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1 17:1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从国宝“论语玉烛”看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小器物,大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第8课
小器物,大历史
1982 年出土于江苏丹徒县(现为丁卯桥附近),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酒令是一种诞生于西周时期的饮酒游戏,是我国饮酒助兴的一种独有方式,唐朝经济发达,国家繁荣富庶,百姓安居乐业,饮酒成风,酒令自然必不可少。
“唐银鎏金龟负‘论语玉烛’酒筹筒及酒令筹”
双层仰莲
金龟
道教
佛教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小器物,大历史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 ——柏杨 《中国人史纲》
儒学与佛道的发展
三国鼎立
西晋短暂统一
东汉
十六国
东晋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肥水之战
南朝
北朝

乱世
第一子目
信仰危机——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材料一: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
——柏杨 《中国人史纲》
董仲舒汉代儒学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大一统
三纲五常
第一子目
信仰危机——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材料二: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传统儒家信仰体系出现了危机
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
第一子目
信仰危机——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佛教
道教
第一子目
信仰冲突——佛教与道教的大发展
佛教
道教
(1)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2)魏晋南北朝,在中国盛行,渐趋本土化
(3)武则天时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禅宗影响最大
(1)魏晋南北朝:在民间广为传播;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2)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第一子目
信仰冲突——佛教与道教的大发展
魏晋玄学
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第一子目
信仰冲突——佛教与道教的大发展
【探究】佛教、道教为何会盛行?儒学为什么会受到挑战?
材料三: 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
(1)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
(2)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的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3)儒学自我伦理体系缺陷不完备,不能适应社会现实需要。(4)统治者借助宗教巩固自身统治。
社会
佛道
儒学
统治者
第一子目
信仰冲突——佛教与道教的大发展
【探究】佛教的盛行带来了哪些问题?
材料四: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
——《南史·郭祖深传》
佛教的发展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危机现实统治
反佛
第一子目
信仰冲突——佛教与道教的大发展摇
“三武灭佛运动”
“三武”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
“灭佛”就是毁灭佛法、佛教典籍
北魏太武帝
北周武帝
唐武宗
范缜反佛
材料五: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
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
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
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货殚于土木。
——《神灭论》
提出“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

第一子目


信仰重构——此消彼长与三教合流
隋:三教合一
即尊道、礼佛、崇儒,三者之间互有影响又彼此独立
韩愈率先提出,用儒家天命论和封建纲常反对佛教观点,巩固儒学统治地位
“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道的理论
唐:三教并行
儒学复兴运动
思想
领域多元繁荣
小器物,大历史
双层仰莲
金龟
道教
佛教
为何道教和佛教的典型形象会出现在唐朝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件酒具上呢?
思想领域多元并存,儒道佛三教融合,共同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
在研究儒学、道教和佛教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史料价值?
小器物,大历史
双层仰莲
金龟
道教
佛教
史料类别 史料价值
出土 实物史料 研究唐代思想意识
和社会习俗的一手史料
实物史料运用的若干原则与方法:
“孤证不立” “辨别真伪” “论从史出”
“二重证据法”: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相互印证
文学艺术与科技的繁荣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 ——柏杨 《中国人史纲》
第二子目
文学
田园诗
南朝骈文
建安文学
南北朝民歌
以曹操父子为代表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交织
注重韵律与对仗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川》
以陶渊明为代表
逃避现实,隐居田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亡言。
——陶渊明《归田园居》
语言质朴,风格豪迈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族,项籍用江东之子弟,因利乘便。
——庾信《哀江南赋序》
第二子目
文学
盛唐
平实浅近,讽喻诗大量涌现,反映唐朝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凝重浓郁
开朗奔放,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
中唐
晚唐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思考】为什么同样生活在唐朝,他们的诗风却截然不同
反映了诗人的个人际遇和主观认识,
折射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时代变迁。
诗歌的史料价值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第二子目
书法
· 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
· 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
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
世称“书圣”。
· 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
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
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
有名。
王羲之《兰亭序》
颜真卿
《多宝塔感应碑》
怀素《自叙帖》
柳公权
《金刚经碑》
第二子目
绘画
· 东晋:
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
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唐朝: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
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
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顾恺之《洛神赋图》
顾恺之《女史箴图》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第二子目
雕塑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
释加禅定像
第二子目
科技
领域 朝代人物 成就
数学 南朝祖冲之 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农学 北朝贾思勰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
地理 西晋裴秀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建筑 隋李春 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
印刷 隋唐 唐朝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 唐 唐中期书籍记载火药配方;唐末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最早火药武器
天文 唐僧一行 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医学 唐孙思邈 完成《千金方》
唐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领的密类
第二子目
文学艺术与科技的繁荣
【探究】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国文艺与科技繁荣领先的原因是什么?
经济
政治
社会
文化
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与科技繁荣提供物质基础。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官僚制度的成熟提供人才基础。
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艺和科技发展提供社会条件。
民族交融和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为文艺和科技的发展提供文化基因。
中外文化交流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在长安城一百万总人口中,各国侨民和外籍居民约占到总数的百分之二左右,加上突厥后裔,其数当在百分之五左右。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第三子目
与佛教相关的文化交流
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天竺
日本
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搜集大批梵文经典。
玄奘在贞观初年前往天竺取经,在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
鉴真东渡
派遣学问僧
第三子目
与佛教相关的文化交流
唐 招 提 寺
鉴真干漆像
卢舍那佛像
唐招提寺是鉴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奈良仿唐制
建造的寺院,是建筑艺术的杰作,至今被日本视为国宝。
第三子目
其他文化交流
国际都会长安:聚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
外国使节、留学生: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两国受到唐朝巨大影响
外国商人: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材料六:在长安城一百万总人口中,各国侨民和外籍居民约占到总数的百分之二左右,加上突厥后裔,其数当在百分之五左右。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七:宏观考察,从魏晋至盛唐,文化运动具有一种整体性特质: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具有一种开拓性,即在挣脱两汉儒学独尊的文化模式后,多元发展,不断地创立文化新念、开辟文化新领域。而盛唐文化则具有一种“集大成”性,即在淘汰、吸收、再创的机制中,将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开拓推入成熟、丰艳的境地。
——周积明:《魏晋一盛唐文化总体性论》
文化是时代的反映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卜晓芳
谢谢观看,再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