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较熟练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会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将简单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有一定的数学化归能力。但学生将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会产生一定的困惑,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是通过学生所熟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从而引导其自主学习。
1、教学时,注意了新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的将新知转化为旧知的过程,是一个小知识整体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以启发和小组讨论交流为主, 精心设计教师的引导语言、点拨语言和及时准确的评价语言,并注意利用设计练习题,以期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让学生在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概念的基础上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本节课的重点问题。
2、利用准备好的题组,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由学生总结得出: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无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在概括中逐步提高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教学“不等式组的解集”时,不单纯的利用口诀,而是借助数轴找出公共部分解出解集,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并注意让学生理解数形结合最容易理解的方法,也是最适用的方法。
教学设计
1.本课例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经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决问题过程,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2.本课例将多媒体和纸质问题互为补充,相互结合,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问题的探究。使多媒体课件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是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而非课堂的主角。
3.本节的教学主线是引发问题→形成认知→训练能力→达标检测.将问题转化为学生的认知过程,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讲授方式,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一、教材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九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第三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在一元一次不等式基础上发展的新概念;从组成形式上看,它与前面学习的方程组有类似之处:不等式组与方程组所表示的都是同时要满足几个数量关系(不等关系或相等关系);所求的都是公共解集或公共解。所以在学习时要引导学生用类比学习的方法将新知转化为旧知,借助对已学知识的认识学习新知识。其次本节主要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集的概念,并要求学生会用数轴确定解集。它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后续学习,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模型,为下节和今后解决实际生产和生活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另外,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数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处处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思想,这种数学思想会一直影响着学生今后数学的学习。因此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
观评记录
吕娟:在新课导入这个环节的设计较好,抓住了初一孩子的年龄特点,对卡通动物比较感兴趣,并且跷跷板游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游戏,对于体重大家也比较感兴趣,起到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的目的,在授课初就抓住了孩子的眼球。从课堂的实际表现来看也起到了预设的效果。
杨建华:概念学习的这个环节采取了类比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方式将简单的问题直接放手给学生,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自学指导的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学什么,使得大家的学习有目的,不盲目。效果还是不错的。
金烁:活动二主要是引发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形成认知,将枯燥的知识变成学生认知的过程,降低新知学习的难度。在教学中本着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讨论会的也不教,节约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周猛:能够熟练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当今越来越要求规范书写的现在,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练习书写,我们一定要明白: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学生自己练出来的!
张永发:课堂小结有时候难免有故意为之的嫌疑,也有为了一堂课的貌似完整而强加的困惑,其实,一个好的小结不但是课堂知识的完整体现,还能够锻炼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和思维的严密逻辑性,需要我们教师在梳理方向上加以引导。
吕娟:大家都明白,差生是因为知识缺陷的长期积累造成的。我们只有在每一节课中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努力实现堂堂清,才能真正实现人人清,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不使一个学生掉队。由此,当堂检测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使我们较为准确的了解一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有的放矢的开展课下的指导。
课件25张PPT。一元一次不等式组高青双语学校
郭立霞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九章
你知道小猪大约有多重?
列出不等式X+40<903X>90X+40<903X>90把几个同一未知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合起来就组成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集的概念。
2、会利用数轴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3、加深对类比和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重点: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其步骤。
难点:确定两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学习目标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观察与思考√注意:
(1)每个不等式必须为一元一次不等式;
(2)不等式必须是只含有同一个未知数;
(3)不等式的数量至少是两个或者多个。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①, ②的解集30。 请大家利用手中的数轴,画图研究如何利用数轴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你的方法。记的和小伙伴交流你的收获呦!不等式组的解集情况:1. 同大取大;
2.同小取小;
3.大小小大中间找;
4.大大小小无解。比一比:看谁反应快运用规律求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 1、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如图,其解集是什么?-1变式训练: 2、 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如图,其解集是什么?不等式组无解
3、 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如图,其解集是什么? 4、 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如图,其解集是什么?2x-1>x-2
x+8>4x-1解下列不等式组①②解:解不等式①,得 x> -1.
解不等式② ,得 x<3. 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①, ②的解集所以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是 -1 解不等式②,得,
把不等式①和 ②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这两个不等式的解集没有公共部分,所以不等式组无解。练习:解不等式组:1、2、解:解不等式①,得解不等式②,得不等式组的解集是解:解不等式① ,得 解不等式② ,得x < 1 x >-2 所以,原不等式组的解集是 - 2 < x<1 ①②CB考考你BC教后反思:课后我把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冷静思考和总结,下面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1、教学时,注意了新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的将新知转化为旧知的过程,是一个小知识整体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以启发和小组讨论交流为主, 精心设计教师的引导语言、点拨语言和及时准确的评价语言,并注意利用设计练习题,以期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让学生在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概念的基础上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本节课的重点问题。
2、利用准备好的题组,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由学生总结得出: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无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在概括中逐步提高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教学“不等式组的解集”时,不单纯的利用口诀,而是借助数轴找出公共部分解出解集,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并注意让学生理解数形结合最容易理解的方法,也是最适用的方法。 几点不足:1、在对整节课的时间把握上有所欠缺,特别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了解不足,在学生板演的环节用时过多,以致达标检测题目无法全部在课堂上完成,而只选择了其中的4个选择题。2、课堂的节奏还可以更紧凑些,特别是学生合作数形结合寻找公共部分的处理可以提前在题组中画好数轴,这样就可以节省画图的时间。我想如果再一次上这节课,处理好以上问题,一定会处理的更精彩,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课程标准要求
对于“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的解集”,《课标(2011版)》的要求是 “会用数轴” . 课标弱化了不等式组的内容和要求,把学习要求定位于“会用数轴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删去了“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的处理既未影响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整体效果,又能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体会一般借助于数轴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既直观又不易漏解,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会应用数轴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感受数形结合的作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鉴于此,在备课过程中加大了知识的体验过程,使学生能充分的思考,应用手中的数轴经历知识的认知过程,充分体会树形结合的思想。