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1 17:0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导入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作品以长卷形式,生动记录了中国12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览《清明上河图》品“人间烟火气”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学习目标:通过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表现,认识这一时期在经济,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新变化。
一、经济与社会之变
场景一:汴京郊外赏春光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闲地。”这里所指“园圃”不光单指菜园,也包括茶园、桑园、果园等。
出现经济作物种植 ——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结构
稻麦复种制度在南方的普及
边疆地区获得了进一步的开发
一、经济与社会之变
场景一:汴京郊外赏春光
《宋史·食货志》中就记载“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由京西、陕西、河东运薪炭至师……炭以秤计一百万。”
煤炭大量使用
冶炼业繁荣发展
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庄绰《鸡肋编》卷中
一、经济与社会之变
思考:婚姻习俗之变体现了宋代社会怎样的变化?
门第观念淡化
场景一:汴京郊外赏春光
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
——(宋)朱彧《萍洲可谈》
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宋)郑樵:《通志》

科举制的完善,社会流动性增强
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重利轻义的观念
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蔡襄(北宋)《端明集》
一、经济与社会之变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写道:“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至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凡东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给焉。”
阅读课本思考汴京的粮食为什么要“仰给”东南呢?
1、南方出现了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的稻麦复种制,粮食产量提高。
2、经济重心的南移。
场景二:汴河两岸览繁华
货船
“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集》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北民南迁,北方战乱,南方安定(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耻)
2、南方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3、南方地区得到广泛的开发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南方经济发展,江浙成为财政农业重心。
2.文化重心南移,江浙成为人才集中地区。
3.南方的城市建设发展
4.促进了民族交融
5.为重现国家的大一统奠定了经济基础
一、经济与社会之变
场景二:汴河两岸览繁华
船只已经用上了能灵活转向的平衡舵,北宋的造船技术在当时的世界遥遥领先。
宋代造船技术发达,为海
外贸易提供了条件。
一、经济与社会之变
一、经济与社会之变
元青花瓷
釉里红
探究:为什么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主要对外交往通道呢?
材料一:宋代各区域中大小港口并存,形成多层次结构。与这种结构上多层次相适应的是市舶机构从市舶司、市舶务到市舶场的设置。由于造船技术的进步和航道的改善……与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也开展了直接贸易。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政府重视;造船技术发展;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政权并立,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经济中心南移,南方地区得到发展。
一、经济与社会之变
场景二:汴河两岸览繁华
思考:宋朝社会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出卖劳动力,出现了雇佣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脱脱:《宋史》
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为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凡人诉论田业,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南宋)叶适
秋成之时,……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 ——(宋)王柏《鲁斋集》
榷场
(宋辽夏金各在边境所设的互市交易的场所)
思考:从视频中出现的骆驼,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场景三:市区街头看热闹
一、经济与社会之变
宋朝与少数民族贸易往来
——[南宋]李嵩《货郎图》
草市的繁荣
红栀子灯
场景三:市区街头看热闹
夜市出现,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一、经济与社会之变
占道经营:打破空间限制
思考: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店铺的名字中带一个“家”字,这又反映了当时的汴京城有什么特点呢?
场景三:市区街头看热闹
一、经济与社会之变
突破市坊界限
空间限制被打破
整齐划一
自由之美
场景三:市区街头看热闹
一、经济与社会之变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孙羊正店
三:市区街头看热闹
一、经济与社会之变
“在京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为脚店”
——《东京梦华录》
外卖
茶坊
美容店
酒楼
修车店
饮料店
一、经济与社会之变
场景三:市区街头看热闹
场景三:市区街头看热闹
一、经济与社会之变
运钞车
商贸繁荣货币需求量大、铜钱笨重交易不便
“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
——《宋朝事实》
北宋的交子与南宋的会子
元代中统元宝交钞
纸币出现的原因:①商贸的繁荣;②金属货币携带不便。
“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经济新发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经济格局
耕作技术
经济作物
边疆开发
制瓷业
矿冶业
印刷业
国内、国外市场
货币
城市
经济重心南移
社会变化

经济社会新发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经济格局
耕作技术
经济作物
边疆开发
制瓷业
矿冶业
印刷业
国内、国外市场
货币
城市
经济重心南移
社会变化
门第观念淡化
身份趋于平等
控制相对松弛
南方文化发展
民族交融加强
经济社会之变
思想文化之变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
听说书
娱乐生活丰富,出现瓦子,勾栏等娱乐场所
二、文化科技之变
市民文化繁荣
商品经济的发展
市民阶层的兴起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处在从“雅文学”到“俗文学”……,宋代的“俗文学”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依托城市娱乐中心而起的说话和戏曲艺术空前繁荣,话本小说流传甚广,开启了元明清“俗文学”发展的先河。
——改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二、文化科技之变
特点 代表人物或作品
文学 宋词 句子长短不定,适合配乐唱歌,容易抒发感情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元曲 散曲 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元杂剧 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表达完整故事情节。 关汉卿《窦娥冤》
王实甫《西厢记》
话本 早期的白话小说 《西湖三塔记》
艺术 书法 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行书—“宋四家” 
绘画 宋元绘画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民间“风俗画”流行。 范宽《溪山行旅图》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归纳宋元时期文学艺术的特点
逐渐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
沈括《梦溪笔谈》
(元)郭守敬
简仪、《授时历》
宋朝水罗盘
元朝火铳
泥板活字
(模型)
二、文化科技之变
二、文化科技之变
项目 成就 印刷术 雕版印刷成熟
活字印刷发明 (北宋 毕昇) 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 大量用于军事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益衰落;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指南针 北宋开始应用于航海 13世纪传入欧洲,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北宋沈括 《梦溪笔谈》 总结科技成果
元郭守敬 《授时历》 天文观测仪;天文测量;测定数据世界领先
元朝王祯 《农书》 汇集南北方农业技术;农业工具
宋元科技为何在当时能领先世界?
① 前代丰厚的科技遗产② 商品经济和社会机制的发展
③ 边境战争的需要④ “重文轻武”政策⑤ 民族间、国际间的科技文化交流
理学是一种既能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新儒学。
2.含义
道、佛
儒(根本)
目的
朱熹
三、思想之变
韩愈
张载
程颐
程颢
材料一 干戈贼乱之世也,礼乐崩坏,三纲五常之道绝,而先王之制度文章扫地而尽于是矣!
——《新五代史》
材料二 汉儒治经,偏重注解,名物古训;唐儒治经,上承汉儒,依注作疏。……不仅以“疑经”为背道,而且以“破注”为非法,严重束缚着思想界,扼杀了思想的自由创造,而只能陈陈相因,千篇一律。
——《宋明理学研究》
材料三 十族之乡,百家之闾,必有浮图(佛教)为其粉黛。
——(唐)舒元舆
材料四 天下各郡州都有道教紫极宫,道教宫观达到了史无前例的一千六百八十七座。
——《太平广记》
儒学的日益僵化
佛教、道教的冲击及影响
1.背景
三、思想之变
道德危机
三、思想之变
韩愈
韩愈将《孟子》提高到与《论语》相近的地位,并推崇《大学》,其弟子李翱又推崇《中庸》,都对“宋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白寿彝《中国通史》
张载
张载著有《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等。他的学说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礼》为用,以孔、孟为法……实际上已基本建起了理学思想的框架,对二程的学说产生了重要影响。——卜宪群《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程颐
程颢
问: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且如说“皇天震怒”,终不是有人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22上《伊川杂录》
3.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指出理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伦理道德观。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0
(1)世界观: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
“三纲五常”就是“理”的表现。从而赋予儒家伦理道德的先天权威性。
材料二 “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2)方法论:格物致知。
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即人们接触万事万物就能融会贯通把握理。
材料三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 朱子语类》
(3)伦理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
三、思想之变
材料一 宋明理学建树理想人格,对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注重道德、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张载、文天祥、顾炎武传递出来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责任感。闪烁着理想人格和灿烂光辉,强调了宋明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而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客观上要求儒学更多地关注现实,即强调“格物致知”。……更重要的是,两宋理学从宇宙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了人性,使得传统儒学的“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等精神,真正融化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摘编自王育济《理学对传统儒学的变革及其意义》
4.影响
积极影响:丰富了儒家思想,使其更加哲学化、思辨化;有利于
中华民族重气节、重道德、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
民族精神的形成。
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
三、思想之变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堂总结: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课堂学习的内容,以“假如我是宋朝的商人”“假如我是宋朝的农民”“假如我是宋朝的举人”等为题,“穿越”回宋朝,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农业或手工业劳动、商业市场、文学艺术、思想等方面择一角度,以200字的篇幅描绘“自己”的生活或工作状态,展现宋朝“活”的景象,题材不限,要求言之有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