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一、课标内容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以大事年表和地图的形式梳理新文化运动的过程。
2.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作品,获取有效信息,呈现新文化运动后的社会情况,多角度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3.家国情怀:通过了解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知识分子的事迹,激发对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培养爱国爱民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青年》杂志的创办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宣传民主科学进步思想的重要阵地。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感受先进知识分子打破权威、敢于求真的精神!
(二)新课探究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兴起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
学生回答:
时间 1915年
兴起标志 《青年杂志》的创办
代表人物 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等
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教师提问:结合教材第59—60页的内容,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并说明其含义。
学生回答:主要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进行文学革命。口号:民主与科学。含义:民主是指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民主理念,科学是指自然科学、科学精神。
2.教师提问: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口号‘打倒孔家店’是反封建的需要”,也有人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不能全盘否定”。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学生回答: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于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因此,在新文化运动中,批判儒学是必要的。但是,儒学中也有很多我们民族几千年来优秀文化的积淀,需要保留。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能全盘否定。
3.教师提问:新文化运动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又有怎样的局限性
学生回答: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三)课堂总结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激烈斗争,是辛亥革命以来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解放和发展之路的新探索。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铁肩担道义”,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作出了不懈努力。
(四)板书设计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当堂演练
( D ) 1.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仅仅靠移植西方政治制度难以挽救中国,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还要有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基于这一认识
A.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B.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C.孙中山组建同盟会 D.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 C ) 2.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发端,一批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发起了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
A.“自强”“求富” B.扶清灭洋 C.民主与科学 D.实业救国
( B ) 3.下图是1917—1920年部分历史事件。从中可看出新文化运动
A.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
C.遏制了尊孔复古逆流 D.阻碍了个性解放自由
( D )4.1921年3月8日,陈独秀撰文说“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所以中国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到别的问题”。这可佐证新文化运动
A.提倡科学主义 B.推崇诗礼教化
C.维护法律权威 D.关注男女平等
( D ) 5.在《新青年》的推动下,宣传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进步青年还成立了新民学会,研讨新知,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A.拉开了民主革命的序幕 B.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C.反映了近代工业的兴起 D.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五、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