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对同一个朝代,有不同的评价
“中国最伟大的时代:北宋与南宋”。
——美国·费正清《中国新史》
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宋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亚洲史》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国史大纲》
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宋代,已经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时期,其政治制度的腐朽性日益暴露出来,而官僚体制的腐败是最突出的,机构臃肿,系统紊乱,员多阙少,素质低下的冗官现象为历朝之最。
——高立迎《论宋代官制之弊》
谈谈你对宋朝的认识?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上的新变化。
学习目标:
1.了解唐末五代时期的政权更替,理解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背景,知道具体措施并分析其利弊。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时代背景和内容,评价这一变法。
3.知道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议和。
4.运用唯物史观,客观全面的认识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23 重庆·4·北宋崇文抑武方针 海南·3·宋朝的崇文风气 山东·4·北宋过度集权的弊端
2022 全国乙卷·26·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江苏·19·王安石变法
2021 【Ⅰ】26·宋代科举制; 北京·3·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北京·5·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湖北·17·两宋时地方财政
山东·16·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
2020 【Ⅱ】26·宋代科举制发展(殿试) 【Ⅱ】45·王安石将兵法 山东·4·王安石变法—农田水利法;
北京·5·王安石变法
2019 【Ⅲ】26·北宋募兵制 浙江·7·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
考情分析
本课目录
CONTENTS
一:生于忧患——宋朝的立国环境
二:国家基调——求稳与求和
三:国家基调的调整——王安石变法
四:国家基调的延续——南宋的偏安
一:生于忧患——宋朝的立国环境
中国帝制时代简表
秦(公元前221--前207)
西汉(公元前206--8)
东汉(25--220)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0)
隋朝(581--618)
唐朝(618--907)
五代十国(907-960)
宋(960--1279)+ 辽夏金蒙
元(1271--1368)
明(1368--1644)
清(1644--1911)
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南北朝”时期
太行山以东是个大平原,骑兵从北南下,三几天就可到黄河边。一渡黄河,即达开封城门下。所以宋代立国是没有国防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革故鼎新,皇祚初膺于景变;变家为国,鸿恩亦被于寰区”。
—宋太祖即位诏
一:生于忧患——宋朝的立国环境
政权 存在时间 都城 建立者 建立者身份
后梁 907—923年 开封 朱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923—936年 洛阳 李存勖 沙陀族,河东节度使
后汉 936—946年 开封 石敬瑭 沙陀族,成德、天平军节度使
后晋 947—950年 开封 刘知远 沙陀族,天雄军节度使、枢密使
后周 951—960年 开封 郭威 忠武军、河东节度使
五代时期的政权更替表
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教材49页)
二:国家基调——求稳与求和
宋太宗即位诏书:“先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
宋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大体上是在“专务以矫失为得”的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权之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如何防范文武重臣的篡夺之祸;如何防止人事、财政、军权等大权旁落;如何禁制百官间凭藉种种因缘相互朋比,以致构成为专制政权的离心力量;如何消除地方上已在或潜在的割据势力。任人格局中“且要异论相搅,即各不敢为非”的良苦用心……都分明体现出“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精神。
——邓小南《 宋代“祖宗之法”治国得失考》《人民论坛》2013年第16期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尽量预想到可能导致动乱的各种因素,对需要预防的各种隐患都制定了完善的制度。
★1.方镇太重—削弱地方
行政
财政
军政
派文官任地方知州
节度使转化为虚职
设转运司管地方财政
大部分赋税上交朝廷
地方精兵编入禁军
定期更驻(内外轮换,定期回京)
夺实权
制钱谷
收精兵
收 权
四监司
监控各州
文官担任
通判监督
分权
中央集权加强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
———— 范祖禹(教材50页)
二:国家基调——求稳与求和
问题1: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利弊
★2.君弱臣强—削弱相权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1.维系与制衡: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
2.二府与三司互不统属,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
3.台谏机构平行于宰相机构,使言官对宰相的
弹劾、批评更加方便。
二:国家基调——求稳与求和
问题2:比较唐宋的中枢机构有何不同?
唐代:决策与执行分工协作,程序制衡;提高了行政效率。
宋朝:以事任为中心分工,互不统属,相互制衡;降低了行政效率。
★3.武将专权—崇文抑武
二:国家基调——求稳与求和
崇文: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投状 · 通榜 (唐太学博士吴武陵荐进士杜牧)曰:“请侍郎与状头。”(崔)偃曰:“已有人。”曰:“不得已,即第五人。”偃为遑对,武陵曰:“不尔,即请还此赋。”偃应声曰:“敬依所教。”既即席,白诸公曰:“众中有以牧不拘细行间之者,”偃曰:“已许吴君矣。牧虽屠沽,不能易也。”
——《唐摭言·公荐》
锁院 · 糊名 · 誊录 李荐,阳翟人,少以文字见苏子瞻,子瞻喜之。元佑初知举,荐适就试,意在必得荐以魁多士。及考,章援程文,大喜,以为荐无疑,遂以为魁。既拆号,怅然出院。以诗送荐归,曰:平时谩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
——叶梦得《石林诗话》
科举制度:严密与开放
唐代:“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
宋代:“唯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应向此中求”
《历代科举取士数量统计表》
邓小南:《王安石与他的时代》
问题3:归纳宋朝科举制发展的表现及带来的影响
二:国家基调——求稳与求和
抑武:抑制武将势力,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杯酒释兵权”
★3.武将专权—崇文抑武
募兵政策: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希望通过广泛募兵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 (教材51页)
问题4:提炼材料中的观点,结合教材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理解。
宋代是养兵而不能打仗,明知不能打仗而又不得不养兵。更奇怪的是,养了兵又不看重他们……结果宋代成为一个因养兵而亡国的朝代。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二:国家基调——求稳与求和
★4.官员权力—官、职、差遣分离
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互以他官典领,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官人授受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文献通考·职官志》
(本)官,标志官员基本身份地位、决定官员基本待遇。(“品位”)
职是指馆职(昭文馆、史馆、秘阁等的职位),加上些大学士等虚衔,来表示高级文官的地位。
差遣,官员所担任的实际职务(职位+权责)。
身
份
与
职
任
体
系
分
离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零:景祐四年(1037)四月
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王曾罢为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二:熙宁七年(1074)四月
礼部侍郎平章事兼修国史王安石罢为吏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问题5:请同学们辨别包拯、王曾、王安石的官、职、差遣分别是什么?评价这一做法。
二:国家基调——求稳与求和
★5.边防压力—“以钱财换和平”
北宋统一后,宋太宗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均告惨败。
1.北宋与辽:
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都城上京,后改为辽。占领燕云十六州。澶渊之盟: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给辽“岁币”。
2.北宋与夏:
1038年,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庆历和议:西夏向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岁赐”。
小小辩论赛: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说明理由
二:国家基调——求稳与求和
★5.边防压力—“以钱财换和平”
材料一 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对于大宋而言并不多,之后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开展互市贸易……30万只占宋朝每年现金收入的1.53%,其实很少……在此后,辽也不再秋季侵扰边境,北宋进入一百二十年的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
——纪录片《历史的拐点之澶渊之盟》
材料二 澶渊之盟是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求和的结果。对宋而言,一方面燕云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而且要输金纳绢以求辽国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需索。以金钱换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埋下亡国的种子。
——《历史上的今天之澶渊之盟》
三:国家基调的调整——王安石变法
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并未能统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后来社会读书人多了,学术中兴,直到仁、英、神三朝,才想把以前祖宗积弊,加以改革。但积势已成,急切反不过来。范仲淹失败在前,王安石失败在后。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王
安
石
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尽罢新法,哲宗元佑年间又恢复所谓新法,而围绕着这类大翻跟斗的运动,新党旧党争权夺利,升沉荣辱,搞得朝廷几无宁日。
——朱维铮《中国史学史讲义稿》》
四:国家基调的延续——南宋的偏安
与逃跑、求和的政策密切相关的是宋高宗在朝内猜忌诸将,重用奸佞,而这种政策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在抗金的战争中,高宗更是对将帅严加控制,而甘愿放弃胜利成果,与金议和。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明确历史事件:
①“靖康之变”: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②南宋建立:1127年,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皇帝,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时间 内容
绍兴和议 1141年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
隆兴和议 1164年 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
嘉定和议 1208年 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四:国家基调的延续——南宋的偏安
1.求稳:
收兵权
2.求和:
议 和
岳飞 绍兴十一年(1141年),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在风波亭。
韩世忠 绍兴十一年(1141年),剥夺其兵权。
张俊 首请纳兵权,被罢枢密使,参与促成岳飞冤狱。
刘光世 绍兴七年(1137年),引疾罢去兵权。
问题6:列举南宋延续国家基调的表现
分组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的认识。
材料一 “本朝家法,远过汉唐 ,独用兵差为不及。”
——《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 一曰中央集权;二曰分司详细;三曰差遣易官;四曰供奉归总;五曰州郡地小。凡此五者,中国历朝所未有。
——《康南海官制议》卷4《宋官制最善》
政治上,吸取五代十国以来分裂割据的教训,加强了专制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安定;科举制的完善与文官体制的发展,改变了官僚结构和社会结构,扩大了统治基础;在稳定的原则下,小幅度进行调整,务实色彩明显;疆域上虽远不如汉唐,但是制度的精密化程度较高;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边疆压力和财政危机十分突出。但是权力划分过细,影响行政效率。军事上,吸收晚唐、五代军阀割据的教训,兵制有较大改变;但军队战斗力较弱。
总之,宋朝作为历史上的一个朝代, 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既有它的卓越之处,也有它的缺憾,我们既不能过分抬高,也不宜过分贬低。评价历史唯有客观多唯,才能褒贬得当。
课堂小结
谢谢观看!
课后作业:
1.勾勒本课的思维导图,下节课进行交流展示。
2.完成本课的学案:近五年涉及本课内容的高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