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1 18:3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之
从马戛尔尼访华看
盛世下的危机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四单元 第13课 (复习课)
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通过观察地图,梳理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发生的变化,与中国形成对比。
2.唯物史观:通过马戛尔尼访华带来的两种文明的碰撞,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理解此时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的根源。
3.史料实证:通过图片、地图、文字等多种史料,全面剖析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4.历史解释: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多维度对比此时东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外交等方面的巨大差距,深刻理解中国面临社会危机的原因及影响。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清朝的统治危机,认识到积极融入世界、与时俱进、顺势改革的
现实意义。
课标要求:
认识明清封建专制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世界留给中国最后的机会
(一)访华缘由——马戛尔尼访华的背景与目的
(二)乘兴而来—— 大清皇室的无知、“礼仪之争”、赠与乾隆的礼品
(三)败兴而归——乾隆皇帝拒绝通商的原因
一、世界留给中国最后的机会
(一)访华缘由
思考1:结合地图与所学知识,从多角度分析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背景。
背景:
世界:世界联系增强;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英国:
政治: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和发展;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工业革命兴起;
思想:理性主义、自由主义;
科技:近代自然科学勃兴;
外交:殖民扩张,成为海上霸主;
一、世界留给中国最后的机会
(一)访华缘由
材料1:用什么来换取中国的茶叶?这是一个让英国人极为头痛的问题。英国本土出产的商品,很少能通过十三行在中国打开销路。……当时来广东的英国商船,船上只是10%是货物,另外90%以上都是现银。所以在中英贸易中,英国是连年绝对的逆差。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材料2:在地球上我们必须渴求的唯一东西是贸易自由。我们比地球上其他商业国家拥有更多的工业、更多的首创精神和更多的资本,除了开拓市场我们别无所求,让我们忠实地与对手开展竞争吧。 ——《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材料3:在不引起中国人怀疑的条件下,使团应该什么都看看,并对中国的实力做出准确的估计。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碰撞》
思考2:结合材料,分析马戛尔尼访华的目的。
目的:开拓市场,扩大对华贸易;扭转贸易逆差;
促成清朝贸易体制改变,准许英国自由贸易;打探中国实力。
一、世界留给中国最后的机会
(二)乘兴而来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秋),皇帝接到了两广总督的一封紧急奏折。说有一个名叫"英吉利"的陌生国家,派人到广州来送信,打算要来朝贡天朝。
英吉利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在哪个方向?
多远多大?
一、世界留给中国最后的机会
(二)乘兴而来
材料4:1764年,欧洲运往中国的货物总值为191万两白银,而其中英国所运为121万两,占63.3%;而当年中国出口到欧洲的货物总值为364万两白银,英国人购买的为170万两,占46.7%。及至18世纪末,英国对中国的贸易输入值已占西方国家总值的90%左右,输出值则占70%以上。英国早已经是中国第一大外贸出口国,也是第一大外贸进口国。
——《闭关与开放:中国封建晚期对外关系研究》
思考3:结合图片指出乾隆皇帝可以从哪些途径获得英吉利的相关信息,
分析导致其无知的原因。
清朝的闭关自守、
闭目塞听、固步自封
途径:
1.《坤舆万国全图》,明末利玛窦来华后绘制,
2.地球仪,康熙时期,便以传入中国,藏于皇室库房放。
3.对外贸易,英国已成为大清王朝最主要的贸易国。
一、世界留给中国最后的机会
(二)乘兴而来
材料5: "海洋风帆无定,或于浙闽江苏山东等处近海口岸收泊,亦未可知。该督抚等如遇该国贡船到口,即将该贡使及贡物等项派委要员迅速护送进京,毋得稍有迟误。" ——乾隆谕旨
一、世界留给中国最后的机会
思考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礼仪之争”的矛盾焦点与双方外交体制有何不同。
中国 西方
矛盾 焦点
思想 基础
外交 体制
外交 目的
等级观念
平等精神
华夷之辨
儒家纲常伦理
启蒙思想
朝贡体制
条约体制
政治目的
经济利益
两个民族的思维,实在大相径庭
(二)乘兴而来
一、世界留给中国最后的机会
思考5:马戛尔尼使团赠与乾隆的礼品有何特点,目的是什么。
天体运行仪、地球仪、天文望远镜
纺纱机、织布机、梳棉机等
“君王”缩小模型
(二)乘兴而来
材料6:对付一个如此骄傲的朝廷,它对西方国家的力量与重要性无知,而坚持东方式的妄自尊大,就必须给予皇帝及其大臣以庄严华丽的印象。
——《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
特点:近代自然科学与工业革命的新成果;
代表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
目的:展示英国实力,达成谈判目的。
现今内府所制仪器,精巧高大者,尽有此类……至其所称奇异之物,只觉视等平常耳。
——乾隆
火器、火炮等先进武器
一、世界留给中国最后的机会
(三)败兴而归
思考6:结合材料,指出乾隆皇帝是否同意马戛尔尼的请求,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材料7:以上所谕各条,原因尔使臣之妄说,尔国王或未能深悉天朝体制,并非有意妄于。……今尔使臣所恳各条,不但于天朝法制攸关,即为尔国代谋,亦俱无益难行之事。兹再明白晓谕尔国王,当仰体朕心,永远遵奉共享太平之福。
——乾隆谕旨
材料8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
——《清高宗实录》
结果:马戛尔尼的所有请求,
一字不落,全部被否定。
原因:
政治:专制体制的腐朽僵化
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思想:天朝上国、华夷之辨
思想保守、封闭
外交:朝贡体制
工业文明
农耕文明
VS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英国人眼中的“康乾盛世”
(一)资源危机 (二)精神贫困
二、英国人眼中的“康乾盛世”
(一)资源危机
思考7:以下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隐含着怎样的危机?
在河岸边休息的农民
材料9 “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国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两岸的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我看乾隆盛世》(1804年)马戛尔尼使团成员约翰·巴罗著
材料10:中国官员对于吃饭真是过于奢侈了。他们每天吃几顿饭,每顿都有荤菜许多道。
——马戛尔尼使团成员斯当东
现象:普通民众生活贫困;官员生活奢靡;
贫富差距较大
原因:
人口快速增长,人地矛盾尖锐
官员贪污腐败
专制体制下财富积累主要靠权力豪夺
二、英国人眼中的“康乾盛世”
(二)精神贫困
思考8: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有何影响?
材料11:知府带来了许多随从人员,其中有一个人在知府问到他话的时候,立刻跪下来回答,这给英国人一个很大惊异。知府安然接受这种礼貌,似乎他们之间一向是这样讲话,这给英国人更大的惊异。 ——斯当东《英使渴见乾隆纪实》
材料12:在任何场合,只要他们(中国官员)认为恰当,就以父权的名义,立即用板子处罚,无须预审或调查。
——约翰·巴罗
材料13:灌输清心寡欲的思想,摧毁相互的信任,培养人们的冷漠,使他们对自己的邻居猜忌和怀疑,凡此种种朝廷煞费苦心做出的努力,不能不使人们终止社会交往……(中国人)满足于在朝廷中没有任何发言权,他们甚至从来没有想过他们是否有任何权利。
——约翰·巴罗
问题:等级尊卑观念浓厚;
官民人权意识淡漠;
民众麻木、愚昧、冷漠
根源:专制体制的不断强化
与儒家纲常伦理的思想根深蒂固
影响:禁锢人们的思想;
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转型与进步
二、英国人眼中的“康乾盛世”
材料15:这种妄自尊大的想法,以及对于这种想法确实自以为是的印象,是他们周围的一道高墙。这道高墙比北京以北的万里长城还要高些。武力似乎是这道障壁的唯一有效的摧毁者。
——外国资产阶级是怎么看待中国历史的
思考9:访华使团最终得出怎样的结论?预示着中国将面临怎样的危机?
材料14: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只需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
——马戛尔尼
结论:
专制腐朽;日渐衰落;
妄自尊大;固步自封。
危机:
和平的方式打开中国大门是不可能的,中国即将面临西方的武力威胁与殖民侵略。
大清帝国错过了
世界留给中国的
最后一次机会!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1.(2021·海南高考·6)表1反映了(  )
表1 清代前期主要财政岁入一览表 单位:万两(银)
年代 总额 地丁银 % 盐课 % 关税 % 杂赋 %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3424 2823 82.4 388 11.3 122 3.6 91 2.7
1724年(雍正二年) 3649 3028 83.0 387 10.6 135 3.7 99 2.7
1753年(乾隆十八年) 4266 2964 69.5 701 16.4 459 10.8 142 3.3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4254 2991 70.3 574 13.5 540 12.7 149 3.5
A.繁荣背后潜藏危机 B.近代前夜发展停滞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A
【当堂检测】
2.(2022.6·浙江高考·6)中华海洋文明源远流长,海路绵延,联通中外。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认知,不正确的是(  )
A.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
B.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商品远销东欧、北非
C.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明清时期,禁止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