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课标内容
通过了解开办京师大学堂、废除科举制度等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事及民国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知道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过程。
二、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证明了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时空观念: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理解新式教育的变革、新闻出版业的发展;鉴赏文学艺术作品,建立作品与时代之间联系。
史料实证:整理图片、文字等多种史料,通过史料实证,认识近代社会教育、新闻传播。
历史解释:依据相关史料,理解新式教育、新闻出版业每个阶段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
家国情怀:通过爱国报刊、出版社的创办,感受近代国人救亡图存的努力,激发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文学艺术的成就。
【教学难点】
科举制废除的意义,文艺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25年,有一所高等学府127岁了,在这里,从沙滩红楼到未名湖畔,民主与科学熠熠生辉,从历史走向未来,光荣与责任一-脉相承。你们知道这是哪所学校 是的,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注定要在中国的教育史、救亡史、奋斗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有去过北大的同学吗 北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北大的脚步一起来了解我国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新课探究
(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教师提问:阅读教材P127正文第1段,归纳中国近代创办的新式学堂,并分析其作用。
学生回答:
时期 新式学校
洋务运动时期 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
甲午战争后 北洋西学堂、南洋公学
百日维新期间 京师大学堂
作用: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培养了一些近代人才,为中国近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2.教师提问:请说说科举制度创立的时间、废除的时间和影响。
学生回答:创立:公元605年,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建立。废除:1905年正式停止科举考试。影响:科举制的废除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3.展示近代新闻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报刊:
教师提问:这些新式报刊有何重要作用?
学生回答:这些新式报刊成为人们了解中国和世界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成为人们针砭时弊的喉舌,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4.课件出示出版业的相关图片:
教师提问:中国近代兴起了哪些出版企业?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企业:主要有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创办的新华书店等。作用:起到了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的作用,保存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知识文化的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文学艺术的成就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以表格形式,归纳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文学艺术成就。
作者 优秀作品
鲁迅 《狂人日记》《阿Q正传》
郭沫若 《女神》
茅盾 《子夜》
曹禺 《雷雨》
巴金 《家》
老舍 《骆驼祥子》
徐悲鸿 《愚公移山》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129页文字。说一说鲁迅《阿Q正传》的特征。
学生回答:《阿Q正传》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
3.教师讲解:齐白石擅绘花鸟草虫,画法上工笔、写意兼长,造诣精深。徐悲鸿熟悉中西画法,并以西洋写实主义技法来改革中国画法,创作了《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鸿篇巨制,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
4.教师提问:下图为聂耳、冼星海的照片。说说他们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学生回答: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名曲,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其中由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5.教师提问: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列举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优秀文艺作品。
学生回答:小说有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大型歌剧有《白毛女》等。
6.教师提问:你知道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分别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第一部无声电影:1905拍摄的京剧《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拍摄的《歌女红牡丹》。
7.教师讲解:赵丹、周璇等电影明星,为人们留下了《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渔光曲》等经典影片,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三)课堂总结
本课我们了解了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以及中国近代文学家、艺术家在各自领域的贡献。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五四以来,宣传科学进步、反对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击独裁专制,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成了中国近代文艺的主旋律。近代杰出人物的爱国精神仍然值得今天的青年学生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板书设计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当堂演练
( A ) 1.观察如表中学堂和学生总数变化的情况。对该变化有影响的事件是
A.科举制度的废除 B.中华民国的成立
C.五四运动的爆发 D.“双百”方针的提出
( B ) 2.张之洞提道:“乙未(1895年)以后,志士文人,创开报馆,广译洋报,参以博议。始于沪上,流衍于各省,内政、外市、学术皆有焉。”其所述现象表明
A.新式学堂开始创办 B.新型媒体得到发展
C.国民革命蓬勃开展 D.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 C ) 3.如图是徐悲鸿1940年前后创作的鸿篇巨作《愚公移山》(局部),作者采用西洋写实主义技法表现劳动者形象,气势磅礴。在当时的背景下,这幅作品旨在彰显
A.远古传说的神秘气息
B.乡村社会的纯朴民风
C.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
D.农耕时代的家庭生活
( B ) 4. (跨音乐)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人民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其中由聂耳作曲的一首歌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它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曲是
A.《松花江上》 B.《义勇军进行曲》
C.《毕业歌》 D.《黄河大合唱》
( B ) 5. (家国情怀)汉奸王克敏向齐白石索画,齐白石画了一幅《群鼠图》,题曰:“群鼠群鼠,何多如许?何闹如许?既啮我果,又剥我黍。烛灯残,天欲曙,严冬已换五更鼓。”这体现了齐白石
A.精湛的写实技法 B.浓烈的爱国情感
C.柔美的语言风格 D.细腻的表现手法
五、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注重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的了解和体会,讲述近代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引用了多种材料,并根据材料,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以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进而让学生养成“论从史出”的良好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