 浓度以提高光合效率
D.适当松土不仅可以促进植物根系的有氧呼吸,而且可促进土壤中好氧微生物对土壤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但松土过度不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
3.高温是制约世界粮食安全的因素之一,高温往往使植物叶片变黄、变褐。研究发现平均气温每升高1℃,水稻、小麦等作物减产约3%~8%。关于高温下作物减产的原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呼吸作用变强,消耗大量养分
B.光合作用强度减弱,有机物合成减少
C.蒸腾作用增强,植物易失水发生萎蔫
D.叶绿素降解,光反应生成的NADH和ATP减少
4.为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可利用酵母菌、葡萄糖溶液等材料进行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酵母菌用量和葡萄糖溶液浓度是本实验的自变量
B.酵母菌可利用的氧气量是本实验的无关变量
C.可选用酒精和CO2生成量作为因变量的检测指标
D.不同方式的细胞呼吸消耗等量葡萄糖所释放的能量相等
5.下列关于最终产物为乳酸的无氧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第一阶段葡萄糖中的能量可全部储存或转移到丙酮酸、ATP和NADH中
B.第二阶段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被NADH还原,该过程中没有ATP合成
C.同一植物体内不同部位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可能不同
D.产乳酸型无氧呼吸的强度受葡萄糖浓度、温度、氧气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6.如图表示人体肌肉细胞内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的过程,其中X表示一种呼吸产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无氧条件下,图中的X可表示乳酸或酒精
B.若X表示水,则其产生的场所为线粒体基质
C.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一般与图中a代表的反应相联系
D.该细胞内能共同发生图中a过程和b过程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
7.把马铃薯块茎依次放在空气、N2和空气中各储藏一周。在实验室中测定CO2的释放量,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下列关于马铃薯块茎细胞呼吸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
A.第一周马铃薯块茎细胞在空气中进行了有氧呼吸
B.第二周葡萄糖分子中的大部分能量存留在酒精中
C.第三周马铃薯块茎细胞的有氧呼吸先增强后减弱
D.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的同时生成ATP
8.《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利用荫坑贮存葡萄的方法:“极熟时,全房折取,于屋下作荫坑,坑内近地,凿壁为孔,插枝于孔中,还筑孔使坚,屋子置土覆之,经冬不异也”。目前我国果蔬主产区普遍使用大型封闭式气调冷藏库(充入氮气替换部分空气),延长了果蔬的保鲜时间。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荫坑和气调冷藏库环境减缓了果蔬中营养成分的分解
B.用两种方法贮存果疏时,线粒体内进行的有氧呼吸三个阶段都受抑制
C.果蔬的细胞呼吸将细胞内蛋白质、糖类和脂质的代谢联系起来
D.当果蔬通过无氧呼吸消耗有机物,有机物中的大部分能量未被释放
9.如图表示需氧细菌呼吸作用的过程,其中①和②代表有关生理过程,A代表有关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和2的场所分别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①和②释放的能量主要储存在ATP中
C.A代表丙酮酸,①产生还原型辅酶Ⅰ的量少于②
D.若为该细菌提供18O2,可检测到放射性的H218O和C18O2的产生
10.下列关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梨汁中加入斐林试剂后,在水浴加热的过程中液体由白色变成砖红色
B.选用新鲜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制片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方向
C.应待酵母菌培养液中的葡萄糖耗尽后再对其滤液进行酒精的鉴定
D.色素带在滤纸条上扩散距离越远,说明该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越低
11.某超市有一批酸奶因存放过期出现胀袋现象,分析胀袋原因主要是产生了二氧化碳,检测发现酸奶中含有乳酸菌、酵母菌等。通常情况下,产生二氧化碳的菌种及主要场所是( )
A.乳酸菌 细胞质基质 B.乳酸菌 线粒体基质
C.酵母菌 细胞质基质 D.酵母菌 线粒体基质
12.生物学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常用红霉素等抗生素治疗支原体肺炎,原理是破坏细胞壁以抑制其生长繁殖
B.“轮作”利用了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从而减缓土壤肥力下降
C.过保质期的酸奶常出现涨袋现象是由于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的气体造成的
D.作物种植提倡使用农家肥是因为其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和利用,减少生产成本和污染
13.图甲为实验测得的小麦、大豆、花生干种子中三类有机物的含量比例,图乙为花生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糖类和脂肪含量的变化曲线,图丙为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CO2释放速率和O2吸收速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
A.图甲中同等质量的干种子中,所含N最多的是大豆
B.三种种子萌发时有机物的种类和含量均减少
C.图乙中花生种子萌发时,脂肪转变为可溶性糖,说明可溶性糖是种子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D.图丙12 h~24 h期间种子主要进行无氧呼吸,且在无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均释放少量能量以合成ATP
14.食品保存有干制、腌制、低温保存和高温处理等多种方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干制降低食品的含水量,使微生物不易生长和繁殖,食品保存时间延长
B.腌制通过添加食盐、糖等制造高渗环境,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C.低温保存可抑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温度越低对食品保存越有利
D.高温处理可杀死食品中绝大部分微生物,并可破坏食品中的酶类
15.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并在实践中应用。生产和生活中常采取的一些措施如下。
①低温储存,即果实、蔬菜等收获后在低温条件下存放
②春化处理,即对某些作物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进行适度低温处理
③风干储藏,即小麦、玉米等种子收获后经适当风干处理后储藏
④光周期处理,即在作物生长的某一时期控制每天光照和黑暗的相对时长
⑤合理密植,即栽种作物时做到密度适当,行距、株距合理
⑥间作种植,即同一生长期内,在同一块土地上隔行种植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
关于这些措施,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措施②④分别反映了低温和昼夜长短与作物开花的关系
B.措施③⑤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有机物的消耗
C.措施②⑤⑥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
D.措施①③④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作物或种子的呼吸作用强度
16.快速分裂的癌细胞内会积累较高浓度的乳酸。研究发现,乳酸与锌离子结合可以抑制蛋白甲的活性,甲活性下降导致蛋白乙的SUMO化修饰加强,进而加快有丝分裂后期的进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乳酸可以促进DNA的复制
B.较高浓度乳酸可以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
C.癌细胞通过无氧呼吸在线粒体中产生大量乳酸
D.敲除蛋白甲基因可升高细胞内蛋白乙的SUMO化水平
17.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18.下图表示苹果果实在一段时间内,随着环境中O2浓度的提高,其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的曲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当O2浓度为b时,果实不进行无氧呼吸
B.当O2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释放的CO2量相等
C.当O2浓度为a时,不利于果实储存
D.保存干种子的条件是无氧、零下低温、干燥
19.细胞呼吸的基本过程如图所示,①~④为相关反应过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需要氧气参加的只有②
B.运动员马拉松长跑所需的ATP主要来自③
C.透气性的创可贴,可抑制伤口处的厌氧型微生物的生长
D.缺氧条件下水稻根细胞通过④产生乙醇,乙醇过多导致烂根
20.细胞内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 )
A.在线粒体内进行 B.必须在有O2条件下进行
C.不产生CO2 D.反应速度不受温度影响
21.酵母菌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如图是向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中通入不同浓度的O2后,CO2的产生量和O2的消耗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判断,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曲线Ⅰ、Ⅱ分别表示CO2产生量和O2消耗量
B.O2浓度为b时,约有2/3的葡萄糖用于酵母菌的酒精发酵
C.O2浓度为d时,细胞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内膜上被消耗
D.O2浓度为c时,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22.枝江酒采用传统的“人工踩曲”培养而成的酒曲发酵而成,酿制过程中先产生水后产生酒,体现了酵母菌兼性厌氧的呼吸方式,即两种类型的细胞呼吸。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氧呼吸有热能的释放,无氧呼吸没有热能的释放
B.有氧呼吸必须在O2存在下进行,无氧呼吸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能进行
C.有氧呼吸场所在线粒体,无氧呼吸场所在细胞质基质
D.有氧呼吸产生的[H]与O2结合,无氧呼吸产生的[H]与酒精结合
23.某生物兴趣小组向酵母菌培养液中通入不同浓度的O2后,CO2的产生量与O2的消耗量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假设酵母菌的呼吸底物为葡萄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O2浓度为a时,呼吸底物(葡萄糖)中的能量大多以热能形式散失
B.O2浓度为b时,酵母菌产生的CO2来自线粒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
C.O2浓度为c时,约有3/5的葡萄糖用于酵母菌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
D.若实验中的酵母菌更换为乳酸菌,则曲线Ⅰ、Ⅱ趋势均不发生改变
24.滑雪是一项动感强烈、富于刺激的体育运动。某滑雪爱好者者参与一段时间集训后,成绩显著提高,而体重和滑雪时单位时间的摄氧量均无明显变化。检测集训前后受训者完成滑雪动作后血浆中乳酸浓度,结果如图。与集训前相比,滑雪过程中受训者在单位时间内( )
A.无氧呼吸增强 B.消耗的ATP不变
C.骨骼肌中每克葡萄糖产生的ATP增多 D.所消耗的ATP中来自有氧呼吸的增多
25.在甲发酵罐中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消耗了5mol的葡萄糖,在乙发酵罐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消耗了20mol的葡萄糖,在它们体内所形成的ATP以及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比例是( )
A.4:1和3:1 B.4:1和3:4 C.3:1和4:3 D.3:1和3:1
26.细胞内葡萄糖分解代谢过程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酵母菌的细胞溶胶中能进行过程①和②
B.过程③释放的能量形成少量ATP
C.剧烈运动时人体细胞产生CO2的过程有②和④
D.乳酸菌细胞内,过程①为过程③提供还原剂
27.甲、乙两图分别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CO2释放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甲氧浓度为a时该植物细胞生成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B.图甲氧浓度为b时的情况对应图乙中的CD段
C.在图甲4种氧浓度中,c对应的氧浓度是最适合贮藏植物器官的
D.图甲中氧浓度为d时没有酒精产生
28.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者进行的场所、过程等均存在差异。图示甲,乙为场所,①②③为甲场所发生的某些过程,A、B、C为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C是CO2,B是H2O,线粒体既消耗水也产生水
B.过程①②③发生于细胞质基质中,均需要酶的催化
C.乙为线粒体,A为丙酮酸,葡萄糖也可在线粒体中分解成丙酮酸
D.有氧呼吸过程中NADH可作为还原剂参与第三阶段H2O的生成
29.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运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给稻田定期排水可避免无氧呼吸产物积累对水稻根细胞的伤害
B.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及时去掉衰老变黄的叶片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C.农业生产中增施有机肥的措施可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D.温室种植农作物时,为促进光合作用,白天要适时通风,以保证CO2供应
二、解答题(本大题每空1分,共42分)
30. 气孔是由植物叶片表皮上成对的保卫细胞(内含叶绿体)围成的孔隙,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和控制蒸腾作用的结构。图1为调节气孔开启的“无机盐离子吸收学说”示意图,图2为脱落酸(ABA)调节气孔关闭的原理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保卫细胞与其周围生活的液体环境可构成渗透系统,其中 相当于半透膜。
(2)保卫细胞中,可产生ATP的细胞器有 。H+-ATPase是一种位于膜上的载体蛋白,图1中体现其作用有 。H+的跨膜运输可激活K+通道蛋白,细胞以 的方式增加K+的吸收量,导致细胞内部的K+浓度升高,胞内渗透压增大,引起保卫细胞吸水,最终导致气孔开启。图1说明,细胞膜除具有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外,还具有 (答出两点)功能
(3)结合“无机盐离子吸收学说”,分析图2,简述ABA对气孔关闭的调节机制: 。
31.图1表示细胞呼吸中发生的相关生理过程,M、P表示物质,Ⅰ~Ⅴ表示过程。图2为测定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图3表示人体运动强度与血液中乳酸含量和氧气消耗速率的关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1)图1中,催化过程Ⅱ的酶存在于细胞的 ,物质M表示 。能产生ATP的过程有 (填罗马数字)。
(2)(2)一段时间后,图2所示实验装置中墨滴右移,则酵母菌细胞中可能发生图1中的 (填罗马数字)过程。
(3)(3)运动强度为c时,人体内CO2产生场所是 。此时,细胞呼吸中葡萄糖中化学能的去向有 。
3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资料1:酵母菌是单细胞真核生物,将其置于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酵母菌会发生质壁分离。
资料2:制作馒头时,通常需要把面粉、温水和酵母菌按比例混合揉成面团。面团需“醒”上一段时间,才能制作出松软的馒头。若面团发酵时间过长,会产生淡淡的酒味。1897年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发现,利用无细胞的酵母汁也能产生乙醇。
(1)根据资料,下列推理肯定 不合理 的是( )
A.酵母菌可能具备大液泡
B.适当提高温度可缩短“醒”面的时间
C.“醒”面过程中酵母菌厌氧呼吸产生水,会使面团变软
D.酵母菌和酵母汁中均有对乙醇发酵起作用的物质
(2)利用无细胞的酵母汁能产生乙醇。要获得该酵母汁,需要将酵母菌破碎,应将其( )
A.置于蒸馏水中 B.用纤维素酶水解 C.置于稀盐酸中 D.冷冻研磨
(3)下列“检测酵母汁中有无活细胞”的方法中, 错误 的是( )
A.在葡萄糖溶液加入待检测酵母汁,检测有无气泡产生
B.待检测酵母汁中加入不能进入活细胞的色素,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C.在培养液中加入待检测酵母汁,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酵母细胞有无增加
D.在固体培养基上涂布待检测酵母汁,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有无酵母菌生长
33.近日“支原体肺炎”登上热搜!其病原体是一种称为肺炎支原体的无壁原核生物。易在人群密集、密闭、通风不良的环境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感染者主要出现发热、咳嗽、咽红、流涕、打喷嚏等感冒症状,病情严重时可能会引起肺炎,甚至有一些还出现了“白肺”。阅读上述材料,完成小面小题。
(1)肺炎支原体既不属于细菌,也不属于病毒,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目前发现的自然界中能独立存在的最小微生物,其遗传物质是( )
A.脱氧核糖核酸 B.核糖核酸 C.蛋白质 D.核苷酸
(2)下列关于肺炎支原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肺炎支原体含有核糖体、核仁等结构
B.膜蛋白在肺炎支原体的核糖体合成,在内质网加工
C.青霉素可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形成,可以治疗支原体肺炎
D.肺炎支原体的核酸中含尿嘧啶
(3)“白肺”是指在 X 光检查下肺部呈现大片白色显影。出现“白肺”一般意味着肺部有严重感染,症状一旦出现,患者可能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白肺” 患者肺部细胞只进行厌氧呼吸,从而导致呼吸衰竭
B.与正常人相比,“白肺”患者O2消耗量与CO2产生量的比值小于1
C.“白肺”患者细胞中的葡萄糖进入线粒体并被分解的能力减弱
D.“白肺”患者细胞中产生的[H]可与O2结合生成H2O 并释放能量
34. 有研究表明,水中CO2浓度降低能诱导轮叶黑藻(一种沉水植物)光合途径由C3途径向C4途径转变,而且两条途径在同一细胞中进行。如图是轮叶黑藻细胞光合作用相关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CO2充足时,CO2可以通过 (填图中序号)过程直接固定生成 。催化过程①和过程④中CO2固定的两种酶(PEPC、Rubisco)中,与CO2亲和力较高的是 。
(2)结构A代表 膜,其上合成NADPH时消耗的能量是由 转化光能获得的。
(3)过程③发生的场所是 ,丙酮酸分子还可以在 中被彻底氧化分解。
【答案和解析】
1.B
【解析】
1.A、玉米根细胞由于较长时间进行无氧呼吸导致能量供应不足,使液泡膜上的H+转运减缓,引起细胞质基质内H+积累,说明细胞质基质内H+转运至液泡需要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液泡中H+浓度高,正常玉米根细胞液泡内pH低于细胞质基质,A错误;
B 、玉米根部短时间水淹,根部氧气含量少,部分根细胞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检测到水淹的玉米根有CO2的产生不能判断是否有酒精生成,B正确;
C、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无ATP的产生,C错误;
D、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消耗的[H]与丙酮酸产乳酸途径时消耗的[H]含量相同,D错误。
故选B。
2.B
【解析】
2.A、各种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各种养分的数量和比例各不相同,在同一块地里轮流种植不同种类的作物可保证土壤养分的均衡利用,避免其片面消耗,并会提高作物的相对产量,A正确;
B、脂肪比糖类的碳氢比例高,氧比例少,油料作物种子富含脂肪,故油料作物种子播种前最好对土壤进行浅播,以满足其对于氧气的需求,B错误;
C、合理密植是指在单位面积上,栽种作物或树木时密度要适当,行株距要合理,合理密植不仅可以使植物更充分利用光能,而且可以保持空气流通,适当提高CO 浓度以提高光合效率,C正确;
D、适当松土不仅可以促进植物根系的有氧呼吸,而且可促进土壤中好氧微生物对土壤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但过度松土会极大促进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速度,导致有机质消耗过快,而且过度松土会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不利于肥力的保持,D正确。
故选B。
3.D
【解析】
3.A、高温使呼吸酶的活性增强,呼吸作用变强,消耗大量养分,A正确;
B、高温使气孔导度变小,光合作用强度减弱,有机物合成减少,B正确;
C、高温使作物蒸腾作用增强,植物易失水发生萎蔫,C正确;
D、高温使作物叶绿素降解,光反应生成的NADPH和ATP减少,D错误。
故选D。
4.C
【解析】
4.A、酵母菌用量和葡萄糖溶液是无关变量,A错误;
B、氧气的有无是自变量,B错误;
C、有氧呼吸不产生酒精,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且比值为1:1,因此可选用酒精和CO2生成量作为因变量的检测指标,C正确;
D、等量的葡萄糖有氧呼吸氧化分解彻底,释放能量多;无氧呼吸氧化分解不彻底,大部分能量还储存在酒精中,释放能量少,D错误。
故选C。
5.A
【解析】
5.A、产乳酸型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NADH,并合成少量ATP,葡萄糖中的能量去向包括储存在丙酮酸中、转移到NADH和ATP中、以热能形式散失,A错误;
B、在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生成的丙酮酸被NADH还原生成乳酸,该过程中没有ATP的合成,B正确;
C、马铃薯的叶等细胞可以进行产酒精型无氧呼吸,块茎可进行产乳酸型无氧呼吸,C正确;
D、产乳酸型无氧呼吸的强度受葡萄糖浓度(呼吸底物)、温度(影响酶活性)、氧气浓度等因素的影响,D正确。
故选A。
6.D
【解析】
6.A、图中是人体肌肉细胞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的过程,人体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酒精,A错误;
B、若X表示水,则其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的,产生的场所为线粒体内膜,B错误;
C、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一般与图中b代表的反应相联系,即ATP水解为该吸能反应提供能量,C错误;
D、该细胞是人体的肌肉细胞,细胞内能共同发生图中a过程和b过程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D正确;
故选D。
7.B
【解析】
7.A、第一周马铃薯放在空气中,可以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
B、第二周放在N2中,无氧条件下马铃薯块茎进行无氧呼吸,其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大部分能量存留在乳酸中, B错误;
C、第三周的空气先增大后减少, 故有氧呼吸先强后弱,C正确;
D、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的过程是无氧呼吸第一阶段,该过程同时生成少量ATP,D正确。
故选B。
8.B
【解析】
8.A、荫坑和气调冷藏库环境里温度低、氧含量低,抑制了细胞的呼吸作用,进而减缓了果蔬中营养成分的分解,A 正确;
B、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不在线粒体内发生,而是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错误;
C、细胞呼吸是生物体代谢的枢纽,蛋白质糖类和脂质的代谢,都可以通过细胞呼吸过程联系起来,如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可转化为甘油、氨基酸等非糖物质,非糖物质代谢形成的某些产物与细胞呼吸中间产物相同,这些物质可以进一步形成葡萄糖,C正确;
D、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很少,大部分能量储存在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中,D正确。
故选B。
9.C
【解析】
9.需氧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无线粒体,A错误;
①和②释放的能量主要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量储存在ATP中,B错误;
①代表有氧呼吸第一阶段,②代表有氧呼吸第二和第三阶段,A代表丙酮酸,第一阶段产生的还原型辅酶Ⅰ的量少于第二阶段,C正确;
18O是非放射性同位素,若为该细菌提供18O2,可检测到H218O和C18O2的产生,但是这两种物质不具有放射性,D错误。
10.C
【解析】
10.A、斐林试剂为蓝色,而非无色,在新鲜的梨汁中加入斐林试剂,混匀后在加热条件下溶液由蓝色变成砖红色,A错误;
B、新鲜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含水量虽然高,但代谢速度慢,细胞质流动速度不容易观察,B错误;
C、应待酵母菌培养液中的葡萄糖耗尽后再对其滤液进行酒精的鉴定,因为葡萄糖也能和酸性条件下的重铬酸钾反应呈现灰绿色,干扰实验结果,C正确;
D、色素带在滤纸条上扩散距离越远,说明该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越高,D错误。
故选C。
11.C
【解析】
11.乳酸菌呼吸作用不产生二氧化碳,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胀袋主要是由酵母菌无氧呼吸引起,C正确。
故选C。
12.B
【解析】
12.A、支原体没有细胞壁,A错误;
B、不同的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收有选择性,所以通过“轮作”可以减缓土壤肥力下降,B正确;
C、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气体,所以不会导致涨袋,涨袋的原因有可能是酵母菌在不消耗气体的情况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二氧化碳导致的,C错误;
D、农家肥中的有机物需要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变成无机盐才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农家肥不能直接被农作物吸收,D错误。
故选B。
13.A
【解析】
13.A、蛋白质中含有N,糖类、脂肪中不含有N,图甲大豆干种子中蛋白质含量最多,因此同等质量的干种子中,大豆所含N最多,A正确;
B、种子萌发时,细胞代谢不断产生中间代谢产物,有机物种类增多,但由于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含量不断减少,B错误;
C、图乙中花生种子萌发时,脂肪转变为可溶性糖,但不能说明可溶性糖是种子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C错误;
D、图丙12 h~24 h期间,种子二氧化碳释放的速率明显大于氧气吸收速率可知,种子主要进行无氧呼吸,但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D错误。
故选A。
14.C
【解析】
14.A、干制能降低食品中的含水量,使微生物不易生长和繁殖,进而延长食品保存时间,A正确;
B、腌制过程中添加食盐、糖等可制造高渗环境,从而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B正确;
C、低温保存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但不是温度越低越好,一般果蔬的保存温度为零上低温,C错误;
D、高温处理可杀死食品中绝大部分微生物,并通过破坏食品中的酶类,降低酶类对食品有机物的分解,有利于食品保存,D正确。
故选C。
15.A
【解析】
15.A、措施②春化处理是为了促进花芽形成,反映了低温与作物开花的关系,④光周期处理,反映了昼夜长短与作物开花的关系,A正确;
B、措施③风干储藏可以减少自由水,从而减弱细胞呼吸,降低有机物的消耗,⑤合理密植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能量利用率,促进光合作用,B错误;
C、措施②春化处理是为了促进花芽形成,⑤⑥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C错误;
D、措施①③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作物或种子的呼吸作用强度,④光周期处理,目的是促进或抑制植物开花,D错误。
故选A。
16.D
【解析】
16.A、根据题目信息可知乳酸与锌离子结合可以抑制蛋白甲的活性,甲活性下降导致蛋白乙的SUMO化修饰加强,进而加快有丝分裂后期的进程,乳酸不能促进DNA复制,能促进有丝分裂后期,A错误;
B、乳酸能促进有丝分裂后期,进而促进分裂,B错误;
C、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不发生在线粒体,C错误;
D、根据题目信息,甲活性下降导致蛋白乙的SUMO化修饰加强,故敲除蛋白甲基因可升高细胞内蛋白乙的SUMO化水平,D正确。
故选D。
17.D
【解析】
17.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再通过组织液进入全身各处的细胞,包括骨骼肌细胞, A 正确;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其代谢产生的 CO 2 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到组织液中, B 正确;氧气通过血红蛋白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液,再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中, C 正确;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发生在组织液中, D 错误。故选 D 。
18.A
【解析】
18.A、氧气浓度为b时,氧气吸收量与二氧化碳释放量相等,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不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
B、氧气浓度为b时,二氧化碳均为有氧呼吸释放的,二者释放的CO2不相等,B错误;
C、氧气浓度为a时,CO2的总释放量最低,表示总的呼吸作用强度最弱,利于果实储存,C错误;
D、保存干种子的条件是低氧、零上低温、干燥,D错误。
故选A。
19.B
【解析】
19.A、分析题图,①过程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属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不需要氧气参加,②过程丙酮酸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属于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需要氧气参加,③过程丙酮酸分解产生乳酸,属于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需要氧气参加,④过程丙酮酸分解产生乙醇和二氧化碳,属于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需要氧气参加,A正确;
B、运动员马拉松长跑所需的ATP主要来自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即②,B错误;
C、透气良好的创可贴可以增加空气的流通,其目的是为了抑制伤口附近厌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C正确;
D、缺氧条件下水稻根细胞通过④产生乙醇,乙醇过多导致根变黑、腐烂,D正确。
故选B。
20.C
【解析】
20.A、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
B、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不需要氧气,B错误;
C、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不产生CO2,C正确;
D、细胞内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需要酶的催化,而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D错误。
故选C。
21.D
【解析】
21.A、曲线Ⅰ在开始时随氧气浓度增加而下降,说明曲线Ⅱ表示CO2的产生量, 则曲线II表示O2的消耗量,A正确;
B、当O2浓度为b时,有氧呼吸CO2的产生量为6,则无氧呼吸CO2的产生量为10-6=4,计算得出有2/3的葡萄糖用于酵母菌的酒精发酵,B正确;
C、O2浓度为d时,CO2的产生量等于O2的消耗量,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所以细胞呼吸产生的[H]都在线粒体内膜上被消耗,C正确;
D、O2浓度为c时,CO2的产生量大于O2的消耗量,说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所以酵母菌产生的CO2来自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D错误。
故选D。
22.B
【解析】
22.A、无氧呼吸也有少量能量的释放,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A错误;
B、氧气是有氧呼吸的反应物,因此有氧呼吸必须在O2存在下进行,但无氧呼吸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能进行,B正确;
C、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也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C错误;
D、有氧呼吸产生的[H]与O2结合生成水,无氧呼吸产生的[H]与丙酮酸结合生成酒精或乳酸,酵母菌是产生酒精,D错误。
故选B。
23.B
【解析】
23.A、曲线Ⅰ表示酵母菌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的变化,曲线Ⅱ表示酵母菌有氧呼吸对氧气的消耗量的变化,在O2浓度为a时,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大于消耗的氧气量,因而可判断此时既有有氧呼吸,也有无氧呼吸,酵母菌有氧呼吸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而无氧呼吸消耗的底物葡萄糖中的能量大多储存在酒精中,A错误;
B、O2浓度为b时,CO2产生量大于O2消耗量,说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故酵母菌产生的CO2来自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B正确;
C、O2浓度为c时,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约占10/6÷[10/6+(12-10)2]=5/8,约有1-5/8=3/8的葡萄糖用于酵母菌的无氧呼吸,C错误;
D、乳酸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其呼吸产物为乳酸,不产生CO2,若实验中的酵母菌更换为乳酸菌,则曲线Ⅰ、Ⅱ走势均会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B。
24.A
【解析】
24.A、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分体题图可知,与集训前相比,集训后受训者血浆中乳酸浓度增加,由此可知,与集训前相比,滑雪过程中受训者在单位时间内无氧呼吸增强,A正确;
B、滑雪过程中,受训者耗能增多,故消耗的ATP增多,B错误;
C、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有氧呼吸产生的ATP多于无氧呼吸,而滑雪过程中受训者在单位时间内无氧呼吸增强,故骨骼肌中每克葡萄糖产生的ATP减少,C错误;
D、分体题图可知,与集训前相比,集训后受训者血浆中乳酸浓度增加,由此可知,与集训前相比,滑雪过程中受训者在单位时间内无氧呼吸增强,故所消耗的ATP中来自无氧呼吸的增多,D错误。
故选A。
25.B
【解析】
25.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消耗了5mol的葡萄糖,能产生30molCO2,1 mol 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可以释放出 2 870 kJ 的能量,可使 977.28 kJ 左右的能量储存在 ATP 中,1 mol 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可以产生32molATP,共产生ATP=32×5=160mol;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消耗了20mol的葡萄糖,能产生40molCO2,1 mol 葡萄糖在分解成乳酸以后,只释放出 196.65 kJ 的能量,其中只有 61.08 kJ 的能量储存在 ATP 中,说明无氧呼吸消耗1 mol 葡萄糖能产生2molATP,所以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ATP=20×2=40mol,所以在它们体内所形成的ATP的比例为160:40=4:1,二氧化碳的比例为30:40=3:4,故选B。
26.D
【解析】
26.A、②过程是需氧呼吸的二、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进行,A错误;
B、③过程是厌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形成ATP,B错误
C、人体细胞厌氧呼吸只产生乳酸,不会形成乙醇,C错误;
D、在乳酸发酵反应的第二阶段,糖酵解过程的产物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催化下被[H]还原为乳酸,D正确。
故选D。
27.B
【解析】
27.无
28.C
【解析】
28.A、C是 CO2,B是 H2O,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消耗水,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水,即线粒体既消耗水也产生水,A 正确;
B、图示中过程①②③为无氧呼吸过程,该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都需酶的催化,B正确;
C、乙为线粒体,A为丙酮酸,葡萄糖不能在线粒体中分解为丙酮酸,其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C 错误;
D、还原氢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与氧气结合形成水,该过程中NADH 可作为还原剂参与第三阶段 H2O的生成,D正确。
故选C。
29.C
【解析】
29.A、稻田定期排水的目的主要是促进根的有氧呼吸,增加土壤中的空气含量,从而促进根细胞对无机盐的吸收,也避免了无氧呼吸产物酒精的积累,毒害根细胞,A 正确;
B、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及时去除衰老变黄的叶片(光合速率较低),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从而增加有机物的积累,B 正确;
C、农业生产中增施有机肥,有机肥中的有机物质可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植物生命活动所需的无机盐、CO2,但不能为植物提供能量,C错误;
D、CO2是光合作用暗反应的重要原料,植物的生长期光合大于呼吸,需要吸收外界环境中的CO2,温室种植农作物时,为促进光合作用,白天要适时通风,以保证 CO2供应,D 正确。
故选C。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30.
(1)保卫细胞的原生质层
(2)叶绿体、线粒体 既是H+主动运输的载体,又可催化ATP水解 协助扩散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信息传递
(3)ABA可促进Ca +通过Ca2+通道进入细胞,引起细胞质中Ca2+含量增加,从而抑制K+通过K+内流通道进入细胞,同时促进K+通过K+外出通道外流,导致细胞内部的K+浓度降低,胞内渗透压减小,进而引起保卫细胞失水,最终导致气孔开度减小甚至关闭
30.【解析】
(1)细胞中的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共同构成原生质层,在细胞的渗透吸水或失水过程中,原生质层相当于渗透系统的半透膜。
(2)保卫细胞中产生ATP的细胞器有叶绿体线粒体。从图1可以看出,H+经H+-ATPase载体蛋白运出细胞需要消耗ATP,其方式为主动运输,ATP的水解放能也需要H+-ATPase的催化。H+的外排激活了K+通道,K+是通过通道蛋白进入细胞的,所以其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K+进入液泡,导致细胞液的浓度升高,促进细胞吸水。细胞膜具有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相对稳定、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图1中光与光受体结合,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可体现细胞膜进行信息传递的功能。
(3)ABA可促进Ca2+通过Ca2+通道进入细胞,引起细胞质中Ca2+含量增加,从而抑制K+通过K+内流通道进入细胞,同时促进K+通过K+外出通道外流,导致细胞内部的K+浓度降低,胞内渗透压减小,进而引起保卫细胞失水,最终导致气孔开度减小甚至关闭。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31.
(1)线粒体内膜 丙酮酸 Ⅰ、Ⅱ、Ⅳ
(2)Ⅰ、Ⅱ、Ⅲ、Ⅳ
(3)线粒体基质 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乳酸中的化学能、以热能形式散失
31.【解析】
(1)图1中,过程Ⅱ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于细胞中的线粒体内膜上,所以酶位于线粒体内膜;M为丙酮酸;能产生ATP的过程有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所以有过程Ⅰ、Ⅱ、Ⅳ。
(2)图2装置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细胞呼吸产生二氧化碳量与消耗氧气的差值,墨滴右移代表酵母菌产生二氧化碳量大于消耗氧气量,说明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参与的过程有Ⅰ、Ⅱ、Ⅲ、Ⅳ。
(3)图3中运动强度为c时,氧气消耗速率等于乳酸含量,说明人体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二氧化碳,产生于线粒体基质;葡萄糖经有氧呼吸彻底氧化分解后产生大量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部分储存在ATP中,葡萄糖经无氧呼吸不彻底氧化分解,能量大部分储存在不完全氧化产物乳酸中,少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和储存在ATP中。所以,葡萄糖中化学能的去向为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乳酸中的化学能、以热能形式散失。
四、题组(本大题共2小题,共36分)
32.
(1)C
(2)D
(3)A
32.【解析】
(1)A、由题意可知,酵母菌能发生质壁分离,因此推测酵母菌可能具备大液泡,A正确;
B、适当提高温度可以使酵母菌的代谢加快,可缩短“醒”面的时间,B正确;
C、醒”面过程中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会使面团变软,C错误;
D、酵母菌和酵母汁中均有能使催化乙醇发酵的相关酶,即都有对乙醇发酵起作用的物质,D正确。
故选C。
(2)ABCD、酵母菌最外层具有细胞壁,且组成成分主要是几丁质,因此要获得该酵母汁,不能利用纤维素酶、或置于蒸馏水、稀盐酸,需要将酵母菌冷冻研磨使其破碎,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3)A、相关酶能使葡萄糖无氧发酵时能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不能以检测有无气泡来检测酵母汁中有无活细胞,A错误;
B、若有活细胞,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因此可以在待检测酵母汁中加入不能进入活细胞的色素,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来检测酵母汁中有无活细胞,B正确;
C、活细胞能增殖,可以在培养液中加入待检测酵母汁,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酵母细胞有无增加来检测酵母汁中有无活细胞,C正确;
D、活细胞才能在培养基中增殖,能用在固体培养基上涂布待检测酵母汁,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有无酵母菌生长来检测酵母汁中有无活细胞,D正确。
故选A。
33.
(1)A
(2)D
(3)D
33.【解析】
(1)肺炎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即脱氧核糖核酸,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A、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核仁,A错误;
B、膜蛋白在肺炎支原体的核糖体合成,但其细胞中没有内质网,B错误;
C、支原体没有细胞壁,青霉素不可以治疗支原体肺炎,C错误;
D、肺炎支原体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故含尿嘧啶,D正确。
故选D。
(3)A、"白肺"患者肺部细胞主要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
B、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不产生CO2,故"白肺"患者与正常人相比,O2消耗量与CO2产生量的值都等于1,B错误;
C、葡萄糖被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内分解,C错误;
D、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过程中产生的[H]会与O2结合生成H2O,并释放能量,D正确。
故选D。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34.
(1)④ C3 PEPC
(2)叶绿体类囊体(基粒) 光合色素
(3)叶绿体基质 线粒体基质
34.【解析】
(1)根据题干和图示可知,CO2充足时,CO2可以通过④过程直接固定生成C3;根据题干信息“水中CO2浓度降低能诱导轮叶黑藻(一种沉水植物)光合途径由C3途径向C4途径转变”,说明PEPC固定CO2的能力强于C3循环中的Rubisco,据此推测与CO2亲和力较高的是PEPC。
(2)图示结构A为叶绿体类囊体(基粒)膜,是光反应的场所,光反应中合成NADPH时消耗的能量是由光合色素转化光能提供的。
(3)根据图示可知,过程③在叶绿体基质中完成,细胞中的丙酮酸还可以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进行彻底氧化分解形成CO2,场所为线粒体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