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解读
一、单元课标解读
【导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内容要求】通过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知道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探究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的变化,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知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知道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前后反专制的斗争,体会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正确认识近代中国国情,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时空观念 按时间顺序复述孙中山的早期活动;识读《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从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利用大事年表总结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等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 搜集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相关史料,掌握获取史料的基本方法;查阅史料、观看相关纪录片,了解宋教仁遇刺真相
历史解释 思考孙中山被称为革命先行者与他一系列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孙中山的革命之路;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知道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分析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全面认识历史问题;评价袁世凯,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历史人物的地位和作用,学会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家国情怀 感受孙中山百折不挠追寻救国之路的探索精神、大无畏的革命勇气和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单元教材分析
【大单元综述】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北洋政府的统治等内容。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组建革命团体,传播革命思想,不断发起武装起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然而,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不断破坏民主共和制度,甚至复辟帝制,倒行逆施,最终遭到举国反对,忧惧而亡。此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大线索梳理】
【大单元结构】
【阶段特征】
总特征:民主革命与帝制复辟、军阀割据。
政治:列强侵华进一步加剧,掀起瓜分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救亡运动;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中国社会陷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中。
经济: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
思想文化:先进的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转变为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大概念整合】
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比较
三、重难点分析
1. 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异同
(1)相同点:阶级基础相同,均属于民族资产阶级;都主张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都致力于挽救民族危亡,反对外来侵略。
(2)不同点:维新派要求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革命派主张用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的比较
四、学情分析
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为中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勾画圈点法、合作学习法,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尽量考虑学生实际,应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利于学生在青春转型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讲孙中山时,可穿插一些生平故事,帮助学生了解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背景,从而理解近代中国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艰难。
五、单元课时安排
每课一课时,复习一课时,共五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