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1 13:1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0课
探究一:五四运动前的中国社会
1918.11.26
强盗政府们要根据着秘密外交拿人类正当生活的地方、当作他们私相授受的礼物……无论是山东、是山北、是世界上的什么地方,我们都不承认都要抗拒的——李大钊《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1、导火线:
2、社会背景:北洋军阀统治下社会矛盾尖锐
3、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解放了思想
探究一:五四运动前的中国社会
《庶民的胜利》回答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究竟是谁的胜利:“我们庆祝,不是为那一国或那一国的一部分人庆祝,是为全世界的庶民庆祝。不是为打败德国人庆祝,是为打败世界的军国主义庆祝。”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①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终结的真正原因,是德国的社会主义战胜了德国的军国主义。
②热情歌颂了十月革命,热烈欢呼社会主义的胜利。
③中国人民应该沿着十月革命的道路前进,只有这样,才能战胜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列强,使黑暗的中国重见光明。
4、李大钊撰写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宣传的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中国革命。
探究二:五四运动中的李大钊
一千八百九十年的五月一日是什么日子。那一日是什么人有什么举动。才把这日做成了一个“五一节”?那个日子是世界工党第一次举行大祝典的日子!是世界工人的唯一武器——“直接行动”造成的日子!是世界工人的神圣经典颁布的日子!——李大钊1919.5.1《五一节杂感》
事前动员:不经当局同意批准,发动群众,直接采取法律范围以外的行动,来达到革命的目的。
一次,为了救援被捕学生,大家集队往政府情缘。队伍走到国务院门前,只见铁门紧闭,门内架着机关枪。守常愤怒异常,一个人跑出队伍冲将上去。大家赶忙上前把他拖住。真是又英勇又危险。——高一涵《回忆五四运动时期的大钊同志》
大批学生被捕
救援被捕学生
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李大钊
号召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探究二:五四运动中的李大钊
探究三:李大钊希望中的五四运动
中国民族乃酷爱和平之民族。今虽备受内外不可忍受之压迫,仍本斯旨,对于政府提出最后最低之要求如左:
(1)对日外交,不抛弃山东省经济上之权利,并取消民国四年七年两次密约。
(2)免除徐树铮、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段芝贵、王怀庆六人官职,并驱逐出京。
(3)取消步军统领及警备司令两机关。
(4)北京保安队改由市民组织。
(5)市民须有绝对集会言论自由权。
我市民仍希望和平方法达此目的。倘政府不愿和平,不完全听从市民之希望,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特此宣言,敬求内外人士谅解斯旨。 (各处接到此宣言,希即复印传布。)——1919.6.13《北京市民宣言》陈独秀、李大钊起草
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罢免曹、陆、章三人
释放被捕学生
探究四:李大钊眼中的五四运动
非有深仇与日本人也,斯世有以强权压迫公理者,无论是日本人非日本人,吾人均应排斥之!故鄙意以为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实人类解放运动之一部分也。——李大钊
①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②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③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
④思想意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⑤历史意义: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探究一:李大钊等人为建立中国共产党做了哪些准备?
1、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
1919年
1920.3
1920.5
1920.8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李大钊: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陈独秀: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陈望道《共产党宣言》出版
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共产国际派远东局局长维金斯基……来中国,李大钊……对筹建中国共产党取得一致意见。不久,他介绍维金斯基导上海会见陈独秀。——李新《李大钊》
3、国际支持:共产国际的帮助
1920年,全国工人发展到194.60万人,其中上海有近51.38万人,占全国工人总数四分之一。
——《上海劳动状况》1920年
4、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壮大
探究二:革命面貌“新”在哪?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革命道路
指导思想
领导阶级
凝聚力量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马克思主义思想
无产阶级
中国人民
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革命政党
中国共产党
探究二:革命面貌“新”在哪?
(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
(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
(3)消除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4)联合第三国际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大会通过的宣言实际上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革命对象:资产阶级
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革命对象:封建军阀、国际帝国主义
奋斗目标:最低纲领、最高纲领
中国共产党结合了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质
探究一:国共因何走向合作?
1989年10月29日,中国邮电部发行《李大钊同志诞生100周年》纪念邮票
国民党一大结束后,孙中山步出会场。
探究一:国共因何走向合作?
(二)……半殖民地地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外来压迫。
(三)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
……
(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决议。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①工人阶级力量的弱小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无法独立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必须团结较为革命的国民党
②共产国际的推动。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探究一:国共因何走向合作?
李大钊年谱(节选)
中共三大结束后 李大钊应邀与孙中山进行会谈,讨论国共合作和对外政策诸问题
1923.10.19 孙中山致电国民党上海事务所,着其密电李大钊赴沪商讨国民党改组事宜。
1923.12.9 廖仲恺在上海召开第十次国民党中央干部会议,讨论有关改组事宜。李大钊出席了这次会议。
1924.1.20 李大钊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李大钊被指定为主席团五名成员之一。
1924.1.30 李大钊当选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①李大钊等共产党人推动国共合作
②国民党对革命力量的新认知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探究二:李大钊因何牺牲?
1927年4月6日,张作霖派出军警强行进入大使馆界,袭击了苏联大使馆……,逮捕李大钊、范鸿劼和国民党左派邓文辉等工80余人。——《中国共产党北京历史 第1卷》
上海四一二反革命事件发生不久,蒋介石即密电张作霖,“将所捕党人速行处决,以免后患”。——《中国共产党北京历史 第1卷》
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探究二:李大钊因何牺牲?
客观原因:①帝国主义和中国的反动势力形成反革命联合战线,共同镇压中国革命;
②国民党内的右派集团背叛了革命
主观原因:①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状况以及革命的发展规律缺乏深刻的统一的认识
②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党的领导机关占主导。
何为右倾?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只讲联合不讲斗争,将国民革命军的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限制并最后交出了工农武装。
经验教训:
①中国的民主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必须对资产阶级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②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中国共产党只有建立一支自己直接领导的革命军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探究三:如何评价国民革命运动?
战线
目标
1925年 ①
②为支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工团联合会,组织省港大罢工
1926年 ①叶挺独立团
,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②1926.10—1927.3 共产党人领导上海工人进行三次武装起义,第三次起义打败军阀部队,占领上海。
1927年 2月,国民革命军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革命统一战线
打倒列强,除军阀
消灭陈炯明势力
取得贺胜桥和汀泗
桥战役胜利
吸取了统一战线的经验
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
坚持武装斗争
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却永远绞不死共产主义!——李大钊
共产党力量成长
“青年循蹈乎此,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李大钊(1889-1927)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