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1 15:2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第15课
明清社会转型的曙光与困局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清·《耕织图·耙耨》
清·《盛世滋生图》(局部)
《坤舆万国全图》(摹本)
第壹部分
明清社会转型的曙光
一、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耕织图·耙耨》
思考1:阅读教材并提炼关键信息,概括明清时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新现象映射出的时代背景。
材料: ①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 ②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③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④谭晓成功致富。类似新现象,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左图为《耕织图·耙耨》部分,《耕织图》是康熙帝命人在南宋同名图画基础上改绘而成的,描绘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
信息一:明朝中期常熟、土地改造良田,农业多种经营(良田、养鱼、养猪、种果木蔬菜、捕鸟类昆虫)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阅读教材,指出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概况
原因:新航路开辟
概况:(1)明朝后期,新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高产粮食推广种植。
(2)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收入颇丰。
1、农业
一、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信息二:地主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
材料一: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 zhù zhóu )而户纂( zuǎn )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
2、手工业: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丝织、榨油、制瓷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一、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信息三: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成功致富。
农业副产品增多
手工业副产品增多
商品→商业繁荣
材料:人们纺纱、织布已不是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范围,而是将棉纺品投入市场销售,以获得完纳租税和日用之资,使商品流通得以加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陈蕴鸾、曹幸德《明代苏松地区棉纺织业发展考论》
一、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3、商业
3、商业
思考2: 古代商业进一步繁荣还有哪些条件?结合教材简述明清商业繁荣的新特点?
一、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商人
交通
市场(国内、国外)
货币/资金
白银成为普遍货币
长途、大额贸易发展;丝绸之路
工商业市镇兴起;商品远销海外
地域性商帮兴起
3、商业
材料:明清两朝,尽管人均收入水平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增长,人口和经济却是在大幅度地扩张。在低价值的铜钱无法满足经济和人口扩张对货币的需要,纸币发行又免不了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明清两朝只能寄希望于渐成气候的白银,这却导致在16世纪中叶前后,出现了……的银荒。但也恰在此时,世界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美洲银矿的意外发掘解决了当时中国的货币饥渴问题。
——汤金旭、张光:《从纸币帝国到白银帝国——近代中国衰落的货币制度成因》
思考3:为什么在明清两朝出现了白银货币化现象?
商品经济繁荣;中外贸易,白银大量流入;美洲银矿发掘、新航路开辟
银锭五十两(等于铜钱五万)
一、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将强劲的活力输入社会肌体,一股不安分而别开生面的新鲜文化潮流涌动于传统文化结构之中。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二、明清思想文化的生新
清·《盛世滋生图》
“臣幸遭逢之盛,图写太平,为盛世滋生图一卷。”——徐扬
二、明清思想文化的生新——理学的嬗变
材料:随着封建制度走向没落,理学已沦变为“游谈无根”,“竭而无余华”, 完全以抄袭“宋人语录”及“策论”为治学圭臬,严重脱离实际,变成了空疏无用之学,对明清以来的学风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使得一般士人沉湎于空谈心性,不切实际,不谙时务。
——王杰:《反省与启蒙:经世实学思潮与社会批判思潮——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群体为例》
思考4:为什么要批判理学?
空疏无用,不切实际
二、明清思想文化的生新——理学的嬗变
(北宋)程颢
(北宋)程颐
(南宋)朱熹
(南宋)陆九渊
(明)王守仁
程朱理学(成熟)
陆王心学(发展)
宋明理学
外在的“理” (客观唯心主义)
内在的“心”(主观唯心主义)
【温故知新】
二、明清思想文化的生新——理学的嬗变
王守仁
(1472—1529)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致知也。 ——王阳明《传习录》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 ,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王文成公全书》卷26《大学问》
1、明朝中期,陆王心学形成
思考:王阳明认为理是什么?如何求理?
“心即理也”
致良知
知行合一
“致”就是达到;“良知”即本心,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就是“理”。“致良知”就是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
思想中隐含一定平等和叛逆色彩
二、明清思想文化的生新——理学的嬗变
16、17世纪的中国,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但从学术思想到日常生活,从官员士大夫到平民百姓,激荡着一股离经叛道,追新求异的时尚。 ——摘编自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论》
体现学术思想“时尚”的代表人物有?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王守仁
浙江余姚人
李贽
福建泉州人
黄宗羲
浙江余姚人
顾炎武
江苏昆山人
王夫子
湖广衡阳县人
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明清思想文化的生新——理学的嬗变
2、明朝后期,李贽提倡个性自由
李贽(1527-1602)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焚书》卷3《童心说》
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
——《焚书》
万世成宪,大半非圣人之言,并非万世之至论。
——《藏书》
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二、明清思想文化的生新——理学的嬗变
(3)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抨击君主专制
“循天下之公”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盖皆本也。”
黄宗羲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顾炎武
批判君主专制
主张工商皆本
反对君主专制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反对君主专制
侧重于“制度”的层面的批判;但未根本否定儒学
王夫之
二、明清思想文化的生新——文化的新生
材料:16、17世纪的中国,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但从学术思想到日常生活,从官员士大夫到平民百姓,激荡着一股离经叛道,追新求异的时尚。
——摘编自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论》
思考5:明清时期“时尚”在市民阶层日常生活(小说、戏曲)中的表现有哪些?
二、明清思想文化的生新——文化的新生
领域 代表人物 代表成果 特点与地位
小说
戏曲
思考5:明清时期“时尚”在市民阶层日常生活(小说、戏曲)中的表现有哪些?
施耐庵
《水浒传》
章回体小说
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
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
吴承恩
吴敬梓
曹雪芹
《西游记》
《红楼梦》
《儒林外史》
神话小说
讽刺小说
汤显祖
孔尚任
《牡丹亭》
《桃花扇》
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
昆曲、京剧
京剧 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长篇小说
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享誉世界的名著
二、明清思想文化的生新——文化的新生
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
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於我,便罢了。 ——【明】吴承恩《西游记》
反封建君主
文学世俗化
思考6:下列小说概况或情节反映了明清社会的什么新思潮?
汤显祖《牡丹亭》: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财富观:崇尚奢侈
价值观:拜金逐利
婚恋观:追求真挚情爱的人文潮流
金木散人:《鼓掌绝尘》第十九回《遇故知》:
如今风俗,只重衣衫,不重人品。比如一个面貌可憎、语言无味的人,身上穿得几件华丽衣服,到人前去,莫要提起说话,便是放出屁来,个个都是敬重的。比如一个技艺出众、本事泼天的主儿,衣冠不甚齐楚,走到人前,说得乱坠天花,只当耳边风过。
二、明清思想文化的生新——传统科技
1、私人编撰
地理学
工艺学
农学
医学
特点:领域众多总结性著作,未演化成近代科学。
2、官方组织:
明成祖时,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
清乾隆后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清·《盛世滋生图》(局部)
经济繁荣
政治强化
小农经济稳固
商品经济繁荣
专制主义国家政权
思想文化
士大夫的精英文化
下层大众文化
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繁荣
构建知识框架:经济繁荣下的明清盛世——社会转型的曙光
明清盛世之下,古代中国是否能真正实现社会转型?
边疆治理
中国版图的奠定
第贰部分
明清社会转型的困局
三、西学东渐与社会转型困局
《坤舆万国全图》(摹本)
利玛窦(1552—1610年)
《坤舆万国全图》原图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明朝官员李之藻共同绘制。它的重要价值在于第一次向中国人展开世界的全貌。
三、西学东渐与社会转型困局
1、早期西学东渐:传教士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
时间 人物 内容
1602年 利玛窦&李之藻 坤舆万国图
1607年 利玛窦&徐光启 几何原本
1612年 熊三拔&徐光启 泰西水法
1621年 邓玉函&王徵 远西奇器图说
1631年 李之藻 亚里士多德《逻辑学》
1634年 汤若望&徐光启等 崇祯历法
思考7:传教士进行西学东渐客观上对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向中国传入了西方的科技;借鉴西学各领域出现总结性著作
三、西学东渐与社会转型困局
《坤舆万国全图》(摹本)
材料1:“直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听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 ——士大夫
“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
——康熙
材料2:这一时期多方面的发展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以及儒家思想体系的构架……与同一时期西方国家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飞跃相比,中国前进的脚步显得迟滞而迂缓。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思考7: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所学,请你分析一下明清社会转型的困局。
2、社会转型困局。
三、西学东渐与社会转型困局
经济之困:
西方佛罗伦萨:
“自由的手工业者成了包买商的雇佣工人”
明清:男耕女织的传统小农经济依然占据压倒性优势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体。
制度之困:
君主专制强化,激化阶级矛盾。
明清:
君主专制强化,农民起义爆发。
西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国王推上断头台。
三、西学东渐与社会转型困局
思想之困:
明清新思想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批评继承,仍属于儒家,影响只在少数士人。程朱理学仍然占有统治地位,政府实行思想控制。
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广泛而深入地解放思想。
儒家思想仍为正统
文化之困:
西方:新生
明清:妥协
封建文化仍是主流。
三、西学东渐与社会转型困局
科技之困:
未演化成近代科学。
西方:科技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结合。
明清:总结性著作,服务于传统生产方式。
外交之困:
闭关锁国
明清:陷于“天朝上国”迷梦中。
西方:对外殖民扩展。
课堂检测:
(2021.1·浙江高考·8)有学者认为,以大历史观审视,明至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与文化无疑具有阶段性的总汇性质;也必须注意到,这一时期为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培植了活性因子,准备了运作机制。下列项中,能体现“活性因子”的有
①市民阶层的壮大 ②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
③商品经济的繁荣 ④近代民权意识的勃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课堂检测:
(2021·广东高考·5)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A.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B.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请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政策四个方面撰写一份明清改革方案,以促进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久发展。
课后探究:
答题思路:如何设计好一场改革?
1、确定时空:时代潮流
2、确定性质:由谁来领导?
3、确定目标、目的:为了什么而改革?
4、提出改革内容:改革的领域。
5、说明理由:改革的原因或影响。
参考答案:为明清编写一套改革方案
1、确定时空:17-19世纪,世界走向资本主义发展。
2、确定性质: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
3、确定目标、目的:
直接目标:统一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
深远目标:实现明清社会转型: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4、提出改革内容:
政治:民主、法制(政体、法律、民主机构)、军事(重视海军)
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海外市场)
思想文化:结合国情,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技术,发展新式教育
对外:对外开放,派遣人员交流学习
5、说明理由:……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